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五章.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5296711
  • 上传时间:2023-03-13
  • 格式:PPTX
  • 页数:44
  • 大小:663.2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五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 中国社会 思想史 第三 课件 第五
    资源描述:

    1、第三篇第三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第八章“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五章第五章 “法先王法先王”以以重建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五章第五章 “法先王法先王”以以重建重建社会社会秩序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思想l第一第一节节 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社会思想l第二第二节节 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孔孔子的社会思想子的社会思想第一第一节、孔子的社会

    2、思想节、孔子的社会思想l社会规范思想社会规范思想“礼治礼治”与与“正名正名”l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仁”l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l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孔孔子子其人其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3、一一、社会规范思想社会规范思想“礼治礼治”与与“正名正名”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齐之以礼”,用礼规范人的行为。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套社会制度,一套社会规范,他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可以为春秋及后世所借鉴,礼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认为,在这种等级名分制度下,同等级的人都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办事,谁也不要“僭越”,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战争、政争及一切社会冲突才会消失。一一、社会规范思想社会规范思想“礼治礼治”与与“正名正名”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认为

    4、首先要使每个人都按周礼所规定的各种社会角色,与这个角色所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各相一致,而不要僭越自己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以此为前提,发出的政令才会有效;才能办成各项事业;也才能使礼乐制度兴办得起来。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老百姓也才知道应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社会机制才能正常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二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一言以蔽之。“仁”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从不轻易说谁是“仁人”。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

    5、以实行。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总和。二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仁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因此,谁要想成为“仁人”,就要在社会交完各种按“礼”的规范去行事,而且只要努力,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仁人。因为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才有善恶,才有悬殊,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只要人们能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使之自觉纳入“礼”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是有希望成为天下的仁人的。三三、处理人际

    6、关系的准则、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是什么呢?在关于“仁”的理论之下,孔子提出了第一层次的理论“忠恕”。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爱人要能够做到,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心上,做事能够替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满足的欲望,也使别人满足这种欲望,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于别人。三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构,不是西方式的“团体格局”,而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

    7、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社会范围是一个根据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三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的各项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照这种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你标准去与对方交往。孔子还认为,在这些人际交往的准则中,最重要、最爱基本的是“孝”和“悌”。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孝悌观念,将影响人的一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本色。四、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四、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关于贫富对立问题的形成原因,孔子认为是人们的利欲之心太强烈的缘故。一方面,是社会统治者对财务的欲望太多。另一方

    8、面,孔子认为人们过分追求财富是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根源。大家都无限度地追求物质利益,就会把物质利益得失看得过重,于是也就容易产生怨恨知心。四、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四、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基于上述分析,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方案:统治者不必忧虑财富不多,而应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人民太少,而应忧虑社会不安定。很明显,孔子提出这种构想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而维护旧有社会结构和秩序的。但他已经接触到了发生社会问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即财富不均,这是很有意义的。第二节第二节 孟孟子的社会思想子的社会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社会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社会思想l性善论性善论l论社会交往准则论社会交往准则

    9、l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分工l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l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孟孟子子其人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

    10、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一、性善论一、性善论中国思想史视野中的人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命的内核与本质,二是生命的可能。对人性持什么样的态度,关系到人对社会的基本看法,所以人性问题变成了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核心问题。关于人性问题,孔子时代还没有很深的思考,到战国时期,这个问题成为思想界普遍重视的问题,在各派思想家的争论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一、性善论一、性善论一、性善论一、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是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展开的。告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能,他从人的生物机制来解释人性,所以进

    11、一步得出人性无善无不善,也没有固定发展方向的结论。进而告子有讨论起人的社会性问题,认为人的社会性得之于对人之自然属性的加工、塑造,一个人社会性的善于不善,要依社会用以加工塑造人的自然性的“工具”来决定。一、性善论一、性善论 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孟子的人性,则是指人的社会性。他认为,人的这些生理欲望从广义上讲也是性的范畴,但人们能否满足这些生理欲望,是由命所决定的,所以君子不把这些叫做“性”。孟子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就像人生而有四肢一样,这些道德品质的种子就是“仁”、“义”、“礼”、“智”的“善端”。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东西都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是人类固有,可以发扬光大

