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108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108张.ppt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108张 2023 新高 历史 专题 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课件 108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32023年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目 录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3 宋明理学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目 录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考法1 先秦时期的百家思想考法2 汉代儒学的发展考法3 宋明理学考法4 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考法5 儒学的演变历程知考法命题扫描目 录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情境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影响探情境创新应用目 录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儒学的发展演变素养2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家国情怀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明素养知识贯通育思维材料研析研析
2、1 思想和文化的辉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研析2 儒学的新发展:从程朱理学到明清儒学 考情解读考情解读1.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仁爱”思想的起源2018全国卷,T24历史解释儒家学者的思想主张2019海南高考,T1历史解释法家思想的特点及影响2020山东高考,T1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墨家学派兴起的原因及其思想主张2020江苏高考,T2历史解释2.通过了解汉朝尊崇儒术的举措,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2019全国卷,T25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
3、历史意义2019天津高考,T12(3)历史解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2018全国卷,T422019北京高考,T1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考情解读考情解读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2019全国卷,T262018天津高考,T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宋明理学的特点2020江苏高考,T4历史解释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2020海南高考,T5历史解释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地位2017年4月浙江选考,T6历史解释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2015全国卷,T
4、40(1)(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知识体系构知识体系构建建 时空坐标通时空坐标通览览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3 宋明理学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派别;“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2.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2)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
5、势力崛起,各国竞相变法。(3)阶层:士人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文化:私学出现,学术下移。3.特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各学派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诸子百家中的积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
6、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主要派别及主张 1.儒家2019海南高考第1题,2018北京高考第12题代表 时代思想地位特点孔子春秋晚期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哲学:“敬鬼神而远之”,关注人和社会。伦理:性相近,习相远。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学后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也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是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
7、实现统一的需要)。孟子 战国政治:主张实行“仁政”,以仁爱之心待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经济:主张制民恒产,宽刑薄赋。伦理:主张“人性本善”,并依此推出“仁义礼智”的基本道德规范。修养: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孔孟”。荀子 战国政治:主张“法后王”,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名师提醒 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1.评价:孔
8、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思想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1)“仁”: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2)“礼”:孔子所要恢复的“周礼”实质上体现的是奴隶制等级关系,其带有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作用,后来的统治者往往将其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2.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孔子提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思想,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在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还强调诚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
9、治信仰,这些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对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需要大胆批判。孔子所要恢复的“礼”,实际上是西周时的等级制度,这种保守观念需要批判。另外,孔子还推崇君权、父权、夫权等,这些观念同样需要批判。2.道家代表思想地位影响老子哲学: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唯物论)。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庄子潇洒的文风也深刻
10、影响了后世文学。庄子哲学:“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政治:主张绝对顺从天命,回归人类原始状态。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思维拓展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1.中国哲学史上探讨宇宙本原的开端,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先河。2.否定“天命”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对于人们探索自然规律、推进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影响。3.他的辩证思想成为典型的中国智慧,对后世的哲学、人们的思维方式等有很大影响。4.在人生观上,“守静”“不争”的处世之道,培养了人们深沉持重的品格、淡泊名利的胸怀、百折不挠的精神,
11、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5.“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约束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为后世治国提供了借鉴,对当代的政治民主化也有指导意义。3.法家2020山东高考第1题(1)代表人物:韩非。(2)思想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要求变法革新。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3)性质: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竭力维护地主阶级统治。(4)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秦的统一和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2、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4.墨家2020江苏高考第2题(1)代表人物:墨子。(2)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俭”等。(3)影响: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汉代以来,国家的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使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思维拓展 阴阳五行说代表人物邹衍 主张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的理论,这既体现在自然万物的生长上,又贯穿社会历史的盛衰兴亡。邹衍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原理解释说
13、明王朝的兴衰更替,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代替。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1.相似性: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相似,都是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来,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2.差异性(1)在治国理念上,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严刑峻法,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
14、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在社会伦理观上,战国初期的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恶”;等等。(3)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4)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背景1.必要性2019全国卷第25题(1)政治:西汉外有匈奴威胁,内有王国威胁。(2)经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激化。(3)思想:道
15、家、法家思想存在严重缺陷。2.可能性(1)政治:国家统一,汉武帝善于用人。(2)经济: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国家财政充裕。(3)思想:儒学强调有为与积极进取,又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思维拓展 黄老之学 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当时的统治者尊奉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核心主张及作用2019天津高考第12题第(3)问核心主张作用积
16、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有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客观作用。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除去封建纲常成分,其积极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充满封建意识,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评价董仲舒新儒学兼采各家,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名师提醒 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是为独尊儒术服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如“君
17、道无为”是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德主刑辅”是对法家学说的借鉴,“天人感应”是对阴阳家学说的借鉴。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思想的发展只是受到了限制。2.特点(1)外儒内法,兼采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3)强调君主权威,宣扬君权神授。(4)继承和发扬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思维拓展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1.内容上(1)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以德治民,以礼治国;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君权神授”,把君权神化。(2)经济方面:孟子提出“制民恒产”“薄其税敛”;董仲舒直接提出针对地主阶级的“限民名田”。(3)道德方面: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18、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2.结构上:把阴阳五行家、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3.地位上:使儒学由民间学术转为官方思想。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思想:肯定儒学价值,并推广为官方意志。(2)政治:重用儒家人才,以儒学为选官标准。(3)教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办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2.影响2018全国卷第42题积极影响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 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
19、独特精神,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主流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皇权既为皇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也借助神权警示统治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对古代教育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法律使汉代以后的法律具有儒学化的特点,即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立法、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消极影响直接对皇权的神化加剧了西汉迷信思想的泛滥,也压制了人民的反抗意志。深远儒学独尊不仅抑制了其他各派思想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思维拓展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仁”
20、“德治”“民本”“和为贵”等思想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孝”“仁义”“诚信”等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5.“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6.“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君权神授”,对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受制于君;强调“屈君而伸天”,君权要受天的制约,秉承天意办事。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
21、一的法度,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董仲舒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考点3 宋明理学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正统地位遭到挑战,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复兴儒学。2.经济的发
22、展促使科学文化的进步,引起了儒者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3.宋朝重文轻武,实行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跃。二、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主要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2.思想主张2019全国卷第26题 哲学观认识论伦理观二程(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明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23、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此后中国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朝代哲学观认识论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南宋“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朝“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宋明理学的特点2020江苏高考第4题思辨化宋明理学家对儒学进行改造,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还是“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
24、、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这区别于先秦、汉唐以政治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佛道化吸收了道家关于天地万物生成的理论和佛教心性修养之说。五、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积极方面(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并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思想体系。(3)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和身体力行,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1)用三
25、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2)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其所宣扬的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等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3)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风气。辨析比较比较认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万物本原的认识“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在人心之外。“心”就是理,是万物的本原。获取“理”的途径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通过反省内心求理。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地位 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内容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理”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实质 以儒家伦理纲常来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