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语文试题.docx

  • 上传人(卖家):青草1
  • 文档编号:5344129
  • 上传时间:2023-03-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2.4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用户(青草1)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浙江省 嘉兴市 2023 届高三 上学 基础 检测 语文试题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甲戌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说明“甲戌”是“再评”。既是“再评”,自然有“初评”。“甲戌”是1754年,那么“初评”是哪一年呢?起码退回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正是曹雪芹三十来岁的时候,也正是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原稿时期。“乙卯本”“庚辰本”所记,都是“脂砚斋凡

    2、四阅评过”。也就是说自“甲戌”前一二年到“已卯”“庚辰”,这八九年间,“脂砚斋”评阅过四次。而这个时期,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续写自己的作品。悬想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虽然“举家食粥酒常赊”,日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颇得志同道合者切磋之乐。可惜全书没有写完,他就过早地去世了。说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实在当时也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阅评,从最早就有别人参与阅评。“甲戌本”即有脂砚斋一条评语道: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加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从这

    3、段“脂评”中,可以看到两点主要的问题。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因为是“偶有所得”的批语,就不同于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据现在十几种传世的抄本看,在这些眉批、央批、旁批、总批等等纷繁的批语中,署名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松斋”“梅溪”“常村”等人,在评语中还提到“堂村”“杏斋”“煦堂”等名字。这些评者的批语,虽然不少都署了名,但究竟是谁,和曹雪

    4、芹有什么关系,却都不得而知。但又有不少蛛丝马迹,供人猜想。作为研究考据的科学证据则不足,作为引起怀疑想入非非的因素则有余。这样就众说纷纭,十分热闹,莫衷一是了。“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虽然不少人解说过,甚至说就是红楼梦故事中的史湘云等等,但都不足为凭,因为均无科学论证,大都是臆断之词。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批语云:前批者寥寥。不数年,芹澳、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

    5、剩老朽一枚,宁不痛杀。在“靖藏本”“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一段均有此批。“畸笏叟”不少批语都注明“丁亥夏”,此批虽未注明“畸笏叟”,但据研究,肯定是“畸笏叟”的批。据研究者考证,“脂砚斋”早在甲申前已去世。“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即曹雪芹去世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脂砚斋”也去世了。“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历1762年,“丁亥”是乾隆三十年,公历1767年,前后差五年,“畸笏叟”还在批书。(摘自邓云乡红楼梦导读“脂评”简介)材料二:脂砚斋究竟是谁?红楼梦的批者“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叔辈”这两个消息,是裕瑞的批语中首先透露的。雪芹的好友明义和明琳,都是裕瑞的舅父,雪芹

    6、曾把红楼梦稿本送给明义看,明义题了二十首诗。雪芹有一次在明琳的“养石轩”高声谈笑,敦敏有诗记其事。裕瑞的消息既从其舅父处得来,应可信为真实。裕瑞批曰: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曹寅有一首诗题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及西轩诸友三首。”这位“四侄”能作诗,他的伯父还居然与他唱和。这个“四侄”也不知其名,只知其字或号是“竹礀”。我们知道曹家这一辈的名字,如颙、颀、頫都从“页(頁)”字旁,则“竹礀”之名,亦必从“页”。鉴于曹家二代的名和字,皆从书诗成语而来。但“礀”字不见于经籍,始见于玉篇,据正字

    7、通乃“涧”之或体,则卫风考槃是其出处无疑。诗云“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则竹礀或名“硕”,正与颙、颀、頫排行相同。我们现在不妨推测一下:如果曹寅的四侄竹礀,名“硕”,那么他即是脂砚。因为:首先,“硕”字从“石”从“页”,“页”为颙、颀、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在红楼梦前部,宝玉的主要模特儿是曹硕(即脂砚斋),所以在第一回中,书中主角原来是一块“石头”;第五回红楼梦引子曲中的“情种”不是作者,而是“石头”。正是脂砚自己,坚持要称此书为“石头记”。其实,“砚”字从“石”从“见”,在篆文中,“页”“见”二字颇为相似。“脂砚”之“脂”,无疑是从宝玉前生在太虚幻境中的道号“赤瑕宫神瑛侍者”暗

