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医学精品课件:医学心理学(一附院).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5253712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PPT
  • 页数:82
  • 大小:2.3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精品课件:医学心理学(一附院).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医学 精品 课件 医学心理学 一附院
    资源描述:

    1、 u共共6 6周课,周课,1818学时学时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人的心理与人格人的心理与人格应激与健康应激与健康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医患关系及其沟通医患关系及其沟通医学心理学课程设置医学心理学课程设置 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Medical Psychology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郭慧荣郭慧荣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医学心理学概论与基本理论Medical Psychology第一章第一章 医学心理学概论医学心理学概论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的基础心理的基础第三章第三章 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第一章第一

    2、章 医学心理学概论医学心理学概论第一节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课程性质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课程性质第二节第二节 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转变第三节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医学心理心理现象的科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学是心理学(psychology)的一个分支。)的一个分支。二、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二、

    3、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学科。医学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位置及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医学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位置及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公关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等生理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心理统计学 心理测验 人的智能有4种要素,7个水平,医学临床专业的人大多是:机械操作80、人文理解85以上、艺术领悟80以上、逻辑推理90。从操作性来分,每个学科的硬度硬度不同:1哲学 2文学艺

    4、术 3社会学 4经济学与心理学 5物理学 6生物学 7医学 8工科三、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课程性质三、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课程性质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研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研究方法也具有其双重性。它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究方法也具有其双重性。它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一、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一、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二、精神疾病与变态心理学二、精神疾病与变态心理学三、患者心理、医患关系与护理心理学三、患者心理、医患关系与护理心理学四、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临床心理学四、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

    5、临床心理学五、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学五、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学六、其他六、其他 康复心理学、缺陷心理学及药物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缺陷心理学及药物心理学四、四、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及分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及分支1、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pates)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黄帝内经前后贯穿着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观点,修身养性,确立了心神、情志疾病的辩证论治原则。唐代的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养性”乃养生的要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首先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科学论断。清代王清任根据人体解剖的研究

    6、和医疗实践,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灵机、心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从而首创了心理器官的“脑髓说”。五、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五、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2、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医学心理学的酝酿和奠基(一)医学心理学的酝酿和奠基 德国哲学家洛桑(B.H.Lotze)他在1852年出版了医学心理学。美国的魏特曼(L.Witmer)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首次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被称为美国的“临床心理学之父”。卡特尔1890年首先提出了“心理测验”,订出第一套标准化的测验方法。美国20世纪初的心理卫生运动,比尔斯发表(A mind

    7、 that found itself)一书在康涅狄克州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二)医学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二)医学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战期间,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参与了军队临床工作,50年代以后,由于临床心理学家学术地位的提高,他们主要在综合医院、精神病院、医学院、心理保健诊疗所、大学心理系以及私人诊所。3、我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我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是从30年代开始的。1979年11月成立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从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等都陆续招收医学心理学硕士和博士生。4、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的发

    8、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一)第一阶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二)第二阶段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1、还原论观点 2、唯生物学标准 (三)第三阶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把曾对疾病产生巨大效果的生物学成果和心理学、社会学的成果结合起来,从人的个体及群体、生态系统诸方面综合考虑健康问题。也称整体医学模式。正是由于医学实践的这种需要,医学心理学才得以迅速发展。(四)整体医学模式 一、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

    9、,确立心身统一观;一、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确立心身统一观;二、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临床实践的需二、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临床实践的需要;要;三、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增进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三、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增进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 六、学习和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意义六、学习和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意义七、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七、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的原则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2.发展的原则发展的原则二、基本的方法基本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1)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2)实验室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

    10、法:(1)问卷法问卷法 (2)谈话法谈话法 4.测验法测验法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的基础心理的基础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心理的社会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1.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复杂的现象。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复杂的现象。2.2.心理学揭示心理的本质、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学揭示心理的本质、心理发展的规律。3.3.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包括三个方面: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包括三个方面:(1)(1)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2)(2)人类心理的发展;人类心理的发展;(3)

