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七章.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5297518
  • 上传时间:2023-03-13
  • 格式:PPTX
  • 页数:25
  • 大小:3.0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七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 中国传统文化 概要 第三 课件 第七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学【本章要点】1中国古代诗、文、词曲、小说、戏曲、文论的辉煌成就。2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艺术特征:神似论、抒情性与意境说。3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文化精神:以道自任,忧患进取,人生思索,仁爱恤民。本章目录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与体裁题材:中国古代文学以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现实为反映对象,凡农事稼穑、情爱婚恋、送别思归、山水田园、行旅边塞、宫廷市井、咏史怀古、才子佳人、神魔道化、英雄传奇、世情公案等,无不具备,反映社会生

    2、活的深刻和广博、挖掘心灵的精细和深邃,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少见的。体裁:中国古代文学在诗、文、词、赋、小说、戏剧等方面都有创举,众体齐备,并且具有契合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形式特点。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一、中国古代诗歌上古歌谣:大部分是后人伪托之作,可信的只是一小部分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浪漫主义之源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魏晋过度:建安七子、曹氏父子、竹林七贤等;诗歌技巧、声律理论唐朝巅峰:诗歌的黄金时代宋元:在唐代基础上的另辟蹊径,开创精神词的产生与音乐、近体诗格律成熟有密切的关系。晚唐五代:文人词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西蜀和南唐两个创作中心。两宋:词的巅峰时代,作家众多,佳作纷呈,

    3、其成就与唐诗双峰并峙元明:衰落期;清:词学复盛的时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是单独的小曲,有独立的曲牌名,如【水仙子】、【新水令】等;套数又叫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的连缀,其标调方式是以宫调名和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命名,如【双调夜行船】。元代是散曲的黄金时代,有散曲作家二百二十余人,作品三千八百余首,语言质朴通俗,情致直率爽利,总体风格“豪辣灏烂”,酣畅尖新。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贯云石、张养浩、睢景臣、张可久等二、中国古代文赋时期时期发展发展尚书时期散文之发源荀子赋之起源两汉时期政论散文和史传散文、汉赋的巨大发展六朝时期文章开始骈俪化中唐至宋“

    4、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明成化到隆庆年间文学复古运动清初清初三大家、桐城派中国的古代文论古代文学理论简称古代文论,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从作品批评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多采用经验描述、形象表达、类比综合等方式来表现,并非以严格的科学定义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由此形成了气、韵、意、比兴、风骨、格调、意境等独特的理论范畴和表达方式。古代文论的思想核心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呈现出儒、释、道互补的特点,也给古代文论以不同的影响:儒家理论奠定了古代文论的伦理学基础和功利意识,道家思想带给古代文论以崇尚自然及心灵观照的认识观,佛家哲学为古代文论提供了内省体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三、中

    5、国古代小说戏曲中国古代小说分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类,文言小说以记载异闻、琐语、杂事为主要内容,白话小说以演述史事及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故事为内容。文言小说产生较早,魏晋时发展为“志人”和“志怪”两端。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宋明时期的文言小说在白话小说的冲击下相对式微,清代文言小说有较大发展,其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着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白话小说的产生要晚于文言小说。大概在中唐时期,都市已流行一种“说话”的艺术形式。宋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说话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到了明代,鸿篇巨制陆续问世;清代,小说发展进

    6、入全盛期,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戏曲是集歌、舞、科(动作)、白(念白)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极富民族特色和艺术表现力。元以前,戏曲都是歌舞动作表演,没有文字剧本,到元代才正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成为与小说、诗歌、散文平分天下的古代文学样式。元代另一种戏剧形式叫“南戏”。南戏始于北宋宣和年间,起初盛行于浙江温州一带,元代以后吸收杂剧的特点,逐渐成熟并向北方传播。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是汤显祖,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南洪北孔”,代表着清代传奇的最高成就。清中叶后传奇剧创作逐渐衰落,地方戏开始蓬勃兴起。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

