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大学精品课件:第二周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20150914.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5263985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PPT
  • 页数:72
  • 大小:5.6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精品课件:第二周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20150914.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学精品课件:第二周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20150914 大学 精品 课件 第二 城市 发展 20150914
    资源描述: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20152015年年9 9月月基本内容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第四节 城镇化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中国中国城市城市=“城城”+“市市”“城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防御型构筑物,防御型构筑物,指指四面围以城墙,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四面围以城墙,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市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而退,各得其所”为为交易场所;交易场所;西方西方urban,city;城邦(城邦(Polis)政治(政治(Political)生活在同一

    2、个地方的民众全体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民众全体community;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城市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城市Urbs;人的自然汇集场所的城市人的自然汇集场所的城市CivitasUrban都市,由人构成的都市,由人构成的City城市,是一种场所城市,是一种场所国内外的学者,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生态、政治、军事等不同的角度对城市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数不下几十种。地理学:城市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密集地区,是一种本质不同于农村的空间聚落;社会学: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主要是城市形成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性(urbanism),所谓城市性就是“指社会活动的形式和在由众多异质的个人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居地中

    3、出现的组织;经济学:城市是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结果,是市场呼唤的中心;人口学:城市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区,人口规模和密度是判断城市的标准;虽然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城市进行定义,但至今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城市的定义已经成了著名的难题”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规划学科中的概念:规划学科中的概念: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

    4、的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一个空间地域系统的一个空间地域系统城市具有社会性,非完全自然形态城市具有社会性,非完全自然形态社会性规划社会性规划承认城市的物质性,依托一定的物质条件承认城市的物质性,依托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性规划物质性规划体现城市的聚集特征,说明城市的主要作用体现城市的聚集特征,说明城市的主要作用经济性规划经济性规划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功能相对农村而言,城市所发挥

    5、的功能。是全体城市的共性集聚功能:人、财、物、信息专业化功能(职能分工):分工、合作综合功能: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又限制的综合体城市职能相对城市间而言,具体城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具体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城市的实质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产业构成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产业构成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即人口密集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即人口密集较为确定

    6、的领域界限,即行政管辖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即行政管辖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产业结构不同,即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人口规模的不同;居住形式的集聚程度不同关于城市划分的标准关于城市划分的标准 主要指标:行政级别、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例和服务设施;主要指标:行政级别、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例和服务设施;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不同;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不同;我国城市的划分标准我国城市的划分标准19931993年以前,人口在年以前,人口在1010万人以上的城镇为城市,不足万人以上的城镇为城市,不足1010万人的,或是国万人的,或是国家机关的所

    7、在地,重要的工矿基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家机关的所在地,重要的工矿基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等,可设立城市;地区等,可设立城市;19931993年以后,根据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以及相应的人口指标、经济指年以后,根据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以及相应的人口指标、经济指标和基本设施指标考虑城市的设置。标和基本设施指标考虑城市的设置。19931993年年5 5月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一、设立县级市的标准:(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

    8、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十二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十五万。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十五亿元(经济指标均以一九九0年不变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十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一百元,总收入不少于六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

    9、务。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至四百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七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于十二万。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十二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八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八十元,总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

    10、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六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十万。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八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六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六十元,总收入不少于四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好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

    11、系统。(四)具备下列条件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四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二十五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一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3、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4、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六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四万。(五)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产

    12、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五百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六)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七)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八)县级市不设区和区公所,设市撤县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五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三十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二十五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13、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二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设立县级市及地级市标准中的财政收入指标,将根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由民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适时调整。我国镇的划分标准:我国镇的划分标准:19841984年年1010月月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规定标准的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总人口在二万人以下的乡、非农人口超过二千的,可建镇,总总人口在二万人以下的乡、非农人口超过二千的,可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人口人口在二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

    14、人口10%10%以上,也可以建镇以上,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缘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缘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2千,如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凡是具备建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暂凡是具备建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暂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应在乡人民政府中配备专人加以管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应在乡人民政府中配备专人加以管理。理。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聚居与

    15、原始聚落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两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年前)原始聚落

    16、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 西安半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对立的产物。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历史上

    17、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现在公元前3000年前年前的两河流域。的两河流域。农业社会的城市农业社会的城市城市发展很慢,绵延时期很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发展很慢,绵延时期很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很少,直至很少,直至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总数为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总数为2930万人,仅万人,仅占世界总人口的占世界总人口的3%左右;左右;城市规模很小,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认为,一个理城市规模很小,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认为,一个理想城市的居民人数不要超过想城市的居民人数不要超过1万人,万人,13世纪的欧洲城市人口世纪的欧洲城市人口很少超过很少超过5万人;万人;城市功能单一:城市功能单

