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参考模板范本.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参考模板范本.doc》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原理 第二阶段 重点 参考 模板 范本
- 资源描述:
-
1、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学习包括八章:第十章 领导概述第十一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二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第十三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十四章 控制概述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第十六章 管理前沿第十七章 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第十章 领导原理一、领导的概念(一)领导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的四层含义:领导是一种社会行为;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领导是一种有序的行为过程。(二)领导者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人。领导者是领导过
2、程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的核心因素,是领导过程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人与情景相互作用的核心,领导的素质与领导水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三)领导的特点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二、领导的职能(一)目标确立;(二)总体规划(三)激励;(四)监督指导;(五)协调控制职能。三、领导者权威:(一)权力性影响力1、传统因素:指人们对领导者的一种传统观念2、职位因素:指个人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3、资历因素:指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二)非权力性影响力(激励作用强)1、品格因素:优秀的品格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2、能
3、力因素:有才能的领导者吸引人们自觉地去接受其影响3、知识因素:具备某种知识专长往往会对被领导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4、感情因素:感情影响力对企业领导者进行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权利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权利性影响力是“权”的体现,由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被赋予的权利和自身资历的积累等组成,是外在因素的作用。对被领导者来说,具有强制性和法定性。非权利性影响力是“威”的体现,由领导者的素质决定,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对被领导者来说是非强制性的,是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服从。合法的权利性影响力只能使员工在约束中造成一种适应性的习惯,而由非权力性影响力形成的权利,则更能激发人们的自觉行为。它们
4、是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领导者的权威。四、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理论(以亚当斯密为先驱,泰罗制为代表,麦格雷戈提出)(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提出)(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综合了马斯洛和阿吉里斯)(四)“复杂人”假设超理论(代表人物是菲德勒。是一种情势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建立在“复杂人”假设之上)五、领导行为理论(一)领导风格理论(美国 勒温):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二)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中,“关心人”和“关心组织”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维度,这两种行为维度在不同的领导者身上或同一领导者身上的高低、强弱并不一致,领导行为是这两种行为维度的组合。(三)管
5、理方格理论在领导四分图的基础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布莱克和莫顿于1964年就企业中的领导方式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四)领导系统理论利克特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系统: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三、领导权变理论(一)菲德勒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领导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类型;环境因素;有效领导模式。(二)豪斯的通路目标模型理论领导者是实现使下级获得更好的激励、更高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关键人物。领导者应帮助员工排除走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组织或群体目标,在此过程中给予员工满足多种多样需要的机会。(三)卡曼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在分析领导行为模
6、式的基础上,发现组织员工的技术业务、对工作的理解等,有一个由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的发展过程,为此,领导方式也要随之加以调整。对不同成熟度的下属应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获得有效的领导。第十一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一、激励的概念:(一)激励激励是激发鼓励之意,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管理学中的激励主要是指人们在组织管理中的激励,即协调组织成员个人动机与组织目标的关系,激发、保持与强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动机,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六个要点:1、 激励必须有激励对象,激励对象有某种或某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2、 激励对象的
