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医学精品课件:0922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5253705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PPT
  • 页数:91
  • 大小:7.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精品课件:0922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医学 精品 课件 0922 传染病 流行病学 预防 控制
    资源描述:

    1、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一.预防控制策略预防控制策略 二二.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措施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传染病的监测与法制管理传染病的监测与法制管理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一、策略一、策略 针对易感人群针对易感人群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 免疫预防免疫预防预防接种预防接种针对传染源针对传染源 及时发现及时发现 严格管理严格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综合性卫生措施综合性卫生措施 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 改善卫生设施改善卫生设施 饮水、食物卫生管理饮水、食物卫生管理 预防性消杀灭预防性消杀灭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常规报告常规报告 甲、乙、丙三类共甲、乙、丙

    2、三类共3737种种 传染病发病、死亡传染病发病、死亡 病原体型别、特征病原体型别、特征 媒介生物种类、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媒介生物种类、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 人群免疫水平、人口资料人群免疫水平、人口资料 疫情研究、防疫措施评价疫情研究、防疫措施评价哨点监测哨点监测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慢性病监测哨点慢性病监测哨点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加强传染病的监测19801980年消灭年消灭天花天花19881988年启动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行动 20012001年发起年发起终止结核病终止结核病活动活动20102010年消灭年消灭麻疹麻疹活动活动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传染病的全球化控

    3、制结核控制目标结核控制目标 20052005年全球年全球TBTB感染者感染者7575得到诊断得到诊断 其中其中8585被治愈被治愈 20102010年全球结核病负担下降年全球结核病负担下降5050 20502050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至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1001/100万万WHO 2001年发起全球年发起全球“终止结核终止结核”活活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891989年年2 2月月21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2004年年8 8月月2828日第十届全国人日第十届全

    4、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第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2004年年8 8月月28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2004年年1212月月1 1日起实施。日起实施。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第二章第二章 传染病传染病预防预防第三章第三章

    5、疫情报告、疫情报告、通报通报和公布和公布 第四章第四章 疫情疫情控制控制 第五章第五章 医疗救治医疗救治第六章第六章 监督监督管理管理 第七章第七章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第八章第八章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第九章第九章 附附 则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制度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制度 完善了传染病疫情预报、通报制度完善了传染病疫情预报、通报制度 完善了传染病暴发时的控制措施完善了传染病暴发时的控制措施 强化了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救治措施强化了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救治措施 强化了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强化了医疗机构

    6、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尤其是严格控制尤其是严格控制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 加强了传染病防治的经费保障加强了传染病防治的经费保障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制度 预防接种制度预防接种制度 传染病监测制度传染病监测制度 传染病预警制度传染病预警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控制与应急处理制度控制与应急处理制度 保障制度保障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变化传染病防治法变化一、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列入乙类一、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列入乙类 但按甲类传染病对待但按甲类传染病对待 我国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将我国现行传染病防

    7、治法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列列为乙类传染病,使列入法律的法定传染病达为乙类传染病,使列入法律的法定传染病达9种,其中甲类种种,其中甲类种,乙类,乙类6种,丙类种,丙类11种。种。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能实施,难免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法律特别授权,这三能实施,难免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法律特别授权,这三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

    8、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二:艾滋病虽降级管理二:艾滋病虽降级管理 但仍受到但仍受到“重点关照重点关照”传染病防治法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促使各级人民政传染病防治法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治艾府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治艾滋病的传播。滋病的传播。这部法律还将原来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这部法律还将原来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将原来乙、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将原来乙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

    9、寒调整为丙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调整为丙类传染病。类传染病。三:建立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三:建立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 隐瞒、谎报、缓报隐瞒、谎报、缓报者将受惩处者将受惩处 传染病疫情报告遵循属地原则,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传染病疫情报告遵循属地原则,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时应当遵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在规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疾病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在规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增加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增加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

    1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四:强化实验室安全四:强化实验室安全 严防病原体扩散严防病原体扩散 2004非典疫情在北京再现,源于实验室疏于管理。非典疫情在北京再现,源于实验室疏于管理。按照法律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按照法律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

    11、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五:疫情控制更加具体五:疫情控制更加具体 隔离有了法律依据隔离有了法律依据 修订后的法律,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修订后的法律,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病人和疫情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对于甲类疑似病人,发现病人和疫情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对于甲类疑似病人,过去只规定过去只规定“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现规定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现规定确诊前在

