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十一章.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5297456
  • 上传时间:2023-03-13
  • 格式:PPTX
  • 页数:25
  • 大小:847.1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十一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 中国传统文化 概要 第三 课件 第十一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 中西文化之比较【本章要点】1中西文化特质的综合比较。2中西具体文化现象的分类比较。3中西文化基本理念之区别。本章目录第一节 中西文化之特质第二节 中西文化现象之比较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概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大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主导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起,中西文化多次交汇,甚或发生文化冲突,在16世纪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西文化比较自觉的关注以至文化论争。可以说,1920世纪的中国文化研究是围绕“全盘西化”、“西体中用”、“西体中源”和“儒学复兴”等命题展开的,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索,体现出中国文化人渴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2、和对民族文化反思的自觉意识。文化比较本身并非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以得出孰优孰劣的简单结论,而是要立足于世界和历史环境的大视野,发现和认知不同文化内在结构的相同性与独特性,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和关注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与相互借鉴,通过对话、交流与发展来促进民族文化的时代更新,营造富有时代精神的人类先进文化的大家园。第一节 中西文化之特质从历史地理环境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并成熟于相对隔绝的东亚大陆经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农业发展需要居住相对稳定逐步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期聚族而居的关系,最终形成了牢固的宗法制度高山、大漠与海洋的天然阻隔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保持着极为有限的规模和范

    3、围,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产生于欧洲地中海意大利半岛的古希腊罗马文明。1、其三面环海且多良港而土地狭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采取商品经济作为主要经济形式;2、特殊的地理位置(亚欧非三大陆的交通要冲)决定了多种文明在这里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对西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3、经济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进而影响到西方文化开放性和外向性基本特征的形成,走上了向外部世界寻求拓展的道路;4、充满挑战和冒险的寻求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发现和观察自

    4、然环境变化规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此养成了欧洲人心性豁达的心理和崇尚理性、科学的文化精神,从而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第二节 中西文化现象之比较一、中西语言文化之比较 汉语 1、词汇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具有书面语和口语同源的特点。2、汉语在修辞和表达上显得简约、模糊、含蓄,呈现出语言的朦胧美,富有能动性。3、汉语表达时,句子中常常出现省略或者隐含,要理解和体验必须置于整个语境中。4、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表达具有含蓄的效果。西语 1、西方文字则是由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如果字母分拆则会失去词汇的本来意义,语音直接具有区分意义的作用。2、西方语言则显

    5、得更为周严、精确、直露,呈现出语言的澄明美,具有确定性。3、而省略的成分在语法型的印欧语系语言中这些则不可或缺。4、西方语言属于形合语言,表达效果具有直露的特点。二、中西宗教文化之比较中国中国西方西方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文化则表现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价值上体现为以神为本。中国文化在从原始宗教向理性化、伦理化的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更多地意识到了神性意识的局限性,较早地实现了文化的人文转向。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人自身的有限,从而转向对超越的无限性的追寻。在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时,人们将信仰和希望寄托在理想的彼岸世界上。中国传

    6、统文化强调现世人伦,不同的宗教和信仰都十分注重人自身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自觉追求知性知天、“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实现人生的最大快乐。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基本问题是神人关系,体现的是原罪意识。为了赎罪,人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争取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三、中西社会规范系统之比较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尚礼,而礼的基础是严格的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因此德治就成了政治的最高理想。西方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介于德治与法治之间的“礼治”将社会约定和民间习惯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为官方意识形态,它在价值层面上通过构建以德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系统来协调和解决德与法的关系,使德法并构成为治国

    7、的手段,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社会规范模式。礼制规范了伦理,建立了以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社会关系准则的等级秩序,奠定了“人治”体制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统治者个人或者权力阶层,形成了严格的宗法制度。在与人治思想的争论中,法治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并深入人心,至中世纪人们已普遍相信法律反映的是上帝的意志,是天赋的。到近代,许多资产阶级法学家明确界定德与法在功能及适用范围上的区别:道德只对个人行为和思想负责,重情任性,侧重于人们行为的动机,属于“主观科学”,由“心中法庭”管辖;而法律对个人及他人共同负责(共同自保),铁面无私,侧重于行为的后果,属于“客观科学”,由“心外法庭”管辖

