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222301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格式:PPT
  • 页数:55
  • 大小:1.8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育 心理学 课件 品德 形成 培养
    资源描述:

    1、第九章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概述品德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与条件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概述品德概述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道德道德品德品德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两个基本特征:两个基本特征:1.道德行为的稳定性。2.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的统一性。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道德品德品德区区 别别社会现象,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品德有无为转移,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形成与发展不仅受社会的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是一定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联联 系系 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离开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社会道德也只有通过个体品德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个人品德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并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

    3、貌或风气。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R.R.赫什赫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行动行动 在个人关心他人、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是个人的道德性的最为充分的体现。自觉和自愿的关心,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中做出选择。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一)品德的心理成分(一)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的心理成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道德意志产生的依

    4、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形态,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形态,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可以表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可以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与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品德的定向系统品德的定

    5、向系统品德的操作系统品德的操作系统品德的反馈系统品德的反馈系统由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需要、道德动机和道德意志等组成具有对道德行为的激发、定向和调节功能包括对道德情境的知觉过程、解决道德问题的决策过程和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获得反馈信息的两条途径:一是来自他人与社会的外部反馈;二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反馈。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学生群体心理概述(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包括对道德情境的知觉过程、解决道德问题的决策过程和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获得反馈信息的两条途径:一是来自他人与社会的外部反馈;二是来自主体内部的自我反馈。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

    6、主要理论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采用采用对偶故事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出现在45岁以前,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前道前道德阶德阶段段 4、5岁8、9岁之间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他律他律道德道德阶段阶段 自910岁以后,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自律自律道德道德阶段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的

    7、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在皮亚杰看来,在皮亚杰看来,5 5岁幼儿以岁幼儿以“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引起来考虑问题,对引起事情的结果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事情的结果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想得到奖励。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想得到奖励。这一阶段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1 1.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无律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

    8、)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58 58岁或岁或10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儿童主要根据外部的权威进行反应,因为儿童主要根据外部的权威进行反应,因为权威权威是主要的强化和是主要的强化和惩罚的根源。惩罚的根源。2.2.他律阶段他律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

    9、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自律阶段大约开始于自律阶段大约开始于911911岁左右。儿童的道德行为越来越多地岁左右。儿童的道德行为越来越多地被个体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所支配,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道德判断被个体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所支配,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道德判断具有了更少的顺从性,而是具备了更多的具有了更少的顺从性,而是具备了更多的自主性自主性。自律的道德反映了父母与儿童转变为一种更加合作、更加相互自律的道德反映了父母与儿童转变为一种更加合作、更加相互尊重的关系,即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尊重的关系,即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3.3.自律阶段自律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10、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学说道德发展阶段学说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道德的价值由外在要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道德的价值由外在要求而定。求而定。阶段阶段1 1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与惩罚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阶段阶段2 2 朴素的利己主义与工朴素的利己主义与工具定向具定向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

    11、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阶段阶段3 3好孩子定向好孩子定向在此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阶段阶段4 4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的定向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自从责任,尊重权威、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维护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

    12、,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己选择的道德标准阶段阶段5 5 社会契约定向社会契约定向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阶段阶段6 6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具备了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开创了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自身的利害关系判

    13、断好坏是非)儿童对海因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儿童对海因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赞成:他的妻子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习俗水平(根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二、习

    14、俗水平(根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断)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赞成:他只不过做了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赞成: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他要救妻子的命是自然的,但偷东西犯法。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

    15、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三、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三、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己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赞成:尊重生命、保卫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

    16、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其发展依赖道德水平和道德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其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是按照固定顺序发生发展的。于一定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是按照固定顺序发生发展的。与皮亚杰相同,柯尔伯格也认为,后面的阶段都是起源于并替代与皮亚杰相同,柯尔伯格也认为,后面的阶段都是起