    18、一:行政管理、宗教活动、军事、手工业或商行政管理、宗教活动、军事、手工业或商业中心等;业中心等;城市的结构和形态都较单纯:城市多以王宫、庙宇、教堂城市的结构和形态都较单纯:城市多以王宫、庙宇、教堂、官邸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为中心,布局上体现、官邸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为中心,布局上体现出阶级出阶级对立的思想或者礼仪思想对立的思想或者礼仪思想 ;工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城市职能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职能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城市职能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城市化功能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用地类型多样化用地类型多样化环境人工化;环境人工化

    19、;城市问题出现: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城市问题出现: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等;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等;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英国和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英国和德国)。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资源分布德国)。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资源分布广的地区。广的地区。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市发展: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市发展:城市职能:制造业地位下降,城市成为金城市职能:制造业地位下降,城市成为金融服务业、文化活动、国际贸易活动以及融服务业、文化活动、国际贸易活动以及高科技活动的中心;高科技活动的中心;城市郊区化;城市郊

    20、区化;城镇密集区和大都市带的出现;城镇密集区和大都市带的出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大气和水质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大气和水质的恶化,热岛效应、人口拥挤等;恶化,热岛效应、人口拥挤等;世界城市的发展不均衡,世界城市的发展不均衡,中国的城市奴隶社会:此时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奴隶社会:此时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邑(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按照奴隶制的等级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按照奴隶制的等级制度规定其规模的大小。制度规定其规模的大小。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分为三类:封建统治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分为三类:封建统治的都城、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一些府县和小

    21、的手工的都城、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一些府县和小的手工业城市。业城市。近代中国城市: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城市,一批由于近代中国城市: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城市,一批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城市发展起来,沿海或沿江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城市发展起来,沿海或沿江商埠城市发展起来;埠城市发展起来;解放后的城市发展q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建设比解放前发展快,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建设比解放前发展快,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国家的政策,促进中西部城市的发展,一批重点工,通过国家的政策,促进中西部城市的发展,一批重点工业、资源型、交通枢纽型城市建设起来;业、资源型、交通枢纽型城市建设起来;q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高

    22、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和城镇,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以形现了许多新的城市和城镇,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以形成以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大都市地区成以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大都市地区,上海、北京、广州向国家化大都市迈进;,上海、北京、广州向国家化大都市迈进;q23个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个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中世界级城市群之中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可以分

    23、为基本的和从属(或非基本)的两种部类。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或非基本)的两种部类。n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出口出口”为主的经济活动;为主的经济活动;n非基本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非基本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n基本经济部类对整个城市经济的具有带动能力基本经济部类对整个城市经济的具有带动能力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门化、第二阶段是综合化、第三阶段是成熟化、第四阶

    24、段是区域门化、第二阶段是综合化、第三阶段是成熟化、第四阶段是区域化;化;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进化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n“绝对集中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的不断增长;n“相对集中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在人口继续

    25、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阔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阔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n“相对分散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的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的人口增长;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的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的人口增长;n“绝对分散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时期: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

    26、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时期,第三世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时期。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时期。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n实践表明:区域中的各个城市发展并不是均衡的,有些城市逐渐占据主实践表明:区域中的各个城市发展并不是均衡的,有些城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城市则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导地位,而其他城市则始终处于从属

    27、地位。n根据增长极核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集中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优越的城根据增长极核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集中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积累市,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积累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n一旦城市发展的规模不经济和集聚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这一旦城市发展的规模不经济和集聚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这些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开始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扩散,形成所谓的些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开始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扩散,形成所谓的“辐射辐射”作用或者作用或者“滴漏

    28、滴漏”作用,带动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发展,是区域空间经作用,带动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发展,是区域空间经济趋于均衡济趋于均衡n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n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方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由发展中国家返销回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由发展中国家返销回发达国家;发达国家;n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29、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进程;国家和地区,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进程;n世界格局对城市发展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特别世界格局对城市发展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出口加工基地的城市,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是出口加工基地的城市,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n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

    30、/装配功能趋于装配功能趋于空间分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中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成为空间分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中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成为全球城市,大部分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全球城市,大部分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装配基地。第三节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城市的物质构成两大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主要是公共设施(如公共绿地、公立的医院和学校等)和基础设施,通常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如办公、商业、工业和居住等各种楼宇),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公共领域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为

    31、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也提供了约束性,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关系;城市基础社会可大致分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生产经营性行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邮电经营服务性行业:排水、污水处理、道桥、公共交通垃圾处理;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城市文化活动设施:学校、体育馆、影剧院、文化馆、养老院、幼托、医院、公安、消防、监狱等 社会福利行业;城市绿化休息设施:公园公共住房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可达性和外部效应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具有 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水平区位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物质空间要素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城市中

