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5296713
  • 上传时间:2023-03-13
  • 格式:PPTX
  • 页数:95
  • 大小:502.8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 中国社会 思想史 第三 课件 第二十
    资源描述:

    1、第六篇第六篇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 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二十一章 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明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明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l第一第一节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王守仁的社会思想l第二节第二节 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的社会思想l第三节第三节 何心隐的社会思想何心隐的社会思想l第四节第四节 李贽的社会思想李贽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王守仁的社会思想l论理想社会模式论理想社会模式l

    2、论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l论欲望与个人修养论欲望与个人修养l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王守仁其人王守仁其人王守仁王守仁(年),年),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阳明先生先生”,明代浙江,明代浙江 余姚人。明史余姚人。明史卷一九五有传。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卷一九五有传。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聪明好学,少年得志。岁能聪明好学,少年得志。岁能 赋赋诗,岁时随父在京师遍读朱熹的诗,岁时随父在京师遍读朱熹的著作,岁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著作,岁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事、庐陵知 县、太仆少卿、左佥都县、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岁时

    3、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岁时因得罪宦官刘谨,被廷杖因得罪宦官刘谨,被廷杖 四十后贬四十后贬至贵州龙场驿为驿丞。至贵州龙场驿为驿丞。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王守仁是超越朱熹的人物,他的胸襟格局、思想学说超越前人,王守仁是超越朱熹的人物,他的胸襟格局、思想学说超越前人,因而提出了新的因而提出了新的 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设计之美好,可以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设计之美好,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士林社会理想的最高境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士林社会理想的最高境 界。王守仁之理想界。王守仁之理想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一,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

    4、第一,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二,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第二,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理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理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除了自己尽心尽除了自己尽心尽 力担当好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外,当看到不力担当好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外,当看到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时,如有人未享饱暖安乐,或家庭不和睦、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时,如有人未享饱暖安乐,或家庭不和睦、君臣失义、朋友失信等,能主动做好安抚、劝解等工作,甘当君臣失义、朋友失信等,能主动

    5、做好安抚、劝解等工作,甘当 义工和社会安全阀义工和社会安全阀。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三,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第三,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与人之间达到了共 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德,亲如一家。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之 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

    6、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一德,以 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不以为贱。当是不以为贱。当是 之时,天下之人熙熙曍曍,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之时,天下之人熙熙曍曍,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 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佣或营其衣食,或通

    7、其有无,或佣 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愿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足行,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 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牒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牒 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传习录中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答顾东桥书一、论理想社会模

    8、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大同”社会社会的构想。的构想。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具体、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具体、更关注民生,也更有系统。他把更关注民生,也更有系统。他把“万物一体万物一体”理论推及社会,理论推及社会,就是社会的就是社会的“同心一德同心一德”,就是社会成员亲如一家,各守,就是社会成员亲如一家,各守 规规范,分工合作,各效其能。这个理想社会显然是美好的。范,分工合作,各效其能。这个理想社会显然是美好的。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思想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思想 的发展史上,的发展史

    9、上,“大同大同”社会思想至社会思想至明代仍在发展,并为人们所憧憬。明代仍在发展,并为人们所憧憬。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幻想,现实与理想 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其原因何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其原因何在呢?王守仁认为主要是由于儒学的真精神在呢?王守仁认为主要是由于儒学的真精神 没有得到发挥造没有得到发挥造成的。成的。自三代以后,王道息而霸术猖獗起来,孔孟之后自三代以后,王道息而霸术猖獗起来,孔孟之后“圣学圣学”晦晦而而 邪说横行天下,人们都变得假仁假

    10、义,而以满足私欲为目邪说横行天下,人们都变得假仁假义,而以满足私欲为目的,而且大家互相仿效,为的,而且大家互相仿效,为 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为一时之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为一时之得欺天罔人,相互倾诈攻伐,斗争劫夺,从而使得人与欺天罔人,相互倾诈攻伐,斗争劫夺,从而使得人与 禽兽无禽兽无所区别。所区别。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王守仁对王守仁对“良知良知”有诸多解释,核心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有诸多解释,核心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良知是一种能力,就是知是、知非之心。在他晚年总结其一,良知是一种能力,就是知是、知非之心。在他晚年总结学术思想的学术思想的“四四 句教句教”中,

