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四章-传媒生产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四章-传媒生产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媒 经济学 教程 第二 第四 生产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 传媒生产本章学习要点市 场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短 期 生 产 与 短 期 成 本长 期 生 产 与 长 期 成 本极 长 期 生 产组 织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个 体 层 面群 体 层 面生 产 流 程 层 面大 众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人 工 智 能 对 传 媒 生 产 图 景 的 重 构第一节 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目录第二节 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第三节 大众视角的传媒生产第四节 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第一节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 一 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 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三 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 四 极长期一 生产
2、可能性边界很多企业不只生产一种产品,因此企业就需要权衡如何在多种产品或服务上配置资源 在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技术(将投入变为产出的方法)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以某制片厂为例,假使该制片厂致力于制作电影与电视剧 如果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电影,则该制片厂可以在一年内生产30个小时电影,如果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电视剧,则可以在一年内生产100个小时电视剧 除此两种极端情况外,制片厂还可以选择其他各种产出组合 譬如生产20个小时电影 70个小时电视剧 下图中的弧线表示该制片厂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各种生产组合都可以充分利用
3、制片厂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使生产结果有效率 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的犆点超出制片厂生产要素与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范围,不可能实现 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犃点,虽可实现,但由于未充分利用制片厂的资源和技术,因此是无效率的一 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亦即以最小的成本(购买投入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收益来自企业售卖产出所获得的收入 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围绕产出与成本做出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考虑传媒组织的生产与成本 由于不同时间区间下对成本的衡量不同,所以我们分别来谈论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及极长期的情况短期和长期是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
4、前者指厂房 设备等产能要素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材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个时间区间;后者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二 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以劳动要素为例,假设某综艺节目制作公司雇用一位员工可以完成10个小时的节目,雇用两位员工可以完成18个小时的节目,雇用三位员工可以完成24个小时的节目,雇用四位员工可以完成28个小时的节目 则第一 二 三 四位员工的边际产量分别为10个小时节目 8个小时节目 6个小时节目和4个小时
5、节目,呈现递减态势 边际产量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节目制作公司的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平坦二 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接下来看成本 传媒的总成本亦可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前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后者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以杂志社为例,从短期来看,杂志社产量的增加与杂志社的机器设备 办公大楼等成本并无关系,不管杂志社每天生产10万份杂志还是每天生产1万份杂志,机器设备 办公大楼等部分的成本均相同,因此这部分成本均属固定成本 与此不同,杂志社的劳动力 纸张等成本则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杂志社产量的缩小而减少,因此劳动力 纸张等成本属于可变成本 下表表示的是某杂志社短期成本与产量间的关系三、长