    8、示而来,因为胭脂是红色,正与赤瑕相应。可见在“脂砚”这一笔名中,包含着他的真名“硕”,也暗示着书中主角“前生”的道号。曹竹礀十四五岁即能作上巳诗,其伯父曾和他的韵,也和小说中宝玉十三四岁即能作诗,大致相符。(摘编自吴世昌红楼梦探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就有多人对原稿随时阅览批注,曹雪芹也一定一再修改或续写作品。B.红楼梦脂评本的评语有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多种形式,很多评点者在作批语的时候署了名。C.学者对于“脂砚斋”身份的探究,都苦于缺少直接证据,且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D.可以确定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

    9、”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对红楼梦原稿做了大量的批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脂砚斋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红学研究中至今未破解的重大谜题。B.“脂砚斋”写评语相当谨慎,在阅读了别人的批语后,广泛采纳别人的意见综合作评,避免了重复。C.探究“脂砚斋”的真实身份,要寻找大量资料,考查其来源出处,结合相关背景,进行科学论证。D.两则材料都努力通过批者评语原文去发掘和“脂砚斋”有关的信息,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直接性。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脂砚斋可能叫曹硕”观点的一项是( )A.明义的外甥裕瑞透露了脂砚斋“为作者之叔”和“书中宝玉乃雪芹

    10、叔辈”这两个消息,应可信真实。B.诗经卫风考槃中有“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而竹礀(涧)的名字可能是诗句中提到的“硕”。.C.“硕”字从“石”从“页”,“页”为曹家三子曹颙、曹颀、曹頫各名的共同偏旁,也指出他们都是同辈。D.贾宝玉主要原型“脂砚斋”的“砚”字从“石”从“见”,而在篆文中,“页”和“见”二字颇为相似。4.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红楼梦中提到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在“其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这句的行间朱批中说:“批书人领到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脂砚斋何以下此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 2.B

    11、 3.A 4.首先提出了红楼梦是边创作边批阅的,而且是多人参与了批阅;然后聚焦到“脂砚斋姓甚名谁的问题”,指出脂砚斋身份目前可以确定的两点。 5.因为脂砚斋是宝玉的原型,元春的原型和脂砚斋有姐弟名分;因为红楼梦中的元春姐弟的相关情节,勾起了脂砚斋相关经历的回忆,对亡姐充满了伤痛之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都流于主观臆断,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曲解文意。原文中说的是“大都是臆断之词”,不能认为“都流于主观臆断”;原文中也提到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说明还是有一些共识的,不能说“无法形成确凿的共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12、。B.“综合作评”无依据,原文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避免重复”与原文“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不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只能证明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辈,不能得出姓名是什么的结论。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

    13、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接着分析“脂评”,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由此概括出:首先提出了红楼梦是边创作边批阅的,而且是多人参与了批阅;接着分析“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由此概括出:然后

    14、聚焦到“脂砚斋姓甚名谁的问题”,指出脂砚斋身份目前可以确定的两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分析宝玉和元春的关系和情感,题目中说“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脂砚斋说“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可见宝玉和其姐元春感情深厚;再分析脂砚斋的话“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可见脂砚斋与亡姐同样感情深厚;再分析为何脂砚斋为何“批至此,竟放声大哭”,是因为脂砚斋是宝玉的原型,元春的原型和脂砚斋有姐弟名分;而红楼梦中“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曾教他认字、读书”的有关元春姐弟的相关情节,勾起了脂砚斋相关经历的回忆,“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对亡

    15、姐充满了伤痛之情。(二)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怀念二叔巴金近几年我常为自己的全集写后记,一年中写三四篇代跋,要解释旧作,我有时谈到成都的老家。今年夏天我虽然写得少些,但是我做过一个愉快的梦,在一间有纱窗的木板壁漆成绿色的书房里,我和三哥李尧林站在书桌前听二叔讲书。“必讼!”二叔忽然拍着书桌大声说,“说得好!”我吃了一惊。在八九年大病之后我总是睡不安稳,也少做梦,就是进入梦境,也恍恍惚惚,脑子并不清楚。这一次却相反,我明明感觉到舒适的夏夜凉风。醒在床上,我还听见二叔的声音,他讲书时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必讼!”我很激动,一两个小时不能合眼,我在回忆那些难忘的事情。说到二叔,