    7、学的艺术特征一、神似论中国古典文学讲究的则是以形写神,注重的是神似。在我国古代诗词评论中,总是把艺术意象是否传神,是否做到了形神兼备,作为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神似是指作品要生动地表现出所描写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精神旨趣。也就是说,艺术意象仅仅把现实中的物象表现出来是不够的,还要传达出物象的神韵来。诗词中写人物少有细致周到的肖像描写,往往只写一颦一笑,一个侧影,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要以“以形写神”为宗旨。“形神兼备”的形象构成原则,在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创作中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明清时代,小说、戏曲蓬勃发展,这两种文学体裁更为强调形神兼备。二、抒情性抒情性是我国古代特别是早期文学

    8、最明显的民族特色。由于“缘情”说的提出及其影响,我国古代文学创作更有意识地强化了情感因素,从而更富有审美性,因为文学的美感作用是作品本身的情感因素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共鸣的特殊效果。从诗经和楚辞开始,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就已基本确立。在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诗歌一直以抒情为主,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始终很薄弱。即使是客观性比较强的游记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家笔下也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刻板描写,而是借山水寄情怀,甚至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比德”的美学观念。不单诗文如此,即使以“叙事文学”著称的我国古典戏曲、小说亦是极富情感性的,叙事往往只是它们的表层属性,骨子里却还是抒情。三、意境说意

    9、境就是意中之境或境中之意,“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由客观景物引发的主观情思,“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对客观景物进行改造、加工出来的不同于原有景物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情与景的感应和交融,描写如画而又意蕴丰富。意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范畴,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被提出的。它既是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又是作家主观情感的充分抒发,是审美主客体相互联系在情景交融中得以升华的完美体现。意境凝聚了古代文学的全部精髓,以其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产生了独特的境界和氛围。诗词曲意境举例赏析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词:“斜阳外,寒鸦

    10、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端正好】)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往往先有景物,使诗人见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此为“无我之境”。诗人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渲染出特定的氛围,情感是在境的基础上的悠然回味举例:“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往往是先有感情,移情入景,景物受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予明显的主观因素,此为“有我之境”诗人感情强烈,将自己的情怀投射到景物上,他所罗织的景物都饱含强烈的感情。举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1、”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一、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人格尊严以道自任济世情怀建功立业李白、陆游等人的胸怀苍生内在人格深沉的人生理念和价值取向二、愤世嫉时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它代表一种高尚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古代知识分子心怀天下,悲天悯人,忧患意识是他们创造和传播文化的内在动力之一。纵览古代文学史,沉郁的忧患意识始终闪烁在有良知的文人作品之中,烛照后世,感人至深。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溢着的自强不息和刚健坚韧,无不激励着后世文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珍宝。三、深沉悠远的人生之思由于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因此古代文学体现出关

    12、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无论是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进取精神,还是愤世嫉时的忧患意识和人生之思,强调的都是现世之谋略而非幽玄之沉思。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学不从本体意义上去思考人生和宇宙,从老庄开始,对个体存在(生命)、心(精神)就保持高度的珍爱与肯定。“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这种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潮。内在人格的觉醒,使得对人作本体建构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色。由魏晋至唐宋,人生之思一直是文人墨客持续关注的话题,并且在文学作品的反映中,从古诗十九首到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无不深刻反映了文人对这种人生之思的感慨与思索。四、以民为本的仁爱精神民本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易传把孟

    13、子“爱物”的思想概括成“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命题,认为人类应该效法大地,把仁爱精神推广到大自然中,以宽厚仁德包容与爱护宇宙万物,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宋儒张载进一步提出“天地万物一体”之说,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这种以民为本、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可以说广泛地反映在自诗、骚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代表:杜甫)虽然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要求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但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封妻荫子,扬名立万,更是出于对国家、人民强烈的热爱之情。“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杜荀鹤秋宿山馆),这些句子都表现出文人的品格。这种仁爱精神同样体现在伦理关系中。所谓的“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既包括家庭关系,也包括社会关系。【思考题】1如何理解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2何为“意境”?以具体例子阐释“有我之境”、“无我之境”3试论古代文学中仁爱恤民精神的现代意义。【扩展阅读】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3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4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七章.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9751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