    11、(3)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心理世界心理世界心理世界存在于内心,和外部世界明显不同,我们共同心理世界存在于内心,和外部世界明显不同,我们共同观察到的物体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当我们离开这个观察到的物体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当我们离开这个物体,去向别人描述时,只能描述物体留在我们内心的物体,去向别人描述时,只能描述物体留在我们内心的印象,这个印象因每一个人对物体的观察不同而不同,印象,这个印象因每一个人对物体的观察不同而不同,也因每一个人对物体的感知不同而不同,我们看到的同也因每一个人对物体的感知不同而不同,我们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经由描述后就变得不那么一样了,这是内心世一个物体经由描述后

    12、就变得不那么一样了,这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差别。界与外部世界的差别。外部世界是外部世界是硬硬的,内心世界是的,内心世界是软软的,不要以为你对现实的,不要以为你对现实的感受一定等同于别人的感受,差异是自然的。抹杀两的感受一定等同于别人的感受,差异是自然的。抹杀两个的差异或者不能很好地设定两个世界的边界,人就会个的差异或者不能很好地设定两个世界的边界,人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结构)情感过程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 人格(个性)能力、气质、

    13、性格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研究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研究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人在活动中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源泉,心理是人在活动中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HippocampusAmygdalaCingulate cortexPrefrontal cortexv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v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的调节v大脑的进化层次与

    14、心理功能大脑的进化层次与心理功能 保罗保罗.麦克莱恩(麦克莱恩(Paul MacLeanan)提出三位一体脑:)提出三位一体脑:最内层(脑干部分)是最原始的,称爬行类脑:自我保护的本能,生存,害怕,性本能中间一层称哺乳类脑(边缘系统)又称情绪脑,掌控人类的情绪、记忆和社会性关系,情绪反应及附带的生理反应最外面一层为新皮质脑(理性脑或智力脑)掌控人类抽象的思维活动,讲话,阅读,读数学题,推理,发明创造三个层次之间联系十分密切,但每一层的神经单元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为什么智力与情感不能协调一致?)v个体神经系统的成熟与心理功能个体神经系统的成熟与心理功能 3岁看老,你同意吗?岁看老,你同意吗?20

    15、04年美国一项持续13年旨在揭示人类从儿童少年到早期成年的整个大脑发育过程的研究:人脑灰质以每年0.7%的速度慢慢减少,一直储蓄到20岁出头,(大树被修枝剪叶)而脑白质想树木的年轮一样一圈一圈逐渐增厚,使得神经信号的传输更为快速和有效。处于大脑最前部的额叶是大脑中最晚发育成熟的部分,正常情况下,对皮层下结构有控制作用,当额叶没有发育成熟时,这种调控作用较弱,因此,青少年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冲动行为心理活动的脑功能定位心理活动的脑功能定位(一)脑的皮质三级区与心理机能(一)脑的皮质三级区与心理机能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将大脑皮层分成三级皮质区。一级区(又称投射区),主要结构是皮层第IV、V层细

    16、胞,具有高度模式化和特异性,专门接受外周各种感受器传入的信息(听、视,体感)和专门发送出运动的指令。二级区其结构主要是皮层、层细胞。二级区与知觉和认识有关。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对感觉经验进行加工和保存。二级区仍保存着通道特异性。三级区(重叠区)在皮层后部枕(视)、颞(听)二级区的交界处,在顶一枕一颞的重叠区。其功能是整合多种感觉模式的信息,三级区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的脑基础。皮质前部的三级区位于运动区的前面即前额叶。前额叶的功能与有目的指向性活动的最高级整合形式有关,负责组织、计划和实现随意活动。第三级皮质仅见于人,约占大脑皮层的一半以上,其细胞主要来自、层。在个体发生上这部分脑是最晚

