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5.2《大学之道》ppt课件54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23604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PPTX
  • 页数:54
  • 大小:15.1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5.2《大学之道》ppt课件54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学之道 高中语文 5.2 大学 ppt 课件 54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课前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部 编 版 高 中 语 文 选 必 上 册 第 二 单 元大大 学学 之之 道道礼记礼记学习目标1.1.了解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了解大学大学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2 2.掌握文中重要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把握文意,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学常识3.3.分析本文的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 4.准确把握和理解大学准确把握和理

    2、解大学 “三纲三纲”“”“八目八目”的具体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逻辑关系所指及其内部逻辑关系5 5.背诵课文。了解背诵课文。了解 “修齐治平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探讨这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大学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温故知新l四书l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目录目录第一章第一章n文化常识第二章第二章n诵读感悟第三章第三章n文本探究第四章第四章n艺术感悟第一章第一章n文化常识理解标题理解标

    3、题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题目为什么叫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4、。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大学的主体,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一直从属于礼

    5、记,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篇章。宋元以降,大学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了解大学作 品 简 介 大学本出礼记,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又名又名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小戴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

    6、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儒家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

    7、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资料汇编 。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一帧礼记誉千秋n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一读shn,一读cn)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

    8、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n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了解曾子曾子所作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9、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n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了解曾子曾子所作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

    10、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曾子轶事 第二章第二章n诵读感悟预习检查n 明确字音。本末(m)壹(y)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11、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第三章第三章n文本探究第一段分析大学之大学之道道,在,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止于至善。于至善。注释:注释:(1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道:本指道路,在这

    12、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2 2)明明德明明德:第一个:第一个“明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明”是形容词,美好。是形容词,美好。明德:美好的明德:美好的德性。德性。(3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亲”当作当作“新新”,“新民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4 4)止:至,到。)止:至,到。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译文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

    13、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第一段分析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静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安而后能,安而后能虑虑,虑而后能,虑而后能得得。物有。物有本末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道矣矣。注释:注释:(1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 2)静:心不妄动。()静:心不妄动。(3 3)安:性情安和。)安:性情安和。(4 4)虑:思虑精祥。()虑:思虑精祥。(5 5)得:处事合宜。)得:处事合宜。(6 6)本末本末:“本本”原指木之根

    14、为常;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末”指木之梢为迹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7 7)道道:规律:规律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译文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知道要达到的“至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

    15、近大学的宗旨了。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明确:“三纲三纲”中,中,“明明德明明德”侧重于侧重于“内圣内圣”,“亲民亲民”侧重于侧重于“外王外王”,“止止于至善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研读文本研读文本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示例: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

    16、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

    17、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明确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思考练笔 问题一:问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我们从小就,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被教育要“助人为乐助人为乐”,然而现实是民未必可亲,明德未必能,然而现实是民未必可亲,明德未必能明:明:“学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学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小伙归还遗失的钱包反小伙归还遗失的

    18、钱包反被怀疑偷钱被怀疑偷钱”,“亲民亲民”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你在生活中又该如何施展你在生活中又该如何施展“明明德明明德”、践行、践行“亲民亲民”呢?呢?第二段分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注释注释(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使整齐有序。(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正:使端正。(4)诚:使真诚。意:心意。(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活动一:解释词

    19、语并翻译句子 译文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第二段分析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注释注释(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2)庶人:普通百姓。(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译文译文 获得

    20、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明确:“格物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21、。: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要求,它处在“八条目八条目”的中枢地位。的中枢地位。“齐家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治国”和和“平天下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研读文本研读文本“八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

    22、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立德诚意、正心、修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致用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内修内修外治外治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达则兼善天下文本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3、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24、;“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文本探究【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确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

    25、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第四章第四章n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任务活动】合作探究,分析本文在论证上的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

    26、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小结小结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

    27、接。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

    28、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小结小结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B

    29、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随堂练习一、选择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答案】D【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随堂练习一、选择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

    30、焉 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答案】D【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随堂练习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31、: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答案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课后作业 1.预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会背诵 2.完成学案 3.完成练习册新课程学案的本课相关内容结结 束束文本探究【思考5】拓展阅读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

    32、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节选)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明确 以德为本。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

    33、,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

    34、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

    35、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

    36、,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作业: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古礼今用”的看法和观点,不少于400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谦(谦(qiqi):):通通“慊慊”,满足。,满足。慎其独:慎其独:在独

    37、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闲居闲居:独处。:独处。厌(厌(yy)然)然:掩盖的样子。:掩盖的样子。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38、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身身:程颐认为应为:程颐认为应为“心心”。忿懥忿懥(zh):愤怒。):愤怒。好乐好乐(yu):有偏好、喜好):有偏好、喜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读解】【读解】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所以,在“诚其意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之后,还必须要“正其

    39、心正其心”,也就是要,也就是要以端正的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修养品性。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人之之其所亲爱而其所亲爱而辟辟焉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哀矜而辟焉,之其所而辟焉,之其所敖惰敖惰而辟焉。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此谓身不修不此谓

    40、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可以齐其家。【注释】【注释】之之:即:即“于于”,对于。,对于。辟辟:偏颇,偏向。:偏颇,偏向。哀矜哀矜:同情,怜悯。:同情,怜悯。敖敖,骄傲。,骄傲。惰惰:怠慢。:怠慢。硕硕:大,茂盛。:大,茂盛。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齐家,就是用德行影响、

    41、感化和转化自己的家庭。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德行品格,来感化和转化自己的家庭,从而使整个家庭的成员都以自己为榜样,随同自己一起去立德修身,共同地去建立道德人生观,从而共同建设一个道德人家。古人“道德人家福泽长”,能够有齐家的能力,带动一家人都来修养道德,那么我们的家庭就绝对地会和睦,家人的身体也会少病少灾,都健康。播下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的种子,它便会生出它便会生出“修身修身”之根,进而长出之根,进而长出“齐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

    42、记:修身立德,不忘初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结出大道之果!拓 展 延 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

    43、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

    44、,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

    45、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

    46、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

    47、值观。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C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

    48、实质的延伸与拓展。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

    49、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答案:C解析A.“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B.“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D.“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2答案D解析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3答案D解

    50、析“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词,原文说“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2《大学之道》ppt课件54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36043.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