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 中国社会 思想史 第三 课件 第二十
- 资源描述:
-
1、第六篇第六篇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 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二十一章 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明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明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l第一第一节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王守仁的社会思想l第二节第二节 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的社会思想l第三节第三节 何心隐的社会思想何心隐的社会思想l第四节第四节 李贽的社会思想李贽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王守仁的社会思想l论理想社会模式论理想社会模式l
2、论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l论欲望与个人修养论欲望与个人修养l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王守仁其人王守仁其人王守仁王守仁(年),年),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阳明先生先生”,明代浙江,明代浙江 余姚人。明史余姚人。明史卷一九五有传。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卷一九五有传。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聪明好学,少年得志。岁能聪明好学,少年得志。岁能 赋赋诗,岁时随父在京师遍读朱熹的诗,岁时随父在京师遍读朱熹的著作,岁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著作,岁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事、庐陵知 县、太仆少卿、左佥都县、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岁时
3、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岁时因得罪宦官刘谨,被廷杖因得罪宦官刘谨,被廷杖 四十后贬四十后贬至贵州龙场驿为驿丞。至贵州龙场驿为驿丞。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王守仁是超越朱熹的人物,他的胸襟格局、思想学说超越前人,王守仁是超越朱熹的人物,他的胸襟格局、思想学说超越前人,因而提出了新的因而提出了新的 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设计之美好,可以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设计之美好,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士林社会理想的最高境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士林社会理想的最高境 界。王守仁之理想界。王守仁之理想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一,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
4、第一,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二,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第二,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理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理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除了自己尽心尽除了自己尽心尽 力担当好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外,当看到不力担当好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外,当看到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时,如有人未享饱暖安乐,或家庭不和睦、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时,如有人未享饱暖安乐,或家庭不和睦、君臣失义、朋友失信等,能主动做好安抚、劝解等工作,甘当君臣失义、朋友失信等,能主动
5、做好安抚、劝解等工作,甘当 义工和社会安全阀义工和社会安全阀。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三,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第三,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与人之间达到了共 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德,亲如一家。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之 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
6、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一德,以 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不以为贱。当是不以为贱。当是 之时,天下之人熙熙曍曍,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之时,天下之人熙熙曍曍,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 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佣或营其衣食,或通
7、其有无,或佣 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愿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足行,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 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牒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牒 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传习录中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答顾东桥书一、论理想社会模
8、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大同”社会社会的构想。的构想。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具体、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具体、更关注民生,也更有系统。他把更关注民生,也更有系统。他把“万物一体万物一体”理论推及社会,理论推及社会,就是社会的就是社会的“同心一德同心一德”,就是社会成员亲如一家,各守,就是社会成员亲如一家,各守 规规范,分工合作,各效其能。这个理想社会显然是美好的。范,分工合作,各效其能。这个理想社会显然是美好的。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思想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思想 的发展史上,的发展史
9、上,“大同大同”社会思想至社会思想至明代仍在发展,并为人们所憧憬。明代仍在发展,并为人们所憧憬。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幻想,现实与理想 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其原因何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其原因何在呢?王守仁认为主要是由于儒学的真精神在呢?王守仁认为主要是由于儒学的真精神 没有得到发挥造没有得到发挥造成的。成的。自三代以后,王道息而霸术猖獗起来,孔孟之后自三代以后,王道息而霸术猖獗起来,孔孟之后“圣学圣学”晦晦而而 邪说横行天下,人们都变得假仁假