    12、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于甲类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隔离治疗;对于甲类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也规定了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的措施。接触者,也规定了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的措施。法律还增加授权,可以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控制法律还增加授权,可以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途径。法律还增加条款,对患甲类传染病死亡后的尸体法律还增加条款,对患甲类传染病死亡后的尸体处置,以及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污染的处置,以及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污染的

    13、物品的使用、出售和运输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物品的使用、出售和运输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六:严防医院成为传染源六:严防医院成为传染源 医院不得拒收传染病病人医院不得拒收传染病病人 传染病暴发,医院往往容易成为传染源。传染病暴发,医院往往容易成为传染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设置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流程,应当符

    14、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对于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对于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法律、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将根据情节给予通报批评、降级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将根据情节给予通报批评、降级、撤职、开除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分处罚、撤职、开除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分处罚。七:乙肝携带者等不再受歧视七:乙肝携带者等不再受歧视 法律给予平等地位法律给予平等地位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

    15、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同时同时法律也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法律也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病扩散的工作。八、传染病病人权利受保护 个人隐私受尊 特殊规定 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16、措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炭疽中的肺炭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v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建立健全3个体系个体系 (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v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的日常经费日常经费。二、措施二、措施传染病疫情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针对传染源针对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针对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针对易

    17、感人群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有关决策机关掌握传染病发传染病疫情报告是有关决策机关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决策机关准确把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是决策机关准确把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决策,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2004 年年 1 月月 1 日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日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即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即中国公共卫生信中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息系统传染病疫情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疫情管理:实行分类管理疫情管理:实行分类管理报告病种:报告

    18、病种:3类类37种种39种种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甲类传染病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病种,并予公布。甲类甲类2 2种种 乙类乙类2626种种(其中甲型其中甲型H1N1H1N1流感流感20092009年新加)年新加)丙类丙类1111种(其中手足口病种(其中手足口病20082008年新加)年新加)共共3939种种报告种类:报告种类: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鼠疫、霍乱 2种种 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19、26种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喉、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疟疾、疟疾、甲型甲型H1N1流感流感 流行性感

    20、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性结膜炎、麻风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泻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11 11种种报告时限:报告时限:甲类和乙类甲类和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城镇城镇2 2小时小时 农村农村6 6小时小时 乙类乙类 城镇城镇6 6小时小时 农

    21、村农村1212小时小时 丙类丙类 24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统进行报告 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甲类爆发、流行:甲类爆发、流行:县区级核实后,县区级核实后,2小时小时内报上一级卫生防疫部门、内报上一级卫生防疫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本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卫生行政部门、本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门2小时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内报告卫生部报告原则报告原则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机构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务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22、门规定的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报告种类报告种类 病例报告病例报告:网络直报、报告卡:网络直报、报告卡 转归报告转归报告:治愈、死亡:治愈、死亡 24小时报转归小时报转归 病原携带者阴转后病原携带者阴转后3天报转归天报转归 订正报告订正报告:24小时内报订正或排除小时内报订正或排除 补充报告补充报告 归口报告归口报告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对病人的措施 早发现早发现早诊断早诊断早报告早报告早隔离早隔离早治疗早治疗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病人的措施 甲类病人及携带者、甲类病人及携

    23、带者、AIDS病人病人、肺炭疽病人:、肺炭疽病人:强制隔离、治疗强制隔离、治疗 乙类:乙类:痊愈后才可恢复工作,痊愈后才可恢复工作,对特殊行业严格管理,对特殊行业严格管理,STD病人停止工作,住院或家庭隔离病人停止工作,住院或家庭隔离 丙类:丙类:瘤型麻风必须痊愈后方可恢复工作瘤型麻风必须痊愈后方可恢复工作 疑似病人疑似病人 甲类:甲类:强制隔离、医学检查、治疗,待确诊强制隔离、医学检查、治疗,待确诊 乙类:乙类:医生指导下,隔离、治疗,待确诊医生指导下,隔离、治疗,待确诊及时发现及时发现 严格管理严格管理:登记、管理、随访登记、管理、随访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期限:至

