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228331
  • 上传时间:2023-02-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1.2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版高二 上学 语文期末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使者报王。王日:“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有劳乐的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不如口者厚其国也。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鲲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的赞拴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

    2、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乐,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日:“臣愚,

    3、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节选自战国策赵第二)10、下列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B.债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文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 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C.儒者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D.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4、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衽,前襟向左掩,指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也代指外族统治。B穷,荒远,偏僻,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含义相同。C.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二者的意思不同。D.敢, 指哪敢,岂敢,与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敢”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子成不赞成改穿胡人的服装,使者将此事报告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立即前往公子成家,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主张。B.赵武灵王认为不知道的事情不加以怀疑,不同于自己观点的意见不加以非议,这创才是追求真理的公正态度。C为了改变现状,赵武灵王计划采取一系列

    5、应对措施,比如准备船舶备战、招募水兵、改换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等。D.公子成曾经违背赵简主、赵襄主的意愿,忘记国家所遭受的耻辱,但他最终被赵武灵王的话说服,并将胡服赐给治下百姓。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2)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14. 赵武灵王推广便于骑射的胡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10.B【解析】“中国”是“同俗”的主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去就”修饰“变”,“远近”修饰“服”,故其间不可断开。原文标点为: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

    6、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11.B【解析】(两个“穷”字含义不同。“穷乡多异”的“穷”,是荒远,偏僻的意思;“人穷则反本”的“穷”是困顿,艰难窘迫的意思。)12.D【解析】(“并将胡服赐给治下百姓”错误,“乃赐胡服”是说赵武灵王将胡服赐给公子成)13.(1)因此圣人观察民间风俗来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百姓,也能使国力增强。(“乡”“因”“厚”各1分,句意1分)(2)以前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兵力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俘虏囚禁我国的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先时”“负”“系累”各1分,句意1分)14.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

    7、可以报中山国侵略的仇恨。(每点1分,2点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说:“我确实听说叔父(公子成)生病了。”便立即前往叔父公子成家,亲自请求他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节,是为了便于处理事情。因此圣人观察民间风俗来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百姓,也能使国力增强。披散头发,身上刺有花纹,两臂交错站立,衣襟向左掩,这是瓯越百姓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雕画,头戴鱼皮帽子,身穿缝纫粗拙的衣服,这是大吴国家的风俗。礼制和服饰虽然不同,但为求便利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所以风俗不同,穿戴就应有变化;情况不同,礼节也应改变。因此圣人认为如果有利于百

    8、姓,在措施上就不要求一致;果真可以方便行事,在礼法上就不强求统一。儒生虽都师从同一老师,但传下来的礼法却不相同;中原地区风俗相同,但各国的政教却不相同,更何况是为了偏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对于风俗礼制的取舍变化,即使聪明人也无法统一;远方和近地的服饰,即使圣贤君主也难以使其一致。偏僻地方的风俗多而奇异,学识浅陋的人喜欢诡辩。不知道的事情不加以怀疑,不同于自己观点的意见不加以非议,这才是追求真理的公正态度。现在您所说的,是世俗的言论。我所说的,是如何改革习俗的言论。现在我国东面有黄河、薄洛之水,和齐国、中山国共同拥有它们,但我们却没有船舶备用。从常山到代郡、上党郡,东面是燕国、东胡的边境,西面是楼

    9、烦、秦国、韩国的边境,但我们却没有配备骑射的装备。所以我将要准备船舶备战,招募习于水战的百姓,来防守黄河、薄洛之水;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来防守我国与燕国、东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况且从前简主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一带,襄主兼并了戎狄和代郡,以抵御各部族胡人。这是愚人、聪明人都明白的。以前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兵力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俘虏囚禁我国的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对此深感气愤,但这个仇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广便于骑射的胡服,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国侵略的仇恨。可是叔父您却顺从中原地区的旧俗,违背简

    10、主、襄主的遗愿,憎恶改变服饰的做法,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绝不是我所希望您做的!”公子成拜了又拜叩头说:“我愚钝,没有领会到君王的良苦用心,而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如今君王想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愿,来顺从先王的志向,我哪敢不服从命令。”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赐给他胡服。(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

    11、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扶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煮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巨硕士于外盖其逝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

    12、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文二】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

    13、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0.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B.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14、,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含义相同。B.“中”,文中指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的“中”含义相同。C.“患”,文中指祸害、灾难,与“患得患失”的“患”含义不同。D.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一】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文二】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论点,用庄宗得失天下事为全文立论的根据。B.【文一】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文二】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C.【文一

    15、】当祸患已深,皇帝想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亲随,但快慢难把握。【文二】第二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收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D. 【文一】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文二】篇末引出历史教训,总结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5. 宦官得以乱国的原因是什么?欧阳修在其五代史中为宦者立传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