6、期生产与长期成本四 极长期在极长期这一时段上,传媒组织的技术也会发生变化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力量”它既可以让老媒介“旧貌换新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譬如“光与电”技术对报业的影响),又可以在原有的媒介图景中催生出一批新势力 虽然技术进步最终意味着效率提高,但在现实中,技术进步常常成为社会资源在传媒行业“新进入者”与“在位者”间重新配置的基本动力,常常意味着传媒产业边界的重构与“在位者”既有利益的调整,因此有时会遭到“在位者”的牵制与反对目前来看,量子信息技术 天地通信技术 类脑计算技术AR/VR/M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 区块链 超级计算机 工业互联网 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正
7、从概念逐渐进入应用 并且,上述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2019年1月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将脑机接口技术定义为“下一个前沿”(the next frontier);2019年7月中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刚成立两年的脑机接口研究公司Neuralink发布了其首款“脑后插管”技术 该技术将彻底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推动“人类”向“超级人类”转变第二节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 一 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 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 四 社会舆论场的地域特征 五 网络舆情的关涉主体一 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把关”(
8、gatekeeping)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又译“卢因”)于1943年在“渠道理论”中提出 此概念提出后,便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 1949年戴维 怀特(David Manning White)和1991年格伦布列斯克(Glen L.Bleske)采用个案研究法所完成的两项“把关”研究颇具代表性 怀特选择美国一个中小城市的通讯社新闻版编辑(wire editor)作为研究对象,这位研究对象被称为盖茨先生(Mr.Gates)他40多岁 有25年新闻从业经验,位居新闻生产流程的最后一“关”怀特的研究试图弄清影响编辑取舍新闻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研究发现,新闻编辑会受到个人
9、经历 个人态度 主观偏好 主观判断等的影响 怀特虽只研究了一个个案,但他相信,盖茨先生只是成百上千个“把关人”中的一员,这些“把关人”在复杂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把关”角色 1966年,保罗斯奈德(Paul Snider)重复了同样的研究后发现,尽管1966年通讯社新闻版编辑不再从三家而是从一家通讯社稿件中挑选新闻,但他仍有根据自己的职业和个性判断选择新闻的余地 不过,上述两个研究均侧重于强调盖茨先生的个人偏好 态度 经历等主观因素在挑选稿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未考虑到盖茨先生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其稿件挑选的影响 1976年麦克姆斯和肖在重新分析怀特和斯奈德的研究数据后发现:在怀特所
10、做研究中,盖茨先生收到的通讯社稿件中各类新闻的比例和最后采用的新闻中各类新闻的比例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41;在斯奈德的研究中,这一数据达到0.64 这说明“无形”的环境也在影响着“把关人”盖茨先生的选择一 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1991年布列斯克继承了怀特“把关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吸收了麦克姆斯与肖的创新成果 在布列斯克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为一位被称为“盖茨女士”的女性编辑 该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盖茨女士也像盖茨先生一样依据自己的主观偏好选择新闻,而且还发现了盖茨女士选择的各类新闻所占的比例与通讯社供稿中不同新闻类别的比例的相关系数竟高达0.86,再次证明了“无形”环境对“把关
11、人”把关行为的影响怀特与布列斯克的研究均证实了在媒介生产过程中,勒温所言“把关”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编辑是重要的“把关人”,他们的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在新闻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无形”环境亦会影响编辑的把关行为 这为人们理解新闻生产“黑箱”投注了一束“光”此后,针对“大众传播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一方面不断探索个体层面上的新闻生产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又不断拓展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组织特征 压力团体和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前者的代表性成果体现在职业角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新闻工作中存在“中立报道者”与“参与者”,以及“宣传者 参与者 营利者和观察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认
