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物理 期末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考点 提纲 下载 _八年级上册(2024)_人教版(2024)_物理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基本单位: (m,国际基本单位)。2.换算:1nm= m= mm= cm= dm= m= km。【方法点拨】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关系中,米、分米、厘米、毫米间进率是 ,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间进率是 。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换算的是单位而不是数字。【例1】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长度的单位。(1)教室高约3 ; (2)一名初中生身高约165 ;(3)课桌的高度约8 ;(4)一支铅笔的长度约2 。【变式】51010 m m nm; 0.72 km m dm。3.刻度尺的使用: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选择 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
2、察刻度尺的 、 、零刻度线是否 。使用时:刻度尺与被测长度 (放正)、 。读数:视线与尺面 (正对刻度线),估读到 的下一位。记录的结果包括 (准确值+估读值)和 。【例2】图中用(厚)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正确的是()A B C D【变式】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读数为 cm。4.时间的基本单位: (s,国际基本单位)。5.换算:1h= min= s;1s= ms= s。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 。与错误的差别:错误 避免,误差 避免(填可以或不可以),但可以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 。选用 仪器。改进测量 。【例3】“一张纸
3、折叠103次后厚度将超过宇宙边界”这一视频标题引发了小兰的思考。为测量某参考书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B此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C参考书共200页,测出整本书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除以纸的页数200,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lD测量厚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例4】如图所示,为了测量铁丝的直径,将铁丝紧密的缠绕在圆铅笔上,共缠n圈,读出n圈铁丝的宽度L,铁丝的直径是 ;如果测量时缠绕的不紧密将会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例5】某次计时,机械停表指针如图所示,则此时停表读数为 。为减小
4、测量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8.03cm、26.02cm、26.02cm,则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例6】下列实验用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的是()A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可测出一沓同样纸的厚度除以张数B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C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D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时,多次改变摆线长度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描述的物体运动时,被选作 的物体。(假定静止,实际可以动)3.物体
5、静止和运动的判断方法:首先确定 ,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变化则是 的,无变化则是 的。【特别注意】描述同一物体运动,选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 ;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说到“相对于谁运动”,这个“谁”就是 ;相对静止条件: 大小相同,运动 相同。4.运动是 的,静止是 的。【例1】下列实例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铁路上飞驰的列车B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C飞机在蓝天翱翔D枯叶飘落【例2】照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的诗,从物理学角度看,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轻舟B河岸C游动的人D岸
6、上的人【例3】南北朝傅翕有绝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步行骑水牛”中骑在牛背上的人相对牛是运动的B“桥流水不流”中水不流是以桥为参照物C“桥流水不流”中桥在流动是以流水为参照物D“人从桥上过”中人的运动是以流水为参照物【例4】“水涨船高”这个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若以 为参照物,则船是静止的(均选填“地面”或“水面”)。这说明运动和静止的 性。知识点三、运动的快慢1.如图所示,在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谁在前面;乙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7、,这种方法与 图的方法相同。2.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 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运动越快。3.公式: (注意:物理上一般不用除号);变形公式: , 。4.单位: (国际主单位), 。换算:1m/s= km/h;1km/h= m/s。5.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 的 运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6.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的直线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都 )。7.公式: (平均速度,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方法点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首先明确求哪段 或哪段 的平均速度,再找出对应的总时间或总路程,最后用v=st计算。中途耽误的时间必须算在内(如:龟兔赛跑)。【例1】如图所示的图像中,描
8、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乙与丁B甲与丙C乙与丙D丙与丁【例2】一个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关于v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B该物体每秒内通过的路程不一定相等C该物体的速度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D该物体的速度与s、t无关,但s与t成正比【例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甲比乙大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C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例4】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
9、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以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汽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知识点四、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 、 、金属片。3.实验步骤:搭好斜面。斜面应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目的: (减少测量时间的误差)。测v平:分别测出全程路程s1和时间t1,上半段的路程s2和时间t2,填入表格,并算出v平。【特别注意】实验中用斜面的目的: 。使用金属片的目的: 。【例1】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刻度尺的分
10、度值为1cm B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为1.2sC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例2】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 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减小测量 时造成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2)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3)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测量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 (选填“能”或“不能”)将小车从中点释放,理由是 。【例3】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图甲所示。一辆汽
11、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经15s行驶0.3km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在这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知识点五、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也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 传声。3.声速: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中传播速度最大, 中其次, 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 。【例1】有一根铺设在开阔地面上长17米的已供水的铁质水管,甲同学用小铁棒在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已知声音的响度足够让乙同学听到,声音的频率也在乙同学的听觉频率
12、范围内,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和,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无法确定【例2】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歌中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例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选填序号)科学推理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3
13、)敲击图乙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知识点六、声音的特性1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 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单位是 ,符号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比较:特性定义决定因素波形图音调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或“细”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 音调 音调 响度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的“大”或“小”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距声源越近,响度越 响度 响度 音色声音的品质,也叫音质或音品,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有关3音调: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越薄、越轻时,振动
14、也越 ,频率越 ,音调也就越 。【例1】我们处在声音的世界中,声音无处不在。如图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甲、乙音调不同 B乙、丙响度不同C丙、丁音色不同 D甲、乙、丙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例2】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A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频率变高B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音调变高C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音调变高知识点七、声的利用1超声和次声:人们把频率高于 的声音叫超声波,把频率低于 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
15、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人无法感知,但有些动物却能感知到。如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 Hz50 000 Hz,大象能感受到自然界许多变化发生的次声波。2声波可以传递 :如:雷声预示着大雨;B超和声呐;如利用次声波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3声波可以传递 :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可以用来除去污垢、打碎结石等;爆炸声震碎玻璃等。 【例1】关于声的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B超声波可以用于精密仪器的清洗,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D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国家地震局是根据次
16、声波来获取地震的信息【例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A超声波清洗器BB超C预测地震D超声波碎结石【例3】如图所示,长度为20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火车头距离桥头300m处鸣笛,鸣笛10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1)火车的速度;(2)听到鸣笛回声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3)若车头上桥后30s车尾离开大桥,大桥的长度。知识点八、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
17、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是乐音是有规则的振动,噪声是无规则振动。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dB,为保证正常的休息,声音不能超过 。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3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在 ,在 ,在 。【例1】疫情防控期间,在学校组织的线上学习中,有许多与声现象有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看画面只根据音色,就知道是哪位熟悉的老师在讲课B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带振动发声的C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同学们在上课时听到的声音都是乐音【例2】有一闹钟正在响铃,将
18、闹钟用泡沫塑料包裹起来,响铃声音减弱,这是因为()A在发声处减弱噪声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为了使闹钟的使用寿命延长知识点九、温度1、温度:用来表示物体_的物理量;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_,用符号“_”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的温度规定为00C、_的温度规定为1000C;然后把00C和1000C之间分成_等份,每一等份代表_0C。(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0C”读作“_”;“200C”读作“ ”或“ ”【例1】如右图1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如右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知识点十、温度计1、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 (注意字的写法)。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