    17、成熟的,约七岁以前它不能充分发展。(二)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与心理机能(二)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与心理机能 1.保证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联合区 脑于网状结构、间脑和大脑皮层内侧部。2.接受、加工、储存信息的联合区 该联合区位于两半球后部,包括体感区(顶)、听区(颞)、视区(枕)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是由皮层和皮层下神经元组成。3.计划调节和控制复杂心理活动的联合区 位于脑半球前部,中央沟的前方。意识活动的每一种形式总是依靠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的协同工作来实现的。基本机能联合区的皮层结构活动具有三个规律:皮层区的分层次结构规律;从一级皮层区至 三级皮层区特异性递减规律;机能渐进性偏侧化规

    18、律。(三)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三)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右半球缺乏语言分析器,左半球则缺乏完形的综合器。两半球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代偿,两半球协同活动。人脑的机能是高度专门化的,左半球机能具有分析的、抽象的、继时的、理性的和主题的特征,右半球机能具有全息的、具体的、同时的、直观的和同格的特征。左半球在语言的和与语言有关的概念、抽象、逻辑分析能力上占优势。右半球则在空间知觉、音乐绘画等整体形象、具体思维能力上占优势。两个半球好象是两套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协作,以实现人的高度完整和准确的行为。v心理是人脑的功能,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心理是人脑的功

    19、能,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成熟而完善的神经系统为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完成熟而完善的神经系统为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人脑不能凭空产生人的心理,心备的物质基础,但人脑不能凭空产生人的心理,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心理的社会学基础宇宙宇宙地球地球气候气候水水/空气空气动、植物动、植物行为行为感受感受认知认知个性个性/经验经验分子分子细胞细胞器官器官系统系统/神经神经 社会社会/国家国家文化文化/亚文化亚文化社团社团家庭家庭两个人两个人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心理心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生理生理环境环境人人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一、动物心理的发生 心理

    20、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神经系统,简单的心理现象就产生了。二、动物心理的发展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一)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感觉阶段 (二)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级的知觉阶段 (三)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较高级的知觉阶段 (四)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思维萌芽阶段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 人生曲线出生 3岁 7岁 20岁 30岁 40岁 50岁高度高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不逾矩。v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社会文化形态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社会文化形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西方的禁忌意识的内容有所差异,西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西方的禁忌意识的内容有所差异,西方人的禁忌意识中主要是罪感,中国人的禁忌意识中主要是方人的禁忌意识中主要是罪感,中国人的禁忌意识中主要是耻感,前者是由基督教文化所决定的,后者是由儒家文化所耻感,前者是由基督教文化所决定的,后者是由儒家文化所决定的。决定的。社会学习论和认知发展阶段性(班杜拉、皮亚杰、埃里克森)社会学习论和认

    22、知发展阶段性(班杜拉、皮亚杰、埃里克森)人类发展的三个维度人类发展的三个维度 在人类的生命周期中,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在人类的生命周期中,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个方面的发展:1、身体的生物性成熟;、身体的生物性成熟;2、思维与情感等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发展;、思维与情感等内在精神的成长与发展;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发展。个体只有完成了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个体只有完成了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才能说完成才能说完成了一个个体在人的意义上的发展。了一个个体在人的意义上的发展。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

    23、(婴儿期(0 01.5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儿童期(儿童期(1.51.53 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学龄初期(3 35 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期(学龄期(6 61212岁):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青春期(121218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冲突 成年早期(成年早期(181825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期(成年期(25256565岁):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

    24、熟期(成熟期(6565岁以上):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埃里克森社会化社会化v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心理是在与社会密切接触、交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心理是在与社会密切接触、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一过程称为人的社会化,这一过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一过程称为人的社会化,这一过程使一个自然人发展出另一属性:社会属性。程使一个自然人发展出另一属性:社会属性。v在完备而庞大的社会体系中,个体通过有意(受教育)和无在完备而庞大的社会体系中,个体通过有意(受教育)和无意(潜移默化)的是社会学习,了解角色行为的社会期待和意(潜移默化)的是社会学习,了解角色

