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十七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十七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 中国社会 思想史 第三 课件 第十七
- 资源描述:
-
1、第五篇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十五章 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第十六章 隋唐道教的社会思想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第十九章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唐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儒学的社会思想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唐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儒学的社会思想l第一第一节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韩愈的社会思想l第二节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柳宗元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韩愈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韩愈的社会思想l论人的性情论人的性情l论社会问题论社会问题l论社会治理论社会治理l论理想社会模式论理想社
2、会模式韩愈其人韩愈其人韩愈韩愈(年),字退之,河阳年),字退之,河阳(今(今河南孟县)人。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河南孟县)人。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由于当时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由于就以儒学复古自命。由于 为人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自岁中进士,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自岁中进士,岁开始岁开始 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贞元十九年仕进之路上度过的。贞元十九年(年),(年),韩韩 愈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他上疏
3、请宽税钱,愈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他上疏请宽税钱,为人所谗,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十二为人所谗,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十二 年年(年),因在平淮西藩镇,镇压吴元济的战役中有功,年),因在平淮西藩镇,镇压吴元济的战役中有功,任刑部侍郎,两年后任刑部侍郎,两年后(年)又因谏迎佛骨(年)又因谏迎佛骨之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之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年)后被年)后被 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
4、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按照儒家伦理 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 修正。修正。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首先,他区分了首先,他区分了“性性”与与“情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来的,而情则是人们 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这是对董仲舒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进了一步。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他说,性可分为上、中、
5、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信、义、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量所决定德与行为质量所决定 的。的。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上品之性是生来就上品之性是生来就“善善”的,其仁、礼、信、义、智五项道的,其仁、礼、信、义、智五项道德指数的搭配是德指数的搭配是“主主 于一而行于四于一而行于四”,即个人在一德,即个人在一德 (仁)(仁)的指导下,发扬礼、信、义、智四大德行,为上品之性。的指导下,发扬礼、信、义、智四大德行,为上品之性。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中品
6、之性是中品之性是“可导而上下可导而上下”的,教化在个性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教化在个性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道德作用,其道德 规范的指数是规范的指数是“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四也混”,即对于,即对于“仁仁”,或者有所不,或者有所不 足,或者还有违反足,或者还有违反 “仁仁”的成分,其他四德有善的也有恶的,就是中品之性了。的成分,其他四德有善的也有恶的,就是中品之性了。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下品下品 之性是之性是“恶恶”的,其指数是的,其指数是“反于一而悖于四反于一而悖于四”,违,违反反“仁仁”而同时又不符合其他四而同时又不符合其他四 种道德规范。种道德规范
7、。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韩愈认为,人的韩愈认为,人的“性性”有三品,有三品,“情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也有三品。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为此,韩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为此,韩愈又设计了判定情之质量的情感指数。愈又设计了判定情之质量的情感指数。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与上品与上品 之性相对应,有上品之情,其指数是之性相对应,有上品之情,其指数是“上焉者之于七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也,动而处其中”,对外界社会,对外界社会 刺激的反应都符合儒家的社刺激的反应都符合儒家的社会规范,发乎情止乎礼,凡事中庸而不走极端会规范,发乎情止乎礼,凡事
8、中庸而不走极端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与中品之与中品之 性相对应,有中品之情,其指数是性相对应,有中品之情,其指数是“中焉者之于七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 中者也中者也”,对外界社会刺,对外界社会刺激的反应,按儒家的社会规范衡量,这七个方面有的过分了,激的反应,按儒家的社会规范衡量,这七个方面有的过分了,有的尚不及,但自己尚有按儒家制定的社会规范矫正自己之有的尚不及,但自己尚有按儒家制定的社会规范矫正自己之 “情情”的愿望和行动的愿望和行动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与与 下品之性相对应,有下品之情,其指数是下品之性相对应,有下品之情,其指数
9、是“下焉者之与七下焉者之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 也也”,对于外界社会刺激的反应都,对于外界社会刺激的反应都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受情绪的支配,一意孤行,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受情绪的支配,一意孤行,且自己且自己没有矫正的愿望。没有矫正的愿望。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人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韩愈把它分为三等并设计出具体的指人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韩愈把它分为三等并设计出具体的指标,以判定人性的标,以判定人性的 质量,就显得具体多了。质量,就显得具体多了。“情情”本来就较本来就较 “性性”更具体些,把情的质量体现于喜、怒、更具体些,把情的质量体现于喜、怒、哀、惧、爱、哀、
