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船的研究 小学 科学 教科版五 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研究 教案 2023 新课 下载 _五年级下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 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船的认识、船的发展史、测试独木舟及总结交流。第一部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对船的已知和想知道的,其中的班级记录表“关于船的认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填写完成。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在了解学生关于船的前认知之后,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借助船发展史的认识,感受到船演化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单元发展暗线,也是后续活动的铺垫。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测试独木舟环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发现独木舟存在的不稳定、
2、载重量少等不足,为学生后几课学习生发问题、激发兴趣。【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船是熟悉的,生活中见过各类船只,有些学生还有乘船出行的经历。但是学生对船的发展历程是缺乏了解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船的演化特征与趋势。此外,学生对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测试独木舟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的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对船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探究欲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到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认识不同时期船的外形、结构、动力等特征。探究实践通过测
3、试独木舟,记录独木舟载重量、稳定性和水的阻力等特征,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态度责任在回顾船的发展历程中,感悟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船的发展史。难点认识船的外形和结构对稳定性、阻力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提前了解各类船只在发展历程中的特点及演变趋势。学生1.每组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黄瓜、细线、垫圈、刻刀、水槽;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梳理船的认识(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船的照片,谈话: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借助它在水面上自由、方便地行驶,可以把
4、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提问:关于船,你都知道些什么?2.请学生完成关于船的知识记录表。3.讨论:这些船在船体形状、材料、构造、动力系统、功能等方面都有哪些异同点?4.提问:关于船,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呢?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对船的认识,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引发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对研究船的兴趣。二、探秘船的发展史(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各类船只照片和资料1.展示不同时期船只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船的发展历程。独木舟:一种由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形状做成的,由桨来驱动的窄而比较长的无篷小船。摇橹木船:用橹来操纵方向和驱动前进的木结构的船,通常将橹装在船尾,是一种在江河中航行的早期
5、船舶。帆船:船体上有桅杆,三角形的船帆悬挂在贯穿船头和船尾的长帆桁上,是一种利用大自然的风力驱动前进的船。 蒸汽机船:用蒸汽机作为前进动力的船,以蒸汽推动外部的明轮轮桨前进。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柴油机船: 外形大都由钢铁制成,以柴油作为动力,使用涡轮发动机,以螺旋桨驱动船前进。第一艘柴油机船是1903年建造的。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潜水艇:一种能潜入水下进行作战和活动的舰艇。艇体由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构成,并有专门的水柜,用来排水、注水,产生正负浮力,以便上浮和下潜,主要有以柴油和核能源两种作为动力。2.学生谈谈对船发展史的感受。设计意图在
6、梳理完学生对船的前认知后,根据不同船只出现的先后顺序,带领学生系统的认识船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演化趋势,感悟技术的革新为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三、测试独木舟(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垫圈、水槽、黄瓜、刻刀、记录单测试1:独木舟的载重量和稳定性1.出示独木舟,提问:这是什么船,它是怎么制作的? 独木舟作为最古老的船只,它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如何呢?2.把一根黄瓜中间挖空就可以制成一艘简易的“独木舟”。3.出示垫圈等实验材料,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些材料测试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载重量?4.教师现场演示,介绍测试方法;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5.小组汇报,讨论:你们小组的独木舟可以装载几个垫圈?独木舟作为最古
7、老的船只有哪些优势和不足?6.小结:独木舟取材方便,使用方便灵活,但不稳定,容易侧翻,装载量也较少。测试2:船首形状与行进阻力的关系材料准备:船首模型、细线、垫圈、水槽、记录单1.提问:为什么独木舟的船首形状大多是尖形?船首形状与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2.出示实验器材,教师介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分析船所受到的阻力大小。(预设:船在水中的行进速度,即相同距离比较到达终点时间。)3.提问:这个实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播放实验微视频,概括实验注意点:相同重物,相同起点,同时释放。4.学生实验,交流发现: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行驶时受到的阻力。设计意图借助“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