    16、我忘不了的一件事,就是他做过我和三哥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离家前两年给我们讲解过左传。每天晚上我们到他的书房,讲解告一个段落,我们便告辞回屋。他给我们讲书,因为他对左传有兴趣、有研究。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太寂寞,三个儿子都病死了。他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三哥和我的身上。我继续回忆,继续思念,好像用一把锄头慢慢地挖,仿佛用一支画笔慢慢地描,二叔在我眼前复活了,两眼闪光,兴奋地说:“说得好,必讼!”他又在讲解左传,又在称赞聊斋的“春秋笔法”。他向我们介绍蒲松龄的好些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告倒冥王的席方平。席方平替父伸冤备受酷刑,他不怕痛苦坚持上告,一级一级地上控,却始终得不到公道。冥王问他还敢不敢再告

    17、状?他答说:“必讼!”酷刑之后再问,他还是:“必讼!”响当当的两个字真有斩钉截铁的力量。但是他吃尽了苦头,最后一次就回答冥王:“不讼了。”他真的不再告状吗?不,他讲了假话,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事实上他坚持到底,终于把贪赃枉法的冥王和官吏拉了下来。我记起来了,二叔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席方平他讲真话受到严刑拷打,讲假话倒放掉了。然而他还是要讲真话。他就是有骨气!写文章要有骨气!”原来二叔也是教我讲真话的一位老师。怎样写文章,我本来一窍不通,听惯了二叔的讲解分析,我感到一点兴趣,有时也照他的办法分析读过的文章,似乎有较深的理解,懂得一点把文字当作武器使用的奥妙。以后我需要倾吐感情、发泄爱憎的时候,我寂

    18、寞、痛苦、愤怒或悲伤的时候,我就拿起笔疯狂地写着,深夜我在自己房里听见大哥一个人坐进在大厅上的轿子、打碎窗玻璃的时候,我不能控制自己,便在练习簿上写下一些不成篇的长诗。后来我在法国沙多吉里读到报道两个意大利工人遭受电刑的时候,我写出小说灭亡中一些重要的章节。我写着,自己说仿佛有一根鞭子在我的背上猛抽。我对准痛处用力打击,我的感情仿佛通过我的心、我的手全部灌注在笔下写在纸上,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最初的年代里我到处跑,只要手中有一支笔我便到处写作。心里想些什么,我就写些什么。我并不苦思苦想,寻找打击要害的有力的字句,我让感情奔放,煽旺心中的火,推动我这支毫无装饰的笔飞越一张一张的稿

    19、纸。我没有学会一字诛心的笔法,我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从荆棘丛中走了出来。接连几个不眠的长夜,我睁着眼睛在思索,在回忆。灰堆里还闪亮着火星。我不是怀念亡故的亲人,难道是在为自己结账,准备还清欠债?那么是时候了。又想到了二叔,关于他的许多事情我都记不起来了。我们出川后还同他通过三四封信,他的手迹对我来说还是十分亲近,使我想起他那些勤奋治学的教诲。最近我把六十几年前这一页旧信赠给成都的“慧园”,说明我今天还不曾忘记我的这位老师。我记不起我搁笔有几年了。写字困难,我便开动脑筋,怀旧的思想在活动,眼前出现一张一张亲切的脸。我的确在为自己结账。我忽然想再翻一下左传。多年不逛书店了,我

    20、请友人黄裳替我买来一部有注解的新版本,不厚不薄,一共四册,我拿着翻看,翻过一册又是一册。我忽然停住,低声念了起来:“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我不再往后翻看了,我仿佛又站在二叔的写字台前。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治学有骨气,做人也有骨气。人说真话,史官记实事,第一个死了,第二个站出来,杀了三个,还有第四、第五两千五百三十九年前的崔杼懂得这个道理,他便没有让“太史尽死”。崔杼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即使不放过一个史官,他也阻止不了“执简以往”的人。二叔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个,他的确是我的老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五

    21、日(选自巴金我的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说自己做过一个“愉快”的梦,一是因睡得安稳,梦境清晰,二是因梦见了听二叔讲书。B.作者写自己本来对写文章一窍不通、后经二叔讲解分析才感到一点兴趣的变化来表明写作并不靠天赋。C.作者用“变成了我的呼唤,我的控诉,我的叫号”这一排比,强烈地表达了写灭亡等作品的目的。D.“煽旺心中的火”这一比喻指作者激发内心炽热的情感,“毫无装饰的笔”指作者采用的质朴的表达方式。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出现了“必讼”两个字,交代了作者开篇梦境中“必讼”的出处

