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3 年中 道德 法治 专题 复习 坚持 绿色 发展 建设 美丽 中国 练习题 答案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复习_道德与法治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链接中考考点:1.人口问题 (1)新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2)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3)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资源、环境问题 (1)我国资源现状: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我国的环境现状: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3)资源、环境问
2、题的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做法: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5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
3、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热点时政及预测题
4、 热点1 彩云之南人象和谐 2022年8月12日是第11个“世界大象日”。在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一周年之际,纪录片与象同行全球首映式在北京举行。纪录片近距离、全景式记录了云南亚洲象北移南返全程,生动讲述中国政府与民众携手护象的温暖故事,立体展现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信心和努力,旨在传递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助于对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公百变视角 1.(原因)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是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结果。请你结合所学分析,我们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
5、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3)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4)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5)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2.(做法)给生态保护以时间,给人与自然以空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又该如何与大自然共处?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6、(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做法)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上展现的大国风范有哪些?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责任。 (2)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3)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4)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全球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5)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
7、智慧。热点2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热点3 协调推进减污降碳 2022年6月13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要文件之一,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系统谋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机制,为2030年前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动指引。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仍然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只有落地才能增效,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由点及面在全社会形成减污降碳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热点时政及预测题 1.(意义)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8、有何重大意义?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2)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福人类,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4)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5)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6)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做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减污降碳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小绿色发展? (1)国家(政府):坚持绿色
9、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坚持依法治国,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依法保护环境。加大宣传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和能源危机。 (2)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使用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节能低碳。加大环保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3)公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
10、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落实环保行动。(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热点3践行低碳理念,履行减排承诺2022年6月20日,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科学有序推进减碳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十四五”时期“双碳”工作迈上新台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坚持节约优先,深入开展节能宣传,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要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
11、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热点时政及预测题 1.(做法)结合北京市的工作部署,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我国如何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 (2)积极推进改革,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党政机关要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浪费。(5)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减能降碳技术。(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