8、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生发后续研究的问题和兴趣。四、总结交流(预设10分钟)1. 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2.提问:如果让你去改造独木舟,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考虑?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船的发明历程以及对我们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我们发现独木舟在载重量、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改进独木舟,发现更多船的秘密。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课船的知识,针对独木舟存在的不足,思考如何去改进独木舟,激发学生探索改进独木舟的兴趣,为后续学
9、习竹筏设置铺垫。【疑难解答】1.教师如何把握交流“我们知道的关于船的知识”环节?作为单元起始课,这一环节指向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船的认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除了教科书上的图片,可以补充更丰富的影像资料,尤其是补充轮船的动力系统的介绍资料。汇报环节,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外形、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加以补充,让学生感受传统船只与现代船只在技术上的变化和发展。2.探究船首形状与行进阻力的实验中,对水槽有什么要求?实验材料中的船型模型小且薄,选用宽而浅的水槽或托盘来代替,实验效果更佳。增加船只行驶距离,实验现象越明显。【教学后记】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
10、究单元的第2课。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稳定性差等不足。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利用浮的材料制作竹筏,针对性地解决载重量和稳定性的问题。本课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从古人制作独木舟引入,提出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但存在一些不足,再通过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竹筏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能够影响船的功能。接着学生根据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竹筏的不足。最后利用课后的时间,进一步改进自己的竹筏。【学情分析】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对独木舟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独木舟存在稳定性差、装载量少等不足。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改变船只的结构,来提升船
11、的载重量和稳定性,因此本课重点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从而意识到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能够推动造船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这些技能储备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竹筏,知道浮的材料可以造船,认识到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科学思维通过竹筏模型,用比较的方法,区别竹筏与独木舟的性能和结构优劣。探究实践能根据要求,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竹筏;会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态度责任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
12、创新精神;能感受技术革新对推动船只发展的深远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竹筏模型,认识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的关系。难点能根据测试的结果,区别竹筏与独木舟的结构和性能,并针对其不足进行改进。【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1.每组提供竹竿、木条、橡皮筋、垫圈、水槽;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独木舟图片1.回顾:在古代,人们最早想到的便是用浮的材料来造船。在上节课,我们就尝试制作独木舟,在测试中我们发现独木舟存在载重量小、稳定性差等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让船只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你会如何针对这两个不足
13、进行改进?2.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浮的材料造船,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设计意图承接第一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生成的“不稳定”“载重量小”问题,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积极性。二、制作竹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竹竿、木条、橡皮筋、记录单1.设计和制作竹筏(预设13分钟)(1)明确任务:制作一个竹筏模型。(2)明确要求:牢固、不散架,并能稳定地浮在水面上;画出设计图,并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根据设计图来制作竹筏模型。(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案,并汇报交流,说明设计的结构与理由。教师引导:说说你设计的竹筏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设计?(4)播放制作竹筏的指导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
14、进行制作。设计意图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能让学生的活动更具有指向性。通过小组合作与组间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借助指导视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2.测试竹筏(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水槽、垫圈若干、记录单(1)过渡:我们按照设计图制作出了自己的竹筏,那么我们的竹筏载重量和稳定性如何? (2)提问:在测试竹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3)播放测试竹筏的指导视频,梳理注意事项:等竹筏稳定后再放垫圈 轻轻放,放均匀注意不能让水浸湿垫圈 观察竹筏的稳定性怎么样(4)学生分组测试,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学生汇报测试结果。设计意图通过测试前的交流与视频指导,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从而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15、,为接下来的研讨交流环节奠定基础。三、交流我们的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课件、班级记录单1.出示学生上节课的独木舟载重量数据,与竹筏的载重量进行比较分析。提问:你们认为独木舟和竹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出示竹筏和独木舟的模型。提问:为什么竹筏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比独木舟更好?3.小结:相比于独木舟,竹筏的底部更宽,在水中的稳定性更好。同时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从独木舟到竹筏,是一次技术的进步!4.提问:在测试过程中,你发现竹筏还存在哪些不足?打算如何改进?(预设:容易浸水、不能自己动起来、载重量依旧不够大.)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数据和模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
