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必备基础考点总结汇编(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届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必备基础考点总结汇编(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一轮 地理 地舆 复习 温习 必备 基础 考点 总结 汇编 实用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届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必备基础考点总结汇编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第二节地球自转运动第三节地球公转运动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大气环流与气候第三节天气系统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七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第八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九单元城市城市化第十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十一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十二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十三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
2、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十六单元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八单元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第十九单元 世界地理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与亚洲第二节 世界其他地区第二十单元 中国地理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第二节 中国地理分区第五部分 选修单元第二十一单元 旅游地理第二十二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十三单元 环境保护 特殊知识点一、 经纬网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链接南北两极的线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特点形状半圆,都不平行圆,都平行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从赤道到两级逐渐缩短经纬度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180
3、度,向西为西经度,代号为W,向东为东经度,代号为E从赤道向南、北各分90度实质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面面角)地标某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分布规律及图示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划分半球东半球20W 160E 20W 0 180西半球高纬 90N 中纬 60N 北半球低纬 30N030S60S 南半球90S应用小技巧1. 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已知一条经线的度数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度数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不同)2. 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数相加等于1
4、80度(但东西经不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不同)二、 地球的自转1. 地球自转的特征1)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2) 周期 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更替周期3) 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h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60纬线上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2.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图示:温馨提示 面向物体运动方向判断左和右1. 晨昏线的概念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5、是一个大圈。故又称为晨昏圈。晨线:以东为昼半球,以西为夜半球;昏线:以西为昼半球,以东为夜半球2. 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是平分地球的一个大圆。(2)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地球球面上的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相切。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3)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00。(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等。其变化范围为0一2326,春分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夏至日冬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为2326。(5)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若切点位于极昼区,则地方时为0:00(24:00),
6、若切点位于极夜区,则地方时为12:00。 (6)晨昏线的移动 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都是15/时,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2. 时区的划分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度。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到西十二区; 东西时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3.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其区时。4. 日界线自然日界线人为日界线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
7、经线180经线日期分隔特点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动,为了避免在一个政区单位内使用两个日期,该线并不完全沿着180经线划分,而是略有曲折。日期确定1. 两条日界线之间为同一天;2. 向东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向西日期减一天;3. 向西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向东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即“东减西加”。(2)应用突破方法1. 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 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所求地地方时注意:l 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l 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2. 已知某地经度,求另一地经
8、度公式: 已知地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所求地经度注意:l 所求经度地的时刻比已知地的时刻早,已知地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位于西经度时用“-”;l 所求经度地的时刻比已知地的时刻晚,已知地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位于西经度时用“+”;l 地方时差的计算: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小数。3. 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公式: (某地经度+7.5)/ 15=该地所在的时区(取商的整数部分)注意:l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4. 已知某地时区序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公式: 某地时区序数 * 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注意:l 时区序数乘以15度所得的积为该时区的中央
9、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l 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5. 已知某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数=所求地的区时注意:l 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则用“+”,所求地在已知地西,则用“-”;l 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两地的时区差数;l 所得的时间是0-24时,为当日时间。24时亦可写作次日0时。所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第二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要加上1天;所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前二天,钟点要加24小时,日期要减1天。6. 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若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在
10、B地的时间。公式+m小时起飞时A地的时间 降落时A地的时间时差 时差+m小时起飞时B地的时间 降落时B地的时间3. 地球的公转1) 公转特征l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l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季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季l 周期: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l 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3) 四季更替和五带l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变化。l 四季划分:天文四季把一年中太阳高度最
11、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定为夏季,反之为冬季。春秋为过渡季节。北温带国家四季35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l 五带划分:以回归线和极线圈为界线。4) 黄赤交角大小及变化l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l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l 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l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说明 1.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度数呈正相关。2.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除赤道外,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化幅度随黄赤交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且维度越高越明显。但赤道上始终是1
12、2小时、黄赤交角变化后寒带范围内仍有极昼极夜现象。1. 季节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2.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 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如23.5N的昼长等于23.5S的夜长。2) 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昼短夜长,且维度越高,夜越长。3) 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维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 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维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5) 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天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
13、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3. 太阳高度1) 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 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晨昏线上为零。3)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l 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内无变化,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维度。l 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极昼期间,太阳高度24小时内都大于或等于零度。刚好出现济州地区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和为90,且该日地区太阳高度最小值为0;其他极昼地区该日太阳高度最小值=当地纬度-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纬度。某地某日刚好出现极昼,则该地
14、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l 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和为90。4.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1) 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 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维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维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当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维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半球各维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当中的最大值。归纳 同一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离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距离太阳直射点
15、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专题一、地球上的大气解读探究考点内容命题规律命题趋势一、大气受热过程与逆温现象大气受热过程1. 热点预测:2016年仍将以热力环流原理、应用、等压线图判读为主,以选择题为主,分值4-8分。2. 趋势分析:以气候要素等值线分布图为背景,考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趋势较明显。二、热力环流三、等压线和风知识清单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一 大气的收入过程及逆温现象1. 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如下图:2. 大气的两大作用及影响1) 作用l 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
16、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弱。l 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的热量起到了补偿的功能,减少了大气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2) 影响l 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较小 无大气的月球表面和有大气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差异较大。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像月球表面那样剧烈。白天,地球上的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削弱作用,使得地表增温幅度比月球小;夜晚,地球上的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降温幅度比月球小。l 使阴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白天多云时,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时,地面降温幅度比晴天小,故阴天昼夜温差较晴天小。3. 逆温现象1) 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
17、气温降低约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2) 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层大气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3) 逆温的影响l 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这使得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现带来不便。l 加剧大气污染。逆温使得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l 对航空
18、造成影响。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这时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颠簸。考点二 热力环流1.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 形成过程3.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图示海陆风影响: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也简单山风吹向谷底,使得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考点三 等压线和风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2.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3. 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
19、球为例)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理想状态受1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受2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近地面风受3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左前低、右后高突破方法1.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1) 判断气压高低判断依据:l 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l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PD=PC=PA=PB。综合分析得:PBPAPDPC。2
20、) 判读等压面的凹凸l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记忆为“高凸低凹”。另: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3) 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其下垫面性质l 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如高空等压面向上凸出或近地面向下弯曲)近地面空气垂直运动状况(上升运动)判读出气温高低(气温高)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判读出下垫面的性质,如高压可能对应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陆地)、白天的绿地(夜晚的裸地)、城市的郊区等。4) 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气温日较差l 等压面的弯曲状况近地面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天气状况(上升多阴雨天气,下降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小(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2. 风向和风力的判
21、断方法1)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2) 风向的判定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无需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所示:3) 风力的判读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上图,风力:ABCD。注意:在不同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