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doc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5280626
  • 上传时间:2023-03-07
  • 格式:DOC
  • 页数:42
  • 大小:19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小学 科学 冀人版五 年级 下册 教案 下载 _五年级下册_冀人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小组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

    2、透明塑料盒。教师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

    3、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6.交流方法。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

    4、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5、?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四、拓展(预设2分钟)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作业设计】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A.白色 B.无色 C.透明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形状 B.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形状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体积 B.有固定体积 C.没有固定体积【教学后记】2.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

    6、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装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4.根据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教学重难点】1.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2.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4只大小形状一样的塑料杯、清水、冰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在同学们面前有一只干燥的塑料杯和一袋冰块,如果把冰块放进杯里会产

    7、生什么现象呢?试一试,看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评析:这里的问题如果把冰块放进杯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指向是否太宽泛,可以想象,学生会有许多不相关的发现,不利于本课核心概念的研究.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现在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生:水珠从哪里来?评析:由于前面的问题设计,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五花八门的了,不可能只有这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还是直接一点好. 二、作出猜测。师板书课题:问得好,相信这也是所有同学心中的疑问,小组讨论猜测一下,你们认为这些小水珠可能是怎么来的呢?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师:同学们的假设可靠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分析一下吗?评析:这个环节

    8、的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分析假设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假设应该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猜测.老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课中结合学生的叙述再现一下,当然,有真实的再现更好.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三、实验探究。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分小组讨论证明方法)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大屏幕出示实验方法:三只同样的塑料杯,其中一只杯里加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

    9、,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评析:学生设计实验是否可以多样化?我认为只要方法正确,控制条件好、科学就可以。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也可以统一实验方法,强调一下条件的控制。3.学生观察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评析:可以用三张吸水纸分别擦拭一下三个杯子外壁。4.师:那么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你对水珠的形成有没有新的猜测?评析:可以抓住这样几个关键问题先讨论-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吗?小水珠不是冰融化而来的,那又是什么变来的?冰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猜测(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随机大屏幕展示:空气

    10、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5.师:空气中有水蒸气,为什么水蒸气遇到装有冰的杯壁时形成了小水珠,而遇到没装冰块的杯壁却没有形成小水珠呢?(装冰的杯壁和没装冰的杯壁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评析:学生在又一轮的假设和寻求证据的时候,同样的,应该和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四、得出结论。生归纳,师板书:水蒸气遇冷水珠。评析:要得到这样明确的知识结论呢,还是让学生继续求证自己的假设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五、拓展延伸。在夏末的早上,小草上会结上许多露珠,你知道这些露珠是怎么形成的吗?评析:假设并求证的过程应该是本学习内容的重点所在,所以这里的拓展就显得多余了。“小草上会结上许多露珠”

    11、可以当做是一种生活经验在前面的假设分析的时候用到。【教学后记】3.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北方地区“夏天流水,冬天冰瀑”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同学们,你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吗?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提问:水在不同状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1、引导:冰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影响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2、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3、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将一定质量的冰放在烧杯内

    12、,测出冰块的初始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两分钟,观察水又会有哪些变化;停止加热后,测量水的质量。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并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3、讨论: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当冰融化、水沸腾时,它的温度会保

    13、持不变。只有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 4、小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讲述: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利用水结成冰保存食物等(出示冰糕、蒸馏水的图片)。让我们搜集更多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3、交流: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水循环4.露与霜【教材分析】本课并列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露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假设、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露是怎样形成的。

    14、活动2“探究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原因。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科技应对霜灾的,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霜和露的成因。【学情分析】露和霜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天气现象,但是他们缺乏对露和霜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的研究。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天气现象以及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这些为

    15、进一步探究露和霜的成因提供了认知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露和霜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露和霜的形成原因。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举例说出科技进步可以降低霜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

    16、出露和霸的形成原因。2.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学难点】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息。【教师准备】烧杯、黑色外壁的金属杯、温度计、冰、水、盐、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植物叶子表面、瓦砾等出现露和霜的图片。2.讲述: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到了天气寒冷的冬季,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3.提问;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17、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露的成因。(1)提出问题。提问:露是怎样形成的?(2)作出假设。讨论:露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设:露可能是气温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水滴。(3)实验观察。出示实验方法:向500毫升烧杯内加入约300毫升碎冰,并向烧杯内加入凉水至400毫升处;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另一支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出示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安静有序;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4)得出结论

    18、。讨论: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了小水珠。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总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2.探究霜的形成。(1)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天气较冷时,水蒸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那么,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会怎样呢?(2)假设:霜可能是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结成的小冰晶。(3)出示实验方法:向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加入冰块,往冰块里妝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金属杯外璧有什么现象。(4)实验:学