    17、源于并替代了先前的阶段。了先前的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成。二、精神分析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关于超我与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一)弗洛伊德关于超我与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 本我本我支配的行为,只是冲动,毫无支配的行为,只是冲动,毫无道德可言。道德可言。自我自我是道德的超我对不道德的本我是道德的超我对不道德的本我的调控的实施者。的调控的实施者。超我超我具有主宰全局支配个体趋向社具有主宰全局支配个体趋向社会规范的力量。个体

    18、道德情感的原动会规范的力量。个体道德情感的原动力来自超我的力量支配。(加资料)力来自超我的力量支配。(加资料)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亦称替代学习,是指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亦称替代学习,是指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特点:特点:1.1.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2.2.不依赖直接强化。不依赖直接强化。3.3.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

    19、用。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一)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班杜拉(1925)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二)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二)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亦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亦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直接直接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从不同的示范中抽取不同行为特点,即通过观察从不同的示范中抽取不同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造性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

    20、原理。原理。抽象性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三)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三)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表现,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表现,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产生道德认知的三个基本环节:产生道德认知的三个基本环节:1.1.道德知识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认知的一个前提条件;形成道德认知的一个前提条件;2.2.道德评价道德评价-道德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

    21、及道德认知形成的主要标志;道德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道德认知形成的主要标志;3.3.道德信念道德信念-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一)道德认知(一)道德认知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二)道德推理(二)道德推理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三)道德评价(三)道德评价两个特点两个特点:1.1.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即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对自己与他人即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对自己与他人“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所进行的评价;所

    22、进行的评价;2.包含着情感成分。道德评价不仅表明人的道德认识,也表明人对某件事的道德态度。道德评价不仅表明人的道德认识,也表明人对某件事的道德态度。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1.1.从他律到自律从他律到自律2.2.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3.3.从结果到动机从结果到动机4.4.从片面到全面从片面到全面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

    23、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按内容分按内容分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按形式分按形式分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自然的、直接的情感由对直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按照社会反应而行动的情感高度概括性的、理论型的道德情感由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力引起的情感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三)移情能力(三

    24、)移情能力1 1移情概述移情概述移情是指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移情是指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在婴幼儿期,移情具有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同情式的移情唤起、在婴幼儿期,移情具有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同情式的移情唤起、自我定向的悲伤。自我定向的悲伤。移情体验的产生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移情体验的产生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对他人情绪表达的知觉对他人情绪表达的知觉 对他人所处情境的理解对他人所处情境的理解 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三)移情能力(三)移情能力2 2移情能力的发展移情能力的发展个体水平个体水平社会水平社会水平综合

    25、水平综合水平 儿童通过自我观察和社会反馈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行为等的了解和推测。出现角色承担的能力。不仅能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各有其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还能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别人的思想感情。情与理的交融状态,即进入通情而至于达理的境地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二)道德意志的发展(二)道德意志的发展凯尔曼凯尔曼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论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论 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行为。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

    26、相一致。服从服从认同认同内化内化 把他人的观点、态度完全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四、道德行为的训练(一)道德行为概述(一)道德行为概述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二)道德行为的发展(二)道德行为的发展索里索里和和特尔福德特尔福德从行为的道德控制程度将行为分为三种水平五个步骤:从行为的道德控制程度将行为分为三种水

    27、平五个步骤:生物水平生物水平第一步是进行物质赏罚,这是儿童道德控制发展的开始。第一步是进行物质赏罚,这是儿童道德控制发展的开始。第二步是对物质赏罚的预测,如果某种行为使儿童得到物质的奖赏,那第二步是对物质赏罚的预测,如果某种行为使儿童得到物质的奖赏,那么这一行为就被强化并被保持下来,否则就被逐步排除。么这一行为就被强化并被保持下来,否则就被逐步排除。社会水平社会水平第三步是借助行为的理想而实现的,是采取社会的赏罚。第四步是按社会赏罚的预测而采取行动。观念水平观念水平第五步是最高控制,按照己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的行为而行动。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五

    28、、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德育途径来实现,还通过诸如集体舆论、班风、教师的工作德育途径来实现,还通过诸如集体舆论、班风、教师的工作作风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来实现。作风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来实现。理想、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理想、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既有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促进,同时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习俗、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习俗、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上。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上。社会文化社会文化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学校与集体学校与集体 人格因素人格因素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