    22、。B.“响当当”“斩钉截铁”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怜悯和惋惜之情。C.席方平最后说“不讼了”,这样的讲“假话”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D.呼应上文对二叔“两眼闪光”的描写,引出下文二叔对席方平的评价。8.结合文本简析二叔这一人物形象。9.分析文章末尾引用崔杼典故的作用。【答案】6.B 7.B 8.正直的知识分子。寂寞善良的长辈。教人讲“真话”的老师。 9.在主旨上,借此表明甘当历史记忆的执着而忠实的守护者和不畏强权恪尽职责的知识分子的决心。在结构上,总结升华全文,这一典故生发是这篇怀人散文的重心和主旨。读者感受方面,重申了讲真话的话题,引发读者思考“假如面对残酷现实,如何自处与处世”的问题。

    23、【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明写作并不靠天赋”错误,这里要表明二叔对“我”在写作道路上的深刻影响,而不是谈写作与天赋的关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丰富含义和作用的能力。B.“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怜悯和惋惜之情”错误,这里“事实上他坚持到底,终于把贪赃枉法的冥王和官吏拉了下来”表达了作者对席方平的赞赏和敬佩之情。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他讲书时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必讼!”“二叔在我眼前复活了,两眼闪光,兴奋地说:说得好,必讼!”等处可见二叔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从文中“说到二叔,我忘不

    24、了的一件事,就是他做过我和三哥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离家前两年给我们讲解过左传”“他太寂寞,三个儿子都病死了。他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三哥和我的身上”“我想起他那些勤奋治学的教诲”这些语句可见二叔是一个寂寞善良的长辈。从“二叔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席方平他讲真话受到严刑拷打,讲假话倒放掉了。然而他还是要讲真话。他就是有骨气!写文章要有骨气!原来二叔也是教我讲真话的一位老师”“二叔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个,他的确是我的老师”可见二叔是教人讲“真话”的老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崔杼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即使不放过一个史官,他也阻止不了执简以往的人。二叔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个”可

    25、见,引用这个典故在主旨上是为了表明自己甘当历史记忆的执着而忠实的守护者和不畏强权恪尽职责的知识分子的决心。崔杼典故的引用是在文章结尾处,是文章结构方面很重要的位置,可以得出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照应题目“怀念二叔”,开头“我和三哥李尧林站在书桌前听二叔讲书。“必讼!”二叔忽然拍着书桌大声说,说得好!”与结尾“二叔知道这个,我也知道这个,他的确是我的老师”遥相呼应,表达了我对二叔深挚的怀念和感激、赞颂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文章结尾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引发读者回味和思考,当生活中遇到冤屈、丑恶、施暴等问题需要保持初心、坚守正义、讲出真话、反抗到底时,我们也该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当仁不让。二、

    26、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善心生,故向义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师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缔、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

    27、。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讨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尔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选自国语敬姜论劳逸)【注】

    28、公父文伯:鲁大夫,公父穆伯的儿子。歜(ch):文伯自称其名。季孙:即季康子。当时担任鲁国的正卿。纠虔天刑:恭敬观天法。庀:通“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B.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士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C.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D.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父文伯”的

    29、“伯”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的“伯”一样,指伯爵,是“公侯伯子男”爵位之一。B.“僮子”即童子,意为未成年的人,在文中是敬姜在责骂儿子文伯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却在那里充数做官。C.“百工”在文中泛指各种手工艺者与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工百工之人”一句中的“百工”意思相同。D.“社”在文中指春社,即在春分时祭祀土地神,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提到的“社日”与这里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父文伯见母亲敬姜在纺织,劝母亲不要这么辛苦,后来季孙听说了此事,认为文伯不孝敬他的母亲。B.敬姜忧叹鲁国将要灭亡,从以往圣王出发给儿子讲为官之道,并指出这正是上古制度和先王遗训。

    30、C.敬姜详细地阐释了天子、三公、九卿,百官及王后、命妇、内子实施“劳而不淫”的具体标准与做法。D.敬姜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表达对丢弃祖宗基业的忧心,希望儿子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先人的传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2)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14.文末记录了孔子听说敬姜论劳逸后的反应,有何用意?【答案】10.D 11.C 12.A 13.(1)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2)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断绝祭祀啊。 14.孔子让