    11、也说中,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而,而且它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是且它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是“不虑而知,不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学而能”的。这的。这实际上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或引申。实际上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或引申。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二,良知的内容是其二,良知的内容是“天理天理”和道。他说,和道。他说,“吾心之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即所谓天理也”,又说,又说“夫良知即是道夫良知即是道”,这里他又把,这里他又把“良良知知”与程朱的与程朱的“天理天理”画上了等号。画上了等号。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三,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是

    12、一套社会价值系统。他说:其三,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是一套社会价值系统。他说:“集义只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集义只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集义,反复地辨别各种社会行为是否当行,集义,反复地辨别各种社会行为是否当行,把社会规范和行把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于心,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致良知。为标准内化于心,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致良知。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四,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即他所谓其四,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即他所谓“良知之在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下古今之

    13、所同也”,“良知之在人心,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社会中的任。社会中的任 何成员都有良何成员都有良知,所不同的是知,所不同的是“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而已。而已。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其五,致良知的途径在于其五,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格物”。他所谓的。他所谓的“格物格物”,并,并不是探求事物的客观规不是探求事物的客观规 律,而是把良知贯彻到社会活动中去,律,而是把良知贯彻到社会活动中去,使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符合良知的要求,是要人使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符合良知的要

    14、求,是要人们克服理念中的不符合们克服理念中的不符合“天理天理”的恶,而保存合于的恶,而保存合于“天理天理”的善。的善。二、论二、论“致良知致良知”与思想控制与思想控制基于对社会和谐本源的上述认识,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基于对社会和谐本源的上述认识,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对于思社会功能。对于思 想理念的重要地位,他的论述主要有以下想理念的重要地位,他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几方面:其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其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其二,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其二,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的表象。其三,人

    15、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其三,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的行为方式。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王守仁关于清除王守仁关于清除“人欲人欲”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 特点:特点:第一,王守仁与朱熹消除第一,王守仁与朱熹消除“人欲人欲”的方法有所不同。朱熹强的方法有所不同。朱熹强调循理以灭人欲,而调循理以灭人欲,而 王守仁则重视靠王守仁则重视靠“良知良知”和和“心心”去去灭人欲。灭人欲。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二,王守仁对人欲也进行了界定。他承认人们存在与良知符第二,王守仁对人欲也进行了界定。他承认

    16、人们存在与良知符合的欲望是正常合的欲望是正常 的,在此基础上认为人们有的,在此基础上认为人们有“七情七情”是自然是自然的,七情顺其自然则是良知的表现,如过的,七情顺其自然则是良知的表现,如过 于执着地追求就是于执着地追求就是 “人欲人欲”了。了。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三,强调用第三,强调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改变,改变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 欲。王守仁认为,只有注重正谊、明道,欲。王守仁认为,只有注重正谊、明道,才能克除功利之欲,但现实社会中所讲的才能克除功利之欲,但现实社会中所讲的“道德道德”,实际上,实际上是指

    17、功名,所讲的是指功名,所讲的“功名功名”,实际上是指富贵。,实际上是指富贵。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四,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王守仁说,第四,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王守仁说,人们常说人们常说“养生养生 以清心寡欲为要以清心寡欲为要”,其实,其实,“养生养生”二字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就是人欲。真正的就是自私自利,就是人欲。真正的“作圣之作圣之 功功”,是要人心,是要人心没有一点私欲,纯是一片天理,要做到这一点,不把私欲防于没有一点私欲,纯是一片天理,要做到这一点,不把私欲防于未萌之未萌之 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是万万不能的。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是万万

    18、不能的。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五,他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第五,他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的。他举例说,的。他举例说,“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必有欲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行之心,然后知路”。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做盗贼的行为,那。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做盗贼的行为,那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存在去盗劫的思想和念头。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存在去盗劫的思想和念头。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从上述王守仁的欲望论中可以看出,第一,王守仁是主张从上述王守仁的欲望论中可以看出,第一,王守仁是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存