10、义,而以满足私欲为目邪说横行天下,人们都变得假仁假义,而以满足私欲为目的,而且大家互相仿效,为的,而且大家互相仿效,为 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为一时之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为一时之得欺天罔人,相互倾诈攻伐,斗争劫夺,从而使得人与欺天罔人,相互倾诈攻伐,斗争劫夺,从而使得人与 禽兽无禽兽无所区别。所区别。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王守仁对王守仁对“良知良知”有诸多解释,核心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有诸多解释,核心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良知是一种能力,就是知是、知非之心。在他晚年总结其一,良知是一种能力,就是知是、知非之心。在他晚年总结学术思想的学术思想的“四四 句教句教”中,
11、也说中,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而,而且它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是且它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是“不虑而知,不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学而能”的。这的。这实际上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或引申。实际上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或引申。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二,良知的内容是其二,良知的内容是“天理天理”和道。他说,和道。他说,“吾心之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即所谓天理也”,又说,又说“夫良知即是道夫良知即是道”,这里他又把,这里他又把“良良知知”与程朱的与程朱的“天理天理”画上了等号。画上了等号。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三,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是
12、一套社会价值系统。他说:其三,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是一套社会价值系统。他说:“集义只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集义只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集义,反复地辨别各种社会行为是否当行,集义,反复地辨别各种社会行为是否当行,把社会规范和行把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于心,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致良知。为标准内化于心,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致良知。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四,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即他所谓其四,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即他所谓“良知之在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下古今之
13、所同也”,“良知之在人心,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社会中的任。社会中的任 何成员都有良何成员都有良知,所不同的是知,所不同的是“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而已。而已。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五,致良知的途径在于其五,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格物”。他所谓的。他所谓的“格物格物”,并,并不是探求事物的客观规不是探求事物的客观规 律,而是把良知贯彻到社会活动中去,律,而是把良知贯彻到社会活动中去,使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符合良知的要求,是要人使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符合良知的要
14、求,是要人们克服理念中的不符合们克服理念中的不符合“天理天理”的恶,而保存合于的恶,而保存合于“天理天理”的善。的善。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基于对社会和谐本源的上述认识,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基于对社会和谐本源的上述认识,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对于思社会功能。对于思 想理念的重要地位,他的论述主要有以下想理念的重要地位,他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几方面:其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其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其二,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其二,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的表象。其三,人
15、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其三,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的行为方式。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王守仁关于清除王守仁关于清除“人欲人欲”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 特点:特点:第一,王守仁与朱熹消除第一,王守仁与朱熹消除“人欲人欲”的方法有所不同。朱熹强的方法有所不同。朱熹强调循理以灭人欲,而调循理以灭人欲,而 王守仁则重视靠王守仁则重视靠“良知良知”和和“心心”去去灭人欲。灭人欲。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二,王守仁对人欲也进行了界定。他承认人们存在与良知符第二,王守仁对人欲也进行了界定。他承认
16、人们存在与良知符合的欲望是正常合的欲望是正常 的,在此基础上认为人们有的,在此基础上认为人们有“七情七情”是自然是自然的,七情顺其自然则是良知的表现,如过的,七情顺其自然则是良知的表现,如过 于执着地追求就是于执着地追求就是 “人欲人欲”了。了。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三,强调用第三,强调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改变,改变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 欲。王守仁认为,只有注重正谊、明道,欲。王守仁认为,只有注重正谊、明道,才能克除功利之欲,但现实社会中所讲的才能克除功利之欲,但现实社会中所讲的“道德道德”,实际上,实际上是指
17、功名,所讲的是指功名,所讲的“功名功名”,实际上是指富贵。,实际上是指富贵。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四,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王守仁说,第四,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王守仁说,人们常说人们常说“养生养生 以清心寡欲为要以清心寡欲为要”,其实,其实,“养生养生”二字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就是人欲。真正的就是自私自利,就是人欲。真正的“作圣之作圣之 功功”,是要人心,是要人心没有一点私欲,纯是一片天理,要做到这一点,不把私欲防于没有一点私欲,纯是一片天理,要做到这一点,不把私欲防于未萌之未萌之 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是万万不能的。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是万万
