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docx

  • 上传人(卖家):小魏子好文库
  • 文档编号:5358066
  • 上传时间:2023-03-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4.0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docx》由用户(小魏子好文库)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复习 文言 虚词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论语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11吾尝终日而思

    2、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1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1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答案:12连词,表承接,译为“来”“就”“然后”,或者不译。36连词,表并列,译为“和”“又”“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译为“然而、却”。910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1112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13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14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15连词,表目的,译为“

    3、来”。16-17代词,释为“你(们)、你(们)的” 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2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0何以战?曹刿论战1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答案:1疑问代词。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2.疑问代词。译作“哪里”,译时“

    4、何”要后置。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4-6: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表示反问。7-8:副词,译作“怎么”“多么”。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9. 复音虚词“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10.复音虚词“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11.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12.作动词,译为“呵问” 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师说)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_师说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1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答案:13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4.句末语气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8介词,相当于“于”。9-10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4.乃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

    6、记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答案:1.副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23副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4副词,表条件或前提,释为“才”。5副词,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等。67代词,译为“你的”、译为“你”。 5.其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3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4虽曰爱之,其实

    7、害之。(种树郭橐驼传)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7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9汝其勿悲!(与妻书)10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代词,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3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们”“它”。4. 指示代词,近指“这”或远指“那”“那些”。5. 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6-7.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8-9.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10.副词,表商

    8、量语气,译为“还是”。 6.且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2.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5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答案:1.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2.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况且”。3.连词,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4.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5.副词,译为“将要”。6.副词,译为“将近、几近”。7.副词,译为“

    9、暂且、暂时”。7.若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树郭橐驼传4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齐桓晋文之事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3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5指示代词,译为“这样”。67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810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10、。 8.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牛)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6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9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答案:1.名词,表示场所、位置。2-4:助词,“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5-6:助词,被动句中,

    11、“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结构。7-8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9-10复音虚词,表示凭借的方式,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9.为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5.为之奈何?(鸿门宴)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7.何辞为?(鸿门宴)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答案1-2.介词,译

    12、为“被”,表示被动。3-4介词,译为“给”“替”。5.介词,译为“对、向”。6.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7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8-9动词,译为“是”,表判断。10-11.“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10译为“成为”。11译为“治理”。 10.焉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3、(石钟山记)。8.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代词,相当于“之”。2.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3-4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3.在这里4.从哪里5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或不译。6-7.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词尾,译为“.的样子”。8.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不译。 10.也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1.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3.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5.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14、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答案:1-5句末语气助词。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1.表判断语气,不译。2表反问语气,译为“呢”。3.表疑问语气,译为“呢”。4.表陈述或解释语气。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6句中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不译。 12.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

    15、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7.且硕茂,早实以蕃。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10.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1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1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答案1-6:介词。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中谓语动词的状语。1.表使用,译为“拿”或“用”。2.表处置,译为“把”。3-4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或“凭身份”。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时间或地点,译

    16、为“在、于”。7-9:连词。7.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8表修饰,不译。9表目的,译为“来、用来”。10.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14.复音虚词,译为“把做成”“把做成”“把作为”。 13.因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4.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5.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6.蒙故业,因遗

    17、策。(过秦论)7.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1副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2介词,趁,趁机。3. 介词,凭借,依靠。4. 介词,经由,通过。5. 介词,因为,由于6动词,沿袭。7. 动词,依顺,顺着。8动词,接着,继 14.于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3.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8、劝学)答案1介词1在。2自,从。3至,到。4对,对于。5向。6表示被动,译为“为,被”。7表示比较,译为“比” 15.与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4.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5.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6.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7.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8.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1-2介词,译为“和,跟,同”3.连词,译为“和,跟,同”(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介

    19、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如例1中的“吾与子”作主语。)4动词。给予,授予。5.动词。结交,亲附。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嬴而不助五国也。6.动词。赞许,同意。7.动词。等待。8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16.则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5.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答案:1-5

    20、: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5表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17.者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3.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7.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1、?(鸿门宴)答案1-2: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3.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4.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不译。5-6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8.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师说)3.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7.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9.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10.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答案:1-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这些”。3.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4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5.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6-7:结构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8.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9.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10动词,译为“到、去”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文言虚词.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35806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