    16、渐积而势使之然也。)11.A(文中的“端”是指“方面”,而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才是“萌芽、发端”。)12.D(太绝对,也曲解原文。不是“只要就”,而是“虽然但”。)13.参考答案:(1)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评分细则:4分。关键词“势”“切”“把持”各1分,句意1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评分细则:4分。关键词“忽微”“溺”“独”各1分,句意1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即可。14.参考答案:原因:君王宠信宦官,疏远贤才,导致

    17、宦官专权。目的: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渐积养祸。评分细则:3分。原因2分,目的1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文一: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方面。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

    18、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

    19、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

    20、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

    21、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兼爱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盗/

    22、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B.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C.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D.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C.家,卿大夫的

    23、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D. 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2)故圣人以治

    24、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14.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3分)10.B(3分)(解析: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11.A(3分)(选文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12.A(3分)(首段没有运用假设论证。)13.(8分)(1)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得分点:自爱,宾语前置,1分;亏:使受损,1分;句意2分)(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得分点:恶:怎么,1分;劝,勉励

    25、,1分;句意2分)14.(3分)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1分)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6、”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材料二: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节选自庄子人

    27、间世)材料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B.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

    28、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C.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D.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秦汉时以石表示官秩的等级。B.匠石,名为石的巧匠,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庖丁”。C.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其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D.大庙,古代皇帝为祭拜祖先而建的庙宇,只供奉皇帝的先祖。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

    29、“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却反过来遭到庄子的批评。B.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达到了庄子的境界。C.楚威王派使者带着厚礼聘请庄子,但庄子不为所动,将千金和尊位比作养以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拒绝出仕。D.庄子论著大多是寓言,寓哲理于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奇巧有趣,意蕴深刻,不失为说理的有力手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分)译文:(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4分)译文: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五石之瓠和

    30、栎社树的“无用之用”体现在哪里?(3分)10. (3分)A(句意:他的徒弟却看了个够,然后赶上匠伯问道:“自从我拿了斧头跟随先生以来,还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先生不看一眼,就直往前走,是为什么呢?”)11. (3分)D(太庙最早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入太庙供奉。)12. (3分)B(吴王之客实现了对物的大用,相较于宋人而言眼光更高,但在本质上他的做法仍然是功利的,并没有达到庄子的境界)13. (8分)(1)(4分)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靠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龟”,通“皲”,皮肤受冻开裂;“一”,相同;“洴

    31、澼洸”,水中飘洗棉絮,句意1分)(2)(4分)我宁愿在污浊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污渎”,污浊的小沟渠;“为”,被;“快”,使畅快。句意1分)14. (3分)(1)五石之瓠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2)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棺、为器之用,是“无用”,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点明“无用”1分,答出二者“有用”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四年,王

    32、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不縠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吴人之那不段,亦又甚焉。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对曰:未可也。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信谗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皆曲相御,莫适相非,上下相偷,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闻焉,

    33、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骨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对曰:“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聘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王姑待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飨,今岁晚矣,子将奈

    34、何?”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节选自国语越语)【注释】就世犹言逝世。就,终。(考)帮助,成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B.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C.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D.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11.下列对文中加

    35、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毂即位”与“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不縠”“寡人”都是谦称。B.“出则禽荒,入则酒荒”与“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两句中的“荒”字含义不同。C.优这里是指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类似。D.“微君王之言”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勾践觉得自己年轻时贪图享乐而致使越国遭受吴国欺凌,希望范蠡帮忙谋划复仇。范蠡认为天意难测,急于攻打吴国恐怕不会有好的结果。B.勾践发现吴王沉湎酒色、听信谗言、厌弃忠良、违背天时、不恤百姓后,第二

    36、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上天征兆未现,劝吴王继续等待。C.勾践得知吴王杀了伍子胥后,勾践再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吴王失道才刚开始,此时攻打吴国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连带自身受害。D.吴国遭受天灾之后,范蠡劝勾践要装作醉心于游乐宴饮之事的样子,以待吴王德行亏损,百姓筋疲力尽、心生怨恨时,再去征伐消灭吴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2) 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蒲松龄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越王勾践世家后获

    37、得的人生启示。你读完本文后获得了哪些成功的启示?请精要概述。(3分)【参考译文】越王勾践由吴国回来后第四年的一天,越王召见范蠡,并向他请教说:“父王去世后,我就继承了王位。过去我年纪尚小,没有定性,一出门就没有节制地打猎,回到宫中就无节制饮酒。我从不考虑百姓们的事情,只知道乘坐马车和船出去游玩,所以上天才会给越国降下灾祸,让越国受到吴国的屈辱牵制。吴国人对待我,更是欺人太甚,所以,我现在和您一起谋划攻打吴国,报仇雪恨,您看现在可以吗?”范蠡回答道:“现在还不可以。我听说,上天如果不肯成全,时机不到就应该等待,强求的事情是不吉祥的,如果时机来临而不去完成,反而会遭受它所带来的灾难,丧失德行,泯灭