10、惧、爱、恶、欲七个方面的状况,就更显得具体了,再把性三品与情三恶、欲七个方面的状况,就更显得具体了,再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品一一对 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理论体系。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理论体系。一、论人的性情一、论人的性情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佛教主张众生平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等,宣扬人人皆有 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佛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佛 教主张出世,宣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
11、都视为累赘,而韩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愈则主 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情”才能才能“动而处其中动而处其中”,才,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同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同 时,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时,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清了界限。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第一,佛教道教盛行问题。第一,佛教道教盛行问题。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
12、,控制社会,从开国之初就保护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控制社会,从开国之初就保护 和和支持佛教。由于佛教的盛行,佛教的寺院经济也同时得到发展,支持佛教。由于佛教的盛行,佛教的寺院经济也同时得到发展,形成了形成了“十分天下十分天下 之财而佛有七八之财而佛有七八”的局面。不仅政府的的局面。不仅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给世俗地主造成经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给世俗地主造成经 济压力,也给劳济压力,也给劳动人民造成更大的负担,使一些老百姓被穷贫所迫,弃礼法于动人民造成更大的负担,使一些老百姓被穷贫所迫,弃礼法于不顾,不顾,转而为转而为“盗贼盗贼”。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韩愈指出,古
13、代社会的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针对这种情况,韩愈指出,古代社会的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社会社会 群体,而今又增加了佛道两大社会群体,生产者不见多,群体,而今又增加了佛道两大社会群体,生产者不见多,而消费者增加了很多,农民而消费者增加了很多,农民 日益贫困,结果造成了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结果造成了劳动人民不守规范及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这一社会问题的产不守规范及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这一社会问题的产 生是由生是由僧人、道士的大量存在造成的。僧人、道士的大量存在造成的。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而更使韩愈关注的,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尤其而更使韩愈关注的,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对
14、儒家思想文化是对儒家思想文化 和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造和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佛教势力盛大,拥有田宅,有众多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佛教势力盛大,拥有田宅,有众多信徒,占有各方面的优势。信徒,占有各方面的优势。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他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他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君臣、父子、下,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都必须按孔孟所师友、宾主、兄弟、夫妇都必须按孔孟所倡导的规范去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佛教是外来的倡导的规范去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佛教是外来的“夷人夷人
15、之教之教”,“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以宗教思想破坏中国,以宗教思想破坏中国固有社固有社 会秩序,特别是君臣关系以及其他社会伦常关系,打会秩序,特别是君臣关系以及其他社会伦常关系,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组织之道,是很破了原有的社会组织之道,是很 危险的事情。危险的事情。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第二,人际关系问题。第二,人际关系问题。韩愈十分注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做些韩愈十分注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做些调查实验。故此,他所洞察到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入木三分的。调查实验。故此,他所洞察到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入木三分的。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
16、首先,韩愈指出,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首先,韩愈指出,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和卑鄙。欺骗和卑鄙。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其次,韩愈进而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其次,韩愈进而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态度问题。他指态度问题。他指 出,现在的出,现在的“君子君子”,大都是对别人的行为,大都是对别人的行为吹毛求疵,只看短处;对待自己则不求进吹毛求疵,只看短处;对待自己则不求进 取,满足于现状。取,满足于现状。二、论社会问题二、论社会问题最后,韩愈还揭示说,现在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以评价者最后,韩愈还揭示说,现在人们对别人的评价,
17、都是以评价者的切身利害为尺度的切身利害为尺度 的。韩愈对这一状况十分痛心。他认为,的。韩愈对这一状况十分痛心。他认为,这种情况必然造成这种情况必然造成 是非不分、价值标准错误混乱的社会问题。是非不分、价值标准错误混乱的社会问题。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韩愈认为,治理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韩愈认为,治理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 “纪纲纪纲”问题。他以医问题。他以医 生看病作比喻,良医察病的依据是看生看病作比喻,良医察病的依据是看脉理有无问题,而不是看人长得胖与瘦;观察社脉理有无问题,而不是看人长得胖与瘦;观察社 会秩序的好会秩序的好坏,则必须以社会规范的理与乱为依据
18、,而不能看表面上的社坏,则必须以社会规范的理与乱为依据,而不能看表面上的社会安危,因会安危,因 为很多问题都是潜在的。为很多问题都是潜在的。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四肢无病象,不代表身体健康,人健康与否要看脉象是否正常;四肢无病象,不代表身体健康,人健康与否要看脉象是否正常;周边没周边没 有战事,不代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与否要看有战事,不代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与否要看“纪纲纪纲”是否得到遵行。其所谓是否得到遵行。其所谓“纪纪 纲纲”,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社会价值系统。社会价值系统。三、论社会治理三、论社会治理为了和佛教、道教教义相对抗,韩愈特别提出了儒家道统说,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