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13课完整教案汇编.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13课完整教案汇编.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 年级 下册 历史 第二 单元 13 完整 完全 教案 汇编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13课完整教案汇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课标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
2、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重难点)目标3: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北宋的建立师:960年,赵匡胤以开封为都城,建立北宋。那么,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宋太祖)是如何来管理他的江山的? 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
3、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北宋的政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北宋的政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及教材第29页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师: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师:出示后周时期形势图、北宋统一形势图。提问:观察地图,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生:北宋并没有
4、实现去全国的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北宋完成统一后,宋太祖就开始了思考怎样治理国家。出示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及教材相关事实,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
5、料后总结原因:1、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3、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师:出示下列表格,师生共同探讨宋太祖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措施的影响。后出示答案: 补充: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 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
6、事,行政效率很低。 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出示问题:阅读右边材料,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的地位低于文官。师: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出示问题:【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学生
7、回答,教师讲解。(1)重文臣、轻武将;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出示欧阳修图片及生平。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就是军职。(2)广开科举。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
8、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取士范围,无论身份如何,只要稍具文墨就可应举。同时还废除了荐举制度的参与,防止了考场内外一切徇私舞弊,使其更显公平。据统计,唐代宰相524 人,进士出身的有232人。宋代有宰相133 人,科举出身的达到123 人之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1.有效地清除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2.推进读书的风气,文化的繁荣。消极影响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3)课堂小结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
9、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4)知识结构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六、 教学反思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标内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
10、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二是战争与交往。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四是友好往来。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
11、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的基本史实。目标2: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重点)目标3:列举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
12、;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重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电视剧杨家将剧照。师: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同学们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吗?他们生活在哪个年代,那个年代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任务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自学检测,答
13、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2.在北宋形势图上标注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不期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为契丹族的祖先。刚才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契丹族、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生:略。教师根据课件图示进行讲解。师;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辽和西夏建立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两个政权都学习了中原文化,仿效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注意发展生
14、产,所以实力不断增强。之后相继建立了政权。PPT出示问题:2.在北宋形势图上标注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学生活动:在探究问题单上标注后,回答。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列举北宋与辽战、和的史实;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2.说出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及北宋与西夏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完成下列表格。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并讲解。宋太宗时,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宋太宗时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失败的代价非常大,除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的是当时的统治者担心长此下去的战争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最初的“积极对外进攻”转为“积极防守中原内
15、部消极对外”的政策,即“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都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活动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作出任何的积极的防御措施。辽军便得寸进尺,发动了澶州之战。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但是在打退辽军之后却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和议的原因。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
16、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原因:一方面是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宋辽签订和议对双方有好处。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分析宋辽和议(澶州之盟)的影响。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天命陛下为四海神民主,当使四夷即叙。今乃称契丹母为叔祖母,称契丹为叔父。更岁与数十万钱帛,此乃臣之所耻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
17、羊、马、骆驼等。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有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对于北宋: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从此,北宋政府威风扫地,“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于辽:得到了银、绢等钱物,经济实力增强,是意外的收获。对于中华民族: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民间的交往和融合。过渡: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如何呢?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概括北宋与西夏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生: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立国时间短,受人力、物力限制,西夏因战
18、争遭到损失,人民困苦。师补充:和议的原因是西夏、北宋政权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第一,西夏虽然屡屡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严重影响了西夏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夏人民反对战争,西夏统治者提出议和;第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同意议和。宋夏议和的影响与宋辽议和的影响是一样的。促进了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出示问题:思考: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的评价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战:消极: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辽、西夏方面是进攻、掠夺,宋是守土自卫。但战争也使各
19、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消极:议和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积极: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拓展延伸谁能说一说我们今天民族之间的关系怎样?你知道我们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吗?生:友好相处。师: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党中央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规划;西气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等。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3)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在中国历史
20、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政权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彼此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终是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4)知识结构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六、教学反思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争强好胜,对知识充满好奇与渴望,又不愿被动接受;对岳飞比较熟悉,学习兴趣高,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共同探究问题。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
21、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贯穿三部分内容的主线是金的发展壮大,以及金与两宋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金的发展及其与辽、宋的关系。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的基本史实。目标2:结合地图,叙述女真族的崛起;(重点)目标3:比较金、南宋、西夏对峙图与北宋形势图,叙述金灭辽、北宋的史实,分析辽和
22、北宋灭亡的原因。(重点)目标4: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说出岳飞值得后人尊敬的原因,评价岳飞抗金的行为;分析归纳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岳飞被赐死视频。师:同学们看到岳飞被赐死,有何感受?岳飞生活在什么年代,为什么会被赐死,让我们一起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来寻找答案吧。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金与南宋的对峙导学任务单,任务一,金与南宋的对峙自学检测,答案
23、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结合地图,叙述女真族的崛起。师展示:学生观察地图并结合教材回答。师根据图示总结女真族的崛起:补充:完颜阿骨打(1068年1123年),汉名旻,女真族,金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金朝灭亡辽朝、统一北方具有奠基意义。提问:金作为一个后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生:金太祖模仿汉制,改革军政体制,发展生产,势力壮大。知识拓展:女真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大金国志这样描述女真族: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寒,骑马悬崖上下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伏马而渡。3000多年前:名称是肃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