7、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措施;3、 激励是一种内在动力,激励效果的强弱是一个变量;4、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不但是提高组织成员的行为效率;5、 通过激励调动个体积极性的方法是激发个体的动机;6、 激励要使员工产生的动机有利于组织目标。 (二)激励的特性 1、相容性;2、奖惩性;3、过程性;4、可变性。 二、激励的作用(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有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四)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即各组成部分的协调性三、个体行为分析(一)个体行为的心里特征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8、(二)个性在个体行为中,个性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四、群体行为分析(一)群体1、群体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包括三个因素:任务活动、相互作用、情感活动。群体可以是正式群体,也可以是非正式群体。2、群体的特征(1)共同的目标;(2)各成员在行为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3)各群体成员相互依赖。3、群体的功能(1)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2)满足群体成员的多种需要。4、群体的发展规律(1)形成阶段;(2)协调阶段;(3)发展阶段;(4)成熟阶段;(5)解体阶段。(二)群体行为1、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个人行为统一于组织目
9、标所产生并组织起来的行为,其行为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2、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生理因素、技术能力、个人品质、期待性质(2)环境因素:群体规模、社会密度、人员构成3、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社会助长作用;(2)社会致弱作用;(3)行为趋同作用;(4)行为遵从作用。4、群体的两个主要类型: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五)群体凝聚力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之内的愿意及他们愿意为群体承担义务的强烈程度。2、群体凝聚力的基本特征:(1)关心其他群体成员;(2)具有作为一个群体成员的尊严感;(3)群体能够帮助个人达到他单独一个人无法达
10、到的目标3、凝聚力与活动效率关系低凝聚力,高一致性;高凝聚力,高一致性;低凝聚力,低一致性;高凝聚力,低一致性;4、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2)外部的作用力;(3)群体的领导方式;(4)群体规模(7-12最佳);(5)群体的共同目标;(6)群体内的奖励方式;(7)与外界的隔离。五、激励过程(把握三者的关系)(一)需要:个体对其生活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1、需要的特点针对性、复杂性、发展性、重复性、竞争性、驱动性。2、需要与个体行为需要是产生人的行为的原动力;个体业已形成的需要,决定着他的行为;每一次个体行为的完成,都可能使个体的某种或某些需
11、要得到满足,接着又产生新的需要。(二)动机: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的心理因素。需要转化成动机有一定的条件:(1)需要应达到一定的强度;(2)必须有一定的外界诱因,即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1、动机的分类:原始动机、一般动机、习得动机。2、动机的主要功能:发动功能、选择和导向功能、强化功能。3、动机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动因。(三)行为与激励1、行为的概念与特征行为是指人所表现出的各种动作的总称,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行为特征包括:行为是有内在原因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可以激励的。2、激励过程激励过
12、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第十二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一)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二)需要层次论的实践意义1、人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需要也会有所差异。2、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二、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一)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够让员工产生满意情绪的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容易使人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二
13、)关于“满意不满意”关系的再认识赫茨伯格在分析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之后,还提出关于“满意不满意”关系的新认识,即“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三)双因素理论的实践意义1、管理中也不能忽视保健因素,以免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2、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组织中营造奋发向上的气氛。三、后天需要理论美国 大卫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需要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生活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而获得的。(一)三种后天需要:1、成就需要2、亲和需要3、权力需要(二)后天需要理论的实践意义1、管理者应当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主动
14、对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有利于促进其积极努力工作的新的需要;2、管理者应当深入了解组织成员后天需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二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一、公平理论(一)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公平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们经常拿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别人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如果结果是自己受到了公平待遇,则工作积极努力,生产率提高;反之,如果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则心理抑郁,缺乏工作热情,生产率下降。(二)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1、管理者在管理中尤其是在分配制度上就要尽可能作到公正、公平;2、对于这种差距管理者应予以公开,并就其原因、根据等作必要的阐述;3、当
15、组织成员因判断不准而产生不公平的错觉时,管理人员应及时作好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工作。二、期望理论(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期望理论认为,人总是期望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本身对于激发人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激发力量的大小又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目标效价,一是期望值。(二)期望理论的实践意义1、管理者就有必要明确员工个体的需要,认真研究不同的报酬对不同人的吸引力,提高目标效价;2、考虑员工的实际能力,保证设定的目标形成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达到预定结果的高期望值或期望率,增强人们的信心;3、要使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绩效与员工个人从组织中取得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断增强奖酬的合理性、针对性。
