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课件第四章死亡模式.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口社会学》课件第四章死亡模式.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死亡模式 人口 社会学 课件 第四 死亡 模式
- 资源描述:
-
1、死亡模式第四章 人口死亡研究的内容可认为是对发生的人口死亡现象进行归纳、描述和解释。当今,人口死亡现象变得越来越复杂,有许多新领域有待我们去认识、去研究。黄荣清第四章 死亡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死亡模式 死亡分析第二节第二节 死因分析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转变第四节第四节第四章死亡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死亡模式一、死亡人数统计一、死亡人数统计二、死亡率测量指标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死亡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个体生命活动的永久终止,传统上将呼吸、心跳停止作为死亡的判断标准。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死亡定义为:“出生后的任何时间生命现象的永久性消失。”辞海把人和高等动物的死亡分为三类:一
2、是因生理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或称自然死亡;二是因各种疾病造成的病理死亡;三是因机体受到机械的、化学的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意外死亡。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死亡人数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用大写字母(death)表示。死亡人数统计不应包括死产数,即出生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婴儿,但应包括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婴儿。p 死亡申报的方法:一是属地原则,即凡在某一行政地区管辖范围内死亡的人口均为该地的死亡人口。欧美国家采用属地原则。二是属人原则,即一个人不管死在何地,均登记为该人常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死亡人口。中国通常采用属人原则。一、死亡人数统计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
3、指标p 死亡人口统计不准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风俗习惯。一些地区或民族将婴儿的死亡看作不吉利的事情,而不愿意向外人提及;现在政府提倡的火葬与传统的土葬之间存在冲突,部分人为了让逝去的亲人“入土为安”而采取不报、瞒报的行为。二是情感因素。亲人的离去是极其悲伤的事情,有些人不愿意提及。三是组织出于维护利益的需求。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忽视生产安全,出现伤亡事故时尽量不报或少报。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发生的事故,也不认真追查。四是记忆障碍。死者的各种特征及事件情况由他人来报告,他人常常出现记忆不准确的情况。一、死亡人数统计(一)人口死亡率(一)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crude death r
4、ate;general death rate)也叫粗死亡率或总死亡率,反映该年该地区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数,是衡量人口死亡强度的指标。它是指一年内的死亡人数与该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之比,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是:二、死亡率测量指标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应在6到35之间变化。若人口死亡率在10以下,属于低死亡率;若在10到20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的死亡率;若在20以上,则属于高死亡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二)年龄别死亡率(二)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age specific death rate)反映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死亡水平和强度,即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常指一年内)某一年龄组的死亡人数与
5、相应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二、死亡率测量指标在分析一个特定人口的年龄别死亡率或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别死亡率时,常绘制死亡曲线以直观展示各个年龄组死亡水平的高低与规律。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三)婴儿死亡率(三)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是年龄别死亡率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物质生活及健康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特别是妇幼卫生保健水平最敏感的指标。婴儿死亡率是指某个地区某年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该地该年活产婴儿数的比例,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是: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6、死亡及测量指标(四)新生儿死亡率(四)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是指一定地区某年出生后28天以内死亡的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数的比例,即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出生28天以内死亡的婴儿数,其计算公式是: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五)死因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五)死因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死因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每10万人口中因某种原因致死的人数,常用十万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是: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在死因分析中,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
7、ty rate)是常用指标,该指标与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一起构成衡量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孕产妇死亡率是指某年内每10万个孕产妇中,有多少位孕产妇由于怀孕、分娩或围产期并发症而死亡。其中,因自然或人工流产导致的死亡也包括在内。(六)病死率(六)病死率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是指某一时间因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常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是: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七)标准化死亡率(七)标准化死亡率由于婴幼儿及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高于青壮年人口的死亡率,故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人口的总死亡率水平不仅取决于各年龄人口死亡率,而且受人口年龄结构的
