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四章-传媒生产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221765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格式:PPTX
  • 页数:57
  • 大小:740.8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四章-传媒生产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传媒 经济学 教程 第二 第四 生产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传媒生产本章学习要点市 场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短 期 生 产 与 短 期 成 本长 期 生 产 与 长 期 成 本极 长 期 生 产组 织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个 体 层 面群 体 层 面生 产 流 程 层 面大 众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人 工 智 能 对 传 媒 生 产 图 景 的 重 构第一节 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目录第二节 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第三节 大众视角的传媒生产第四节 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第一节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 一 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 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三 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 四 极长期一 生产

    2、可能性边界很多企业不只生产一种产品,因此企业就需要权衡如何在多种产品或服务上配置资源 在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技术(将投入变为产出的方法)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以某制片厂为例,假使该制片厂致力于制作电影与电视剧 如果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电影,则该制片厂可以在一年内生产30个小时电影,如果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电视剧,则可以在一年内生产100个小时电视剧 除此两种极端情况外,制片厂还可以选择其他各种产出组合 譬如生产20个小时电影 70个小时电视剧 下图中的弧线表示该制片厂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各种生产组合都可以充分利用

    3、制片厂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使生产结果有效率 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的犆点超出制片厂生产要素与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范围,不可能实现 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犃点,虽可实现,但由于未充分利用制片厂的资源和技术,因此是无效率的一 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亦即以最小的成本(购买投入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收益来自企业售卖产出所获得的收入 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围绕产出与成本做出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考虑传媒组织的生产与成本 由于不同时间区间下对成本的衡量不同,所以我们分别来谈论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及极长期的情况短期和长期是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

    4、前者指厂房 设备等产能要素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材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个时间区间;后者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二 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以劳动要素为例,假设某综艺节目制作公司雇用一位员工可以完成10个小时的节目,雇用两位员工可以完成18个小时的节目,雇用三位员工可以完成24个小时的节目,雇用四位员工可以完成28个小时的节目 则第一 二 三 四位员工的边际产量分别为10个小时节目 8个小时节目 6个小时节目和4个小时

    5、节目,呈现递减态势 边际产量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节目制作公司的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平坦二 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接下来看成本 传媒的总成本亦可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前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后者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以杂志社为例,从短期来看,杂志社产量的增加与杂志社的机器设备 办公大楼等成本并无关系,不管杂志社每天生产10万份杂志还是每天生产1万份杂志,机器设备 办公大楼等部分的成本均相同,因此这部分成本均属固定成本 与此不同,杂志社的劳动力 纸张等成本则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杂志社产量的缩小而减少,因此劳动力 纸张等成本属于可变成本 下表表示的是某杂志社短期成本与产量间的关系三、长

    6、期生产与长期成本四 极长期在极长期这一时段上,传媒组织的技术也会发生变化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力量”它既可以让老媒介“旧貌换新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譬如“光与电”技术对报业的影响),又可以在原有的媒介图景中催生出一批新势力 虽然技术进步最终意味着效率提高,但在现实中,技术进步常常成为社会资源在传媒行业“新进入者”与“在位者”间重新配置的基本动力,常常意味着传媒产业边界的重构与“在位者”既有利益的调整,因此有时会遭到“在位者”的牵制与反对目前来看,量子信息技术 天地通信技术 类脑计算技术AR/VR/M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 区块链 超级计算机 工业互联网 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正

    7、从概念逐渐进入应用 并且,上述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2019年1月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将脑机接口技术定义为“下一个前沿”(the next frontier);2019年7月中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刚成立两年的脑机接口研究公司Neuralink发布了其首款“脑后插管”技术 该技术将彻底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推动“人类”向“超级人类”转变第二节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 一 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 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 四 社会舆论场的地域特征 五 网络舆情的关涉主体一 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把关”(

    8、gatekeeping)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又译“卢因”)于1943年在“渠道理论”中提出 此概念提出后,便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 1949年戴维 怀特(David Manning White)和1991年格伦布列斯克(Glen L.Bleske)采用个案研究法所完成的两项“把关”研究颇具代表性 怀特选择美国一个中小城市的通讯社新闻版编辑(wire editor)作为研究对象,这位研究对象被称为盖茨先生(Mr.Gates)他40多岁 有25年新闻从业经验,位居新闻生产流程的最后一“关”怀特的研究试图弄清影响编辑取舍新闻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研究发现,新闻编辑会受到个人