16、性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四、拓展(预设:5分钟)1.出示明代宝船和摇橹木船的图片。提问:相比于竹筏,这些船有什么不同?对你改进竹筏有什么启发?(预设:船比较大,载重量更大;有动力,能够通过人力或风力让船动起来。)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竹筏进行改进。【疑难解答】在测试环节中,出现竹筏比独木舟载重量小,或者底面积小的竹筏载重量更大时,应该怎么办?这种情况属于数据错误,是科学课堂上常见的问题,错误的数据往往得不出科学的结论,甚至会误导学生。而本节课中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操作不规范,重放垫圈、将垫圈竖直叠放在一起,未等竹筏稳定就直接放下一个垫圈,这些错误的操作都会
17、影响到竹筏的载重量。因此在测试之前,需要向学生强调规范的操作,得到可靠的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适当的视频指导也能规范学生的操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请数据有问题的小组,上来重演操作,进而发现原因。(2)多次测量后竹竿和木条浸水变重,也会影响竹筏的载重量。这时要提醒学生最好将竹筏尽量擦干后,再进行下一次测试。【教学后记】 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材简析】顺着“浮的材料可以造船”的思路,人类自然也在思考和探索“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吗”。从用浮的材料造船到用沉的材料造船,经历了数千年,受技术的影响,直到19 世纪初铁船才在欧洲出现,这是造船技术的一次巨大变革。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以及易于加工制作
18、的铝箔两种沉的材料,通过设计与制作一艘可以承载一定重量的船,再次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感受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教科书从“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吗”引入学习。借助用沉的材料造船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最后在“研讨”环节中用“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提问,意在让学生尝试结合学习体验,从方法层面帮助学生思考浮力增大的缘由。同时提供渡船和双体帆船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见到较多的就是钢铁造的轮船,因此对于沉的材料能造船理解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把橡皮泥和铝箔做成船型,让船浮在
19、水面上,但是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思考其中的原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浮力增大的缘由。同时,学生在测试过程中会遇到制作的小船“稳定性”不足、装载量不够等问题,他们将会尝试改进与调试,从而让小船符合标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造船活动,知道沉的材料可以造船,并认识到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科学思维用评价和比较的方法,认识到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探究实践在造船活动中,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工程设计典型过程,并能通过改进船的形状来改进船的承载量。态度责任在对船只进行测试、改进的过程中,体会到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感受到科学和
20、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制作并改进橡皮泥船和铝箔船,使其装载一定重量。难点改进小船,增强船的稳定性。【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防水橡皮泥、铝箔纸、装水的玻璃水槽。学生1.每组提供水槽、防水橡皮泥、铝箔纸、垫圈若干;2.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橡皮泥、铝箔纸、装水的玻璃水槽1.课件展示上节课制作的小船。提问: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能不能造船呢?说一说你这样想的理由。2.出示橡皮泥、铝箔纸。提问:这是橡皮泥和铝箔纸,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演示橡皮泥和铝箔纸的沉浮状态,聚焦问题:橡皮泥和铝
21、箔纸在水中都下沉了,我们能用橡皮泥、铝箔分别造一艘船,让它们都能装载货物漂浮在水面上吗?揭示课题用沉的材料造船(板书)。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造船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造船的材料有沉有浮,并思考使沉的材料上浮的原因,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船的兴趣。二、设计并制作橡皮泥船、铝箔船(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防水橡皮泥、铝箔纸、水槽、垫圈、实验记录单。1.课件出示任务要求:用限定的材料制作一艘能装载20个垫圈的小船。2.提问:想想看橡皮泥船和铝泊船可以设计成哪些形状能浮在水面?请你用设计图体现出来。3.课件出示船的侧视图。教师指导学生画设计图。4.提问:要让自己的小船与设计图相符,制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请
22、你根据设计图制作橡皮泥船和铝箔船。5.指导学生测试橡皮泥和铝箔船。课件出示测试方法:把造好的船轻轻放入水中,逐个放垫圈,直至小船下沉。并记录实际的装载量,多次实验。6.提问:我们的小船完成装载任务了吗?如果完成了,想想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如果没有完成,请你尝试修改设计图改进小船结构,使它能装载更多的垫圈。设计意图借助橡皮泥和铝箔两种沉的材料造船的活动,学生将再次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通过评价比较总结造船的经验,体会到不断改进对结果的影响。三、交流自制小船的方法(预设8分)1.交流研讨:(1)我们用了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2)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
23、定地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又用了什么办法?(预设:做成船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加宽船的底部可以使船更稳定。)2.课件出示渡船和双体帆船图片。提问:渡船和双体帆船是如何增强稳定性的?3.总结: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船的稳定性还与其结构有关。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所以工程师都会想办法改进设计增强船的稳定性。4.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改进前后的小船,对“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浮在水面上,我们又用了什么方法?”两个问题的研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