    19、天理灭人欲”的;的;第二,王守仁提出的灭人欲的一系列第二,王守仁提出的灭人欲的一系列方法,都具有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控制入手的特方法,都具有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控制入手的特 点。点。这与前述王守仁的这与前述王守仁的“破心中贼破心中贼”,进行思想控制的思想完全,进行思想控制的思想完全一致。一致。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出于同样的思路,为了达到灭人欲而存天理的目标,王守仁所出于同样的思路,为了达到灭人欲而存天理的目标,王守仁所提出的个人修养的提出的个人修养的 方法,也主要是强调思想的修养。方法,也主要是强调思想的修养。首先,王守仁指出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首先,王守仁指出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

    20、其次,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其次,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最后,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制自己私欲的过最后,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制自己私欲的过程。程。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第一,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第一,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 “十家牌法十家牌法”的实的实 行之中。他研究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庭行之中。他研究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庭联保制度,对保甲法加以严密化、系统化,联保制度,对保甲法加以严密化、系统化,而形成所谓而形成所谓“十十家牌法家牌法”

    21、。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首先,具有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首先,具有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其次,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其次,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再次,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再次,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最后,以最后,以“十家牌法十家牌法”之社区组织为基础而稍加改造,就会之社区组织为基础而稍加改造,就会具有均赋役、御外具有均赋役、御外 侮、淳风俗、兴礼乐等社区管理功能,最侮、淳风俗、兴礼乐等社区管理功能,最终收到对这一社区终收到对这一社区“不劳而治不

    22、劳而治”的社会效应。的社会效应。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第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第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乡约乡约”的方的方式,并由他亲手起草式,并由他亲手起草 制定了制定了 南赣乡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南赣乡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把人民组织起来。式,把人民组织起来。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王守仁制定的王守仁制定的 南赣乡约,主要内容有十五条,可以归纳南赣乡约,主要内容有十五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组织机构。其一,组织机构。其二,强调互相帮助,调解民间纠纷。其二,强调互相帮助,调解民间

    23、纠纷。其三,维护社区治安。其三,维护社区治安。其四,进行社会监督。其四,进行社会监督。其五,移风易俗。其五,移风易俗。第二节第二节 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其人王艮其人王艮王艮(年),泰州府安丰场人,本名年),泰州府安丰场人,本名王银,王守仁为他取字汝止,王银,王守仁为他取字汝止,号号 心斋,出身于煮盐的灶户,心斋,出身于煮盐的灶户,曾做过私盐贩子,在自学儒学曾做过私盐贩子,在自学儒学之后,进而跟随王守仁学之后,进而跟随王守仁学 习,习,晚年创立泰州学派,一生经历晚年创立泰州学派,一生经历可谓曲折复杂。可谓曲折复杂。第二节第二节 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的社会思想l平民化的儒学路向平民化的儒

    24、学路向l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泰州学派对阳明心学和传统礼教泰州学派对阳明心学和传统礼教 的偏离正是儒学平民化的表的偏离正是儒学平民化的表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一,在思想趋向上由神圣向世俗转化。第一,在思想趋向上由神圣向世俗转化。一般认为,王艮作为王阳明的学一般认为,王艮作为王阳明的学 生,也讲良知,他是生,也讲良知,他是“现成现成良知良知”的代表人物,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当下体验和把握良的代表人物,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当下体验和把握良 知。知。其实,王艮的良知最终走向了个体

    25、化和世俗化。他主张其实,王艮的良知最终走向了个体化和世俗化。他主张“尊尊心心”必先必先“尊身尊身”,生活必须以自身为基础,必须根据它自生活必须以自身为基础,必须根据它自己的条件而得到理解,重视个体的欲求、利己的条件而得到理解,重视个体的欲求、利 益、价值和地位,益、价值和地位,给神圣世界以物质的、世俗的基础,因此他的学说在当时又有给神圣世界以物质的、世俗的基础,因此他的学说在当时又有“淮南格物淮南格物”之称。之称。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二,在价值诉求上由第二,在价值诉求上由“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向向“百姓日用百姓日用”转化。转化。阳明心学以阳明心学以“为往圣为往圣 继绝学继绝

    26、学”为己任,宣扬的还是为己任,宣扬的还是“圣人圣人之道之道”;王艮和泰州学派则提出,在百姓日常生;王艮和泰州学派则提出,在百姓日常生 产生活中也产生活中也有道的存在,主张发扬、创新有道的存在,主张发扬、创新“百姓日用之道百姓日用之道”。关于这一。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点,可以从他 们对们对“忠孝忠孝”问题的处理上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处理上清楚地看到。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三,在实施路径上由第三,在实施路径上由“得君经世得君经世”向向“民间经世民间经世”转向。转向。总的来说,在创造性总的来说,在创造性 转化的立足点上,泰州学派把握了两条转化的立足点上,泰州学派把握了两条标准:一是