    9、经历 个人态度 主观偏好 主观判断等的影响 怀特虽只研究了一个个案,但他相信,盖茨先生只是成百上千个“把关人”中的一员,这些“把关人”在复杂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把关”角色 1966年,保罗斯奈德(Paul Snider)重复了同样的研究后发现,尽管1966年通讯社新闻版编辑不再从三家而是从一家通讯社稿件中挑选新闻,但他仍有根据自己的职业和个性判断选择新闻的余地 不过,上述两个研究均侧重于强调盖茨先生的个人偏好 态度 经历等主观因素在挑选稿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未考虑到盖茨先生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其稿件挑选的影响 1976年麦克姆斯和肖在重新分析怀特和斯奈德的研究数据后发现:在怀特所

    10、做研究中,盖茨先生收到的通讯社稿件中各类新闻的比例和最后采用的新闻中各类新闻的比例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41;在斯奈德的研究中,这一数据达到0.64 这说明“无形”的环境也在影响着“把关人”盖茨先生的选择一 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1991年布列斯克继承了怀特“把关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吸收了麦克姆斯与肖的创新成果 在布列斯克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为一位被称为“盖茨女士”的女性编辑 该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盖茨女士也像盖茨先生一样依据自己的主观偏好选择新闻,而且还发现了盖茨女士选择的各类新闻所占的比例与通讯社供稿中不同新闻类别的比例的相关系数竟高达0.86,再次证明了“无形”环境对“把关

    11、人”把关行为的影响怀特与布列斯克的研究均证实了在媒介生产过程中,勒温所言“把关”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编辑是重要的“把关人”,他们的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在新闻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无形”环境亦会影响编辑的把关行为 这为人们理解新闻生产“黑箱”投注了一束“光”此后,针对“大众传播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一方面不断探索个体层面上的新闻生产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又不断拓展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组织特征 压力团体和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前者的代表性成果体现在职业角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新闻工作中存在“中立报道者”与“参与者”,以及“宣传者 参与者 营利者和观察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认

    12、知与个人价值观 生活背景 个人期望 个人态度一样,也会影响传媒生产 后者的代表性成果主要体现在有关组织目标和权力结构 组织内部“潜规则”“常规”其他组织 伪事件和媒介事件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群体层面的非正式约束研究将目光转向特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互动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新闻编辑部里的生产机制曾引起研究者较大的热情,研究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特定的社会与职业环境中,新闻是如何被建构(construct)出来的”“建构论”与怀特所持的“反映论”相对,强调新闻生产是诸多要素互动的过程,新闻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1996年,瑞斯和休梅克将形塑媒介信息的力量

    13、整合为一个“影响层级”(hierarchy of influences)在该“影响层级”中,传媒生产者的个人观点和角色(personal views and roles of media workers)位于最底层,再往上的层级依次为媒介常规(media routines)传媒组织(organizations)外部压力(external pressures)和意识形态(ideology)总的来看,欧洲的媒介研究较多聚焦于意识形态和制度分析,而美国学者则一开始就更青睐于较低的层级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20世纪50年代,沃伦布瑞德(Warren Breed)结合自身新闻工作经验和对120名新闻

    14、从业者的深度访谈,从社会控制角度揭示出媒体内部潜规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该理论延伸了麦克姆斯和肖重新分析怀特的研究数据后所发现的“无形”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布瑞德强调编辑部里不成文的“编辑方针”成为新闻生产的内在控制力 编辑方针指通过社论 新闻栏与头条所选择的话题与事实而体现出来的稳定的报纸定位 不管承认与否,每份报纸都有自己的编辑方针,政治 商业与劳工等领域的报道最能体现报纸的编辑方针 报纸的编辑方针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报纸所隶属的社会阶层,并通过报纸有倾向性地编写或报道表现出来 此外,编辑方针因常违反新闻伦理规范而总是秘而不宣 编辑方针由发行人和主编等主管领导制定,由包括记者 普通编辑等在内的

