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件第5-6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原理课件第5-6章.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原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l第一节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 l第二节培养目标第二节培养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活动过程束时所要取得的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第五章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表现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相比是具体的,培养目标则更为具体。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彼此是一般和
2、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更要体现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应服从、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二)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中,为教育过程所内含。外在目的论主张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外,教育过程本身并无目的,只有教育中的人才有目的。(三)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即教育要为生活做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反对将教育看做未来生活的准备,认为这样必然要传递成人的经验,忽视儿童当下的兴
3、趣和需要,从而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就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合。全面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种新人应当是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要求。不仅是个人主观意志的表现,更是来自于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一)物质生产水平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劳动素质、劳动观念等教育同生产劳动
4、的合已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中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关系直接制约教育目的。(三)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水平第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第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尤其具体培养目标的确立也要符合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身心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历程回顾 1949年12月,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性方针。1958年9月9日中共中
5、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确认1957年提出的教育目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 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作了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在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3年,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出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6、育法的颁布,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又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v、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v、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7、,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v、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v、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的整体概括,是对人 整体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教育、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和才能的教育。、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
8、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相互独立”,是指各育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和任务,彼此之间是不 能相互替代的。“相互促进”,是指各育相互之间连接紧密,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第一节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一)培养目标的定义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第五章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
9、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设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国家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的身心特点、学校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总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它一旦提出,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培养目标则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灵活性等特点。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要
10、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规范的学校培养目标应该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地域性 :在适应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迎合当地人们的需求、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本地区的特点。.多样性: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能够满足受教育 者个性化的要求。.创新性: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独特的培养目标做指导。第六章第六章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教育制度l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