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件86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件86张.ppt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件86张 2023 新高 历史 专题 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 道路 课件 86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232023年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目 录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考点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2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目 录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考法1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考法2 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知考法命题扫描探情境创新应用情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 录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渐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素养2 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明素养知识贯通研析1 有的放矢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研析2 中国改革的推进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
2、经济体制改革育思维材料研析1.了解20世纪 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的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的土地改革2020海南高考,T1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条件、特征及意义2019全国卷,T312019江苏高考,T1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2019全国卷,T312016江苏高考,T13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国民经济调整的作用 2019海南高考,T12历史解释2.认
3、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决策前的理论探索及其影响2020全国卷,T3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取得的成就及原因、意义2019全国卷,T3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成就及意义2020全国卷,T312017江苏高考,T13时空观
4、念历史解释对外开放的成就2019海南高考,T13历史解释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2017全国卷,T3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考点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2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国内形势严峻。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困难;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家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2)措施没收官僚资
5、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2020海南高考第12题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掌握市场主动权。统一全国财经,实行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合理调整工商业。(3)意义: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高频点(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2019全国卷第31题(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016全国卷第31题(3)成就:建立了
6、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代表的东北重工业基地。(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019江苏高考第12题名师提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现实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发展重工业能够增强国防力量,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3.苏联影响: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提升。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3.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背景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7、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措施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赎买”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概念解读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2.“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唯物史观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
8、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3.从根本上看,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正确的探索(1)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
9、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作出决议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2019海南高考第12题(4)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5)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态势。2.失误的探索(1)表现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
10、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名师提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就表现而言,“大跃进”运动要求大办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社食堂。就失误而言,“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2)原因历史封建家长制思想长期存在,使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主观 广大人民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
11、实际严重脱节。领导 党中央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必须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增强自身实力。(3)后果造成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使“左”的错误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大跃进”运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3.经验教训(1)必须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4)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进行。(5)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从“一五”时期到
12、“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我国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4.在西北、西南进行的国防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5.我国的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打开新局面,迎来了与世界各国的建交高潮,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6.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13、。2020海南高考第13题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一、改革开放1.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对内改革高频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20天
14、津高考第8题,2019全国卷第31题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进行改革试验。主要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个体农民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思维拓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
15、村突破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乡镇企业2018年全国卷第31题乡镇企业的兴盛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现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吸纳
16、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19全国卷第41题第(2)问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影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效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20全国卷第31题3.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过程1
17、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自1984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使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018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
18、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2)体系: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7全国卷第31题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社会
19、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意义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辨析比较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新中国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国防力量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单一公有制。国家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
20、后期逐步僵化,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三、巨大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完善发展。2.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
21、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考法1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考法2 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知考法命题扫描探情境创新应用情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命题透视 高考突出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条件、意义,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及国民经济的调整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注重考查考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已考视角预测视角1.新中国的土地改革2.“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条件、特征及意义3.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4.国民经济调整的
22、作用1.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2.“一五”计划的特点及经验3.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示例1 2019全国卷,31,4分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 本题以俄文书刊借阅量的大幅增加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条件。“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3、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并非反思苏联经验,排除C项。答案 D背景剖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的援助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正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大中型项目建设。“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使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
24、成就,这彰显了中苏之间互帮互助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友谊。示例2 2018全国卷,31,4分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 本题从1953年的一幅关于矿产资源勘探的漫画切入,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错误;中国古代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B项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