    27、体现和表达社会下层民众的精神需标准:一是体现和表达社会下层民众的精神需 求;二是适应求;二是适应下层社会在社会关系再生产方面的需要。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下层社会在社会关系再生产方面的需要。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泰州学派泰州学派 的经世朝的经世朝“经经 (世)济(世)济 (民)(民)”方向发展。方向发展。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王艮的一生是王艮的一生是 做做“天下万事师天下万事师”,给老百姓当老师,治学的,给老百姓当老师,治学的目的是开启民智,教育社会下层民众利目的是开启民智,教育社会下层民众利 用政治的、经济的、用政治的、经济的、组织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所以他在思想上很自由,既不

    28、受传组织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所以他在思想上很自由,既不受传统统 思想的束缚,也不受阳明心学的制约,主张思想的束缚,也不受阳明心学的制约,主张“六经皆我注六经皆我注脚脚”,一切理论都为我的目,一切理论都为我的目 标服务。标服务。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他没有拘泥于老师的格物论,而是通过考察他没有拘泥于老师的格物论,而是通过考察“格格”的字源,的字源,再次解释再次解释 了了“格物格物”的含义。的含义。“格格”的本义是的本义是“方框方框”,工匠画方框的时候需要不断调整工匠画方框的时候需要不断调整“矩矩”,才能通过才能通过“格物格物”而获得理想的图案。王艮将而获得理想的图案。王艮将

    29、“格物格物”解释成将所有事物都纳解释成将所有事物都纳入人的入人的 框架,认为只有在个体行为框架,认为只有在个体行为 (矩)不断调整,保持正(矩)不断调整,保持正确的情况下,与社会互动,社会确的情况下,与社会互动,社会 才能良性发展。这对才能良性发展。这对“格物格物”进行了新的阐释,被时人称为进行了新的阐释,被时人称为 “淮南格物淮南格物”。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他的格物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他的格物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相对社会而言,个人具有优先性。其一,相对社会而言,个人具有优先性。其二,提倡社会责任,凸显文化传统。其二,提倡社会责任,凸显文化传统。其三,改造现有

    30、社会,以保障个人权利。其三,改造现有社会,以保障个人权利。第三节第三节 何心隐的社会思想何心隐的社会思想何心隐其人何心隐其人何心隐何心隐(年),本名梁汝元,字柱乾,年),本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明代江西吉安府永丰号夫山,明代江西吉安府永丰 县人。他早年就考中秀才,县人。他早年就考中秀才,岁时岁时(年)赴郡(年)赴郡试,中第一名。在学习了王守试,中第一名。在学习了王守仁仁 的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的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学说以后,便抛弃了人王艮的学说以后,便抛弃了科举的道路,师从颜钧。科举的道路,师从颜钧。第三节第三节 何心隐的社会思想何心隐的社会思想l社会规范思想社会规范思想l欲望论欲

    31、望论l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l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一、社会规范思想一、社会规范思想在何心隐看来,社会规范的核心就是仁与义,有仁有义才是人,在何心隐看来,社会规范的核心就是仁与义,有仁有义才是人,不仁不仁 不义就不是人,不是人即与禽兽无异。何心隐的所谓不义就不是人,不是人即与禽兽无异。何心隐的所谓 “仁义仁义”,不是停留在诠释孔孟,不是停留在诠释孔孟 及理学家之伦理概念的层次,及理学家之伦理概念的层次,而是具有将其付诸实践以兼济天下人的意义,主张让仁而是具有将其付诸实践以兼济天下人的意义,主张让仁 爱充爱充满人类的话语,用礼义拓展人生之路。满人类的话语,用礼义拓