18、不能的。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五,他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第五,他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的。他举例说,的。他举例说,“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必有欲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行之心,然后知路”。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做盗贼的行为,那。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做盗贼的行为,那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存在去盗劫的思想和念头。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存在去盗劫的思想和念头。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从上述王守仁的欲望论中可以看出,第一,王守仁是主张从上述王守仁的欲望论中可以看出,第一,王守仁是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存
19、天理灭人欲”的;的;第二,王守仁提出的灭人欲的一系列第二,王守仁提出的灭人欲的一系列方法,都具有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控制入手的特方法,都具有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控制入手的特 点。点。这与前述王守仁的这与前述王守仁的“破心中贼破心中贼”,进行思想控制的思想完全,进行思想控制的思想完全一致。一致。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出于同样的思路,为了达到灭人欲而存天理的目标,王守仁所出于同样的思路,为了达到灭人欲而存天理的目标,王守仁所提出的个人修养的提出的个人修养的 方法,也主要是强调思想的修养。方法,也主要是强调思想的修养。首先,王守仁指出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首先,王守仁指出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
20、其次,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其次,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最后,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制自己私欲的过最后,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制自己私欲的过程。程。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第一,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第一,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 “十家牌法十家牌法”的实的实 行之中。他研究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庭行之中。他研究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庭联保制度,对保甲法加以严密化、系统化,联保制度,对保甲法加以严密化、系统化,而形成所谓而形成所谓“十十家牌法家牌法”
21、。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首先,具有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首先,具有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其次,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其次,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再次,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再次,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最后,以最后,以“十家牌法十家牌法”之社区组织为基础而稍加改造,就会之社区组织为基础而稍加改造,就会具有均赋役、御外具有均赋役、御外 侮、淳风俗、兴礼乐等社区管理功能,最侮、淳风俗、兴礼乐等社区管理功能,最终收到对这一社区终收到对这一社区“不劳而治不
22、劳而治”的社会效应。的社会效应。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第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第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乡约乡约”的方的方式,并由他亲手起草式,并由他亲手起草 制定了制定了 南赣乡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南赣乡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把人民组织起来。式,把人民组织起来。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王守仁制定的王守仁制定的 南赣乡约,主要内容有十五条,可以归纳南赣乡约,主要内容有十五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组织机构。其一,组织机构。其二,强调互相帮助,调解民间纠纷。其二,强调互相帮助,调解民间
23、纠纷。其三,维护社区治安。其三,维护社区治安。其四,进行社会监督。其四,进行社会监督。其五,移风易俗。其五,移风易俗。第二节第二节 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其人王艮其人王艮王艮(年),泰州府安丰场人,本名年),泰州府安丰场人,本名王银,王守仁为他取字汝止,王银,王守仁为他取字汝止,号号 心斋,出身于煮盐的灶户,心斋,出身于煮盐的灶户,曾做过私盐贩子,在自学儒学曾做过私盐贩子,在自学儒学之后,进而跟随王守仁学之后,进而跟随王守仁学 习,习,晚年创立泰州学派,一生经历晚年创立泰州学派,一生经历可谓曲折复杂。可谓曲折复杂。第二节第二节 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的社会思想l平民化的儒学路向平民化的儒
24、学路向l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泰州学派对阳明心学和传统礼教泰州学派对阳明心学和传统礼教 的偏离正是儒学平民化的表的偏离正是儒学平民化的表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一,在思想趋向上由神圣向世俗转化。第一,在思想趋向上由神圣向世俗转化。一般认为,王艮作为王阳明的学一般认为,王艮作为王阳明的学 生,也讲良知,他是生,也讲良知,他是“现成现成良知良知”的代表人物,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当下体验和把握良的代表人物,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当下体验和把握良 知。知。其实,王艮的良知最终走向了个体
25、化和世俗化。他主张其实,王艮的良知最终走向了个体化和世俗化。他主张“尊尊心心”必先必先“尊身尊身”,生活必须以自身为基础,必须根据它自生活必须以自身为基础,必须根据它自己的条件而得到理解,重视个体的欲求、利己的条件而得到理解,重视个体的欲求、利 益、价值和地位,益、价值和地位,给神圣世界以物质的、世俗的基础,因此他的学说在当时又有给神圣世界以物质的、世俗的基础,因此他的学说在当时又有“淮南格物淮南格物”之称。之称。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二,在价值诉求上由第二,在价值诉求上由“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向向“百姓日用百姓日用”转化。转化。阳明心学以阳明心学以“为往圣为往圣 继绝学继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