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经济 社会生活 期末 复习 知识点 提纲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远古人类的生活: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主要活动是女性来完成)2、原始农牧业的出现:(1)出现时间: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原始农业兴起: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3)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
2、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4)畜牧业的产生:畜牧业是在酒狐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地域农业畜牧业东亚中国种植水晶和粟。栽培白果和芥菜等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西亚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和绵羊美洲种的玉米、甘露和马铃飘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不同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和家庭)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大河文明:(主要是说的四大文明古国)(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
3、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古埃及的命运,保拜尼罗河和太阳神,成为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分为北方覃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铁犁牛费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集体聘作到以应随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携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期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种植为主,饲养为辅(农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男爵女织,自给自足;生产工
4、具和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未发生真正革命性变化。2、海洋文明:(主要是指爱琴粤地区.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主要种植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从事农产品加工(葡萄酒和橄榄油)。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3、失落的文明:(主要是指美洲的玛雅、印加、阿兹特克三大文明)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土地。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国家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
5、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2、外传概况(表现):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开始传到欧洲,16至18世纪,逐步推广种植。明朝从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清朝得到大规模推广。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的影响最大(后
6、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2、传入美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3、咖啡与咖啡馆(咖啡原产于非洲)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食物物种的交流有何意义?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4、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5、食物物种交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欧洲主导性;内容丰富性;范围全球性;时间长期性;结果双重性。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
7、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实现:(1)原因(背景):食物生产现代化的最重要推动因素是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推动着农业的转变。)(2)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规模庞大、集约化的现代农业。(3)表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农业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2、农业的机械化的实施: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机械,大型农场普遍采用大型机械。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3、杂交育种技术:(古代已有温室种植技术)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
8、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历史意义:食物生产现代化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4、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的表现:(1)在古代,人们利用地窖和淘器来存储余粮,后来修建粮仓。(2)20世纪,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进步,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
9、2、原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3、影响: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对食品安全有重大意义。(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消除饥饿和保障食品安全仍是当前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要责任)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消除饥饿):(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2)解决措施:各国政府的重视,都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中国措施:1996年,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
10、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食品安全:(1)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化肥、农药,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间责。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梳理古代耕作工具的发展演变(1)演变:人类的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未相锄耕 铁犁牛耕)(2)分类:石器农具特点质地坚硬,比竹、骨、木器更为坚硬。制作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主;需要专人制作。背洞农具肯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否铜农具数量有限。铁制农具世界: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
11、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之后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广泛使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2、梳理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演变(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3)中国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改进,之后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4)唐朝出现了简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3、梳理古代畜牧业工具的发展演变(圈厩、弓箭、渔网、马槽等)4、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1)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历史上的耕作工具
12、种类繁多,从木、石、蚌、骨等质的耕作工具到青铜铸造的耕作工具再到铁制工具,经历了由粗到精的演进历程。金属耕作工具的发明,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并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2)灌溉工具的进步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从汲水灌溉到使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再到倡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得更多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5、梳理古代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纺织工具、陶瓷工具、冶炼工具)6、古代的劳作方式主要有哪几类(1)农业家庭式劳作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集体劳
13、作的形式逐渐瓦解。表现中国战国时期: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遍。拓展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5)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拓展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1)积极: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
14、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2)消极:具有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后期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易形成安土重迁、小农意识等观念。(2)农业庄园式劳作特征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表现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手工业家庭: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手工业作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
15、坊。7、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不投放市场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业的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工具、劳作场所的变化生产工具:手工劳动(零碎分散)到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劳作场所:家庭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到工厂2、工厂制度的特点、影响特点:大机器生产,倒班制,严格的规章制度,
16、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原料统一供应、合理分配。影响:经济: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保证产品数量与质量;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促进早期管理人才出现,获得巨额利润。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社会地位。文化: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3、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积极: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消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积极:(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
17、运输业的进步,社会的流动性大增(3)乡村发生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人们的眼界开阔: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向城市(城市化)。(4)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更为增强(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文化素质逐渐提升。消极:(6)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链接:两次工业革命(纲要下第1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心英国,后全球美德走在前列,多国并进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动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发明工人技师实践经验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源煤炭电和石油交通工具
18、火车、汽船汽车、飞机等生产组织方式工厂制度垄断组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第6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1.新科技革命的成就二战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迅速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发展的原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认识特点: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
19、;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科学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4.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2.人类文化生活也出现了新的模式。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人类视野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交通和通讯技术是地球成为“地球村”)。4.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产品剩余、
20、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商业贸易发展2.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许多大商人。如范蠡、子贡、吕不韦等。(3)秦汉朝,商业初步发展。促进因素:统一局面的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阻碍因素:市坊分区制度的实行(4)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突破时间限制,草市普遍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5)元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形成(如晋商、徽商等)3.古代世界的商业(1)古埃及,市场交换普遍。对外贸易由国家控制,国王派
21、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如雅典就是贸易中心。(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如丝绸之路西起汉朝长安,东达欧洲罗马。(4)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物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4.古代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1)两汉,中国的丝绸等运往中亚和欧洲,欧洲和西域各国的物品输往中国。(2)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路兴盛的原因:政治:政权并立,陆路中断
22、,政治中心南移经济:经济中心南移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政策:政府积极的对外政策,制定市舶管理制度;海路优势: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3)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是主要方式。明清时期,严格规定朝贡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海禁和闭关锁国)5.商业贸易的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中国商代时,用贝作为货币。后来,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2)前8一前7世纪,小亚西亚出现金属铸币。(3)货币出现前,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货币出现后,逐渐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