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doc》由用户(flying)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44 春秋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岳麓版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练案 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仁 ” ,但其对 “ 仁 ” 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 60 多处说到 “ 仁 ” ,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 “ 仁 ” 导学号 26813012 ( D )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解析 孔子的 “ 仁 ” 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 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 B 项错误; 60多处 “ 仁 ” ,意义不同, 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 C 项错
2、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 60 多处 “ 仁 ” ,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 D 项正确。 2 (2017 天一联考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 3000 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 305 篇。对孔子 “ 删诗 ” 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导学号 26813013 ( D )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解析 据材料 “ 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 歌 3000 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 305 篇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故 A 项错误。
3、诗经是孔子整理,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故 B 项错误。时间久远脱离现实,不是孔子 “ 删诗 ” 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排除。孔子主张教化民众,故孔子 “ 删诗 ” 合理的解释是多数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故 D 项正确。 3 (2018 青岛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这 导学号 26813014 ( A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
4、故 A 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 B 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 C 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 D 项错误。 4 (2018 绵阳 )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 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导学号 26813015 ( A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 A 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
5、务现实,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 5 (2018 石家庄 )春秋时,孔子提出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 “ 内诸夏而外夷狄 ”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导学号 26813016 ( A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解析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 “ 华夏 ” 。这句话是
6、“ 华夷之辨 ” 思 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 “ 用夏变夷 ” 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 “ 华夷之防 ” 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 “ 华夷之防 ” 发展到孟子的 “ 用夏变夷 ” ,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孟子的夷夏观念,并未涉及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比较,故 C 项错误;分析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 D 项 错误。 6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