    25、行为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规范,并行为规范,并“内化内化”为自身行为,形成其人格的一部分,为自身行为,形成其人格的一部分,与他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与他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v人类环境中的生活经历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因素:狼孩,兽人类环境中的生活经历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因素:狼孩,兽孩,孩,v人的社会化是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基础,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人的社会化是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基础,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船体的过程,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续和船体的过程,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规范依恋理论依恋理论v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

    26、约翰鲍尔比(Bowlby)(Bowlby)提出,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後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後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师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母。在当时,精神分析师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这些行为可能具

    27、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但鲍尔比指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依恋理论依恋理论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一些根本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耍以及交际的行为。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

    28、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後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竭,後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幼猴对母猴的依

    29、恋幼猴对母猴的依恋 安全感安全感 在场(在场(present)依恋类型依恋类型v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v焦虑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抵抗型非安全依恋焦虑焦虑-抵抗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抵抗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

    30、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v焦虑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虑焦虑-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

    31、不会有多大变化。有多大变化。依恋类型依恋类型v第四种类型:第四种类型:“紊乱依恋紊乱依恋”“紊乱依恋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类型,因为它是连贯类型或应不是一种依恋类型,因为它是连贯类型或应对模式的缺乏。抵抗和回避风格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们对模式的缺乏。抵抗和回避风格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们仍是应付世界的策略。而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既仍是应付世界的策略。而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既受到惊吓、又吓人。人类交往被体验为是无规律的,因而儿受到惊吓、又吓人。人类交往被体验为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紊乱儿童就是在

    32、观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紊乱儿童就是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自我而非情境的模板。自我而非情境的模板。成人依恋模式成人依恋模式依恋模式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于婴儿期。专家观点认为,成年通常形成于婴儿期。专家观点认为,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恋模式。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恋模式。成年人与恋爱伴侣及配偶的关系中发现了类似的行为模式。成年人与恋爱伴侣及配偶的关系中发现了类似的行为模式。安全依恋安全依恋的人能够信任自己的伴侣,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的人能够信任自己的伴侣,而这也意味

    33、着他们能够自信地各自独立活动。自信地各自独立活动。焦虑矛盾依恋焦虑矛盾依恋的人会因为他们的交际的人会因为他们的交际行为,而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他们易于担行为,而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他们易于担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回避依恋回避依恋的人有时的人有时会难以与他人亲近。他们难以信任他人、也不喜欢依靠他人。会难以与他人亲近。他们难以信任他人、也不喜欢依靠他人。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1.1.心理、意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心理、意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2.2.脑是心理

    34、活动的器官:脑割裂、脑损伤研究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脑割裂、脑损伤研究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1.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2.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3.3.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及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及主观的能动的反映第三章第三章 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第四节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

    35、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v经典精神分析(西格蒙德经典精神分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v个体心理学(阿尔弗雷德个体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v分析心理学(卡尔分析心理学(卡尔古斯塔夫古斯塔夫荣格)荣格)v社会心理学(卡伦社会心理学(卡伦霍妮霍妮)v客体关系理论(梅兰妮客体关系理论(梅兰妮克莱茵克莱茵)v人际关系心理学(哈里人际关系心理学(哈里斯塔克斯塔克沙利文)沙利文)v自体心理学(海因茨自体心理学(海因茨科胡特)科胡特)v拉康心理学(拉康心理学(雅克拉康雅克拉康)西格蒙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v西格蒙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3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的创始人。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19001900年年梦的解析梦的解析p歇斯底里研究歇斯底里研究(又译(又译癔病研究癔病研究,与,与 J.布洛布洛伊尔合著,伊尔合著,1895)p梦的解析梦的解析(1900)p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p多拉的分析多拉的分析(1905)p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p性学三论性学三论(1905)p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p列奥纳多列奥纳多达达芬奇

