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纲领 上册 知识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详细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石器时代: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人类: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3)生产生活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会用火(4)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人人平等(5)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本土性、多元性、多元
2、一体3.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1)含义:以打磨结合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前: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精美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3)社会特征 社会组织: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工具:打磨石器 生活方式: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大量使用陶器 社会关系:分化明显、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权贵阶层。战争不断 国家雏形:部落联盟形成,出现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
3、4)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沿河沿江分布,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社会化分 从石器技术来看,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从社会组织来看,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1)按母系血统结成比较固定的集团。(2)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3)财产归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4)具有共同的居住区。(5)生产力水平底下。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1)按父系血统确定氏族关系。(2)男子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3)后期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4)尧舜禹时期处于原始社会向奴
4、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古史传说)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禅让制:首领继承制,根据推举和前任首领的考察。2.夏朝(早期国家的产生)(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2)政治: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政治权利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
5、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3)灭亡: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5)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标志: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三、商和西周(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又称殷或殷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2)政治: 中央: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
6、是最高统治者; 商王下设有尹和各类事务官。尹是最高行政长官。尹之下设立王事职官系统、神事职官系统、民事职官系统、军事职官系统。 地方:内外服制 内容: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原因:商朝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商王与附属国的关系商王控制着附属国。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 权力继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3) 文化:甲骨文:从字体的数
7、量和结构方式来看, 甲骨文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 青铜文明: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4)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每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5)灭亡:前1046年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推翻商纣 (6)势力范围: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西周(1)概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
8、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2)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即西周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稳固及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礼乐制:权力维持制度,即为维护和规范分封制及宗法制的稳定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疆域)、 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王族(同姓贵族):鲁、燕、晋、卫 功臣:齐(姜尚) 古代帝王
9、的后代:宋、殷、焦、祝、蓟、陈、杞4.诸侯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继续分封、设置官员(行政权)、建立武装(军事权)、征派赋役(财政权)。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特点: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7.作用: (1)有利: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周王朝统治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促进了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2)不利: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
10、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8.结果: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史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各朝。2.目的: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财产继承上的矛盾。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特点: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5.结构:大宗、小宗6.影响: (1)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11、(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结构。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3)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中央控制力逐渐减弱。(4)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5)宗法制本质贵族政治,不利于选贤任能,不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6)在后世的长时间里,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礼乐制度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主要对人的身
12、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规矩区别等级规范社会秩序)2.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3.实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即维护统治的工具)4.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5.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2)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
13、青铜农具极少。生产方式集体劳动土地制度井田制 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井田制 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井田制 实质:一切土地归属于国王,奴隶主土地国有制(1)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一切土地属周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无权转让和买卖。需要向周王缴纳贡赋。(3)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手工业 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制造技术、礼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料。(4)商业 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由国家贵族掌控,较大的
14、都邑中出现了市场,贝和铜发展成为货币,商品主要是日常用品,包括奴隶。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上:尚未集权、贵族政治、家国一体、神化王权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相结合;2.从商王朝松散的“方国联盟”过渡到周王朝的“天下为主”;对地方控制力逐渐加强。3.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4.贵族长期垄断特权享受“世卿世禄”; 世袭制下的血缘贵族政治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上:土地国有、集体劳动木石工具、青铜纺织文化上:多元一体、华夏认同、青铜文化、文字出现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春秋战国名称由来:春秋:公元前770
15、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1)经济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街;各诸侯国通过改革或变法增强了实力。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竞相争霸。(3)有利时机:狄人
16、南下,楚人北上,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2.春秋概况(1)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起始标志:平王东迁(3)时代特点:争霸(4)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5)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6)齐桓公首霸 原因:靠海,生产鱼盐,物质基础;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称霸方式:召集诸侯会盟(葵丘会盟)3.战国概况(1)起止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起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田
17、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三家分晋”春秋末期,晋国衰落,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 陈国田氏后代取代 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 齐王)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实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3) 战国战争的实质: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4)时代特点:兼并(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
18、、赵、魏、韩4.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处在奴隶制瓦解时期处在封建制建立时期战争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特点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以阵地战为主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规矩战争结果冲击力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5.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1)从战争目的看,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令诸候;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完成统一大业。(2)从战争影响看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
19、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3)战争还表明,分封制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严重障碍,以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形式取而代之,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二)华夏认同1、背景: 列国纷争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促进民族交融各诸侯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对相邻的戎狄蛮夷产生吸引力2、过程:春秋产生,战国发展3、融入方式: 内迁融入华夏(接受农耕、礼仪)被兼并融入华夏(秦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 主动认同华夏(如楚国、吴、越)4、实质:春
20、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的扩大5、影响: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为纽带,推动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促进华夏族的形成,促进民族认同感,中国民族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表现(1)农业: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生产关系出现。耕作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下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手工业: 农业进步推动手工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冶铜、冶铁、制漆、煮盐和酿酒
21、等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营方式:打破政府的垄断,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兴起。经营形态出现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商周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一般不在市场流通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民营春秋战国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春秋战国农户的副业,依附于小农经济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稳定了小农经济;近代逐渐破产。(3)商业: 多种金属货币大量出现,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私商出
22、现并累积大量财富,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4)阶级结构:新兴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成长起来。2.原因: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等)。各国的变法改革,重视农业。 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3.特点:生产工具由青铜器向铁器转变。经济形态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经济全方位(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发展。4.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变法运动1. 原因: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