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8《匆匆》(2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8《匆匆》(2课时).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匆匆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课时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策略认写字词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如“挪”读nu,不读n;“蒸”是翘舌音,读zhn,不读zn。对容易写错的字进行指导,如:“藏”和“蒸”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
2、起笔要在第7笔横的中间,下部“臧”中的“臣”不要写成“”。书写“蒸”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徘、徊”左部都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裸”的字义与衣服有关,因此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启发学生反思自己从前是否虚度光阴,并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积累运用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从而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真切。引导学生以第3自然段为例进行仿写,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3、。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PPT。2.搜集图片、视频、音频;准备配乐朗读材料。学生准备: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教学过程板块一联系实际,体验引题活动1猜谜活动,激发兴趣1.猜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时间)2.活动:(1)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请大家拿出纸笔,一组同学写“大”字,一组同
4、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大家能写多少个字、画多少颗星。(2)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活动2导入新课,体验课题1.导入:刚刚我们写字、画五角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一刻吗?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匆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操作指导教师要重视体验活动,让学生认真去做。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
5、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去体会和感受时间的匆匆流逝,使学生收获满满。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1介绍作者,识记生字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后,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课件出示朱自清(18981948),中国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其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有匆匆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2.过渡:这节课我
6、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3.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画出相关语句。4.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挪移徘徊蒸融藏起来赤裸裸(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3)齐读词语。(4)指导书写重点字。“藏”和“蒸”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藏”的第6笔是竖折,下部“臧”中的“臣”不要写成“”;书写“蒸”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徘、徊”的字义均与行走有关,因此是双人旁;“裸”的字义与衣服有关
7、,因此是衣字旁。活动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纠正不正确的地方。理解“涔涔、潸潸、凝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涔涔”“潸潸”“凝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2.交流: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1)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2)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3.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
8、每个自然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操作指导阅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为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奠定基础。板块三再读课文,设置悬念活动1再读课文,归纳分析1.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2.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他是怎样提出来的?给出答案了吗?活动2体味语言,抒情设疑1.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2.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境并积累语言。课件出示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
9、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3.“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样写?4.连续几个问句,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在大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时光的深深留恋之情。)5.小结: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常见
10、的自然现象,但作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操作指导阅读文章不能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教师要为文章设置“回声”,让学生回味和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续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板块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操作指导教师应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丰富积累。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修辞方
11、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修辞方法的作用,背诵课文。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受。3.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激发情趣活动1听写词语,回忆旧知1.学生听读词语,并认真书写。确乎空虚不禁挪移觉察叹息徘徊微风何曾游丝赤裸裸(1)听写后,组内互相评议。(2)出示词语。课件出示确乎空虚不禁挪移觉察叹息徘徊微风何曾游丝赤裸裸采用小组比一比的方式,开火车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好、用时最短。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活动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
12、方式回顾课文第1自然段。2.引读:(教师)燕子去了,(学生)有再来的时候;(教师)杨柳枯了,(学生)有再青的时候;(教师)桃花谢了,(学生)有再开的时候。(教师)但是,聪明的,(学生)操作指导通过回顾全文内容、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等方式,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本节课深入挖掘文章的写作技巧、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承上启下,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板块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活动1品读课文,引发质疑1.导学: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