    19、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6)小结:空气中的水菜气遇到梦摄氏度以下的金属杯壁会形成小冰品。(7)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8)总结: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给很短的成小冰晶,这就是霜。(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探究冰箱里的霜。(1)引导;冰箱的冷冻室很容易出现霜,请你根据霜的形成过程,先预测冰箱里的霜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再选择一个因素,设计方案,进行探究。(2)作业: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0、5页中。2.如何预防霜冻。(1)引导: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比一比谁搜集到的信息多。(2)作业: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把得到的信息做成宜传册。(3)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板书设计:第4课露和霜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的霜: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给很短的成小冰晶【教学后记】5.雾和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观察认识雾和云的天气现象, 知道雾和云是如何形成的, 了解雾和云是自然界的水存在的一种形态。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

    21、实验探究了解雾的成因, 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理出自然界雾和云的形成。科学态度目标会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 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培养实践探究和推理能力 。科学、 技术、 社会与环境目标能通过雾霾天气现象, 区别雾和霾, 知道自然现象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并合理根据判断进行科学实验,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科学整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器材准备】学生搜集整理关于雾与云的各种资料(包括图文、 视频等)教师课件、 蒸汽熨斗、 温水、 大口瓶、 冰块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 引入课题1.出示云和雾的图片, 提问

    22、云和雾来自哪儿呢?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出示蒸汽熨斗。师: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生:是电熨斗。师:通电后按下开关, 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生:冒出“白汽” 。师:生活中在哪见过类似的白汽现象?生:烧水。生:做饭。生:冬天在户外呼气。师: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 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了解“白汽” 形成的原因。师:为了弄清“白汽” 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 拿出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师:大口瓶内除了水之外, 还有别的物体吗?生:有水蒸气。师:一会儿, 我们用镊子夹取一块冰慢慢地接近瓶口, 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冰块移开, 情况会怎样?反复做

    23、几次, 结果又怎样?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 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师:实验有什么发现? 说明了什么?生:冰块周围有“白汽” , “白汽” 是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师:“白汽” 是什么物体受冷形成的呢?想一想, 瓶内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生:水蒸气师:大口瓶内的温水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 水蒸气在瓶口遇到冰块周围的冷空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中, 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汽” 。 因此, “白汽” 实际是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而不是水蒸气。2.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师:在自然界中看到过像“白汽” 这样的现象吗?生:深秋的早晨有

    24、时看到雾, 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海边有时会出现平流雾, 还有天上的白云。师:根据“白汽” 的形成原因, 推想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的。生:天上的白云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在一起的小水滴。生:深秋昼夜温差大, 水蒸气遇冷迅速凝结形成雾。师播放课件介绍:空气中含有从地球表面的土壤、 江河、 湖海、 植物体内的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如果受了冷, 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中,形成“白汽” 。 夜里, 由于没有太阳照射, 大地散热很快, 到了早晨, 靠近地面的气温比较低。 这时, 如果空气中水蒸气较多, 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25、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低空, 这就是“雾” 。 (板书:雾)由于早晨地面上的气温较低, 因此, 雾多发生在早晨,日出后地面的气温逐渐上升, 雾便会逐渐消散。师播放课件介绍:从地面到高空温度逐渐降低, 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降低0.5。 我们已经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当上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 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高空, 这就是我们常看到“云” 。 (板书:云)学生根据课件文字复述:雾是怎样形成的?云是怎样形成的?师: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它们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生:雾在地表形成,云在高空中形成。(板书:水蒸气遇冷凝结 雾:生成

    26、于地表 云:生成于高空)3. 指导学生认识雾、 云与人的关系。师:当你处在大雾中有什么感觉?生:看不清远处的景物。生:感觉呼吸都不一样。生:感觉凉凉的。师:大雾会影响我们的眼睛看较远地方的景物, 甚至会使车辆前的灯光不能照射很远,影响车辆行驶、 轮船航行、 飞机起降。 大雾还影响地面的烟等废气的散发, 加重空气的污染。师: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生:乌云密布就是要下雨了, 提前做好预防。生:云能阻挡阳光照射。生:根据云的形状能预知天气。教师播放课件介绍:云的种类很多, 有时在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有时一朵朵云块就像鱼鳞一般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 有的像朵大蘑菇, 有的云一会象奔马一会儿又变成其

