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大学精品课件:第七章 汽车使用安全与公害.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5256445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PPT
  • 页数:83
  • 大小:1.3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精品课件:第七章 汽车使用安全与公害.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学精品课件:第七章 汽车使用安全与公害 大学 精品 课件 第七 汽车 使用 安全 公害
    资源描述:

    1、第七章第七章 汽车使用安全与公害汽车使用安全与公害 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汽车的诞生和发展对人类发展生产、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由其引起的交通事故和公害又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安全地使用车辆,避免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同时加强汽车运用过程中的公害控制,减轻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一、道路交通事故及构成要素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1车辆要素 车辆要素指道路交

    2、通事故一定与车辆(包括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有关,通常限于车辆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2道路要素 道路要素指道路交通事故是在公用道路上发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道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3运动要素 指道路交通事故应发生在行驶或停放过程中。停放过程应理解为交通单元停车过程。4事态要素 指交通事故是与道路交通有关的事态或现象,即发生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落、失火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5后果要素 道路交通事故应是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损害后果的事件,这种后果不包括间接的损害后果。6过错

    3、或者意外要素 即指事故是出于人的意料之外而偶然发生的事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是过错或者意外。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二、交通事故现象 交通事故现象也称交通事故的形式或具体形态。碰撞,指交通强者(相对而言,下同)的正面部分与他方接触,或同类车的正面部分相互接触。碾压,指作为交通强者的机动车,对交通弱者如自行车、行人等的推碾或压过。刮擦,指侧面部分与他方接触,造成自身或他方损坏。刮擦主要表现为车刮车、车刮物和车刮人。翻车,通常指在没有发生其他事态的前提下,车辆部分或全部车轮悬空、车身着地的现象。翻车一般分为侧翻和滚翻两种,车辆一侧轮胎离开地面称为侧翻,所有车轮都离开地面称为滚翻。坠车

    4、,即车辆的坠落,包括车辆离开地面的落体过程。常见的坠落形态是车辆跌落到与路面有一定高差的路外。如:坠落桥下、坠入山涧等。爆炸,指将爆炸物品带人车内,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振动等原因引起突爆造成事故。失火,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人为的或技术上原因引起的火灾。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三、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分类,目的在于对道路交通事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常用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方法如下:1按后果分类 根据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程度和数额,道路交通事故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四类:轻微事故,指一次造成轻伤12人,或者机动车事故造

    5、成的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一般事故,指一次造成重伤l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重大事故,指一次造成死亡l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换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特大事故,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l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2.按交通工具分类 根据肇事交通工具的类型,可以把道路交通事故分为以下三类:机动车事故,指在当事方中机动车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但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的事故中,机动车

    6、负同等责任的,也应视为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指畜力车、二轮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在我国,因骑自行车人过失或违反交通规则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即自行车事故,是非机动车事故的主要类型。行人事故,指由于行人过失或违反交通规则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包括行人负主要责任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压死或撞死行人的事故,也包括火车在铁路道口撞死、撞伤人的事故。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3其它分类方法 按事故对象分类。如:车辆间的交通事故、车辆与行人的交通事故、机动车对非机动的交通事故、车辆单独事故、车辆对固定物的事故、铁路道口事故等。按事故发生地点分类。交通事故发生地点一般是指事故发生

    7、在哪一级道路;此外,还可以按事故发生在道路交叉口或路段分类。按事故发生时的气候情况分类。如:雨、雪、雾等。按发生事故的道路特征如:道路线形、路面类型、路面状况等分类。按伤亡人员职业类型分类。按肇事者所属行业分类。按肇事驾驶员所持驾驶证种类、驾龄分类。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四、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 人、车、路是构成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道路交通事故是在特定交通条件下,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而引发的。1人的因素 道路交通环境中人的组成主要涉及机动车驾驶员、行人、骑自行车人及车辆乘员(有时还包括兽力车驭手)。而在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则主要是汽车驾驶员和乘员。研究表明,人在交