    15、员工遵守并执行 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有时还存在处于居间位置的城市版编辑或通讯社新闻版编辑 令布瑞德着迷的问题是,尽管报纸的编辑方针常与新闻规范相抵触 常遭到员工们的私下反对,并且执行者不能合法地命令员工遵守它,但为什么仍能保持下去呢?经过研究,布瑞德认为,编辑部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感知编辑方针,并因下述六大原因而服从编辑方针:(1)体制权威与制裁;(2)对上级的敬重和对报纸的义务感;(3)社会流动的强烈愿望;(4)行业及群体组织的大原则很难对编辑部的内部事物产生影响;(5)新闻采写活动令人愉快的本质;(6)紧急情况下新闻本身成为首要的价值,竞争和压力使客观性等一般行业规则从属于编辑方针(一)控制视

    16、角:潜规则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与此同时,布瑞德还发现,员工并非完全被动地服从编辑部里的方针,他们会利用编辑方针的模糊性及编辑对事实的不甚了解而采取某些策略加以规避 对此,布瑞德总结了五种情况:(1)编辑方针并不总是非常清晰的,而是像许多其他规范那样既模糊又非结构化,这给员工灵活执行留下了空间;(2)编辑方针的主管领导可能不甚了解特定事实,员工可以利用他们对事实的熟知来规避编辑方针;(3)除利用主管领导对琐碎事实的无知而采用“挤出”策略外,编辑部员工还可以暗中将部分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从而给本媒体的管理层施加压力;(4)新闻报道可以分为在主管领导直接指挥下撰写的例行报道 由城市编辑分派下来

    17、的指定报道 跑线报道和员工自行开展的报道等不同类型,在“例行报道”“指定报道”“跑线报道”和“自行报道”四种类型中,排在后面的报道类型赋予记者的自主性要高于排在前面的报道类型,员工在完成高主动性报道时可以对编辑方针有所突破;(5)明星编辑记者比新入职员工更能轻易突破编辑方针布瑞德的研究不仅揭示出编辑部内控制从业者的无形的“编辑方针”,以及此种控制因何得以实现,而且还让人们意识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体从业者虽然要受到“无形”环境的控制,但仍拥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一)控制视角:潜规则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后继学者循着布瑞德开拓的控制视角继续前行首先,拓展了组织层面上控制传媒生产的维度,勾画出

    18、传媒生产控制力量间的结构关系其次,基于对中国媒体的观察,研究者总结出中国媒体诸多规避内部与外部控制力量的策略(一)控制视角:潜规则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波研究中,新闻常规(news routine,也有译为新闻惯例)受到密切关注 新闻常规并无严格定义,被宽泛地用来指新闻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发展出来 记者在新闻工作中重复出现的习惯性社会实践“对于传媒组织,常规是一套控制机制,以促使媒介工作者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对于传媒内容生产者,常规是他们工作时所依循的脉络”“新闻工作常规包含甚广,既包括传媒组织的一整套日常工作规程,也包括微观层面上从业者个体重复性的新闻采制规范,后者也叫

    19、报道常规,指采编人员发现 判断 采访和写作新闻等具体内容”倒金字塔结构 5W等写作模板,客观平衡 故事化 戏剧化等写作技巧,新闻价值 平衡版面等工作原则,新闻敏感等职业特征,分“片”划“线”(报道线路:newsbeat)互不侵犯等默契均属于报道常规 本部分将偏重于报道常规,有关日常工作规程方面的常规将置于“生产流程”部分来介绍(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不少新闻常规虽然出现在新闻教科书中,成为在校学生可以学习的“显性知识”,但其最初的存在形态却是新闻实践过程中隐含的“默会知识”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这些知识虽使其到媒体工作后可以较其他专业学生更快“上手”,但从“书本知识”

    20、到“习惯成自然”仍需要一个过程媒体中的常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受众(消费者)传媒组织(生产者)消息来源(供应者)注重故事化形象化等主要是为了取悦受众,记者包“片”跑“线”主要是为了满足传媒组织通过劳动分工提高效率和不遗漏重大消息的需要,双重核查(double check)和使用匿名消息源等主要是为了适应消息源的需要不过,有些常规可能并非来自一个方面 譬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倒金字塔结构”最初是记者为了在电报随时可能中断的情况下确保重要信息可以传至报社而采用的写作模式,后来,因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抓取重要信息而广受欢迎,最终以常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倒金字塔结构