12、知与个人价值观 生活背景 个人期望 个人态度一样,也会影响传媒生产 后者的代表性成果主要体现在有关组织目标和权力结构 组织内部“潜规则”“常规”其他组织 伪事件和媒介事件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群体层面的非正式约束研究将目光转向特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互动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新闻编辑部里的生产机制曾引起研究者较大的热情,研究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特定的社会与职业环境中,新闻是如何被建构(construct)出来的”“建构论”与怀特所持的“反映论”相对,强调新闻生产是诸多要素互动的过程,新闻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1996年,瑞斯和休梅克将形塑媒介信息的力量
13、整合为一个“影响层级”(hierarchy of influences)在该“影响层级”中,传媒生产者的个人观点和角色(personal views and roles of media workers)位于最底层,再往上的层级依次为媒介常规(media routines)传媒组织(organizations)外部压力(external pressures)和意识形态(ideology)总的来看,欧洲的媒介研究较多聚焦于意识形态和制度分析,而美国学者则一开始就更青睐于较低的层级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20世纪50年代,沃伦布瑞德(Warren Breed)结合自身新闻工作经验和对120名新闻
14、从业者的深度访谈,从社会控制角度揭示出媒体内部潜规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该理论延伸了麦克姆斯和肖重新分析怀特的研究数据后所发现的“无形”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布瑞德强调编辑部里不成文的“编辑方针”成为新闻生产的内在控制力 编辑方针指通过社论 新闻栏与头条所选择的话题与事实而体现出来的稳定的报纸定位 不管承认与否,每份报纸都有自己的编辑方针,政治 商业与劳工等领域的报道最能体现报纸的编辑方针 报纸的编辑方针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报纸所隶属的社会阶层,并通过报纸有倾向性地编写或报道表现出来 此外,编辑方针因常违反新闻伦理规范而总是秘而不宣 编辑方针由发行人和主编等主管领导制定,由包括记者 普通编辑等在内的
15、员工遵守并执行 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有时还存在处于居间位置的城市版编辑或通讯社新闻版编辑 令布瑞德着迷的问题是,尽管报纸的编辑方针常与新闻规范相抵触 常遭到员工们的私下反对,并且执行者不能合法地命令员工遵守它,但为什么仍能保持下去呢?经过研究,布瑞德认为,编辑部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感知编辑方针,并因下述六大原因而服从编辑方针:(1)体制权威与制裁;(2)对上级的敬重和对报纸的义务感;(3)社会流动的强烈愿望;(4)行业及群体组织的大原则很难对编辑部的内部事物产生影响;(5)新闻采写活动令人愉快的本质;(6)紧急情况下新闻本身成为首要的价值,竞争和压力使客观性等一般行业规则从属于编辑方针(一)控制视
16、角:潜规则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与此同时,布瑞德还发现,员工并非完全被动地服从编辑部里的方针,他们会利用编辑方针的模糊性及编辑对事实的不甚了解而采取某些策略加以规避 对此,布瑞德总结了五种情况:(1)编辑方针并不总是非常清晰的,而是像许多其他规范那样既模糊又非结构化,这给员工灵活执行留下了空间;(2)编辑方针的主管领导可能不甚了解特定事实,员工可以利用他们对事实的熟知来规避编辑方针;(3)除利用主管领导对琐碎事实的无知而采用“挤出”策略外,编辑部员工还可以暗中将部分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从而给本媒体的管理层施加压力;(4)新闻报道可以分为在主管领导直接指挥下撰写的例行报道 由城市编辑分派下来
17、的指定报道 跑线报道和员工自行开展的报道等不同类型,在“例行报道”“指定报道”“跑线报道”和“自行报道”四种类型中,排在后面的报道类型赋予记者的自主性要高于排在前面的报道类型,员工在完成高主动性报道时可以对编辑方针有所突破;(5)明星编辑记者比新入职员工更能轻易突破编辑方针布瑞德的研究不仅揭示出编辑部内控制从业者的无形的“编辑方针”,以及此种控制因何得以实现,而且还让人们意识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体从业者虽然要受到“无形”环境的控制,但仍拥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一)控制视角:潜规则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后继学者循着布瑞德开拓的控制视角继续前行首先,拓展了组织层面上控制传媒生产的维度,勾画出
18、传媒生产控制力量间的结构关系其次,基于对中国媒体的观察,研究者总结出中国媒体诸多规避内部与外部控制力量的策略(一)控制视角:潜规则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波研究中,新闻常规(news routine,也有译为新闻惯例)受到密切关注 新闻常规并无严格定义,被宽泛地用来指新闻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发展出来 记者在新闻工作中重复出现的习惯性社会实践“对于传媒组织,常规是一套控制机制,以促使媒介工作者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对于传媒内容生产者,常规是他们工作时所依循的脉络”“新闻工作常规包含甚广,既包括传媒组织的一整套日常工作规程,也包括微观层面上从业者个体重复性的新闻采制规范,后者也叫