    8、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相对于车辆、道路来说是主要的。人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违章行走、违章操作、违章装载、违章行驶等。对他人的交通动态及道路变化、气候变化、车况变化观察疏忽或措施不当等。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1)驾驶员因素 驾驶员的操作特性(如:反应过程、判断过程、操作过程)和心理特性(如:性格、气质、情感、意志)对于驾驶员责任事故的发生有重要形响。每个驾驶员之间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如身高、性别、性格、经验等有很大差异,其处理信息、判断和反应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道路交通系统非常复杂,涉及很多的因素。因此,在驾驶过程中

    9、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的形式各异,主要表现为:不遵守交通法规,违章行车。疲劳驾车;酒后开车。行车速度过快;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视力较差;听觉失常。注意不够;判断不准;反应时间过长。心理素质较差 操作不符合规定,出现错误;驾驶技术不熟练。汽车技术状况不良。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2)行人(骑自行车人)因素 行人对车辆、交通规则的认识水平,行人的行动特征如观察、判断、动作等,行人的心理特性、道德意识等均对行人责任事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与机动车、非机动车比较,行人在交通参与者中是交通弱者。行人是交通参与者中最复杂的因素,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反应速度、动作灵活性等表现差异大;一般

    10、情况下,行人行走无固定方向和位置且行走中变化大,随意性和习惯性较强;同时行人的流量与时间、地点关联十分紧密,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和区域性。行人事故多数是因为行人进入行车道而造成的。在自行车事故中,责任属于骑车人的约占l/3l/2。自行车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章行驶;也有因机动车驾驶员视觉探测不当引起知觉延误造成自行车事故的。近年来,由于电动自行车的出现使得自行车事故的数量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电动自行车的体形较大、时速较高,同时城市道路上没有相应的专用行驶道路的缘故。此外,气候、道路类型、交通流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变化也是造成自行车事故的重要间接原因。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2车辆因素

    11、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运载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我国城市道路及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有:汽车(包括大、小客车,大、小货车,客货两用车等)、拖拉机(包括转向盘式、手扶式拖拉机)、摩托车(包括三轮式、二轮式摩托车)。由于车辆原因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及严重程度,与车辆的安全性能、技术状况以及车辆管理工作的有效程度等因素有关。车辆安全性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即车辆所具备的避免事故的能力,如:制动和转向系统的性能、驾驶室视野、前照灯配光性能等;二是车辆的被动安全性,即车辆具有的发生事故后减轻人身伤害的能力,如:座椅安全带、缓冲防撞部件、安全气囊等。车辆使用过程中的技术状况与汽车使用

    12、的合理性、车辆维护和修理质密切相关。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车辆因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安全技术状况不良。主要表现在:车辆制动器失效或制动效果不佳。转向系统失控。机件失灵、灯光失效。驾驶视野条件不佳。操纵机构各连接部位不牢靠。轮胎爆胎。机件承受反复交变载荷,发生疲劳失效。车辆装载超高、超宽、超载及货物绑扎不牢。车辆因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间接原因主要是车辆管理制度、车辆检测和维修制度不完善。车辆管理工作包括车辆技术管理、运行管理、户籍管理等。车辆检测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车辆维修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维修质量差,均会使车辆带“病”行驶,也是因技术状况不良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重

    13、要原因。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3道路与交通环境因素 道路与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1)道路 影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道路因素包括:线形设计要素(包括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平纵线形组合)、视距、交叉口(包括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等。道路线形几何要素的不合理以及不良的线性组合,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路面状况不良(如潮湿、结冰等)使轮胎与路面间附着系数下降,严重影响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制动性能,易于导致交通事故。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道路,由于车道宽度、车道数、路肩、中央分隔带等设置的不同,对交通安全也有极大影响。视距是保证道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曲线与竖曲线上超车时发

    14、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经常是由于视距不足而引起,因此视距与道路的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有密切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2)道路交通设施 道路交通设施可以分为交通信号和交通安全设施。交通信号是指挥车辆、行人前进、停止或者转弯的特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交通信号灯规定了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运行次序,减少或消除了冲突点。道路交通标志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是使交通法规其体化、形象化,用于管理交通的设施。道路交通标线是由标划于路面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所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是引导驾驶员视线、管制驾驶