    32、展人生之路。一、社会规范思想一、社会规范思想何心隐提倡的仁爱是大爱,热爱所有的人,但首先是热爱家庭,何心隐提倡的仁爱是大爱,热爱所有的人,但首先是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爱也孝敬父母;爱也 不只是爱那些可爱之人,而是要爱全人类,不只是爱那些可爱之人,而是要爱全人类,这才是大爱。这样的爱充满人间,不仅幸这才是大爱。这样的爱充满人间,不仅幸 福小家,也温暖大福小家,也温暖大家。家。一、社会规范思想一、社会规范思想人们都去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性,从而努力操持仁与义作为社人们都去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性,从而努力操持仁与义作为社会会 规范,并真正把握仁与义的内涵,做到亲其可亲,尊其可规范,并真正把握仁与义的内涵

    33、,做到亲其可亲,尊其可尊,以至于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以至于凡有血气者莫不 亲,莫不尊,所取得的社会效应亲,莫不尊,所取得的社会效应必然能达到打破人与己的界限,实现人己一体,彼我必然能达到打破人与己的界限,实现人己一体,彼我 无间,无间,社会中具有普遍的亲与普遍的尊而无差等的境地。这即是何心社会中具有普遍的亲与普遍的尊而无差等的境地。这即是何心隐社会思想的精隐社会思想的精 髓所在。髓所在。一、社会规范思想一、社会规范思想何心隐为了使人们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反复强调何心隐为了使人们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反复强调“无规无规 矩,不成方圆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尊重社会规范,做到中规中矩,才能的道理。尊

    34、重社会规范,做到中规中矩,才能安身立命,促进家庭、安身立命,促进家庭、社区、社会的幸福。他揣测历史,认社区、社会的幸福。他揣测历史,认为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为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就是志此矩、立此矩、不惑此矩、知此矩、命,六十而耳顺,就是志此矩、立此矩、不惑此矩、知此矩、顺此矩,从顺此矩,从 而而“至于七十而始从心所欲不逾矩矣至于七十而始从心所欲不逾矩矣”。由此可。由此可见,何心隐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见,何心隐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是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可是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可操作性的,这又体现了何心隐社会规范思想与理学家的

    35、区别。操作性的,这又体现了何心隐社会规范思想与理学家的区别。二、欲望论二、欲望论何心隐反对道学家们把人欲看成罪恶的观点,肯定人们的何心隐反对道学家们把人欲看成罪恶的观点,肯定人们的 “声色、臭味、安逸声色、臭味、安逸”等物质欲望应适当地予以满足。他明等物质欲望应适当地予以满足。他明确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出于天性,亦即人欲就是确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出于天性,亦即人欲就是 天性。这个命天性。这个命题与程朱道学倡导的题与程朱道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都视为罪,把人欲都视为罪恶的说法恶的说法 完全相反,是对成为官方思想的道学思想的批判,完全相反,是对成为官方思想的道学思想的批判,因此具

    36、有进步意义。因此具有进步意义。二、欲望论二、欲望论在人欲出于天性的命题之下,人们的物质欲望成为人性本然的在人欲出于天性的命题之下,人们的物质欲望成为人性本然的需求,因此他认为需求,因此他认为 应该适当地满足人们的本性需求。这种思应该适当地满足人们的本性需求。这种思想,被何心隐概括为想,被何心隐概括为“育欲育欲”。二、欲望论二、欲望论在另一方面,何心隐在另一方面,何心隐“育欲育欲”的内涵,还要求社会上层的内涵,还要求社会上层“与与百姓同欲百姓同欲”,发展和,发展和 培养社会认可的培养社会认可的“欲欲”.何心隐的何心隐的“育育欲欲”,其实含有克制自身的私欲,而培养发展公欲的含义。,其实含有克制自身

    37、的私欲,而培养发展公欲的含义。这就是何心隐一方面提倡这就是何心隐一方面提倡“育欲育欲”,一方面又强调,一方面又强调“寡欲寡欲”、“节欲节欲”的内在原因。只的内在原因。只 有克制私欲,做到欲有所节,才能有克制私欲,做到欲有所节,才能展现作为人的良知,体察社会共识,才能发展出社展现作为人的良知,体察社会共识,才能发展出社 会认可的会认可的欲望欲望.二、欲望论二、欲望论何心隐的何心隐的“育欲育欲”与与“寡欲寡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要培养发方面要培养发 展可与社会中各个成员共同享受的公欲,另一展可与社会中各个成员共同享受的公欲,另一方面又克制只顾个人享受的私欲。方