    29、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霍夫兰德霍夫兰德 1.1.单面论据:只提供正面论据。有助于形成肯定态度。单面论据:只提供正面论据。有助于形成肯定态度。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学生不产生相反的观点,则教师只提出正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学生不产生相反的观点,则教师只提出正面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形成肯定态度。面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形成肯定态度。2.2.双面论据: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双面论据: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 如果在提供了正面论据的情况下再提出反面观点和材料,则会引如果在提供了正面论据的情况下再提出反面观点和材料,则会引起学生对正面材料的怀疑,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思想观点与态度。起学生对正面材料的怀疑,不利于形成

    30、积极的思想观点与态度。(二)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二)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一、晓之以理一、晓之以理学生品德认识的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提高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三)共同讨论,参与群体决定(三)共同讨论,参与群体决定 一、晓之以理一、晓之以理学生品德认识的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和集体决定的过程包括七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和集体决定的过程包括七个阶段:阶段阶段1 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阶段阶段2 帮助班集体唤起对问题的意识,认识到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阶段阶段3 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求形成的新态度。阶段阶段4 引导全体学生讨论改

    31、变态度的具体方法。阶段阶段5 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行动,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义务。阶段阶段6 在学生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阶段阶段7 引导群体成员对改变后的态度作出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布莱特布莱特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一、晓之以理一、晓之以理学生品德认识的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提高(四)小组道德讨论(四)小组道德讨论-“新苏格拉底模式”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构成。事构成。道德讨论的班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阶段

    32、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道德讨论的班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教师应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教师应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课程要素课程要素班级要素班级要素教师行为要素教师行为要素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一)知情结合,以情育情(一)知情结合,以情育情 二、动之以情二、动之以情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在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并

    33、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道德情感在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途径:途径:1.1.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其道德认识水平,是促进道德情感不断。提高其道德认识水平,是促进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一个重要途径。升华的一个重要途径。2.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1.1.做移情关心榜样做移情关心榜样 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情绪极度紧张的教师,很可能会干扰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他的学生情绪趋于稳定。2.2.情

    34、感定向情感定向 那些在做移情榜样时采用更积极的面部表情和明确表达自己移情感受的父母,其孩子也往往更有同情心。二、动之以情二、动之以情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二)训练移情,以情促情二)训练移情,以情促情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3.3.情绪追忆与情感换位情绪追忆与情感换位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指示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指示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结。情绪体验,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结。情感换位是提供一些假定的社会情境情感换位是提供一些假定

    35、的社会情境,要求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要求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境。境。4 4教师的爱与期待教师的爱与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与个性发展的推测。与个性发展的推测。二、动之以情二、动之以情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二)训练移情,以情促情二)训练移情,以情促情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三)舆论强化,以群引情(三)舆论强化,以群引情 二、动之以情二、动之以情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境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关系最直接的是学

    36、校情境、课室道德情境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关系最直接的是学校情境、课室情境,尤其是其中的气氛情境。情境,尤其是其中的气氛情境。良好的舆论情境有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培养,教师应该做好营造良好的舆论情境有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培养,教师应该做好营造良好班级舆论,促进优良班风形成的工作。良好班级舆论,促进优良班风形成的工作。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三、持之以恒三、持之以恒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一)导之以行,落实行动(一)导之以行,落实行动激发道德动机激发道德动机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掌握道德行为方式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行动行动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37、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三、持之以恒三、持之以恒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二)加强训练,付诸实践(二)加强训练,付诸实践 问题行为问题行为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树立榜样树立榜样促进迁移促进迁移善于运用善于运用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四、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四、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一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分类学生不良品德的分类过失型过失型不良品不良品德型德型压抑型压抑型攻击型攻击型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二)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分析(二)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分析家庭及其家庭及其教养方式教养方式学