    38、名望,颠沛流离,以至死亡。有的时候上天会夺回己经赐予你的东西,有时候上天会给予帮助,有时候又不肯帮助你。请君王不要过早地图谋攻打吴国。那吴国,迟早会是您的吴国,如果您过早地图谋这件事,那事情反而难以预料了。”越王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勾践召见范螽,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如今吴王整日里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不顾百姓的疾苦,扰乱民事生产,违反天时做事;听信谗言,喜欢倡优一类的艺人,憎恶疏远身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辅弼之臣,所以,贤能的人选择隐居不出仕,忠良的人精神涣散;剩下的都是曲意逢迎的奸佞小人,致使国内是非不分,朝廷上下苟且偷安,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范蠡说

    39、:“人事方面的机会已经到了,只是上天还没有征兆,君王您请再姑且等一等吧。”越王勾践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勾践召见范螽,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现在申胥多次进谏吴王,吴王大怒杀害了申胥,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范蠡说:“违背常道的事情已经萌发,但天地还没有显出迹象,如果现在就先行征伐,事情办不成功,反而会连带一起受到祸害,君王您请再姑且等一等吧。” 越王勾践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如今吴国天灾严重,稻和蟹都吃得没有剩余了,你看现在可以行动了吗?”范蠡答道:“上天的报应可说已经来到了,可是人事

    40、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那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然后才可以成功。如今吴国的天灾刚发生不久,人民都有戒惧之心,他们君臣上下都知道本国的物资不能长久支持,一定会同心合力,拼命对付我们,所以现在打起来还有危险。君王暂且只管外出跑马打猎,但不要真正沉湎在狩猎上;只管在宫中饮酒取乐,但不要真正沉湎在酒色上;只管随意和臣像们大摆酒宴,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这样,吴国上层的统治者将会亏损德行(放松警惕),百姓将被弄得精疲力尽,使他们心怀怨恨而又得不到粮食,那时我们就可以执行天地的惩罚去诛灭吴国了。君王暂且再等一等吧。”到了这年的九月,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俗话说得好,等好吃的丰盛的大餐,还不如先吃

    41、到一碗粗饭。如今一年快要完了,你看怎么办呢?”范蠡说:“没有君王的问话,我也要请求君王攻打吴国了。我听说,捕捉机遇,好像救火和追捕逃犯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越王说:“好。”于是马上起兵攻打吴国,进军到五湖。10【答案及解析】C(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句意是:我听说,上天如果不肯成全,时机不到就应该等待,强求的事情是不吉祥的,如果时机来临而不去完成,反而会遭受它所带来的灾难,丧失德行,泯灭名望,颠沛流离,以至死亡。)11【答案及解析】D(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前者“微”,意思是“假如没有”;句意:假如没有君王这句话。后者“微”

    42、,意思是“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笔简约,词意含蓄隐晦。)12【答案及解析】A(“范蠡认为天意难测”错误。原文第一段大意是说范蠡认为过早攻打吴国是不得天时的,上天不会成全。)13【参考答案】(1)我不考虑百姓,只知道乘船坐车游玩(只考虑船和车),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把越国交给吴国控制(使越国接受吴国的管制)。(“吾百姓之不图”,宾语前置句,我不考虑百姓;“图”,考虑;“委制于”,把管制权交给,使接受的牵制(约束)。4分,这些考查重点,每错一处扣1分;句意与原文不符,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2) 我听说,捕捉机遇的人,好像救火和追捕逃犯的人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从时者”,捕捉时机的人;

    43、“犹”,像;“亡”,逃跑;“蹶而趋之”,竭力追赶。4分,这些考查重点,每错一处扣1分;句意与原文不符,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14【参考答案】勇于反省,励精图治;综察天时、地候和人事,把握时机;信任智者,善于听取意见。(3分,每点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

    44、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

    45、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巨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

    46、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古代爵名,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B. 公,对人的敬称。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大家称他为沛公。C. 高帝,为“高皇帝”简称,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谥号是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D. 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王后的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

    47、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B. 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之时一举拿下咸阳。C. 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晓关下的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D. 张良淡泊名利。在高帝封赏有功之臣,想把齐地的三万户封赏给张良时,他婉言谢绝了重赏。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3)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14. 当高帝给张良三万户封赏时,张良为什么婉言谢绝?【1014题答案】【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之计。(2)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28331.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