    15、员驾驶行为的重要手段。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是道路交通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安全护栏、隔离设施、防炫设施和诱导设施等。安全护栏是沿着道路路基边缘或中央隔离带设置的一种安全防护设施。防眩设施是防止夜间行车不受对向车辆前照灯炫目的构造物,设置于中央分隔带上,主要包括:防炫板、防炫网等。视线诱导设施是一种沿车道两侧设置,用以指示道路方向、车行道边界及危险路段位置等的设施的总称,按功能可分为:轮廓标,分流、合流诱导标,指示性或警告性线性诱导标。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3)交通环境 在交通环境中对交通安全影响最大的是交通流量和交通构成。交通流量大小直接影响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

    16、从而影响着交通事故率的高低。交通流量大时,因车辆相互干扰、互成障碍,常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流量小时,往往由于以过高车速行驶而导致交通事故。在混合交通环境下,行人、骑自行车人、各种车辆相互干扰,交通条件复杂,易于导致交通事故。4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是有关部门依据具体交通情况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交通管理的目的在于协调人、车、路诸要素在交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保障交通畅通和安全。交通管理范围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考核、发证、审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动车登记,发放牌证,及对机动车的安全检验;交通指挥疏导,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清除路障,设置与管理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

    17、全汽车使用安全 5其他影响因素 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可归结到人、车、路、环境和交通管理诸方面。然而,如果从宏观的角度讨沦问题,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还有许多。1)人口和文化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刺激了城乡间道路交通需求。其交通观念、出行习惯与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不适应或者不协调,促使交通冲突乃至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其次,社会整体文化,尤其是交通文化以及交通安全文化的发展速度滞后于道路交通的发展速度,与现代道路交通管理的需求不协调。再者,由于的机动车驾驶人群体数量激增,但规范机动车驾驶人的职业道德体系的形成滞后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2)经济的快

    18、速增长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交通发展,为改善交通安全提供了保障和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区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交通需求激增,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矛盾加剧。3)机动化水平 机动车增长速度超过了道路的增长速度,使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交通安全设施滞后,道路安全状况更加严峻。同时,车辆种类增多,性能差异也在加大,在行驶过程中车辆行驶速度的离散性,也会造成交通事故多发以及较高的致死率。4)经济政策 对外贸易日益加强,境内外旅游市场日趋成熟、商贸活动日益频繁,促进了交通需求和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各种新型信贷、税收政策的出台改变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旅游、休闲、私人购车等活动,进一步加大了交

    19、通供需矛盾;某些运输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规范营运,超速、超载、超限运输、车辆带病上路等的行为,严重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此外,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有重要影响。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五、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1改善交通环境 改建、扩建现有道路并增设各种安全设施,兴建有完善安全设施的高等级公路,可以大幅度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水平。道路的技术特征应满足车辆的运动特性和驾驶员的心理效应,便于驾驶员快速做出正确抉择;公路设计特性和交通设施应标准化,有利于驾驶员适应不同类型公路上的行车期望;线形设计要素(包括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平纵线形组合)、视距、交叉口(包括平面交又

    20、和立体交叉)等应满足安全行车的要求。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均应根据地形、地物和沿线环境条件,对几何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满足行车安全、舒适、美观,及与环境协调、工程经济的要求。纵断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形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在交叉口处应预定走错路线后调整行车路线的措施。在交叉口上,应采取分隔带,以限止驾驶员驶入左侧行车道,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正确布置道路标志与方向指示牌,可有效防止驶入错误路口引起的交通事故。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2改善汽车的使用安全性 汽车安全性能涉及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方面。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装置主要有: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21、(ABS)、汽车驱动防滑系统(TCS/ASR)、汽车主动悬架(AS)、汽车四轮驱动(4WD)、汽车四轮转向(4WS)、汽车自动变速系统(AT)和汽车自动避撞系统(CA)等。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装置主要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安全门锁和各种吸能装置。加强车辆技术状况和安全性能的检测和维护工作,发现异常或故障应及时维修。汽车安全性能应满足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的要求。对于营运车辆,其综合性能应满足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2001)和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2004)的规定,从事不同运输业务的车辆,运输车辆的技术等级应满足有关标准的相应