    24、其病原体检查2-32-3次阴性次阴性饮食、托幼机构、服务行业饮食、托幼机构、服务行业伤寒、肝炎病毒携带者伤寒、肝炎病毒携带者AIDS、HBV、HCV、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作为献血、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作为献血员员 对接触者的措施对接触者的措施 留检留检 医学观察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卫生检疫卫生检疫 quarantinequarantine 卫生检疫卫生检疫:对出入疫区人员、交通工具、物品对出入疫区人员、交通工具、物品 实施留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实施留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卫生检疫分为卫生检疫分为:国境卫生检疫国境卫生检疫 疫区卫生检疫疫区卫生检疫对动物传染

    25、源的措施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预防接种和检疫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施行消毒。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对现

    26、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分类分类 随时消毒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终末消毒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随时消毒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微生物。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杀虫杀虫 是使用杀虫剂是使用杀虫剂(i

    27、nsecticide)杀)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预防性杀虫预防性杀虫疫源地杀虫疫源地杀虫 随时杀虫随时杀虫 终末杀虫终末杀虫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免疫预防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 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

    28、房屋、交通工具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小结预防与控制策略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加强监测、全球化控制策略预防为主、加强监测、全球化控制策略预防与控制措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疫情管理疫情管理 针对三个环节的措施针对三个环节的措施 爆发与流行的紧急措施爆发与流行的紧急措施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 计划免疫方案计划免疫方案 计划免疫评价计划免疫评价 计划免疫(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

    29、按照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一、预防接种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基本要求:安全基本要求:安全 有效有效预防接种的种类预防接种的种

    30、类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被动自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passive and active immunity)疫苗(疫苗(vaccine)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化因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备的生物制品。备的生物制品。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 类毒素类毒素 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 重组疫苗重组疫苗 DNADNA疫苗疫苗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

    31、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入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其制剂有:保护。其制剂有:(1)(1)免疫血清免疫血清 (2)(2)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被动自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passive and active immunity)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

    32、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二、计划免疫方案二、计划免疫方案计划免疫的内容计划免疫的内容 计划免疫程序计划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接种的途径与剂量接种的途径与剂量 疫苗禁忌症疫苗禁忌症 预防接种的反应预防接种的反应 冷链冷链 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儿童基础免疫儿童基础免疫:对对7周岁及以下儿童周岁及以下儿童进行进行“接种接种5苗,预防苗,预防7病病”,以及适时的加强免疫。并在部分地区增加乙脑、流以及适时的加强免疫。并在部分地区增加乙脑、流脑疫苗接种。脑疫苗接种。

    33、免疫程序免疫程序:起始月龄起始月龄 全程免疫次数全程免疫次数 间隔时间间隔时间 加强免疫年龄加强免疫年龄 名称名称 卡介苗卡介苗 脊灰脊灰 百白破百白破 麻疹麻疹 乙肝乙肝 新生儿新生儿 初种初种 1次次 1月龄月龄 2次次 2月龄月龄 1次次 3月龄月龄 2次次 1次次 4月龄月龄 3次次 2次次 5月龄月龄 3次次 6月龄月龄 3次次 8月龄月龄 初种初种 1.52岁岁 加强加强 4岁岁 复种复种 7岁岁 复种复种 白类加强白类加强 加强加强 加强加强n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程序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程序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有效措施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有效措施n通过在通过在12月龄以下儿童中推广乙肝疫苗月

    34、龄以下儿童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经过接种,经过2-3代人的努力将人群中乙肝代人的努力将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至病毒携带率降低至1%1%以下,摘掉以下,摘掉“肝炎肝炎大国大国”的帽子的帽子目标:目标:关于乙肝疫苗接种关于乙肝疫苗接种不同感染年龄发展为慢性乙肝的危险性不同感染年龄发展为慢性乙肝的危险性婴儿婴儿1-5岁岁5岁岁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基础免疫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基础免疫 大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提高群众对乙肝预大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提高群众对乙肝预防和接受正确治疗的意识防和接受正确治疗的意识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西部等贫困地区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西部等贫困地区开展乙肝疫