    31、弟子们记住她不图安逸的品行,含有赞美之意,从侧面烘托出她的崇高品德;用孔子的话作结,显得更客观权威,增强说服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过去圣贤的国王为老百姓安置居所,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办法)“民”做“处”的宾语,意思是安置百姓,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天下”做“王”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夫民”中“夫”是句首发语词,在其前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本文的“百工”是指百官,“巫医乐工

    32、百工之人”意思是“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其中的百工指各种工匠,与本文含义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A.“后来季孙听说了此事,认为文伯不孝敬他的母亲”错误,根据原文“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可见,并非季孙听说了这件事,而是文伯担心季孙听见这件事,认为自己不孝敬母亲。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庶人”,平民百姓;“明”,日出;“晦”,日落;“怠”,懈怠。(2)“尔”,你;“胡”,为什么;“自安”,贪图让自己安逸。“绝祀”,断绝祭祀,指绝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

    33、段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意思是:仲尼听说这件事后说:“弟子们记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图安逸!”从人物形象上,写孔子让弟子们记住她不图安逸的事迹,是对她的赞美,侧面烘托出她崇高的品德;从文章结构上,以孔子的评价作结,简洁有力,更有说服力。参考译文: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纺线,文伯说:“像我公父歜这样的人家还要主母亲自纺线,这恐怕会让季孙恼怒。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母亲吧?”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这样的顽童充数做官却不把做官之道讲给你听?坐下来,我讲给你听。过去圣贤的国王为老百姓安置居所,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

    34、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办法)。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因此天子穿着五彩花纹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三公九卿,熟习知悉农业生产,中午考察政务,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务。京都县邑各级官员在牧、相的领导下,安排事务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着三采花纹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载详细记录天象;日落便督促嫔妃们,让她们清洁并准备好禘祭、郊祭的各种

    35、谷物及器皿,然后才休息。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白天完成他们所负责的日常政务,傍晚反复检查有关典章和法规,夜晚警告众官,告诫他们不要过度享乐,然后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统筹安排政务,白天与属僚商量处理政务,傍晚梳理一遍当天的事务,夜晚处理他的家事,然后才休息。贵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课,白天讲习所学知识,傍晚复习,夜晚反省自己有无过错直到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王后亲子编织冠冕上用来系瑱的黑色丝带,公侯的夫人还要编织系于颌下的帽带以及覆盖帽子的装饰品。卿的妻子做腰带,所有贵妇人都要亲自做祭祀服装。各种士人的妻子,还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

    36、要给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后祭祀土地接着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献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事功),有过失就要避开不能参加祭祀。这是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这是先王的遗训啊。自上而下,谁敢挖空心思偷懒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担心丢弃了祖宗的基业。倘若懈怠懒惰,那怎么躲避得了罪责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说:一定不要废弃先人的传统。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仲尼听说这件事后说:“弟子们记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图安逸!”(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题李亮功戴嵩牛图

    37、(宋)黄庭坚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戴老作瘦牛,平生千顷荒。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注】李公寅,字亮功,藏有戴嵩牛图。黄庭坚,自鲁直。此诗作于黄庭坚贬谪宜州路过长沙时,在李公寅府第中观画后。韩生,唐代画家韩干,以画马著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不以戴牛开篇,而以肥壮的韩马反衬瘦弱的戴牛,突出了戴牛的特点。B.后两联写瘦牛疲累不堪,带着恐惧的神态请求牧童能让它听听悠扬的笛声。C.“已尽筋力”与前文的“瘦”字相呼应,由此刻画出了老牛劳累一生的形态。D.诗人看到戴嵩牛图时,自己当时的心意和画境正好相契合,可谓神与形会。16.简析此诗语

    38、言简洁、通俗而又含蓄的特点。【答案】15.B 16.反衬法含蓄的表达诗人的心意,以韩马处处反衬戴牛,突出戴牛;口语化,拟人乎化的手法表达“我劳累一生,竭尽筋力,请求主人给我一个牧童,让我在林间听听悠扬的牧笛声,好好地休息休息”;句式自由,平仄韵互用,语言质朴,将自己的一腔忠愤,满怀心事,写入诗中。【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带着恐惧的神态请求牧童”错误,由原文理解诗人用拟人化手法,借着牛的口吻,带着恐惧颤抖的神态,哀告主人,说我已经竭尽筋力,请求给我一个牧童,让我在林间听听悠扬的牧笛声,好好地休息,而不是“恐惧的神态请求牧童”。故选B。【16题详解】本题