    22、规定。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3.发展汽车行驶安全新技术 1)发展汽车行驶安全监控技术 在理想的人车环境系统中,既要加强人对车辆的控制,也要发展车辆自动控制系统。(1)现代汽车行驶监控系统的功能l通道数多,可检测多种信号类型,能同时对汽车的多个性能参数进行检测。l具有信号双重传输能力。l能监控和调试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通信能力及通信过程。l信号调理电路模块化,能够保证系统的体积小,便携性能好。l应用场合的多样性,采用汽车本身范围内的遥控方式操纵测试系统。(2)现代汽车行驶监控系统的特点 驾驶员驾驶汽车时要完成对环境和车辆的感知判断操作的闭环过程,要经过周而复始的循环才能完成汽车操

    23、纵和控制。因此,监控系统的技术构成应有以下特性:视认特性。车辆底盘电子综合控制装置。信息传递技术。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2)未来汽车安全新技术 汽车安全新技术主要围绕下面三个领域:一是信息安全,该技术将向驾驶员提示潜在的危险;二是控制安全,该技术将帮助驾驶员减少事故机会,使汽车听从驾驶员的指挥;三是冲撞安全,该技术将减少事故发生的人员伤害率。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重点是:l瞌睡警告;l高功能尾灯;l夜间行人监控和自动制动系统;l预检转弯监测系统;l车道保持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4强化对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教育 研究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研究疲劳、饮酒及药

    24、物等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严格驾驶员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加强驾驶员的甄选和管理。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完善驾驶员常规培训教育制度。在提高驾驶技能的同时,加强其交通道德意识、交通法制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加强交通执法的效果和力度,有效杜绝各类驾驶员违章行为。预防疲劳驾驶,杜绝酒后驾驶。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加行人的安全常识,增强行人的安全意识,提高行人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是行人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建立全民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对所有道路使用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培训,以适应我国机动化发展;对涉及安全的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的要

    25、求,且要有继续教育的相关要求,逐步实施对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行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5加强交通安全管理 1)交通安全管理的依据 道路交通法规是依据国家宪法制定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它既是人们行车、走路、使用道路必须遵循的规范,又是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查处交通违章、裁定事故责任、进行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2)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制定完善的交通法规,强调法制,按全国统一的法规和条例维持正常的交通秩序。完善交通管理体制,统一筹划,协调管理工作。加强车辆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开展并强化交通安全教育,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加

    26、强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实现交通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3)交通安全管理的作用 (1)对道路交通行为的规范作用 (2)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保障作用 (3)对道路交通畅达的改善作用 (4)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作用 (5)对道路交通功能的促进作用 (6)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4)交通安全管理的对象 (1)人员 凡是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人,都是道路交通管理的对象。这里特别提出,驾驶员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特别要注重对驾驶员的管理。(2)车辆 车辆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必须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

    27、准,从新车的设计、制造,在用车的登记、检测、维护等方面着手,对车辆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3)道路 道路是安全行驶的基础。对道路所实施的交通管理,主要是对道路进行安全核查,以及对道路附属设施进行管理,使道路的性质、功能适应道路交通需求,并保障对道路的科学、有效使用。(4)道路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环境的管理,主要是对道路的三维空间及周边建筑、视觉污染等与交通活动直接相关的物体及行为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5)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 建立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体系。在保证统一立法的前提下,根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执法。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28、纠正执法偏差,规范执法行为。制定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在改革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从国家到地方,职责明确、高效优化、协调一致的交通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机动车辆认证、管理及报废制度。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系统,并与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联网,提高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完善和维持连续、统一、可靠的数据库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6建立车辆技术状况监控体系 车辆检测制度的制定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建设是车辆技术状况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1)车辆检测制度的制定 推广检测诊断技术,实行定期检测,建立车辆技术状况监控体系,是监控汽车的技术状况,保障汽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建立