    37、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p图腾与禁忌图腾与禁忌(1913)p论无意识论无意识(1915)p超越唯乐原则超越唯乐原则(1920)p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p自我与本我自我与本我(1923)p焦虑问题焦虑问题(1926)p幻想的未来幻想的未来(1927)p自我和防御机制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安娜安娜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著)p摩西与一神教摩西与一神教(1939)精神分析两个基本假设精神分析两个基本假设v因果论、决定论(相对于共时性)因果论、决定论(相对于共时性)v潜意识的存在潜意识的存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动力学导向的心理治

    38、疗)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动力学导向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v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v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v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v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基本理论基本理论v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人类的三次蒙羞人类的三次蒙羞人通常不是自己的主人人通常不是自己的主人ego superegoid基本理论基本理论v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3-7岁岁基本理论基本理论vFreud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性本能冲动是人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

    39、这种能量(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Freud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v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出生前期和出生出生前期和出生口欲期(出生至口欲期(出生至1岁):安全感岁):安全感肛欲期(约肛欲期(约24岁):控制、分离岁):控制、分离俄底普斯期俄底普斯期Oedipus(性蕾期,约性蕾期,约46岁)岁)潜伏期(潜伏期(610岁):相对平静期岁):相对平静期青春期(青春期(10-20岁)岁)基本理论基本理论v心理障碍就是心理障碍就是心理发育的损伤心理发育

    40、的损伤精神病精神病人格障碍:自恋、边缘、反社会、癔症人格障碍:自恋、边缘、反社会、癔症神经症神经症v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自恋型防御机制:婴幼儿精神病性否认,妄想型投自恋型防御机制:婴幼儿精神病性否认,妄想型投射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防御型投射、被动攻击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防御型投射、被动攻击神经症型防御机制:压抑、反向形成、合理化神经症型防御机制:压抑、反向形成、合理化成熟型防御机制:升华、幽默、利他成熟型防御机制:升华、幽默、利他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是人们为)是人们为了摆脱或减轻由应激

    41、带来的负性情绪、求得心理平衡了摆脱或减轻由应激带来的负性情绪、求得心理平衡而使用的心理策略。心理防卫机制对于减轻负性情绪而使用的心理策略。心理防卫机制对于减轻负性情绪和维持心理平衡是有帮助的,但过分地使用某些防卫和维持心理平衡是有帮助的,但过分地使用某些防卫机制,如否认、外射、退化、幻想是有害的,甚至是机制,如否认、外射、退化、幻想是有害的,甚至是一种病态心理,而有些心理防卫机制如升华和幽默等,一种病态心理,而有些心理防卫机制如升华和幽默等,则是成熟和健康的表现,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则是成熟和健康的表现,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一)否认(一)否认(de

    42、nialdenial)机制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但不被接受的现实事件加以否定,以逃避心理的痛苦和悲哀。(二)外射(二)外射(projectionprojection)是一种掩盖自己过错的技巧,一个人做错了事不责备自己,反而说别人的过错。(三)(三)退化(退化(regressionregression)机制是为了应付令人烦恼或难以处理的环境,放弃已经习惯的成人行为方式,而使用早期的幼稚的行为方式(四)幻想(四)幻想(daydreams)是在头脑中形成的理想的情景,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对付生活的压力和困境。(五)反向作用(五)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就是用“矫枉过正”的形式处理一些

    43、不能被理智所接受的欲望与行为,当事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真正的欲望,故意表现出与这种欲望相矛盾的语言行为。(六)潜抑(六)潜抑(repression)是心理防卫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它阻止人去面对一些深沉的感觉和观念。(七)(七)补偿(补偿(compensation)也称补偿作用,是指个体困难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引起挫折感和自卑感,意识和无意识便可能会用某种方式弥补这些缺陷,以特别的方式适应环境。(八)合理化(八)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错误和挫折时,便会寻找各种“合理的理由”为目前的困境解释和辩护,以便使自己精神上得到解脱。(九)升华(九)升华(sub