    12、,用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性善论一、性善论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13、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一、性善论一、性善论人性固然是善的,但是社会上的人却不尽是君子,反而有很多小人。孟子认为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二是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的缘故。孟子认为人必须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接受教育,学习人伦规范。能够专心学习,并以此培养自己的,就是君子,那些不能专心学习的就成了小人。二二、论社会交往准则、论社会交往准则(一)“怀仁义以相接”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以仁义为怀,有的人“怀利以相接”,结果大为不同,前者可以持久,能肝胆相照,危难相扶持,得到的是真朋友;后者则多为酒肉朋

    14、友,结交的是真小人。所以孟子主张,人际交往应以仁义之心与人相处。二二、论社会交往准则、论社会交往准则(二)“与人为善”孟子所谓“善”,就是仁、义、礼、智。他主张人际交往中,双方都应遵守“善”。把别人的“善”看做自己的“善”,也把自己的善看做别人的善,并且乐于学习别人的善行成为自己的善行。二二、论社会交往准则、论社会交往准则(三)不与人结仇,不说别人的坏话孟子生活的时代,复仇之风仍然盛行,杀人者必将遭到报复。孟子认为杀人者与被杀者环环相报,你杀了别人的父兄,别人杀了你的父兄,和自己杀了自己的父兄没有区别。因此他主张,不要与别人结怨,否则,人们都将以怨报怨,双方都没有好处。同样道理,蒙自提出,与人

    15、交往,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否则后患无穷。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分工 孟子认为,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必须有社会分工,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其一,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社会分工。孟子深刻地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须有射虎分工,然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才能各取所需。其二,在阶级社会里,必须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才能完成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四、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四、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社会问题:第一,人们都在极力地争利,求富,而不顾仁义。第二,战争灾荒问题。第三,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第四,社会冲突问题。四、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

    16、管理方案四、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孟子设计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就是他所谓的“仁政”。他的仁政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忍人之心”与“推恩”。第二,“养心”、“寡欲”。第三,“反求诸己”。第四,“明人伦”。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孟子涉及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即小康社会。第一、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第二、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第三,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中国经济史学家胡寄窗指出,“井田制

    17、只是孟子的一种乌托邦理想。绝不是他力求见诸行动的理想,还可能是他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来理想。”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五、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型第四,孟子的理想社会,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1、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套社会制度,一套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涉及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2、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

    18、的一个整体。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在抽象的“仁”的概念之下,孔子还提出低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忠恕”,作为具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操作层次上是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构建了在中国社会通行两千多年的基本人际关系准则。3、孔子所处的年代,贫富对立已经严重地威胁着旧有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孔子看到了这个重大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方案。孔子以为这种“安贫”的方案不够完满,于是又从伦理方面和信仰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的依

    19、据。孔子对待贫富问题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4、人性问题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各派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孟子的人性则是指人的社会性。5、孟子认为人类必须结群为生,必须要有亲戚君臣上下之伦理关系及社会组织。认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可以分为利害关系与道义关系。认为,以“利”为交往准则,往往只看到局部的利益,“义”是相对于“利”而言的,二者并非决然对立。尚“义”则是着眼于人群中的整体的利害。所以,“义”包含了“利”,而“利”不能包含“义”。在社会交往中,解决的办法在于“自反”,即反省自己。提倡“怀仁义以相接”、“与人

    20、为善”和不结仇、不说别人的坏话的社会交往准则。6、孟子认为,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必须有社会分工,“通功易事”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提出了要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社会分工、要治理社会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的思想。7、孟子所关心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1)人们都在极力争利、求富,而不顾仁义;(2)战争与灾荒问题;(3)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4)社会冲突问题。孟子设计的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问题的方案“仁政”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忍人之心”与“推恩”;(2)“养心”、“寡欲”;(3)“反求诸己”;(4)“明人伦”8、孟子设计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即小康社会。孟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讲求“仁义”的社会;(2)省赏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3)实行井田制的社会;(4)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1、孔子的礼治及“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2、孔子关于仁与礼治关系的思想特点是什么?3、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孔子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思想?4、孔子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5、孟子“性善论”有什么社会学意义?6、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7、孟子的仁政与社会思想是什么?8、孟子的社会思想与孔子相比什么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五章.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9671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