    29、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车辆行业管理检测制度,以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对营运车按行驶里程或行驶时间,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对非营业性运输车辆实行不定期检测;对维修车辆实行质量抽检。检测项目应满足综合性能检测的要求,并要建立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检测标准。(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建设 建设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是加强车辆技术管理的重要措施。应合理规划、管理和监督,以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与车辆检测诊断工作协调发展,布局合理,避免盲目性;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检测条件、检测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7提高汽车维修质量 汽车维护是保持车容整洁,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及其隐患

    30、,防止车辆早期损坏的技术作业。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维修厂(场)必须认真进行维护作业,确保维护质量。车辆维护后,应将车辆维护的级别、项目等填入车辆技术档案,并签发合格证。汽车修理是消除故障及其隐患,恢复汽车的工作能力和良好技术状况的技术作业。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即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既要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要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送修车辆和总成修竣检验合格后,承修单位应签发出厂合格证,并将技术档案、修理技术资料和合格证移交送修单位。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六、汽车安全驾驶 汽车安全行驶指汽车能够适应运

    31、行条件和交通环境的变化,有效地发挥其速度性能而不发生交通事故,圆满地完成运输任务。汽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是安全驾驶。汽车驾驶是一项涉及人、车、路、环境等因素的系统控制问题。在现代化交通系统中,要在一定速度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车辆,驾驶员必须具备安全行车知识,例如:交通规则、交通心理、车辆行驶原理和安全性能、汽车维护与检测诊断常识、事故原因及预防等,以保证驾驶员能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正确理解和遵守各项交通法规,选择合理的驾驶方法以避免交通事故;同时能够根据汽车的运行情况,及时对车辆进行维护作业,以保障车辆技术状况良好,确保安全运行。汽车驾驶过程由起步、选择车速、保持安全间距、会车、超车、转向、掉头、倒

    32、车、滑行、制动、停车等环节组成。从外界条件来看,还有一些特殊环境下的驾驶,如夜间行车、雨雾雪天行车、坏路及无路条件下的行车等。在驾驶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如下。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1)起步 起步前应进行如下检查:汽车前后和车下是否有人或障碍物;货物装载和紧固情况或乘客状态;观察周围环境和交通状况。起步准备:起动发动机并察听运转情况;观察各仪表指示状况特别是水温、机油压力指示值;发动机温度达40以上时,关好车门,系好安全带。起步过程: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有无来车;鸣笛;放松驻车制动;适当选择变速器挡位,对装手动变速器的车辆,空车可用二挡,重车用一挡,对装自动变速器的车辆,一般

    33、选用D挡起步;缓抬离合器踏板;适当踩下加速踏板挡缓缓起步。2)选择车速 车速与行车安全有密切关系。提高车速,可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但车速过快,汽车制动距离大大增长,且易于丧失操纵性。因此,提高车速的基本前提是必须确保行车安全。车速快慢是相对的,高速行车与安全行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车速快慢,而在于所使用的行驶车速是否危及行车安全。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3)安全间距 同车道内同向行驶的车辆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会车 或超车时,应有一定侧向间距。同向行驶的前后车之间的安全间距主要取决于制动停车距离,当汽车制动系统的技术状况正常时,不同车速下的安全间距见表7-1。一般情况下,时速

    34、在40km/h以下时,侧向间距应在0.75m以上;时速为4070km/h时,同向行驶车辆的侧向间距应保持11.4m,逆向行驶的车辆则应保持1.21.4m;时速高于70km/h时,侧向间距不应小于1.4m。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车速(km/h)制动类型1020304050607080液压制动8.111.114.217.220.323.326.429.4气压制动8.612.215.819.423.026.630.233.8液压制动8.814.221.129.539.551.064.078.6气压制动9.415.322.731.749.254.368.083.021jj 21m/s