    21、”这一常规的来源就包括传媒组织与受众两个方面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监管者”也可视为常规的来源之一。新闻常规虽然有可能产生诸如严肃事件闹剧化 新闻炒作或新闻扎堆 报道视野受限等负面影响,但其在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方面功不可没(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 异军突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闻生产社会学多以一个或多个媒体机构中的新闻生产者和制作者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回答“新闻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对新闻生产的这股追捧热潮与媒介被视为构建社会舆论的途径 报纸被视为社会改善的工具有关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生产社会学发生转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第一,新闻生产社会

    22、学内部的转向新闻生产社会学内部的转向(1)由报纸 电视新闻生产转向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2)研究网络媒体新闻生产时的焦点纷纷转向新闻内容 新闻工作者的标准以及受众/用户,对新闻生产报道常规和生产情境(context)的关注热度明显下降(3)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由长期参与观察的民族志转向访谈和观察(4)研究焦点由组织层面逐渐转向文化层面第二第二,新闻生产社会学拓展为媒介生产社会学新闻生产社会学拓展为媒介生产社会学(1)研究的行业类别由新闻业扩展到流行音乐 图书出版 新媒体等非新闻类行业(2)研究的生产场域由线下现实场域扩展至线上虚拟场域或线上与线下两个场域的结合(3)研究所关注的人物主体由新闻从业者拓

    23、展到非新闻领域的劳动者,也包括参与“个人生产内容”的“普通人”媒介生产社会学中有关大众生产的部分将另节来谈(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二 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社交媒体 移动技术 大数据等已经并将继续变革传媒业,这种变革“必然会反映在新闻常规的变化上,体现在新闻工作者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中”目前来看,传统媒体所恪守的报道常规的变化不太明显 不过,在自媒体这股新生力量身上,可以看到更多打破报道常规的迹象 譬如,自媒体文章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2个字便为其中一例 此常规的形成源自两方面考虑:一是字数太少不容易捕捉网络用户的注意力;二是字数太多的话,平台推荐空间不允许 短期来看,自媒体新闻标题常规倒不至于对

    24、传统媒体报道常规造成什么挑战,但是,2019年1月自媒体“呦呦鹿鸣”所发 引爆朋友圈的甘柴劣火一文所引发的争端让我们看到,在“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后真相时代,遵从“以报道单一新闻事件为主,而非长期的社会问题”“平衡报道而非偏见先行”“客观冷静讲事实而非掺杂情绪与意见”等常规的传统媒体在同与上述常规背道而行的自媒体争夺读者注意力时,似乎并未占据上风 至少从读者偏好角度看,传统媒体对上述报道常规的恪守似乎正在遭受某种挑战,此种挑战是否会导致传统报道常规嬗变仍需拭目以待 从现实来看,往昔的报道常规既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新兴媒体的光荣,同时似乎也变成了一种重负 这种重负对传统媒体来

    25、讲,丢了,可能换得一身轻松,就像某些舍弃传统媒体大船后在自媒体领域风生水起的记者那样,但对整个社会来讲,也许是不可承受之重(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20世纪50年代布瑞德研究编辑部内潜规则时注意到编辑流程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他“揭示出层级化的审阅链条是如何将赞扬和批评的意见层层下达,痛骂和蓝铅笔修改批示是编辑室控制系统的一部分,潜在地会影响从业者的升迁 岗位聘用和职业评价等,形成对从业者的压力,迫使其遵循编辑室的价值观和操作规范”“流程”是指完成一项任务 一件事情或一项活动的全过程,此过程由一系列相互之间有先后顺序的工作环节或步骤组成 流程也可以被理解为规定各种生产要素