    38、面又克制只顾个人享受的私欲。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何心隐关于社会组织的思想,也与其社会规范思想及欲望思想何心隐关于社会组织的思想,也与其社会规范思想及欲望思想一样独具特色。他一样独具特色。他 虽推崇虽推崇 大学、中庸的理论,但在大学、中庸的理论,但在社会组织方面,抛开儒家及理学家们亲亲尊尊社会组织方面,抛开儒家及理学家们亲亲尊尊 的格局,而把的格局,而把朋友关系及师徒关系朋友关系及师徒关系作为社会组织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作为社会组织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朋友关系与师生关系被何心隐视为超乎兄弟、夫妇、父子、君朋友关系与师生关

    39、系被何心隐视为超乎兄弟、夫妇、父子、君臣关系之上的更为臣关系之上的更为 重要、更为允当的社会关系。其实何心隐重要、更为允当的社会关系。其实何心隐是要破除传统的身家意识,建立一种超乎身是要破除传统的身家意识,建立一种超乎身 家之上的师友关家之上的师友关系,既平等相待,又互相熏陶,并以这种社会关系为核心,建系,既平等相待,又互相熏陶,并以这种社会关系为核心,建构起一构起一 种理想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即是何心隐所谓种理想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即是何心隐所谓 “会会”。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会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40、,第一,“会会”在形态上与家相近,在形态上与家相近,是会员的一个安身之所。是会员的一个安身之所。第二,家有一家之主,会也有一会之主,但这个位置不是永第二,家有一家之主,会也有一会之主,但这个位置不是永 久的,不专于一家一姓,而是久的,不专于一家一姓,而是“相与以主会相与以主会”,就是大家共,就是大家共同主持同主持“会会”务,由务,由“会会”员轮流担当主会者。员轮流担当主会者。第三,会对于个人与家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如同过第三,会对于个人与家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如同过去去 强调的天下、国强调的天下、国 (地方)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意义一样。(地方)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意义一样。三、论社会

    41、交往与社会组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第四,第四,“会会”分布于生活的各分布于生活的各 个领域,因为个人从事士农工个领域,因为个人从事士农工商等各种职业,所以这些职业领域里都存在着商等各种职业,所以这些职业领域里都存在着“会会”。第五,第五,“会会”也分很多层级,有地方性的,也有跨区域的,甚也分很多层级,有地方性的,也有跨区域的,甚至全国性的大至全国性的大“会会”。同。同 时,时,“会会”也不单纯属于某个职业也不单纯属于某个职业领域,也有跨职业领域的大领域,也有跨职业领域的大“会会”。第六,第六,“会会”是是 一个君子组织,人与人的关系平等仁爱,相一个君子组织,人与人的关系平等仁爱,相互关心。

    42、互关心。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把何心隐关于把何心隐关于“会会”的论述与其君即均、即群的思想,以及的论述与其君即均、即群的思想,以及 论友、师说联论友、师说联 系起来考察,则可以了解其社会组织系起来考察,则可以了解其社会组织理论的总体构架。即:理论的总体构架。即:第一,组成一种超乎身家乃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之第一,组成一种超乎身家乃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之上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叫作上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叫作“会会”。第二,这个社会组织中有领导者,但不属一家一姓,领导者的第二,这个社会组织中有领导者,但不属一家一姓,领导者的职责是使这个组织职责是使这个组织

    43、中的所有成员能群、能均。中的所有成员能群、能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第三,这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之间横向的联系应是一种朋友式的第三,这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之间横向的联系应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纵向的联系关系,纵向的联系 为师生式的关系。传统儒家所谓君臣、父为师生式的关系。传统儒家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理关系退居次要地位,子、夫妇、兄弟等伦理关系退居次要地位,并服从这个社会并服从这个社会组织的师生、朋友两种社会关系。组织的师生、朋友两种社会关系。第四,有了这种社会组织之后,原有的整个社会关系与组织系第四,有了这种社会组织之后,原有的整个社会关系与组织系统便发生了质统便发

    44、生了质 的变化。的变化。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何心隐不但是一位充满了美好幻想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社会何心隐不但是一位充满了美好幻想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社会实验家。在其理想实验家。在其理想 社会构想的基础上,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社会构想的基础上,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了“聚和堂聚和堂”,进行了他的理想社会的实验。,进行了他的理想社会的实验。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第一,所谓第一,所谓“聚和堂聚和堂”,就是,就是“合族始聚以和合族始聚以和”,“有教有有教有养养”。它是一个以宗族为。它是一个以宗族为 单位,既管教化,又管经济,并统单位,既管教化,又管经济,并统一