8、影响。标准化死亡率也称按年龄调整的死亡率,是指按标准人口年龄结构计算的死亡率,即用统一的标准年龄结构作为权数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l生命表最早的起源:1662年,格兰特(John Graunt,16201674)根据伦敦瘟疫时期的洗礼和死亡名单撰写关于死亡表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l生命表的创始人:哈利(Edumund Halley,16561742)1693年,在根据弗罗茨瓦夫城出生与下葬统计表对人类死亡程度的估计一文中,首次以生命表的形式给出了人类死亡年龄的分布。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
9、亡及测量指标1.生命表的内涵(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l生命表(life table),又称死亡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生存死亡规律的调查统计表,是人口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l生命表的基本思想是借助假想队列分析,对同一批人从队列的初始状态不断地退出队列的动态过程进行定量描述。l生命表是对相当数量的人口自出生(或一定年龄)开始,直至这些人口全部去世为止的生存与死亡记录。通常以10万(或100万)人作为0岁的生存人数,然后根据各年中死亡人数、各年末生存人数计算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生存率,列成表格,直至这10万(或100万)人全部死亡为止。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
10、测量指标1.生命表的内涵(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l生命表的基本特点: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1.生命表的内涵 构造原理简单 数据准确(大样本场合)不依赖总体分布假定(非参数方法)(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2.生命表的构成要素(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2.生命表的构成要素l生命表主要由以下7个元素构成:(1)年龄(x)两个含义:一是确切年龄,即从出生之日起到计算之日为止的实足周岁年龄。二是年龄组,即从周岁到周岁之间的一个年
11、龄间隔。(2)死亡概率(qx)是指活到某一确切年龄x岁的一批人在满x+1岁之前可能死亡的比例。(3)尚存人数(lx)是指同时期出生的一批人活到确切年龄岁的人数。(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2.生命表的构成要素l生命表主要由以下7个元素构成:(1)年龄(x)两个含义:一是确切年龄,即从出生之日起到计算之日为止的实足周岁年龄。二是年龄组,即从周岁到周岁之间的一个年龄间隔。(2)死亡概率(qx)是指活到某一确切年龄x岁的一批人在满x+1岁之前可能死亡的比例。(3)尚存人数(lx)是指同时期出生的一批人活到确切年龄岁的人数。(八)生命表和
12、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2.生命表的构成要素l生命表主要由以下7个元素构成:(4)死亡人数(dx)指活到岁的人中在满周岁之前死亡的人数。(5)平均生存人年数(Lx)也称为年龄组平均生存人年数,是指达到某一确切年龄岁的一批人在达到另一确切年龄岁之前可能存活的时间长度。(6)平均生存人年数累积(Tx)是对平均生存人年数的累计,是指达到某一确切年龄岁的一批人,按照某一种死亡水平计算的他们在未来可能存活的时间总长。(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2.生命表的构成要素l生命表主要由以下7个元
13、素构成:(7)平均预期寿命(ex)是指在一定年龄别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确切年龄岁后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即同时出生的一批人平均能够存活的年数。平均预期寿命是生命表中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人们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3.生命表的编制与类型划分(1)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的编制是根据实际年龄别死亡率推出分年龄死亡概率qx,从而推算出尚存人数lx、表上死亡人数dx、平均生存人年数Lx、平均生存人年数累积Tx和平均预期寿命ex等各项数据指标。(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
14、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3.生命表的编制与类型划分(2)生命表的类型划分。按地区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生命表、分地区生命表、分城乡生命表按性别来划分,可分为男性生命表和女性生命表按年龄组来划分,可分为完全生命表(以岁为一组编制的生命表)和简略生命表(以岁或岁为一组编制的生命表)按影响因素来划分,可分为一元生命表和多元生命表按编制手段来划分,可分为实际生命表和模型生命表(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4.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平均死亡年龄是指某一时期(一年)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龄。平均预期寿命消除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既能反映人口的真实死亡
15、水平,也能进行不同时期和地区之间死亡水平的比较。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反映死亡水平的指标,它和死亡率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相反方面,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便提高。(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4.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平均死亡年龄计算的两种角度或方法:(1)同批人角度。是指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记录他们每个人的死亡年龄,在最后一个人死去后,计算他们死亡年龄的平均值。这样计算的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是这批人真实的“平均寿命”。但数据收集难度大。(2)同期人角度。是指将一段时期内(比如一年)各个年龄的死亡者数据汇集起来,得出他们死亡的平均年龄
16、。优点是数据易获得,能够反映真实的死亡状况。缺点是受到死亡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该时期的死亡水平,也不能进行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死亡水平比较。(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5.生命表的广泛应用 多递减生命表多递减生命表 单递减生命表单递减生命表多去递减生命表多去递减生命表 多增一减生命表等多增一减生命表等 劳动就业、人力资源规划劳动就业、人力资源规划死亡死亡人口迁移流动、生育人口迁移流动、生育 初婚、离婚、家庭、职业生命等初婚、离婚、家庭、职业生命等(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八)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二、死亡率测量指标第一节
17、死亡及测量指标5.生命表的广泛应用(1)婚姻状态生命表(2)家庭状态生命表(3)分家生命表(4)流动预期寿命表第四章死亡分析第二节第二节死亡模式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二、死亡率转变理论二、死亡率转变理论三、死亡模式及特点三、死亡模式及特点四、世界人口死亡模式的变化四、世界人口死亡模式的变化五、中国人口死亡模式的变化五、中国人口死亡模式的变化第二节 死亡分析(一)天灾人祸与死亡(一)天灾人祸与死亡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其中,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常常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也带来不同的死