    35、苗接种工作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接种的途径与剂量接种的途径与剂量 疫苗禁忌症疫苗禁忌症 预防接种的反应预防接种的反应 冷链冷链 疫苗禁忌症:疫苗禁忌症:免疫异常免疫异常 急性疾病急性疾病 疫苗不良反应史疫苗不良反应史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冷链 cold chain 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均在适当的冷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所需用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藏条件,所需用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设备。三.计划免疫评价 1.1.疫苗安全性疫苗安全性 2.2.有效性有效性 3.3.计划免疫工作管理计划免疫工作管理 1.1.疫苗安全性疫苗安全性

    36、预防接种反应强反应预防接种反应强反应5%5%停用停用n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 反应强度反应强度 局部反应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全身反应 弱反应弱反应 红肿红肿2.5cm T 37.137.52.5cm T 37.137.5 中反应中反应 红肿红肿2.65.0cm T 37.638.52.65.0cm T 37.638.5 强反应强反应 红肿红肿5.1cm T 38.65.1cm T 38.6 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预防接种反应预防接种反应 2)异常反应)异常反应 晕厥、休克、过敏、化脓、癔病、晕厥、休克、过敏、化脓、癔病、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3)偶合病偶合病 与接种无关,

    37、但时间上巧合与接种无关,但时间上巧合2.有效性有效性 免疫学效果免疫学效果 流行病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 免疫学效果:免疫学效果:抗体阳转率(抗体阳转率(4 4倍以上)倍以上)抗体平均滴度抗体平均滴度 抗体持续时间抗体持续时间 流行病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疫苗保护率疫苗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对照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疫苗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疫苗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3 3、计划免疫工作管理、计划免疫工作管理 内容内容:组织设置人员配备组织设置人员配备 免疫规划和工作计划免疫规划和工作计划 规章制度和实施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的管理 冷链装备

    38、及运转情况冷链装备及运转情况 队伍建设及宣传动员队伍建设及宣传动员 监测及疫情爆发控制等监测及疫情爆发控制等 考核指标考核指标 建卡率:建卡率:12-18m12-18m建卡率,建卡率,98%98%接种率接种率:12m:12m 完成接种人数完成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 100100 四苗覆盖率:四苗覆盖率:四种疫苗全程接种率四种疫苗全程接种率 四苗均符合免疫程序的接种人数四苗均符合免疫程序的接种人数/调查的适龄儿童数调查的适龄儿童数 100100 冷链设备完好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某设备正常运转数某设备正常运转数/某设备装备某设备装备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

    39、和方法 病因病因 流行过程流行过程 传染过程传染过程 特异性诊断方法特异性诊断方法 治疗及预后治疗及预后 流行规律流行规律 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一.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艾滋病(AIDSAIDS)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疯牛病人禽流感人禽流感SARS SAR

    40、S 近年来新发现病原体近年来新发现病原体年份年份 病病 原原 疾疾 病病1980 人类嗜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淋巴细胞病毒-I(HTLV-I)成人成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淋巴瘤1982 伯氏包柔螺旋体伯氏包柔螺旋体 莱姆病莱姆病198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HIV-2)艾滋病(艾滋病(AIDS)1983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O157:H7 出血性肠炎出血性肠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1983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 胃炎胃炎 胃出血胃出血 胃癌胃癌1988 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HHV-6)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1989 丙型肝

    41、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1990 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1992 霍乱弧菌霍乱弧菌O139:H7 新类型霍乱新类型霍乱1992 巴尔通体巴尔通体 猫抓病猫抓病 细菌性血管瘤细菌性血管瘤1993 Sin nombre病毒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汉坦病毒肺综合征1993 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 非非A-C肝炎肝炎1996 阮粒(阮毒体)阮粒(阮毒体)新型变异克鲁兹非德得新型变异克鲁兹非德得-雅柯病雅柯病1997 A型流感病毒(型流感病毒(H5N1)流感流感1999 西尼罗河样病毒西尼罗河样病毒 脑炎脑炎

    42、2003 SARS病毒病毒 SARS.新发传染病的种类p过去可能或根本不存在,新近才在人间出现的传染过去可能或根本不存在,新近才在人间出现的传染病。病。艾滋病、艾滋病、O139霍乱等。霍乱等。p疾病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疾病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才被发现和确定。才被发现和确定。如军团病、莱姆病、丙及戊型肝炎如军团病、莱姆病、丙及戊型肝炎p疾病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但并疾病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未被人们认为是传染病或一直没有确定其病原体,近未被人们认为是传染病或一直没有确定其病原体,近年发现了这些病原体并予以确认。年发现了这些病