    27、他的形状, 有时则是乌云密布。 我国劳动人民早就掌握了云的变化规律, 并能根据天上云的情况准确地预报天气的变化, 总结出了许多观云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出示如:“天上鱼鳞斑, 晒谷不用翻” 、 “一块乌云在头顶, 再大风雨也不“惊” 现在, 人们不仅用眼、 仪器来观测云的变化, 还利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上空大范围云的变化。 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气象预报中看到卫星拍摄的云图, 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三、 课堂小结与拓展1.我的收获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雾和云是怎么生成的。生:我知道怎么根据云预知天气。生:我知道了形成雾和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8、2.拓展延伸师: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 了解雾和霾有什么区别。【教学后记】6.雨和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2、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与已有知识,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教学重点】结合雨形成的实验,描述雨和雪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描述雨和雪形成的原因【教具使用】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当天空乌云密布时,我们就知道快要下雨或下雪了,雨和雪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天空中没有大水库,为什么会经常降雨或降雪呢?同学们知道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吗?我们先来根据课下查到的资料,了解一下雨和雪的状态吧!雨的成因多

    29、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綿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雨是液态的水。雪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二、探究活动:探究雨的形成雨是从哪里来的?下雨时,天上的云和平时有什么不同?雨从空中来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水分来源,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图一到图二是由白云变成了乌云。自云是怎样变成乌云的?地表水在烈日下迅速蒸发,使空气湿度越来越大,而高空的温度低于地表温度时,因而水蒸气首先在高空到达饱和状态和过饱和状态,高空总会有一些灰尘,成为凝聚中心,使饱和蒸汽和过饱和蒸汽凝成细小的雾滴。当雾

    30、滴足够密集时,就成为白云,雾滴越来越大,白云就变成为鸟云。请同学们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将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且设计实验。我们一起来完成实验。1、用蒸锅蒸馒头时,锅盖上会产生很多( )A 水蒸气B 小水滴当堂训练2、进入浴室后,眼镜片会出现一层水雾,这是因为( )过了一会儿后鏡片有清晰了,这是因为( )A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B 小水滴蒸发到空中( )形成的温度更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2、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与已有知识,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教学重点】结合

    31、雨形成的实验,措述雨和雪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描述雨和雪形成的原因【教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认识了雨和雪,接下来,我们接着上节课的讨论,完成实验操作吧!这是我们班的 A 组设计的实验,我们可以参考,结合自己小组的讨论方案,进行适当补充,取其精华,弃其糟舶。二、探究实验繰作:材料:酒精灯、烧杯、金属加热容器、金属桶、塑料罩、水、铁架台等。实验方法1.提前将金属桶里的水冻成冰。2往金属加热容器中倒入水,再将冰桶外面套上塑料革,挂在铁架台上。3.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结合实验现象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中水清形成及下落的过思考:实验中的

    32、各要素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什么?根据下图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并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讲解:酒精灯相当于太阳;金属容器里面的水相当于地面河流的水,通过吸热蒸发;金属筒相当于天空,气温较低的天空遇到太阳后,天空中的小水酒或小冰晶吸热,变成了小水滴或水蒸气。请同学们讨论:下雨和下雪时天气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点:都是云层中的水汽聚集而成。不同点:形成原因不同:雨是聚成水滴后直接落下,而雪是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水汽联结,与凝结核(灰尘颗粒)结品成雪花。根据雨的成因,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冰云是由微小的冰品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

    33、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粘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増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殷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三、应用与拓展认识人工降雨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为了尽快扑灭大火,人们根拡气象条件利用人工降雨扑灭了大火。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结合下图分析人工降雨的形成过程。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増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増大而降落下来。【教学后记】7.地球上的水循环第一课时【教

    34、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2、认识水循环的路径3、通过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并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云、雨、雪、雾、霜是自然现象的形成及水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建立水循环的大途径丼与水的物态变化联系起来【教具使用】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到过,地球上71的都是水,但真正可食用的水并没有那么多。陆地、海洋和大气中都有水的存在。地面的河流不停地流向大海,却不会枯竭;天上的雨雪年年下,却总也下不完。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循环运动的?A :通过前几课

    35、的学习,我认为,水循环与温度有关。B :我认为,水循环主要还是跟水量有关。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想,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二、探究活动一:研究陆地水循环根据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和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结合下图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是怎样循环运动的。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三态分别是水蒸气、水、冰水蒸气遇冷放热成小水滴凝结水吸热成水蒸气蒸发;水遇冷放热成结成冰凝固;冰吸热融化成水熔化;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凝华;冰吸热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遇到的现象都属于以上六种情况里面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水循环是如何运动的。并用箭头和文字

    36、把我们的分析结果记录下来。小组汇报结果。其他小组提问,补充。展示上面的图片,供学生参考,看看同学们画的图与上图一样吗?交流:用科学的语言向大家描述陆地水循环的过程。陆地水蒸发到空中,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凝固成小冰晶或水蒸气凝华成小冰品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通过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再蒸发再凝结、凝固或凝华,实现水的循环。根据陆地水循环的过程,推想海洋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把你的推想结果说给同学听。当堂训练下列有关气态水在地球上的数量和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 数量最少,分布最广B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C 数量最少,仅分布在高纬地区D数量最多,分布于高空大气层中【教学后记】第三单元 地表缓慢