    38、生品德学生品德的主观因素的主观因素不良社会不良社会 风气风气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媒介学校环境和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家庭及其家庭及其教养方式教养方式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三)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三)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锻炼意志,巩固良好行为习惯抓住时机,促成转化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一)品行障碍的定义(一)品行障碍的定义五、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五、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品行障碍指儿童、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反

    39、社品行障碍指儿童、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及对抗性行为,违反与其年龄会行为、攻击行为及对抗性行为,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严重的妨碍日常家庭或学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严重的妨碍日常家庭或学校生活,如反复出现盗窃、伤人、毁坏公物等不校生活,如反复出现盗窃、伤人、毁坏公物等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良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以反社会行为为特征以反社会行为为特征。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临床心理学对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心理学对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二)品行障碍的特征(二)品行障碍的特征1.1.行为特征行为特征持

    40、续的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持续的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产生冲动性行为;产生冲动性行为;社交关系差、行为孤立;社交关系差、行为孤立;学业失败;学业失败;滥用药物。滥用药物。2.2.心理特征心理特征认知扭曲,常自圆其说,将反社会行为合理化;认知扭曲,常自圆其说,将反社会行为合理化;感情淡漠,缺乏内疚感、羞耻感、懊悔感和恐惧感;感情淡漠,缺乏内疚感、羞耻感、懊悔感和恐惧感;对惩罚的焦虑较低;对惩罚的焦虑较低;不考虑自己行为的道德后果、也不接受他人的帮助;不考虑自己行为的道德后果、也不接受他人的帮助;过分注重和追求即时的满足于刺激。过分注重和追求即时的满足于刺激。3.3.其他失常表现其他失常表现第

    41、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三三)品行障碍的病因学品行障碍的病因学品行障碍的病因社会心理神经生物学品行障碍图 神经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与品行障碍有关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四四)品行障碍的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 父母管教训练父母管教训练。父母管教训练计划是品行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父母管教训练计划是品行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亲子互动,更多的双亲参与,并且增加双亲温暖的回应;通过学习何时和如何提出要求、规则以及期望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改善家长指导和监管他们的孩子的能力;教导各种纪律技能,尤其是非强制性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强化时保持一致。1.1.

    42、家庭治疗家庭治疗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四四)品行障碍的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 功能性家庭治疗功能性家庭治疗。功能性家庭治疗在治疗青少年期发作的品行障碍上显得更加有效,它用以判断父母的问题是如何影响家庭系统的,并且为父母如何积极参与家庭系统提供指导。家庭和学校协同家庭和学校协同。学校和家庭系统路线计划旨在对在学校表现出品行间题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持续和强效的干预以防止这些行为的恶化。这是一种基于社区的干预措施,其中大部分干预发生在学校。1.1.家庭治疗家庭治疗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四四)品行障碍的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 2.2.多重系统治疗

    43、多重系统治疗海格勒海格勒 多系统治疗的范围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同伴以及青少年自己。多系统治疗的范围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同伴以及青少年自己。治疗师综合了行为、认知、家庭系统和个案管理的技术来帮助儿童摆脱品行障碍。这种疗法的独特性在于强调个体和家庭的力量,辨别品行问题的内容,运用以现在为中心、行为导向的干预,要求家庭成员每天或每周进行努力。治疗以“以生态基础”为环境,例如在家、学校或地方娱乐中心,将进步的成果带入儿童及家庭日常生活中。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四四)品行障碍的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 3.3.认知疗法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

    44、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把焦点集中在改变品行障碍者的认知来达到消除攻击或反社会行为的目的。通过给儿童提供一些认知技能,教他们在能引起怒气的条件下进行自我控制。通过认知技能控制他们的怒气确实能够帮助他们减少攻击行为。A.T.Beck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四四)品行障碍的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 3.3.认知疗法认知疗法 在认知性问题解决技能训练中,儿童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决人际交往问题。这些步骤包含:识到问题情境;识到问题情境;用自我陈述来减少冲动行为;用自我陈述来减少冲动行为;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估行为可能的结;估行为可能的结;他人观点采择。他人观点采择。谢谢聆听!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2230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