    26、流转衔接的结构化安排 早在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将刚刚脱离农业生产环境的产业工人聚拢在一起,使其有效率地完成了生产任务,从而开创了单个或局部工作流程的分析,可谓流程管理的鼻祖 其后,亨利福特的流水线流程设计更是将泰勒的流程管理理念推至极致时至20世纪60年代,哈默(Michael Hammer)和钱皮(James Champy)为企业突破已有劳动分工所设定的绩效增长天花板,提倡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主张以富有弹性 扁平 面向顾客的生产流程代替工业时代典型的线性机械刻板 生产者导向的生产流程致力于信息生产的传媒业同样受制于大时代背景的影响,其生产流程亦经历着从传统的机械生

    27、产流程向再造的柔性生产流程的转变 当然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表现为顺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劳动分工与业务整合间不断寻求新平衡点的过程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传统的传媒生产流程遵循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观点,倾向于把工作分解成若干极其简单的任务,然后交由专门人员去完成传媒传统生产流程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分工带来效率提升 由于“学习效应”的存在,记者 编辑和其他传媒劳动者在持续不断地从事某一专门性劳动的过程中,熟能生巧,实现效率提升 第二,传统生产流程将复杂的生产活动细分为一系列标准化劳动并明确规定每一细分工种的完成时间,每个人员都要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这使管理者可以通过流

    28、程管理,确保媒体能在截止日期前产出合乎一般质量标准的内容产品 第三,传统生产流程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从事一项相对简单的操作,传媒组织不必雇用能胜任多个工种的复合型人才(一)传统生产流程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传媒业传统生产流程虽然总体来看具有机械细分 线性 封闭 界限清晰的特点,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亦存在某些媒体类别 某些节目类型 某些从业者从局部调整生产流程的实践1.1.采编合一与采编播采编合一与采编播合一合一放宽放宽工作宽度工作宽度传媒业传统的生产流程总体来看以劳动分工为基础,但是劳动分工对于流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提升效率却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劳动分工的经济性影响可以提升效率,另一方面,

    29、人的非经济性因素(厌烦情绪 压力感 疲劳感等)又会导致效率的降低采编合一又称部版全一,与采编分离相对 采编分离是一种流水线作业法,记者 编辑各司其职 记者前往所负责领域采集信息,编辑 责任编辑按版面分工组版 把关 采编合一则模糊了编辑与记者间的界限,用任务目标将采与编锁定在一起,将编辑和记者捆在一起考核,形成联动 采编合一便于采编人员及时交流对稿件的看法,减少因相互不了解而造成的摩擦与资源浪费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制则突破了记者 编辑 播音员间的界限,由一人承担起采访 编辑 播音的全部工作与采编合一类似,采编播合一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降低记者 编辑 播音员间的沟通成

    30、本;第二,可以使员工在不同的工作角色间转变,降低单一工种所带来的职业倦怠等消极影响(一)传统生产流程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2.2.边拍边边拍边播播突破突破封闭性封闭性 及时纳入用户反馈及时纳入用户反馈媒体虽然也会通过举行读者/观众/听众座谈或委托第三方系统开展受众调查来收集用户反馈,但是这些反馈多作为媒体中长期策略调整的依据,而较少直接纳入生产流程 直接指导节目生产 季播剧则对此有所突破 季播剧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持续按季播出,边拍边播,可以根据前一季观众反馈及时调整与更新包括情节结构 人物设定 台词风格等在内的众多内容 譬如丑女无敌第一季在结尾处给观众留下悬念,吸引众多观众和网友在线上和

    31、线下讨论剧情发展 制作方响巢国际亦将观众反馈引入丑女无敌第二季的编排中边拍边播打破了“编剧摄制播出”的线性生产流程,让观众观看后的反馈作用于后续的编剧 摄制 播出等环节,打破了原有流程的相对封闭性(一)传统生产流程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3.“3.“后台后台”前台前台化化生产生产流程中业务活动的套叠与换位流程中业务活动的套叠与换位粗略来看,电视业的一般生产流程以成形的产品为界,分为“制作”与“播出”两部分 播出之前的一切活动以及未成形产品的粗陋均隐于“后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成品符合人们对“理想产品”的想象:完整 流畅 无一眼就能看出的瑕疵 但是直播等技术则将播出活动“前移”,实现了生产流程