18、亡率。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人为致死因素 战争被喻为人为的大瘟疫。各种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也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节 死亡分析(二)社会经济发展与死亡(二)社会经济发展与死亡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而使个体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医疗技术得以进步,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进,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传染病的流行与蔓延得到迅速遏制,致病因素得以逐渐攻克与消除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l 一种观点认为,在人口从高死亡率向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模式与生育水平的区别l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对死亡
19、率下降的作用有限 如低收入国家(斯里兰卡、加勒比岛国和部分拉丁美洲国家)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在于从发达国家引进了成本较低的医疗技术。(1)年龄(2)性别第二节 死亡分析(三)个体因素与死亡(三)个体因素与死亡 对于低年龄组人口而言,由于发育尚未完成,身体抵抗力差并且需要完全依赖他人才能生存,故死亡率较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老化,死亡率也相应较高。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 从生物性别来讲,女性的存活时间长于男性。从社会性别而言,在男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故女性的生存优势体现不出来,其预期寿命与男性一样,甚至更低。(3)遗传性疾病第二节 死亡分析(三)个体因素与
20、死亡(三)个体因素与死亡 遗传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也客观存在。研究发现,一些疾病对不同民族、种族有不同的影响。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第二节 死亡分析(三)个体因素与死亡(三)个体因素与死亡 一般认为,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人们获得健康生活的条件与能力 教育程度较高者的死亡率较低,平均预期寿命也较长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 职业是个体经济、社会地位的反映与标志。职业阶层、社会地位越高,死亡率越低。职业对死亡的重要影响,主要通过收入发生作用。(1)职业地位(2)教育程度第二节 死亡分析(三)个体因素与死亡(三)个体因素与死亡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 有研究显示,已婚之人
21、比未婚之人活得更长。一种解释是婚姻选择论,即健康的人结婚概率更高,有生理缺陷或者疾病的人结婚概率相对较低,且死亡风险更高。另一种解释是婚姻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好处。通过婚姻而组建的家庭,承担着经济、生育、抚育、赡养、健康、情感沟通等各种功能,在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从经济、人际交往、心理等各方面给予个人支持。(3)婚姻家庭(4)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个体健康长寿的秘诀第二节 死亡分析(一)死亡率的早期理论分析(一)死亡率的早期理论分析二、死亡率转变理论 最先对死亡率转变条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是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rank Notestein,19021983),他在1945年发表的人口长远观点
22、一文中认为,现代化使人们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卫生改善、医疗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从而促使死亡率不断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死亡率转变的相关研究中,将死亡率的下降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经济决定论”认为,经济发展使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成为可能,使得医疗技术得以提升,公共卫生环境得以改善,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死亡率不断下降。第二节 死亡分析(二)(二)“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和“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二、死亡率转变理论l”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之争在于死亡率水平究竟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低成本的医疗方法的发现。l 技术决定论 戴维斯在不发达国家死亡率的惊人下降(195
23、6)一文中,就将不发达国家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使用新发现的成本比较低的医疗方法 寇尔和胡弗(Edgar Hoover)在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论述中,将战后死亡率下降归结为抗生素和杀虫剂DDT 的开发使用、低收入地区公共卫生机构效率的提高以及低成本的环境卫生设施的发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节 死亡分析(二)(二)“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和“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二、死亡率转变理论l 经济决定论 托尔尼兹(G.Stalnitz)在人口转变: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1964)一文中,把当时工业化国家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转变过程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些国家
24、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其人口也经历了从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转变为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阶段。普雷斯顿(Samuel Preston,1943)在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关系(1975)中,指出人均收入水平和死亡率水平之间呈现出反向的关系,即人均收入水平高则死亡率水平低;反之,人均收入水平低则死亡率水平高。第二节 死亡分析(二)(二)“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和“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二、死亡率转变理论l“经济决定论”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死亡率转变的经验分析l 难以解释战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迅速下降的现象l“技术决定论”则主要是依据低收入国家死亡率迅速下降的情况得出的结论l 难以解释世纪年代以来世
25、界人口死亡率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及低收入国家之间死亡率变化的差异等情况第二节 死亡分析(三)中介变量理论(三)中介变量理论二、死亡率转变理论l 波尔(Ian Pool)在新西兰是一个健康的国家吗(1982)一文中,采用了中介变量的分析方法,将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分为宏观、微观、中介变量三个类别。宏观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行政管理、卫生、健康、法律制度、设施与环境条件等 微观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卫生、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地位、生物与遗传因素等 中介变量因素包括疾病预防条件、预防与治疗的药品和健康措施等p 前两类因素通过第三类因素影响死亡率。第二节 死亡分析(三)中介变量理论(三)中介变量理论二、死亡率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