    37、变化8.雨水侵蚀地表【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教学难点】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教具使用】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我们发现,大雨过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面上出现一道道的沟壑。有同学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A:因为水把土壤冲走了B:我认为一些松软的土壤吸水之后变硬了,出现沟壑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吧!二、探究活动: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溪流,溪流对地表

    38、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讨论。小组展示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讲解:溪流对地表有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实验操作: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实验方法: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现象不明显就多做几次。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呢?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的。讲解:黄河水流经过黄土高原是侵蚀作用,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而在下游流速减

    39、慢却起到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冲击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上堆积的黄土等物质为华北平原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河等大小河流则是搬运这些材料的”传送带”。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今天的华北平原。三、应用与拓展认识强降雨带来的灾害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場、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让我们一起搜集资料,并记录下来。当堂训练最容易被雨水冲走的是土壤中的( )A沙砾B沙C黏出【教学后记】9、沙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第2课。在影响地表形态改变的

    40、各种外力作用中,风、流水、冰川、海浪等产生的搬运冲刷作用无疑也是较常见的形式。本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然力量对地表邢台变化的作用,指导学生在有根据地进行假设的基础上,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完成“沙洲的形成”探究活动,欣赏自然界的美丽,解释一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沙洲的概念学生比较模糊,沙洲形成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本课是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形状改变的诸多外力因素。本课在引导学生对沙洲的形成进行分析、想象并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再做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和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同

    41、时还会欣赏到自然界的美丽,并了解相关自然灾害常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观察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地点。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假设。过程与方法1.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洪水对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难点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通过让学生欣赏橘子洲的视频和沙洲的图片,初步认识沙洲。学生想象沙洲形成的原因,让

    42、学生设想实验材料模拟的是现实当中的什么物质,然后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提出做实验的时候水量太大会发生什么事情,预设在下一周大暴雨会地表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最后让学生收集鹅卵石,准备下节课使用。本课使用了探究法、小组讨论交流法、实验操作法和归纳总结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准备】课件、沙土、大小不同的石子、2个托盘、报纸、喷壶、一个长方体方块【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橘子洲吗?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橘子洲。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南端,橘子洲则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

    43、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片,观察一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师:我们把这些在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以及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统称为沙洲。学生欣赏橘子洲的视频生:都有一片沙滩。通过美丽、著名的橘子洲的视频引入,提起孩子们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让孩子了解著名的橘子洲。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初步了解沙洲的概念。二、形成探究目标三、观察实验1、师:关于沙洲你有什么想知道,想了解的?2、大家先来思考一下要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形成沙洲?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小实验来推测一下沙洲的成因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实验材料有沙土、大小不同的石子、2个托盘、报纸

    44、、喷壶、一个长方体方块。师:请大家设想一下这些材料模拟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呢?师:沙子放在什么地方呢?师:河流的水是由高到低流动,所以形成斜坡,在做实验的时候托盘应该怎么摆放呢?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实验步骤?师:做实验注意的事项。生:沙洲是怎样形成的?沙洲是由什么组成的?沙洲的物质是从哪来的?是否知道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生:水模拟的是河水,沙子模拟的是河里的泥沙。托盘模拟的是河床。生:沙子放在托盘的顶端生:把盘子一端抬高一点。实验步骤:1、把报纸铺在桌子上,把一个托盘放在报纸上。2、把另一个托盘竖着放在第学生在观察沙洲的基础上,提出本案研究的问

    45、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模拟现实当中沙洲形成的原因。师:哪个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师:你们组浇水的时候,水量大吗?沙子的量多吗?师:刚才有的组做实验的时候,水流很大,模拟的是什么情形?师:洪水给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灾害,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一个托盘上,顶端下面放一个长方体方块,成一个斜面。3、沙子放在托盘的顶端,制作一个带有丘陵的自然景观。4、用水从顶端把沙子冲下来。水不要移动位置。5、最后完成实验报告。生:沙子和石子浇完水之后,位置发生了变化,被冲到了下边。1、水量小,沙子不是很多,可以形成沙洲。2、水量小,沙石多,形成沙洲缓慢。3、水量大,沙石多,未形成沙洲。4、水量大,沙石少,未形成沙洲。在现实中会形成洪水生:洪水。生:1、房屋被淹没。2、桥梁被冲垮通过水量的大小,沙石量的多少,使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沙洲的形成和沙石的量和水量都有关系。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四、推理想象师:洪水有很大的搬运作用,危害很大。课后,同学们搜集一下洪水来了我们该怎样自救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80626.html
    luzy369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