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年级 下册 古诗 教案 下载 _五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策略认写字词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如“仞、涕”;结合地名识记,如“蓟、襄”。识记多音字“裳”时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衣裳”。“仞”字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巫”要注意两个“人”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阅读理解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再引导学生一边
2、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积累运用三首古诗的背诵,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也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在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收集、整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1.收集诗人及古诗的相关资料。2.收集自己
3、喜欢的边塞诗、爱国诗。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从军行。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明确学法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习古诗,你有哪些好方法呢?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借助书中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等。3.过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走进本课,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看看你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操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
4、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诵三首古诗。板块二学习古诗,品味诗意活动1自由朗读,教师指导1.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从军行。怎样理解“从军行”呢?(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2.介绍作者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也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后人辑有王昌龄集。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听听读得是否既正确又通顺。
5、5.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读时的停顿及感情基调。活动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1.借助书中注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再读古诗,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一边读诗的前两句,一边动手圈一圈,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看看这些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3.学生汇报,教师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玉门关)4.介绍出现的地名。课件出示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具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
6、山。5.现在你们了解每个地方的大致位置了吗?一起来读好这几个表示地名的词语。6.小结: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课件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7.指导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诗,结合课文插图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将想象画面与理解古诗联系起来。8.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预设:一个“暗”字,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做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点出了凄凉艰苦的边塞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9.这是一幅(悲壮而又迷蒙暗淡的)画。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读出悲壮、开阔、迷蒙之感。活动3感悟诗意,体会情感1.环境这样恶劣,将士们的生活如此凄凉,他们又是怎样想的呢?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黄沙早已磨破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坚硬铠甲,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5.引读:将士们面对困难,非但没有消磨报国壮志,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是生:不破楼兰终不还。师: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
8、的伤痛,我们发誓生:不破楼兰终不还。师: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生:不破楼兰终不还。6.配乐朗读,背诵。操作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如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板块三迁移运用,自主品悟活动1自主学习,朗读理解1.过渡:在从军行中,我们体会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我们就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了。2.介绍作者杜甫。课件出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
9、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3.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出示(1)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2)译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想象边读边想象诗人当时的“狂态”。(4)悟情仔细品读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4.小组合作展开学习,交流自学收获。
10、活动2展示朗读,汇报成果1.小组派代表读,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代表读得更正确、更流利。(1)读后评议,生生评议,教师评价。(2)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强调“蓟、涕、裳、襄”这几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学写生字“涕、巫”。(3)指导多音字“裳”: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服装,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在“初闻涕泪满衣裳”里,“裳”读chn。2.小组合作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补充。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以下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3.学生交流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师及时补充。活动3想象画面,感悟情感1.
11、过渡:同学们,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啊,我们还得从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中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这个词语是什么?(板书:喜欲狂)3.默读古诗,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2)“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并且出乎意料,才有了“初闻”,即乍一听这天大的喜讯,导致诗人“涕泪满衣裳”,即喜极而泣。(3)“漫卷”的狂喜。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体会作者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的喜悦。(4)“放歌”与“纵酒”的癫狂。诗人早已过了
12、“放歌”的年龄,而“纵酒”更是对老人健康不利。但“收河南河北”这一天大的喜讯让诗人“喜欲狂”,才有了“放歌”和“纵酒”的兴致和失态。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1)学生结合“青春”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和谁“作伴”?诗人现在已经还乡了吗?(这里说的是诗人一家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3)学生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后的感受。5.配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小结: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一个老年人还如此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操作指导本诗篇幅较长,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
13、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读出“喜欲狂”之感;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情。板块四练习背诵,总结方法1.多种方式练习背诵。(同桌互背,男女生轮流背,借助课文插图背,老师说诗意学生对诗句。)2.说一说本节课你又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结合相关的文学积累。)3.布置作业:练习背诵两首古诗,能够默写从军行。操作指导引导学生把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