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语文 专题 复习 18 文言 虚词 用法 意义 总结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一、【之】1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逍
2、遥游)2助词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例:A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表明定语后置,不译。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3、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3动词 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你的补充 二、【为】1动词 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 做、作 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治、治理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担任、充当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变为、变作 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当作、作为 例:至丹以荆卿
4、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以为、认为 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叫做、称为 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为 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与 例: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演奏 例: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关于“以为”、“以为”:在古汉语中,“以为”一般是两个词,是“以之为”,即“把当作/做”的意思(也有例外)。现代汉语“以为”是一个词,即“认为”。以下可自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引以
5、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始得西山宴游记)2介词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替、给”。 例:A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B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原因 译为:“因为、因此”。 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表目的 译为:“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 译为:“被”。 例:A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C 为国者无使
6、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对,向”。例: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3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例: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廉颇蔺相如列传)B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4连词 表假设(较少见) 译为:如、如果 例: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三、【焉】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它)们”;例:A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B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C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五人墓碑记)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7、;例:A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B 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C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同上)2助词 表语气(一般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译为:“了、呢、啊”。例:A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D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3兼词 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是、于此”。例: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师说)C 五人者
8、,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D 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四、【与】1介词 表引入对象,译为:“跟、和、同”。例:A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B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替、为” 例:A 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B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表比较,译为:“跟相比”。 例:A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B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表处所,译为:“于、在”。例: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2连词 连接名词结构,译为:“和、同”。例: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B 彼与彼年相若也
9、,道相似也。(师说)3语气词 通“欤”(y),译为:“吗、吧、啊”。 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动词 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 亲附、结交 例:A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给予 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交往 例: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 称誉 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等待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帮助例: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论语) 允许、赞许 例: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参加、参与例: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关于“孰与”、“与孰”:均表
10、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以下可自测。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则】1连词 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 例: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B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周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对比并用,译为“就”或不译。例:A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列传)B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反倒”。 例: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B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11、成。(论语) 表假设,译为:“那么、就”。 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2副词 表肯定,译为:“就是”。 例: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3名词 作宾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准则、法则(又引申为动词“效法”)。例:以身作则(成语)。 六、【乃】1代词 第二人称,译为:“你、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A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B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同上) 表意外,译为:“却、竟然、反而”。例:A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B 夫赵强而燕弱,今君乃亡赵走燕。(廉
12、颇蔺相如列传)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表两事顺承,译为:“才”。例:A 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B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C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连词 表顺承,译为:“于是、便”。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固定用法“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A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B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七、【其】1代词 分几种情况: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他们的”“它们的”)。例:A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B 怒而飞,其翼若
13、垂天之云。(逍遥游)C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他们”“它们”)例:A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A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C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A 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B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
14、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C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例: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B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项脊轩志)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B 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2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A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B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B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5、庄暴见孟子)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A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B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A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A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B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4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八、【若】1动词 译为“像,好像”。例: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6、(逍遥游) B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始得西山宴游记)2代词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A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C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例:A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C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