    35、5j22m/s5.2j 4)会车 汽车运行中,与对面汽车相互交会的机会很多。发现对面来车需要会车时,首先应做到先让、先慢或先停,根据道路交通情况,同时准确判断来车的速度、距离及装载情况,选择适当的侧向安全间距,运用适当车速并选择较宽阔、坚实的路段靠右侧行进而会车。山区弯道处会车时,视线受阻,应先鸣笛,注意前方来车;在陡坡道上会车时,应做到下坡车让上坡车先行,尽量避免在危险路段会车。夜间会车,距来车150m时,应将远光灯改为近光灯;相距50m时,互闭大灯而改用小灯,靠公路右侧缓行,以防炫目,确保会车安全。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5)超车 由于运行在道路上的各个车辆的车型、车况、运

    36、输任务、驾驶员的经验和性格不同,因而行车速度不一定相同,运行中的超车会经常发生。一般情况下,超车应在视线清楚、道路宽度能保证有足够侧向安全距离,并在对方150m以内无来车的路段进行。超车前,先鸣笛并开左转向灯向前后车辆发出超车信号,待前车示意允许超车并向道路右侧避让时,从左侧保持足够侧向安全距离迅速超越;超越后,关闭左转向灯,同时开右转向灯,在不影响被超车辆行驶的情况下驶入原行驶车道。应注意的是:超车前,驾驶员应根据本车车速和加速性能及被超车辆的车速,正确判断超车所需时间和超车距离,尤其要看清将超车路段内的交通情况,并正确掌握侧向安全距离。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6)掉头和倒车

    37、 车辆掉头、倒车时必须谨慎驾驶,尽量在道路宽阔、交通情况不复杂的地段进行。掉头、倒车时,应观察好周围情况,选定进、退路线和目标;对后方情况看不清时,应有人在车下指挥;倒车时,车速要慢,同时必须控制前轮位置,应掌握“慢行车、快转向、多进少退”的方法。7)安全滑行 滑行指车辆驾驶过程中的具有预见性的、提前减速操作方法。正确、合理的滑行,用自然减速代替使用制动器,可以达到减少制动消耗、降低磨损和节省燃油的目的。但若运用不合理,就会使磨损和油耗增大,甚至造成事故。滑行应在发动机不熄火和制动有效的条件下进行。在泥泞、积雪、结冰、陡坡、窄路、急转弯、傍山险路等道路上,以及在视线不良、装载危险品及超高、超长

    38、、超宽物资时,严禁滑行,以防发生意外事故。第一节第一节 汽车使用安全汽车使用安全 因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而产生的损害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现象称为汽车公害。汽车公害包括排放公害、噪声公害和电波公害三个方面,以及制动蹄片、离合器摩擦片、轮胎的磨损物和汽车运行所扬起的乡尘等等。其中,排放公害对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噪声公害;电波公害可对电视和无线电产生电波干扰,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只是在交通密度大的车流附近较为突出。一、排放公害 1汽车的排放污染物及危害 汽车排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有CO、HC、NOX、SO2、铅化物、炭烟和油雾等。其中,CO、HC和NOX是主要污染

    39、物质。这些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后,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这些有害物质大部分从排气管排出,此外还有曲轴箱通风污染(主要是HC)以及从燃油箱和燃油供给系逸出的汽油蒸气污染等。汽车排放的有害物质通过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后,将使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受到损害。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CO进入人体后,人体就会因缺氧而出现各种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四肢无力,严重时甚至昏迷不醒杯直至死亡。高浓度的HC对人体有一定麻醉作用。HC对大气的严重污染,主要在于其在阳光下形成的光化学烟雾。发动机排出的 主要是NO和 。NO毒性不大,但浓度过高时会引起中枢神经障碍;有刺