    32、中制作与播出环节的部分重叠。“后台”工作“前台化”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使事件发生与事件观看同步进行,消除了观看者与观看对象在时间上的隔膜 但与此同时,原先被隐于后台的种种“失控”亦可能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 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这本书中曾详细描述了中央电视台在直播1997年香港回归 直播1998年6月美国总统北大演讲时所出现的种种无序与失控 当然,随着直播技术与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越来越成熟,直播中的无序与失控大为减少,但是在制作与播出部分重叠的生产流程中,失控只能被减少,而无法完全消除“联线中断 主持人与现场记者通话中的误解 抢话或打断 主持人失语,甚至不雅言行等”在现今直播

    33、中亦时有出现,“这些与理想化神秘化表演不相符的失控”“也带来了对媒体权威的可能消解”(一)传统生产流程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不管是采编(播)合一 边拍边播,还是直播,都是传媒生产流程随技术变迁所实行的局部优化与调整 优化与调整后的生产流程可以提升效率,形成竞争优势,但传统的传媒生产流程总体来看仍是基于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原理所形成的制度安排 该制度所造成的效率“天花板”来源于大部分劳动者被“编织”在“精致”而又相对封闭的“流程”中,埋头专注于单个部门生产流程的局部事项,无力对用户需求 竞争环境及技术变化及时做出回应 经由这样的生产流程所生产出的产品不管从组织内部看怎样地令生产者满意,怎样地有

    34、效率,仍有可能因与用户需求错位而无人消费,最终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近些年传媒行业的流程再造可视为突破此效率天花板的尝试(一)传统生产流程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哈默和钱皮将再造界定为“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 质量 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同时明确这个定义包含了四个关键词:基本的“再造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它并不注重事情现在是怎样,而是注重事情应该是怎样”;彻底的“意味着要不顾现有的种种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开辟完成工作的崭新蹊径”;显著的“不是要在业绩上取得点滴的改善或逐渐的提高,而是要在经营

    35、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流程“一系列业务活动,其中包括将某种或多种东西投入并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哈默与钱皮所提出的企业再造理念强调员工以“流程为导向”,以克服泰勒以来“任务导向”企业所积累的“机制不灵活;无人负责;不以顾客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重活动,轻结果;官僚主义的麻木不仁;因循守旧,缺乏创新;间接管理费用极高”等痼疾 在当前以“顾客(customers)占上风”“竞争(competition)在加剧”“变化(change)是常事”(简称“3C”)为特征的世界中,该理念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 哈默与钱皮将进行再造的公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公司感到自己深陷困境,除再造外,别无选择;二是公

    36、司尚未陷入困境,但其管理层已预见到企业将面临困难;三是公司正处于鼎盛期,但是管理层把再造看成进一步超越竞争对手的机遇(二)生产流程再造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传媒生存环境同样以“3C”为特征 首先,社会化媒体开启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其次,网络空间中无数信息渠道正在拼命竞争用户的注意力;最后,移动 VR/AR/MR AI 区块链等不断涌现的技术已经改变或将要改变传媒生产的手段 时空 原材料 产品形态等诸多方面 技术就像一列疾驰的列车,似乎无意为传媒业留出醒悟 应变的时间窗口,就那么突然地将危机推到传媒面前:2005年,中国报业广告低于GDP增幅是个显著的预示危机逼近的信号 随后,“报业

    37、寒冬”“报纸消亡”等说法又进一步加剧了报业的普遍焦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造生产流程在传媒业推广开来(二)生产流程再造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与单个部门所开展的局部流程优化与调整不同,传媒生产流程再造实际上是站在整个传媒组织角度对传媒生产总体框架所做的顶层设计 在新技术条件下,生产流程再造是全球传媒业共同面对的一个话题1.1.生产流程再造的理论依据生产流程再造的理论依据信息管理领域的“波纹理论”常被视为中国传媒生产流程再造的理论依据之一 波纹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其影响面就像一颗落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波纹,迅速扩散开来此理论所揭示出的信息传播规律对于传媒生产的启发意义在于,传

