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二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二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 中国传统文化 概要 第三 课件 第二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本章要点 1、宇宙本原问题。2、天人关系中的天人合一理论。3、人生境界中儒家的“内圣外王”论。本章目录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生境界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宇宙观一、宇宙本原及生成二、天人关系(一)天人合一(二)天人相分(三)天人相胜一、宇宙本原及生成周易以太极为本原的宇宙生成论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的“道”论非常接近,最终二者互相借鉴,形成了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模式。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中,阴阳、五行说以及气论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宇宙论模式。对于宇宙之本原及生成的另一种看法是程朱理学提出的“理”。程
2、朱理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理”或“天理”。“理”作为宇宙本原是由程颢提出,程颐具体论证,而朱熹进一步论证且全面阐发的。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宇宙本原及生成论基本上有以上几种,即“道”、“阴阳五行”以及“太极”、“气”和“理”等。无论是哪一种认知,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宇宙本原和生成论上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的特点。中国人在宇宙本原和生成上的认知基本上是这样的,即宇宙本原是太极(道、理、气),由太极而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在气的推动下最终归结为阴阳,再归结为浑圆之太极。整体上的运行轨迹是个圆,而且这个运动是生生不息、变幻莫测的。在这种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万物生、长、灭、生循环往复,生
3、生不息。二、天人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论述了天地从何而来、宇宙如何运化之后,就开始关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哲学家们不是把“天”作为自然去研究,而主要是讲宇宙(天)与人生社会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天人观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以说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一)天人合一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德行修炼回归天(性、心)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道是天道的顺承、效法和补充。“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观念并加以阐发的是孟子。孟子认为,一方面,努力认识自己的本心善性,知道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而天是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这叫知天;另一方面,要知天行事,就必须
4、摒弃私欲,存心养性,发挥人之美德,以公正中肯的态度把握天道,这叫事天。道家中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主张顺应自然,道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生于道而又复归于道,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属性。摆脱外在束缚而返回本真状态(道),即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董仲舒将殷商时期的天命说以及后来的阴阳五行理论用儒家的立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他的“天人感应”说可以看做对“天人合一”说的进一步阐释。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人是北宋时期的张载。他以人为中心,批判和改造了儒释道三家的天人理论,将天人合一建立在虚与实的融合,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天、
5、性、心有差别地同一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在“天人合一”的基本模式中,基本上都认为天和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有了统一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或者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本性,并自我体验、自我知觉、自我超越、认识自我,或者通过认识“天”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二)天人相分天人相分,也称天人有分。此处的“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这里的“天”是与“人”不同的,天构成自然之天,人是人事,自然与人事是相区别的,两者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和规律,天意与人意无关;第二,天与人各自都有自身具有的特殊属性和规定,天自然而无为,而人是积极有为的。子产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远,人道迩
6、,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柳宗元、刘禹锡“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三)天人相胜在天人关系中,还有一种观点,即“天人相胜”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天和人之间存着制约关系。如果说“天人合一”强调“合”,“天人相分”强调“分”的话,那么天人相胜则强调既合又分的关系,即强调人与天之间相胜的动态关系。庄子庄子“物(包括人)之不胜天久矣。物(包括人)之不胜天久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人强朕(胜)天,甚辟(避)勿当。天反朕(胜)人,因与俱行。”刘禹锡“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宋明时期出现
7、了“天不胜人”和“天人相胜”的辩论明清之际王夫之继承了“天人相胜”的观点,提出了“以天治人”和“以人造天”的论点。总结虽然我们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三个角度来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三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观念是互相补充和发展的关系。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有分是合一中的有分。极端地主张其中任何一种,在哲学上都是不可能的。从整体上来说,在天人之间关系的探讨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表明了这样两种思想:其一,对天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本身就默认了天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其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不乏对于人的主体观念的阐发,这也就说明中国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