    40、激性气味,吸人肺部后与肺部的水结合可形成可溶性硝酸,严重时会引起肺气肿。NO2与HC在太阳光紫外线作用下,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可形成一种毒性较大的浅蓝色烟雾,即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滞留在大气中时,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头昏目眩、眼红咽痛,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的瘫痪、痉挛。NO2在使用加有四乙基铅抗爆剂的汽油时,燃烧产物内有铅化物排入大气,如吸入人的肺部会影响造血功能;此外,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也有影响。炭烟是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有害成分。炭烟本身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不大,对人体危害大的是炭烟颗粒上夹附着的SO2和多环芳香烃、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它们不仅对人的呼吸系统有害,还会使人致癌。xNO2NO2NO第

    41、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2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形成 燃料在空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时,便会因不完全燃烧而生成CO;此外,若燃烧后的温度很高,也会使在正常燃烧情况下形成的少量 分解成CO和 。HC是既有未燃燃料,也有燃料未完全燃烧的中间产物和部分被分解的产物的混合物。因此,一切妨碍燃料燃烧的条件都是HC形成的原因。发动机燃用的混合气过浓、过稀或雾化不良,点火能量不足成点火过迟,火焰难以传递到的低温缸壁的激冷作用,都是影响HC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在高温条件下,和 反应生成的。目前普遍认为,燃烧气体的温度和氧的浓度,以及其停留在高温下的时间是影响 生成的重要因素。在使用加有四乙基铅抗爆

    42、剂的汽油时,燃烧产物内有铅化物排入大气。炭烟是燃油在高温缺氧的情况下燃烧的产物,即在燃烧室空气不足的局部高温区,燃烧中间产物C-C,、C-H裂化聚合成炭粒,随废气排入大气,形成炭烟。2CO2OxNO2N2OxNO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3影响汽车排放污染物形成的使用因素 1)混合气浓度 混合气过浓,即空燃比小于理想空燃比(14.8)时,因空气量不足使燃料不能完全燃烧。随空燃比下降,CO和HC浓度增加;但因混合气中氧的浓度低,的浓度降低。混合气过稀,即空燃比大于理想空燃比时,随空燃比增大,火焰传播中断现象越严重,因此HC浓度增大。由于稀混合气的燃烧温度低,抑制了 的生成,

    43、因此 的浓度下降。此时排气中含有的少量CO主要由 分解形成,浓度小且变化不大。比理论空燃比大10%左右的稀混合气,对降低CO和HC的排放有利,但此时 的排放量最大。xNOxNOxNOxNO2CO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有害气体排放浓度与空燃比的关系 3)点火系统技术状况 点火提前角增大时,汽缸内循环压力和温度提高,废气中 浓度随之增大;反之,浓度降低。点火滞后时,因补燃增多,排气系统温度升高,废气中的HC浓度有所降低小;若点火过迟,因燃烧速度慢,HC的浓度又有所提高。但点火滞后将会引起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加。点火系统技术状况不良,点火能量不足时,由于燃烧缺火现象而使H

    44、C的浓度增大。xNOxNO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3)配气相位 发动机配气相位是否正确对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有较大影响。进气门早开,会使残余在汽缸中的废气量增加,新鲜混合气被废气稀释,降低了燃烧温度,从而 排放量减少。进气门早开还会使废气流入进气管,从而减少了HC的排放量,但开的过早反而会增加HC的排放量。排气门早关,由于废气排放不完全,的排放量减少。排气门早关对HC的影响较难观察,首先因含HC多的废气被保留在缸内而减少了HC的排放,而后将因混合气变稀使燃烧情况恶化;若排气门关闭较晚时,没有排出的废气被回吸,使HC的排出量又略有增加。xNOxNO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

    45、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4)发动机工况 (1)发动机负荷的影响 汽油机怠速时,由于转速低,进气系统内空气流速低,使汽油雾化不良,汽油与空气混合不均匀,混合气在各缸内的分配也不均匀;同时缸内压力、温度低,汽油气化不良。为避免汽缸缺火,在怠速工况下,发动机燃用浓混合气,从而使所排出废气中的CO和HC浓度大大增加。柴油机怠速时,虽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料较其他工况少,但因此时喷入的燃料分布不均匀,局部过浓,致使CO的生成量增大,但与汽油机相比仍少得多。小负荷工况下(节气门开度25%以下),进入汽缸的可燃混合气较少,缸内残余废气比例相对较大,不利于燃烧。因此发动机在小负荷工况下需燃用较浓混合气,使排出的废气