    8、。四、中西文学之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表现为传统,注重作者的主观表达,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属于表现型;而西方传统文学侧重作品与宇宙的关系,注重反映客观现实,偏重模仿、再现、写实,属于再现型。但在20世纪以后,中国作家开始积极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形式和风格,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叙事艺术;而西方作家则不断反叛传统,转向主观自我表现,积极探究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似乎都走向了对方。中西文学的主要不同(一)中西神话比较(二)中西诗歌比较(三)中西小说比较五、中西艺术之比较中西艺术家和理论家在艺术的本体志、情、意、神上有大体的共识,在具体表现上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风格。总体而言,中国艺术具有强烈的

    9、写意性、程式化、整体感和运动感的特点,追求美和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个性化、科学性和真实感的特点,追求美和真的统一、内容与形式和谐的同时,更偏重形式。中西艺术的主要不同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二、直觉思维和逻辑推理三、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四、善邻怀远与征服天下五、民本人治与民主法治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中国:“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应当服从自然界的规律;人性即为天道,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之理想为天人之协调。这就说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10、谐。西方:(1)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利;()人与自然界是斗争的;()人要征服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这些思想观念孕育了西方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态度,影响深远。在经过中世纪漫长的积淀之后,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思想充分融合,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对科学发展影响重大的思想家。西方科学发展与征服自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争辩中说服对方,而是为了支配自然。要命令自然就必须不断研究自然,探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此后,法国的勒内笛卡儿和德国的伊曼努尔康德两位启蒙哲学家继承此思路发展出的思想影响极大,对

    11、西方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西方科学从古代开始就在对自然的探求中得到迅速的发展,既有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也有中世纪的伽利略、布鲁诺以及近代的牛顿等,另外还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等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发现和发明。但是,这样的思想也有明显的片面性,它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有可能带来自然的报复,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不仅存在对立而且存在和谐的思想,西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才走向理性反思。二、直觉思维和逻辑推理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具有非逻辑性的特征。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

    12、乏逻辑性,而是说中国哲学思维追求非逻辑、非形式化带来的灵活和深刻。它压缩或者抛弃了思维过程的逻辑秩序,直接切入本质,因此我们很难看到思维前后的逻辑过程,却能感悟到博大精深的哲理。直觉思维难以给出准确的经验和清晰的知识体系,因此会给思想的理解和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带来一定的障碍。西方思维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逻辑推理的特点。逻辑推理主要靠两条途径实现:一是理解上的逻辑,二是可以控制的实验。由于西方宇宙观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认识,现象与本质必然处于普遍的对立状态。因此分析的方法成为西方哲学认识的心理基础,由此发展出追求精密分析和严谨逻辑的科学文化形态,也促成了西方发达的科学文化,创造出灿烂的科技文明。三、群

    13、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在价值取向上却呈现出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将人看做类的存在物,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西方文化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独立性,认为人是有尊严、有理智、有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人应当首先对自己负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群体认同的价值意义四、善邻怀远与征服天下中国 中国在对外关系问题的处理上的传统原则,就是既要维护民族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其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通过道德的教化,以德怀远,顺俗施化,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汉民族极为珍视民族独立与文化传统,在独立自主的

    14、前提下,多采取防御性策略。西方 西方文化崇尚力争,讲求竞争,讲求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而这些思想往往被统治阶级采纳并付诸行动。西方民族发展的历史是充满了种族对立、相互争夺的斗争史。五、民本人治与民主法治在政治思想上,中西文化表现出民本人治与民主法治的差异。民本并不等于民主。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主专制政体而言的,其基本含义体现为以人民利益为重,对君主专制不构成根本威胁;民主则强调民治,人民要直接参政,其本身就能形成一种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与法治密不可分,并会与君主专制发生冲突。但是民本与民主并不冲突,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借鉴。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思考题】1中西悲剧有哪些区别,其所反映的深层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各是什么?2思考并分析产生中西文化特质和观念区别的根本原因。【扩展阅读】1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三联书店,2009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十一章.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9745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