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艺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

  • 上传人(卖家):flying
  • 文档编号:52799
  • 上传时间:2018-09-03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1.0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艺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由用户(flying)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9 年度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五 近代 以来 中外 科技 文艺 42 现代 中国 文化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42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 “ 双百 ” 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提出: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 学术问题 上百家争鸣。 (5)成就 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6)意义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 起来。 2 “ 十年动乱 ” 与文化凋零 “ 文化大

    2、革命 ” 期间,在 “ 红卫兵 ” 、破 “ 四旧 ” 和江青等破除 “ 文艺黑线专政 ” 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 “ 样板戏 ” 一枝独秀的状况。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历史转折: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明确方向: 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 “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的总方向。 (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 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辨析比较 战国时期的 “ 百家

    3、争鸣 ” 与新中国时期的 “ 百家争鸣 ” 战国时期的 “ 百家争鸣 ” 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 “ 双百 ” 方针中的 “ 百家争鸣 ” 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百花齐放 ” 与 “ 百家争鸣 ” “ 百花齐放 ” 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 百家争鸣 ” 是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 “ 开门 ” 是新中国教育方针

    4、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1954 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刘少奇倡导 “ 两种教育制度 ” 和 “ 两种劳动制度 ” ;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到 1965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2 “ 文化大革命 ” 中的 “ 教育革命 ” (1)对教育的冲击: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各学校的 “ 停课闹革命 ” 、知识青年的 “ 上山下乡 ” 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 “ 教育革命 ” 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 “ 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 ” 的局面,严重

    5、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1977 年 12 月,恢复 高考 。 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1983 年,邓小平提出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的指导方针。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强调坚持以 教育为本。 1980 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成就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

    6、、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 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归纳总结 “ 一、二、三、四 ” 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 “ 三个面向 ” 、义务教育、 “ 科教兴国 ” 。 三、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发展科技的措施 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1

    7、956 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 “ 向科学进军 ” 的热潮。 (2)成就 国防 a 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b 1964 年,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 爆炸成功。 c 1967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发射成功。 医学: 1965 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业: 1973 年, 籼型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1988 年邓小平提出了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论断;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

    8、者的艰辛努力; “863 计划 ”“ 火炬计划 ” 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易错提醒 两弹一星 ” 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 “ 两弹 ” 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两弹一星 ” 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1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78 年 3 月在北京召开,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国科学界的一次空前的盛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9、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充分调动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邓小平的讲话,澄清了科技事业中的一些重大原 则问题,是对科学教育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上又一次重要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为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简称知青,指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 1955 年毛泽东提出 “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

    10、可以大有作为的 ” ,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 1966 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 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 的指示, 1969 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 20 世纪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 1 200 万至 1 800 万之间。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1家国情怀 “ 两弹一星 ” 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

    11、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 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唯物史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政治因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2)积极影响 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 教育结构。

    12、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3)消极影响 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 “ 左 ” 倾倾向。 要求:分析材料,指出 1952 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缺失。 材料 1952 年 6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 “ 苏联模式 ” 高等教育体系。 1952 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

    13、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 “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 据陈辉 1952 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 以苏联为师 ” 的后果整理 提示: 1952 年的院系调整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但也对 20 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主要信息: 答案 虽然 1952 年的院系调整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缓解了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是,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所造成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走 了很长的弯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历程 1952 1958 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1952 1956 年 1956 1957 年 1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艺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799.html
    flying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