16、三、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美国 斯金纳)(一)该理论认为,诱发人的行为的原因来自外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刺激物。(二)强化理论的实践意义1、正强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行为激励方式,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组织中的主要强化手段。2、负强化实施起来较为方便、见效快,但其效果经常是暂时的,而且过多的负强化还可能给组织带来一系列后续不良影响3、强化理论与其他激励理论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四、激励方法(一)物质激励1、晋升工资,颁发奖金2、实物奖励3、分红4、员工股份制和产权激励(二)精神激励1、目标激励2、情感激励3、榜样激励4、行为激励5、荣誉激励第十三章 沟通与冲突管理一、沟通的概念及其过
17、程(一)沟通沟通是指信息或想法的传递过程,其目的在于激励和影响他人的行为,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流等形式表现出来,并由信息收集与信息编码、信息传递渠道的使用、信息接受与解释信息三个阶段组成。(二)沟通的作用1、把组织中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2、领导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组织情况,激发下属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力地实现领导功能。3、组织能够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其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三)沟通的过程1、信息收集与信息编码2、信息传递渠道的使用3、信息接受与解释信息(四)沟通的类别:1、功能
18、: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2、方法: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3、组织系统划: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4、方向: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5、是否反馈: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二、组织内部的沟通(一)人际沟通:5种基本网络类型:星型、型、链型、环型、全通道型。1、其中,受限制最大的是星型结构,受限制最小的是全通道型。2、星型沟通网络的集中化程度最高,全通道型沟通网络的集中化程度最低。3、平均满意度,星全;4、各成员满意度,星全。(二)团队沟通:简单的、常规的问题,集权化程度较高的沟通网络能够较快解决;复杂的、特殊的问题,分权化程度较高的沟通网络则显得行动快速。三、组织之间的沟通是指一
19、定组织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与其他组织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组织之间沟通的目的,在与协调彼此之间的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技术和管理行为,消除不利于彼此发展的因素和障碍,增强有利于彼此发展的相互信任,在不损害或有利于合作各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组织的自身目标。组织间沟通的工作出发点,是与信息接受方建立相互信任的互惠关系。四、有效沟通的障碍(一)发送者方面(二)沟通过程中(三)接收者方面(四)反馈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五、有效沟通的实现清除组织沟通中的各种障碍一般需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正确对待沟通。组织管理应从根本上对沟通给予足够的重视。(二)运用反馈机制。正确使用信息反馈系统,能够极大地减少沟通中的
20、障碍。(三)力求表达清楚。“该繁则繁,当简则简”。(四)能够积极倾听。“听”的技巧有:1、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听讲,对讲话内容表现出兴趣,并注意一些非语言暗示;2、在该沉默时保持沉默,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或进行争辩,更不应该从事无关的活动;3、应当留下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受其他情绪影响而草率做出结论;4、在没有听清讲话内容时,应该以委婉的方式提出问题。(五)拓宽沟通渠道。创造有利于沟通的工作环境;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六)加强平行沟通。信息反馈的质量和频率会随地位差距增大而降低,应当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六、关于组织冲突的三种不同观点(一)冲突的传统观点:清除冲突和抑制冲突(
21、二)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接纳冲突(三)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鼓励冲突七、产生冲突的原因:(一)沟通差异;(二)结构差异;(三)个体差异。八、冲突管理一般情况下,组织的冲突管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管理者要对冲突带来的负面效应给予高度重视;(2)管理者要对冲突带来的正面效应加以利用。组织管理者应按以下方式管理冲突:(一)确定处理冲突的基本风格(二)谨慎选择需要处理的冲突(三)认真评估冲突双方的代表(四)深入了解冲突产生的根源(五)选择妥善的冲突处理办法。办法有: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九、谈判(一)谈判作为实现冲突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指组织之间就商品或服务交换内容达成协议的过程。解决组织之间
22、的冲突,必须建立在互信互惠的基础之上。(二)谈判策略1、分配谈判在零和条件(有赢有输)下运作。谈判一方所获得的任何收益恰恰是对方所付出的代价。作为谈判一方,战术目的在于:尽量使谈判对手达到或接近你的具体目标。办法:在意志和心理上击溃对手,让对手感受到接受你的具体目标是正确选择。2、综合谈判双方的利益并不完全是此消彼长,客观上存在着利益共同增长的条件。(三)阻碍有效谈判的决策偏见1、即使一些运动和程序不再有效,谈判方仍然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谈判;2、谈判方常常以为他们的所得必定来自于对方的付出,事实上在综合谈判中这种情况并不存在;3、过分关注最初提供的无关信息,致使谈判者收到固定看法的限制,
23、从而不利于对于信息质量和环境评估作出准确思考;4、谈判方容易受信息提供方式的影响,并常常过于依赖已有信息,却忽略了收集更多的资料;5、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谈判成功一方往往认为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6、谈判方往往对于谈判过程拥有一定的期望,不愿意接受与期望相矛盾的其他信息,结果导致在谈判中过于自信,反而降低了谈判成功的可能性。(四)开发有效的谈判技能1、认真研究谈判对手的情况。比如谈判对手的战略目标、行业地位、经营优势与劣势,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对手的行为,预测其在谈判中可能作出的反应,并按照对手的兴趣,寻找有效的谈判途径。2、谈判中要采取主动的态度。尊重对手,抱着诚意进入谈判角色,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