19、报道常规,指采编人员发现 判断 采访和写作新闻等具体内容”倒金字塔结构 5W等写作模板,客观平衡 故事化 戏剧化等写作技巧,新闻价值 平衡版面等工作原则,新闻敏感等职业特征,分“片”划“线”(报道线路:newsbeat)互不侵犯等默契均属于报道常规 本部分将偏重于报道常规,有关日常工作规程方面的常规将置于“生产流程”部分来介绍(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不少新闻常规虽然出现在新闻教科书中,成为在校学生可以学习的“显性知识”,但其最初的存在形态却是新闻实践过程中隐含的“默会知识”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这些知识虽使其到媒体工作后可以较其他专业学生更快“上手”,但从“书本知识”
20、到“习惯成自然”仍需要一个过程媒体中的常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受众(消费者)传媒组织(生产者)消息来源(供应者)注重故事化形象化等主要是为了取悦受众,记者包“片”跑“线”主要是为了满足传媒组织通过劳动分工提高效率和不遗漏重大消息的需要,双重核查(double check)和使用匿名消息源等主要是为了适应消息源的需要不过,有些常规可能并非来自一个方面 譬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倒金字塔结构”最初是记者为了在电报随时可能中断的情况下确保重要信息可以传至报社而采用的写作模式,后来,因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抓取重要信息而广受欢迎,最终以常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倒金字塔结构
21、”这一常规的来源就包括传媒组织与受众两个方面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监管者”也可视为常规的来源之一。新闻常规虽然有可能产生诸如严肃事件闹剧化 新闻炒作或新闻扎堆 报道视野受限等负面影响,但其在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方面功不可没(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 异军突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闻生产社会学多以一个或多个媒体机构中的新闻生产者和制作者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回答“新闻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对新闻生产的这股追捧热潮与媒介被视为构建社会舆论的途径 报纸被视为社会改善的工具有关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生产社会学发生转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第一,新闻生产社会
22、学内部的转向新闻生产社会学内部的转向(1)由报纸 电视新闻生产转向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2)研究网络媒体新闻生产时的焦点纷纷转向新闻内容 新闻工作者的标准以及受众/用户,对新闻生产报道常规和生产情境(context)的关注热度明显下降(3)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由长期参与观察的民族志转向访谈和观察(4)研究焦点由组织层面逐渐转向文化层面第二第二,新闻生产社会学拓展为媒介生产社会学新闻生产社会学拓展为媒介生产社会学(1)研究的行业类别由新闻业扩展到流行音乐 图书出版 新媒体等非新闻类行业(2)研究的生产场域由线下现实场域扩展至线上虚拟场域或线上与线下两个场域的结合(3)研究所关注的人物主体由新闻从业者拓
23、展到非新闻领域的劳动者,也包括参与“个人生产内容”的“普通人”媒介生产社会学中有关大众生产的部分将另节来谈(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社交媒体 移动技术 大数据等已经并将继续变革传媒业,这种变革“必然会反映在新闻常规的变化上,体现在新闻工作者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中”目前来看,传统媒体所恪守的报道常规的变化不太明显 不过,在自媒体这股新生力量身上,可以看到更多打破报道常规的迹象 譬如,自媒体文章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2个字便为其中一例 此常规的形成源自两方面考虑:一是字数太少不容易捕捉网络用户的注意力;二是字数太多的话,平台推荐空间不允许 短期来看,自媒体新闻标题常规倒不至于对
24、传统媒体报道常规造成什么挑战,但是,2019年1月自媒体“呦呦鹿鸣”所发 引爆朋友圈的甘柴劣火一文所引发的争端让我们看到,在“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后真相时代,遵从“以报道单一新闻事件为主,而非长期的社会问题”“平衡报道而非偏见先行”“客观冷静讲事实而非掺杂情绪与意见”等常规的传统媒体在同与上述常规背道而行的自媒体争夺读者注意力时,似乎并未占据上风 至少从读者偏好角度看,传统媒体对上述报道常规的恪守似乎正在遭受某种挑战,此种挑战是否会导致传统报道常规嬗变仍需拭目以待 从现实来看,往昔的报道常规既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新兴媒体的光荣,同时似乎也变成了一种重负 这种重负对传统媒体来
25、讲,丢了,可能换得一身轻松,就像某些舍弃传统媒体大船后在自媒体领域风生水起的记者那样,但对整个社会来讲,也许是不可承受之重(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20世纪50年代布瑞德研究编辑部内潜规则时注意到编辑流程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他“揭示出层级化的审阅链条是如何将赞扬和批评的意见层层下达,痛骂和蓝铅笔修改批示是编辑室控制系统的一部分,潜在地会影响从业者的升迁 岗位聘用和职业评价等,形成对从业者的压力,迫使其遵循编辑室的价值观和操作规范”“流程”是指完成一项任务 一件事情或一项活动的全过程,此过程由一系列相互之间有先后顺序的工作环节或步骤组成 流程也可以被理解为规定各种生产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