    39、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黄庭坚运用反衬法,。以“肥马”反衬“瘦牛”,宫殿“立仗”反衬漠漠“平田”,“有辉光”反衬“千顷荒”,两相比照,诗人的心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诗的后四句,遽生新意,诗人以拟人手法,借老牛的口吻,说出一番话来。“觳觫告主人”以下三句,便是老牛哀告的具体内容:我劳累一生,竭尽筋力,请求主人给我一个牧童,让我在林间听听悠扬的牧笛声,好好地休息休息。句式自由,不追求对仗,“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平仄韵互用,“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不拘泥于“仄起平收”的规则,“光”“荒”押“ang”韵,“力”“笛”押“i”韵;语言质朴,“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将自己的一腔忠愤,满怀

    40、心事,写入诗中,意含言外,读者自当细心领悟。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借题发挥,抒写自己的心愿:我已年老体衰,历经政治风浪,仕途坎坷,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不愿继续为官,很想退居林下,过过清闲生活,颐养天年。(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3)“月”这一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苏轼的诗文中,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前后相连的两句:“_,_。”【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人有悲

    41、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示例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示例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衿”“悠”“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孙犁先生对写信是_的。1983年,他写过一篇书信,_说:“书和信相连,可知这一文体的严肃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这里所说的书信相连的“书”,指的是什么?书法,还是书籍?我一直_。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严肃性了。在这篇书信里,孙犁先生还说:“先哲有言,信件较文章更能传达人的_

    42、,更能表现本来面目。”真实的信息,真实的感情,本来的面目,便是孙犁先生喜欢书信的主要原因。这样三种真实,恰恰是比文章更为可靠。读书信,犹如在看人的真面目;读文章,则像看经过拍摄的照片,甚至是美颜后的照片。没有人统计过孙犁先生一生写过多少封信。我想至少有上千封或两千封甚至更多。如果将这些书信收集齐全,会是孙犁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情有独钟 开门见山 不明就里 心有灵犀B.情有独钟 开宗明义 不明就里 真情实感C.独具匠心 开宗明义 不知所措 心有灵犀D.独具匠心 开门见山 不知所措 真情实感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

    43、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浅薄的我以为两者的元素都有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严肃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艺术性了。B.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信因书的元素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信因书法的元素具有了严肃性。C.浅薄的我以为都有两者的元素吧:信因书的元素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严肃性;信因书法的元素具有了艺术性。D.浅薄的我以为两者的元素都有吧:书的元素让信有了孙犁先生所说的艺术性;书法的元素,让信具有严肃性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 19.A 20.以“看人的真面目”比喻读书信可以看到真实的信息,真是的感情。以“看

    44、照片、美颜的照片”比喻读文章看到经过加工、美化、掩饰的信息。这两句话巧妙地抓住两件事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读书和读信的区别。【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本处指“对写信”,应该和“情有独钟”搭配。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根据语境,该处强调的是提出的内容,用“开宗明义”更合适。不明就里:不知道内幕,不明白其中含义;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

    45、心神慌乱。根据上下文,是谈不明白“书”指的是什么,用“不明就里”恰当。心有灵犀: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真情实感:指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结合语境,该处应该使用名词性的“真情实感”。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都有两者的元素”应该改为“两者的元素都有”。语序不当,“书元素”和“书法的元素”分别对应“严肃性”和“艺术性”。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作者把“读书信”比喻为“看人的真面目”,人的真面目可以直观的表现出真实的信息,观察到人的真实情感,作者意在表明“读书信

    46、”可以看到真实的信息,可以了解到人真实的感情。其次,作者把“读文章”比喻为“看照片”“看美颜的照片”,因为照片或者美颜照片有时会掩饰事物真实的一面,作者以此来说明“读文章”看到的有时是经过加工、美化、掩饰的信息。最后,作者运用这两个比喻,抓住了两件事物的相似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读书和读信的区别,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二)语言文字运用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绕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_,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当然,_。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渐进的,_,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2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没有一种拼音文字的方案可以使每个人满意,只能使大多数人满意。(倪海曙结束符号,建立文字!)B.果戈理创作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基础检测语文试题.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344129.html
    青草1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