    44、limation)也是一个潜意识过程。某些曾被潜抑着的但却很有力的冲动(可能是一些低级本能的需要)改变方向迂回到社会允许的路线上来,特别是一些随着挫折感的冲动可能会指向较高级的目标。(十)幽默(十)幽默(humor)是指当一个人处于困难或尴尬境地时,却以开玩笑,说俏皮话等方式进行解嘲,以缓解自己的焦虑不安,或摆脱难堪尴尬的局面。v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分析潜意识冲突分析潜意识冲突提升潜意识到意识层面提升潜意识到意识层面增强自我功能(现实检增强自我功能(现实检验能力,防御机制)验能力,防御机制)基本理论基本理论v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梦的解析移

    45、情与反移情移情与反移情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处理阻抗处理阻抗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v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外界的刺激,都是后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外界的刺激,都是后天学习与环境决定的结果,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不天学习与环境决定的结果,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是刺激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应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华生华生行为疗法一般原则行为疗法一般原则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原则和治疗过程:(1)了解患者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或疾病产生的

    46、原因(2)确定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作为治疗的目标(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4)根据情况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5)根据行为治疗技术的性质及患者行为变态的情况选择具体矫治方法,制定治疗程序(6)必要时掌握自我强化方法。行为治疗常用技术行为治疗常用技术(一)交互抑制法(一)交互抑制法交互抑制法(reciprocal inhibition)的治疗原理: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抑制焦虑的反应,就能消弱刺激和焦虑之间的联系。交互抑制法主要采用的技术是进行性肌肉松弛训练(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1准备工作 2放松的顺序 3.交互抑制训练(二)(二)系统性脱敏法系统

    47、性脱敏法 1、放松练习 2、建立情绪强度层次表 3、想象脱敏 想象性脱敏和现实性脱敏结合进行。(三)操作性行为轿正(三)操作性行为轿正 该技术强调了用正强化增强或塑造患者的健康行为,取代和克服那些不良的反应。行为塑造的实施过程:(1)确定靶行为;(2)选择强化物;制定强化程序;(3)奖励出现的目标行为;(4)渐进性地奖励目标行为。三个原则:坚持小步子原则,其次要强化及时,根据治疗对象选择强化物。代币制疗法是正强化疗法的一个特殊形式。(四)厌恶疗法(四)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指非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患者以负强化来消除这种行为,但同时鼓励患者去实践那些适应性行为,并给以相应的正强化。负强化通常使用催

    48、吐剂、电击、橡皮筋等。以网络成瘾的治疗模型为例。以性变态的治疗模式为例。(五)冲击疗法(五)冲击疗法 行为治疗的特点行为治疗的特点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相比,有以下特点(1)治疗只是针对当前的症状或问题,对于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的领悟都被认为是无关重要的。(2)治疗是以特殊的行为改变为目标的,即症状的消除,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3)治疗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起来的。(4)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具体的治疗技术又是多种多样的。认知理论认知理论 当代三种著名的认知治疗当代三种著名的认知治疗A.Ellis: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RET)Meichenbaum:自我指导

    49、训练(:自我指导训练(SIT)A.T.Beck:认知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认知(cognition)个体对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包括 *接受和评估信息的过程;接受和评估信息的过程;*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认知理论认知理论 心理学的认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关于人如何获得信息,心理学

    50、的认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关于人如何获得信息,并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等。认知就并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等。认知就是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认知治疗重视人的思维和是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认知治疗重视人的思维和观念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观念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认知过程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性行为及情绪是认知过程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性行为及情绪是由适应不良的认知引起的,如果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由适应不良的认知引起的,如果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心心理行为障碍就会好转。理行为障碍就会好转。艾利斯合理情绪理论艾利斯合理情绪理论合理情绪治疗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医学精品课件:医学心理学(一附院).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5371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