    45、向官府交纳赋税的自发的社会基础组织形式。一向官府交纳赋税的自发的社会基础组织形式。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第二,第二,“聚和堂聚和堂”有严密的组织,设有严密的组织,设“率教率教”、“率养率养”各各一人,全面负责文化教一人,全面负责文化教 育与经济管理工作。育与经济管理工作。第三,在这个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聚和堂组织内实行义务第三,在这个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聚和堂组织内实行义务教育。教育。第四,第四,“聚和堂聚和堂”的作用不仅是对同族儿童实行公共教育,还的作用不仅是对同族儿童实行公共教育,还兼管聚和堂公兼管聚和堂公 田的地租、财政收支、国家赋税等事宜。田的地租、财政收支、

    46、国家赋税等事宜。第五,第五,“聚和堂聚和堂”组织中所设各级负责人,按何心隐的构想,组织中所设各级负责人,按何心隐的构想,都应是都应是“乐于尽乐于尽 分分”者,都不会因认为自己辛苦,上级闲逸,者,都不会因认为自己辛苦,上级闲逸,而惰于其本职工作。而惰于其本职工作。第四节第四节 李贽的社会思想李贽的社会思想李贽其人李贽其人李贽李贽(年),号卓吾,年),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泉州晋江人,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泉州晋江人,其传附于其传附于 明史卷二二一明史卷二二一 耿定向传耿定向传之后。之后。李贽岁李贽岁(年)中举,历任南京(年)中举,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国

    47、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 知知府等职。岁前后的数年间,曾读王守仁府等职。岁前后的数年间,曾读王守仁的著作,后又拜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的著作,后又拜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 之子之子王襞为师。他与何心隐均属王艮的再传弟子王襞为师。他与何心隐均属王艮的再传弟子一辈。一辈。第四节第四节 李贽的社会思想李贽的社会思想l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批判l理想社会构想理想社会构想l论社会平等与社会交往论社会平等与社会交往l论欲望论欲望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李贽的社会批判,主要是对孔孟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思想的李贽的社会批判,主要是对孔孟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思想的抨击:抨击:其一,对

    48、孔子的批判。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受人敬礼膜拜的其一,对孔子的批判。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受人敬礼膜拜的 “圣人圣人”,而李贽却,而李贽却 勇敢地对孔子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勇敢地对孔子进行了讽刺和抨击。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观场,随人说 研,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研,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 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已。呜呼!余今日知吾夫子矣,不吠声矣;向作矮

    49、呜呼!余今日知吾夫子矣,不吠声矣;向作矮 子,子,到老遂为长人矣。到老遂为长人矣。续焚书卷二续焚书卷二 圣教小引圣教小引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李贽看来,没有什么圣教与异端之分,只是在李贽看来,没有什么圣教与异端之分,只是“闻道闻道”的方的方法与程度有所差异而法与程度有所差异而 已。就孔子而言,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已。就孔子而言,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没有多少学问教授学生,即便是通的人,也没有多少学问教授学生,即便是 孔子自己也没有孔子自己也没有让大家向他学习,如颜渊向他问仁,他也只说让大家向他学习,如颜渊向他问仁,他也只说“为仁由己为仁由己”,“君子求君子求 诸己诸己”

    50、。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二,对儒学的批判。李贽批评孔子的奸诈虚伪,指出孔子知其二,对儒学的批判。李贽批评孔子的奸诈虚伪,指出孔子知道人们都喜欢好名道人们都喜欢好名 声,就立名教以诱导后人。声,就立名教以诱导后人。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三,对宋明道学的批判。其三,对宋明道学的批判。李贽对此等道学先生们极为鄙视,认为他们是误国误民的罪魁。李贽对此等道学先生们极为鄙视,认为他们是误国误民的罪魁。可惜国家专用这可惜国家专用这 种人,所以到关键时刻无可用之人,而对那种人,所以到关键时刻无可用之人,而对那些有才有胆有识之士,不但不任用,还要千方百计地打压他们,些有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9671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