    32、心到边缘,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用途依次为商业/商务、居住和工业;垂直区位而言,由地面上上层依次为零售、办公和居住用途外部效应又称外溢作用,是指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积极的(外部效应)和消极的(外部不经济)两种类型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与城市发展演化方式城市处于生长期,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向外扩展为主;城市成熟期以后,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内部重组为主;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具有物质寿命和经济寿命城市物质环境更新不仅受经济效应影响,也受社会和环境效应影响,公共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或旧城改造中,更多地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而不是局限在经济效应城市物质环境与城

    33、市经济发展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经济快速发展,势必促进大规模投资,表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上升;基础设施的投资或者房地产投资也会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周期与城市物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增长周期与城市物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复苏阶段:用地开发和公共物品建设阶段;经济扩张阶段:物质空间向外拓展阶段;经济收缩与稳定阶段:物质空间的内部调整;经济膨胀和失衡阶段:物质空间的稳定和收缩阶段城市的社会构成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往往表现出空间分布的特征:北美社会的研究表明,社会空间分异在主要表征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上具有共同特点:经济地位家庭类型种族背

    34、景我国城市形成了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特征的不同社会阶层,在房地产市场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偏好和消费偏好导致一定程度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代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于城市居住服务提出了特殊需求;居住小区应设置老人服务设施(如老人日托和老人服务中心),以满足他们的生活、保健、社交和文化方面的日常需求家庭核心化核心家庭在居住服务需求上具有某些特点,幼托和小学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生活闲暇化导致居住小区的休闲服务设施的需求会显著增加城市的产业构成经济活动的产业构成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三种部类: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根据美国社会学

    35、家贝尔将人类社会分为前工业化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三个时期,其经济结构也分别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一般来说,小城市的主导产业较为单一,才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大城市的主导产业往往比较多样化在整个产业结构中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发生变化,即经历了“一、二、三”到“二、三、一”,进而发展成“三、二、一”的发展过程;工业内部结构逐渐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在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在区域输出产业的演进上,逐渐由低附加值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

    36、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为主演进演化趋势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大幅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下降;在第二产业中,高科技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制造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转变为垂直结构,各个城市的产业构成也从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导致城市体系的两极分化现象。第四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简单地讲: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生活方式等的城市性。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单一指标度量法: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如日本使用过以10项指标来

    37、测算城市成长系数。城市化的三个阶段: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30%以下)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中期阶段(3060%)由于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稳定阶段(60%以上)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世界城市化进

    38、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601851年,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验证和示范阶段;18511950年,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1950至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和加快阶段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为城镇人口提供商品粮;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材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9、生产性服务的增加消费性服务的增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粗浅的线性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城市化水平人均GNP30%以下1000美元30%50%1000-3000美元50%70%30007000美元70%以上7000美元以上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城市化也是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城市化促进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等发生改变城市化也促进城市社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一,1979年以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稳定,既有激增又有骤减,波动十分明显,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联系;第二,改革开放以后,城镇

    40、人口增长快,城市化出现了前所谓有的规模和速度,我国城镇总人口由1949年的4900万人增加至2005年的5.6万人,净增城镇人口近5亿,至2005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2.99%。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国家政策导向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前:第一阶段(50年代初中期)1952年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制造业对中国的转移,重工业优先,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允许地方发展工业第三阶段(60年代前半期);三年自然灾害第四阶段(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后改革推动期(1978-1990)1978年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工业化和

    41、城市化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城市改革的滞后,主要是国企改革的失败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的成立,城市层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来投资;开发推动期(1978-1990)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988年),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土地制度改革变土地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也是城市政府可通过土地市场募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城市政府拥有自由控制和经营的剩余权。改革的深化期(2000年以后)2001年开始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以城市化促进城乡细条发展,城市化开始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发展方针之变;中国公民自由流动的权利孙志刚事件;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和协调社会新的

    42、拆迁条例、农地流转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开发区整治;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沿海与内地差距日益扩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城市与农村差距扩大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税物权法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共同作用乡村城市化城市化与郊区化中心城区的繁荣与郊区化并存逆城市化中国形成大城市圈和城镇密集带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

    43、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都市圈、都市连绵区、城市带(带状城市群)、组团型城市概念区别都市连绵区与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的一种具体形态,概念上强调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城市带与城市群的区别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概念区别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

    44、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讨论: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讨论: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城镇化面临由“数量城镇化”到“内涵城镇化”;城市土地的粗放式扩展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中国城镇化的模式紧凑型城市?讨论: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城镇化的“城乡二元化”模式现象;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讨论: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精品课件:第二周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20150914.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6398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