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课件 品德 形成 培养
- 资源描述:
-
1、第九章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概述品德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与条件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概述品德概述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道德道德品德品德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两个基本特征:两个基本特征:1.道德行为的稳定性。2.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的统一性。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道德品德品德区区 别别社会现象,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品德有无为转移,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的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是一定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联联 系系 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离开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社会道德也只有通过个体品德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个人品德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并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
3、貌或风气。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R.R.赫什赫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行动行动 在个人关心他人、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是个人的道德性的最为充分的体现。自觉和自愿的关心,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中做出选择。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一)品德的心理成分(一)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的心理成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道德意志产生的依
4、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形态,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形态,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可以表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可以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品德的定向系统品德的定
5、向系统品德的操作系统品德的操作系统品德的反馈系统品德的反馈系统由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需要、道德动机和道德意志等组成具有对道德行为的激发、定向和调节功能包括对道德情境的知觉过程、解决道德问题的决策过程和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获得反馈信息的两条途径:一是来自他人与社会的外部反馈;二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反馈。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包括对道德情境的知觉过程、解决道德问题的决策过程和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获得反馈信息的两条途径:一是来自他人与社会的外部反馈;二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反馈。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
6、主要理论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采用采用对偶故事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出现在45岁以前,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前道前道德阶德阶段段 4、5岁8、9岁之间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他律他律道德道德阶段阶段 自910岁以后,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自律自律道德道德阶段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的
7、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在皮亚杰看来,在皮亚杰看来,5 5岁幼儿以岁幼儿以“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引起来考虑问题,对引起事情的结果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事情的结果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想得到奖励。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想得到奖励。这一阶段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1 1.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无律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
8、)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58 58岁或岁或10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儿童主要根据外部的权威进行反应,因为儿童主要根据外部的权威进行反应,因为权威权威是主要的强化和是主要的强化和惩罚的根源。惩罚的根源。2.2.他律阶段他律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
9、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自律阶段大约开始于自律阶段大约开始于911911岁左右。儿童的道德行为越来越多地岁左右。儿童的道德行为越来越多地被个体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所支配,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道德判断被个体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所支配,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道德判断具有了更少的顺从性,而是具备了更多的具有了更少的顺从性,而是具备了更多的自主性自主性。自律的道德反映了父母与儿童转变为一种更加合作、更加相互自律的道德反映了父母与儿童转变为一种更加合作、更加相互尊重的关系,即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尊重的关系,即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3.3.自律阶段自律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10、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学说道德发展阶段学说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道德的价值由外在要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道德的价值由外在要求而定。求而定。阶段阶段1 1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与惩罚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阶段阶段2 2 朴素的利己主义与工朴素的利己主义与工具定向具定向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
11、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阶段阶段3 3好孩子定向好孩子定向在此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阶段阶段4 4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的定向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自从责任,尊重权威、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维护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
12、,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己选择的道德标准阶段阶段5 5 社会契约定向社会契约定向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阶段阶段6 6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具备了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开创了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自身的利害关系判
13、断好坏是非)儿童对海因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儿童对海因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赞成:他的妻子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习俗水平(根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二、习
14、俗水平(根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断)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赞成:他只不过做了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赞成: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他要救妻子的命是自然的,但偷东西犯法。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
15、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三、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三、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己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赞成:尊重生命、保卫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
16、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其发展依赖道德水平和道德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其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是按照固定顺序发生发展的。于一定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是按照固定顺序发生发展的。与皮亚杰相同,柯尔伯格也认为,后面的阶段都是起源于并替代与皮亚杰相同,柯尔伯格也认为,后面的阶段都是起
17、源于并替代了先前的阶段。了先前的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成。二、精神分析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关于超我与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一)弗洛伊德关于超我与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 本我本我支配的行为,只是冲动,毫无支配的行为,只是冲动,毫无道德可言。道德可言。自我自我是道德的超我对不道德的本我是道德的超我对不道德的本我的调控的实施者。的调控的实施者。超我超我具有主宰全局支配个体趋向社具有主宰全局支配个体趋向社会规范的力量。个体
18、道德情感的原动会规范的力量。个体道德情感的原动力来自超我的力量支配。(加资料)力来自超我的力量支配。(加资料)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亦称替代学习,是指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亦称替代学习,是指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特点:特点:1.1.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2.2.不依赖直接强化。不依赖直接强化。3.3.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
19、用。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一)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班杜拉(1925)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二)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亦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亦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直接直接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从不同的示范中抽取不同行为特点,即通过观察从不同的示范中抽取不同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造性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
20、原理。原理。抽象性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三)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三)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表现,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表现,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产生道德认知的三个基本环节:产生道德认知的三个基本环节:1.1.道德知识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认知的一个前提条件;形成道德认知的一个前提条件;2.2.道德评价道德评价-道德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
21、及道德认知形成的主要标志;道德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道德认知形成的主要标志;3.3.道德信念道德信念-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一)道德认知(一)道德认知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二)道德推理(二)道德推理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三)道德评价(三)道德评价两个特点两个特点:1.1.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即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对自己与他人即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对自己与他人“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所进行的评价;所
22、进行的评价;2.包含着情感成分。道德评价不仅表明人的道德认识,也表明人对某件事的道德态度。道德评价不仅表明人的道德认识,也表明人对某件事的道德态度。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1.1.从他律到自律从他律到自律2.2.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3.3.从结果到动机从结果到动机4.4.从片面到全面从片面到全面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