    43、原体并予以确认。如如T细胞淋巴瘤白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E I DE I D特点特点v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因此无法准备。因此无法准备。v 临床医生不认识,不知道采取何治疗方案。临床医生不认识,不知道采取何治疗方案。v 预防医生不认识,不知道采取何种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医生不认识,不知道采取何种预防控制措施。v 政府官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作出决策。政府官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作出决策。v 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易造成社会不稳定。二、流行过程二

    44、、流行过程 病因学病因学 传染源传染源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由于传染病可以由于传染病可以传播和流行传播和流行,所以人们根据其流,所以人们根据其流行的特征把它与非传染病区分开来。行的特征把它与非传染病区分开来。历史上天花、霍乱、结核、甲肝、乙肝、历史上天花、霍乱、结核、甲肝、乙肝、AIDS都都是先认定它为传染病,而后才分离到病原体。是先认定它为传染病,而后才分离到病原体。2003年发现SARS也是同样情况1.1.病因病因病因假设和病原体特征的研究病因假设和病原体特征的研究 病因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病因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传统的病原体分离鉴定方法传统的病原体分离鉴定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

    45、子生物学方法 2.2.传染源的确定传染源的确定 传统的流行病学观察法传统的流行病学观察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播概率传播概率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传播概率传播概率(transmission probability)也称)也称传染概率,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传染概率,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传播概率的估计方法感染者的概率。传播概率的估计方法有两种:有两种:续发率续发率 二项式模型二项式模型 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3 3、传播机制、传播机制 传播途径的确定传播途径的确定

    46、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确定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传播途径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的方式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的方式 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流行病学的重要作用,就是在病原体尚不明确的流行病学的重要作用,就是在病原体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认定该病是否有传染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认定该病是否有传染性,并进而研究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和针对三个性,并进而研究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和针对三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在病原体不明的情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在病原体不明的情况下,也

    47、能控制该病的流行况下,也能控制该病的流行。三、传染过程三、传染过程潜伏期的特点潜伏期的特点 潜伏期的长短潜伏期的长短潜伏期的传染性潜伏期的传染性病原体在体内的分布特征病原体在体内的分布特征 病原体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病原体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病原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及恢复期传染性病原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及恢复期传染性 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比例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比例 重叠感染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的关系重叠感染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的关系 与其他病原体重叠感染与其他病原体重叠感染 与其他基础疾病的关系与其他基础疾病的关系 遗传易感性的研究遗传易感性的

    48、研究 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四、特异性诊断方法四、特异性诊断方法 新发传染病流行初期,人们对其一无所知,所新发传染病流行初期,人们对其一无所知,所以无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其进行病原学诊断,只能跟以无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其进行病原学诊断,只能跟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接触史进行诊断。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接触史进行诊断。因而,当一种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被确定后,因而,当一种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被确定后,应该尽早研究其特异性诊断方法。应该尽早研究其特异性诊断方法。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症状症状 体征体征 临床诊断临

    49、床诊断 流行病学接触史流行病学接触史 抗原抗体检测抗原抗体检测 病原体特征病原体特征 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 病原体基因病原体基因特异性诊断方法的研究特异性诊断方法的研究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五、治疗及预后五、治疗及预后 新发传染病发生后,流行病学工作者与临床新发传染病发生后,流行病学工作者与临床医学工作者密切配合从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有医学工作者密切配合从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效的治疗方案。分离培养病原体,在实验室研究有效的抗生素及其分离培养病原体,在实验室研究有效的抗生素及其有效剂量有效剂量在临床上应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该病的治疗方案及在临床上

    50、应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该病的治疗方案及治疗药物的效果治疗药物的效果当病人被治愈出院后,还应长期追踪观察病人的预当病人被治愈出院后,还应长期追踪观察病人的预后,包括慢性化、并发症等后,包括慢性化、并发症等 第六节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六、流行规律六、流行规律 当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需要通过流行病当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需要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方法,研究病后的免疫持久性学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方法,研究病后的免疫持久性如果该病再次流行时,上次流行时的发病个体是否发如果该病再次流行时,上次流行时的发病个体是否发生再次感染,并观察再感染者传染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医学精品课件:0922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5370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