    46、中的CO、HC浓度较大。中等负荷(节气门开度25%80%)工况下,发动机燃用较稀的经济混合气,废气中的CO和HC的浓度均较小。大负荷(节气门开度80%以上)工况下,发动机燃用较浓的功率混合气,废气中的CO和HC浓度增大,而 浓度有所减小。柴油机在大负荷条件下工作时,如汽车加速、爬坡或超载时,CO和HC的排放量增加不多,但生成的 明显增大,并产生大量黑烟。xNO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xNO (2)发动机转速的影响 发动机转速通过对进气过程、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的作用影响有害气体的形成及浓度。在混合气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中的CO、HC随转速提高而下降,当

    47、转速达到最高转速的65%75%时,达到最大值。柴油发动机转速提高时,废气中的CO、HC和 浓度均有所下降;在最高转速时,CO浓度继续下降,而HC和 浓度增大,这是由于此时燃烧时间短,燃烧条件恶化,发动机工作强度大的缘故。图7-2 xNOxNOxNO汽油机曲轴转速对排气有害成分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3)发动机热状况的影响 发动机的热状况对废气中有害成分的浓度有直接影响。发动机工作温度提高时,缸壁温度也高,缸壁的激冷作用减弱,排出的HC浓度下降;排放量与燃烧的最高温度有关,缸壁温度升高时,的排放量也增加;供油系统过热时,发动机会产生气阻现象,此时由于混合气过稀而熄火

    48、,废气中HC的浓度增大。xNOxNOHC排放量与冷却液温度的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4)发动机工况的稳定性 在使用过程中,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汽油机在怠速、减速和低转速工况下,由于混合气较浓且不均匀,废气中不完全燃烧的物质较多,HC和CO排放浓度大;而柴油机由于混合气中的空气充足,HC的浓度很小,CO含量甚微。在加速和高转速时NO浓度明显增大。发动机加速运行时,由于要求发出较大功率,须将汽缸内燃气的温度提高。由于在短时间内供应了过量的燃料,混合气过浓,因此既会产生大量的 ,又会引起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导致CO和HC排放量增大。图7-4xNO排气有害

    49、成分浓度与 汽车运行工况的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4降低汽车排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在用车的排放直接受新车排放水平的影响,为保证在用车排放达标,首先新车必须达标。在用汽车的排放治理措施包括:保持发动机良好技术状况;改善燃料质量;采用排放控制装置(如:汽油机采用三元催化转化器等);I/M制度;合乘乘用车;停放收税;停车限制;交通高峰时间通行税和单/双日行车;合理驾驶等。第二节第二节 汽车的公害及防治汽车的公害及防治 1)采用排气净化装置(1)催化转化装置 催化转换装置是利用催化剂的作用将排气中的CO、HC和 转换为对人体无害的气体的一种排气净化装置,也称作催化净化转换器。

    50、金属铂、钯或锗均可作催化剂,用以促进反应的进行。催化转换器有氧化催化转换器和三元催化转换器两类。氧化催化转换器以二次空气为氧化剂,只将排气中的CO和HC氧化为 和 ,因此也称做二元催化转换器。三元催化转换器以排气中的CO和HC作为还原剂,把 还原为 和 ,而CO和HC在还原反应中被氧化为 和 。因此,可同时减少CO、HC和 的排放。当同时采用两种转换器时,通常把两者放在同一个转换器外壳内,并把三元催化转换器置于氧化催化转换器前面。排气经过三元催化转换器之后,部分未被氧化的CO和HC继续在氧化催化转换器中与供入的二次空气进行氧化反应。xNOxNOxNO2N2O2COOH2OH22CO第二节第二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精品课件:第七章 汽车使用安全与公害.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564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