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经济 社会生活 知识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详细 实用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第1课 从野蛮到文明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标要求:(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导入材料:早在农业革命之前,采集者就已经对大自然的秘密了然于胸,毕竟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非常了解自己所猎杀的动物、所采集的食物。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
2、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思考】为什么人类掌握植物生长规律,但并不急于开展种植? 为什么作者说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怎么理解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一、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食物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狩猎者采集者”社会大约距今300万- -3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这一时期中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
3、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最后完成了从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转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早期生产生活的特点1.食物来源:以采集渔猎为主2.生产工具:木、骨、石3.取暖方式:学会使用火4.居住方式:过迁徙群居生活5.母系社会,女性地位较高(二)食物生产阶段:农业革命 1.原因: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3.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特点:多元中心、多样性 交通限制、独立发展4.意义(1)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2)食物结构的变化:增加了人类
4、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人口的增长。(3)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聚落的形成;开始从事手工业劳动(4)思想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开始发展(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6)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原始社会崩溃,奴隶制社会产生。二、从共性到个性: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共性: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1.目的: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和维护。共同特征:地处大江大河流域的冲击平原,灌溉农业发达。(二)个性:区域性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1)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2)政府官员、贵族、商
5、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3)法律保护了人民的私有财产(汉谟拉比法典)(4)为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重视兴修水利工程。2.古代埃及: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3.古代中国:(1)表现:土地制度:井田制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者经营方式:集体耕作 家庭生产,男耕女织生产工具和技术:铁犁牛耕的应用;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国家政策与建设:重农抑商,维护统治;国家重视水利工程(2)特点:种植格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战国开始)。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
6、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战国开始)。国家治理: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耕作特点: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二)个性:区域性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4.古希腊:(1)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2)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3)奴隶制经济,普遍使用奴隶劳动。5.古罗马:(1)土地制度:国有私有(家庭小农经济)(2)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幻灯片196.古代美洲:(1)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2)土
7、地制度:村社土地公有制(每家有一块份地,两年不耕,村社收回)三、从部落到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1、社会关系变化: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2、贫富分化出现: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有剩余,首领利用权力形成私有财产。3、自由民与奴隶:战争使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战俘被变成奴隶。4、阶级的产生: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阶级划分产生。5、国家的诞生: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强制机关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2课 食物之旅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2.难
8、点: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一)内容:(二)特点:1、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2、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是在邻近地区和大洲内部进行3、存在少量跨州交流4、交流物种较少5、受战争和政治环境影响大一、“走出去”美洲物种的外传(一)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二)概况:1、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2、传播路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3、表现(1)粮食作物:玉
9、米 马铃薯拓展:玉米、甘薯在明代广泛种植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原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玉米、甘蔗自身的优势,对气候土壤较强的适应性。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人们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变化;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2)蔬菜作物:番茄 辣椒 4、 特点(1)范围广泛全球范围; (2)内容丰富各类物种; (3)时间漫长一直至今(4)方式多样和平的商业活动、人口自然迁移、战争、殖民扩张(5)影响多重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具有互补性;同时既有优良物种,也有病毒性生物二、
10、“引进来”其他作物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农作物种类水果类:苹果、葡萄等;蔬菜:黄瓜、豌豆等;经济类:甘蔗;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影响小麦、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迅速推广,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传入,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畜牧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影响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拓展:阅读教材P10,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
11、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小麦在北美,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物
12、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5)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6)在西方殖民活动中,在殖民地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模式,进而影响全球分共格局。2.消极: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第3课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保障食品供应: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一)农业生产现代化1.原因:(1)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2)科学技术的进步(3)政
13、府的支持和推广 2.过程:(1)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3.表现:(1)农业机械现代化条件: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表现: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美国大型为主 ; 法国中型为主; 日本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2
14、) 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3)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化 畜牧业1)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2)生产规模大型化渔业1)捕捞渔具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拓展: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特点: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 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响: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利于消除人类饥饿问题;推动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更新变化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拓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
15、主要区别项目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 初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二、增加粮食储备: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一)粮食储备技术1、过程(1)原始社会:人们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2)古代:储粮技术逐步改进(3)现代:20世纪
16、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随后在全世界推广 ;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2、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二)食品保存技术1、发展过程:(1)古代:古人利用腌制或风干的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的冰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20世纪20年代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这项产业的发展。2、特点:主要依靠科技发展拓展: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实现农
17、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减少农产品损失,有效避免农产品在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个别食品安全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三、保证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一)粮食安全:吃得饱1.原因:(1)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对策:(1)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2)中国方案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
18、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成就: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二)食品安全:吃得好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1)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2)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3)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应对措施:(1)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中国:立法规范: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
19、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进步(一)耕作工具1.石制工具(非金属时代)(1)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2)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3)制作过程:选料、打击、磨光、钻孔。2.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1)产生条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2)出现地区:最早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晚期,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3)概况:珍贵,青铜农具数量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作
20、礼器和兵器。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1)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2)传播: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3)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4)中国:战国,铁制农具逐步推广;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拓展: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铁工具和牛耕。战国发明铁犁冠。(2)两汉: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西汉后期形成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西汉发明具有开沟播种双重功能的耧车(近代条播机雏形)。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江东犁”),安装犁评;作用:耕犁已相当完善,适应不同耕作要求,
21、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二)灌溉工具1.概况: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利用杠杆原理灌溉。2.中国:(1)东汉末期:翻车,三国时期马钧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2)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3、变化趋势: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从人力到自然力。4、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精耕细作;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开发利用新的土地资源。(三)畜牧业驯养工具1.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2.驯养条件:圈厩(ji)、马槽等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一)纺织工具 时间工具及其用途 古代中国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
22、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元朝以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古代西方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二)陶瓷工具时 期工具/方式用 途原始社会泥条盘筑制造陶器新石器晚期坯 车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南朝匣 钵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唐 宋支 钉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三)冶金工具冶金工具进步简表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锻打(小型)土炉熔化金属原料锤打击金属原料锤磨平金属铸造(大型)坩埚熔化金属 范定型,商周制作青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