    38、媒生产者可以圈层式地生产各类信息产品,实现多层次的收益 譬如拥有报纸 杂志 通讯社 电台 电视台和互联网服务的道琼斯公司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一般先由道琼斯通讯社提供第一次报道,再由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跟进,接着是道琼斯和GE合资的CNBC对事件进行报道,随后道琼斯广播继续跟进,然后由华尔街日报展开更详细的报道,接下来由精明理财(Smart Money)等系列刊物对新闻事件展开深度报道 最后,新闻事件入库,由道琼斯和路透合资的商业资讯数据库Factiva进行数据处理,供收费用户检索(二)生产流程再造三 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2.2.生产流程再造生产流程再造实践实践从从“全媒体全媒体”到到“中央

    39、厨房中央厨房”在日新月异的新竞争环境中,中国传媒一直没有停止改造业务流程的步伐 2005年,报业“拐点”的出现成为报业思考再造流程的契机 此后出现的“全媒体”“中央厨房”具有顶层设计,跨部门 跨行业 多层区域全面铺展,以及流程导向等特点,基本具备哈默与钱皮所言的“基本的”“彻底的”“显著的”“流程”等关键词 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归为业务流程再造,以区别于此前局部范围内所开展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流程改造(1)(1)新闻出版总署报业数字化战略下的新闻出版总署报业数字化战略下的“全媒体全媒体”实践实践(2)(2)中央融媒发展战略下的中央融媒发展战略下的“中央厨房中央厨房”实践实践(二)生产流程再造三 结

    40、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中央厨房中央厨房(二)生产流程再造第三节大众视角的传媒生产大众视角的传媒生产 一 大众生产研究的三个面向 二 大众生产中的动机与行为大众视角的传媒生产“大众生产”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首先提出“基于公地的大众生产是出现在数字化 网络化环境中的一种社会 经济生产体系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此社会 技术体系以无数个体间的合作为特征,有时参与合作生产的个体达到十万甚至百万,这些个体在合作过程中,既不依靠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又不依靠管理科层(managerial hierarchies),但可有效地生产信息

    41、 知识或文化产品”2006年,本科勒的网络财富一书进一步介绍“大众生产”的概念与实践 本科勒虽然并不是首个注意并研究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生产方式的学者,但与研究包括合作生产(collaborative production)众包(crowd sourcing)等主题在内的前人相比,其杰出贡献在于以下方面:第一第一,首次将大众生产视为一种可与市场机制首次将大众生产视为一种可与市场机制 组织机制相并列的第三种组织机制相并列的第三种(层层)生产机制生产机制 第二第二,将研究者的聚焦点从大众生产动机引向视野更宽广的议题将研究者的聚焦点从大众生产动机引向视野更宽广的议题 第三第三,弥补了仅将此现象局限

    42、于软件领域的不足弥补了仅将此现象局限于软件领域的不足,强调大众生产在信息强调大众生产在信息 知识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中的普知识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中的普遍性遍性 一 大众生产研究的三个面向(一)组织模式研究传统的团队生产机制有两种,一是市场机制,二是有管理的组织机制 大众生产作为“第三种机制”,在产权缺失 无管理层级和市场定价的情况下却能运作成功,其背后的组织模式是研究者思考的重点之一首先首先,大众生产的组织模式有何特征大众生产的组织模式有何特征?弗乔微克(Vujovic)和尤惠(Uihi)通过多案例研究指出开源软件的参与群体组织既不是层级制的组织,也非完全的自组织 雷蒙德(Raymond)认为开

    43、源社区的管理采用分散的 民主的组织方式进行,像是“一个巨大的 有各种不同议程和方法的乱哄哄的集市,一个一致而稳定的系统奇迹一般从这个集市中产生了”其次其次,大众生产有何优势大众生产有何优势?一 大众生产研究的三个面向(二)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大众生产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展现出巨大的创造力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众生产平台中的动力机制问题 李志宏和王娜从参与主体 互动模式 层次结构 评价指标四个方面分析了大众生产系统,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一般大众生产系统发展动力模型机制 阿甘(Algan)等人研究了维基百科中大众生产合作的亲社会性基础(prosocial foundations),研究显示交

    44、流互惠和社会形象是维持大众生产环境中合作的重要动机,而利他主义则不是 但徐和李的研究结果与此略有不同 他们基于维基百科的实证数据探究了动力因素对用户内容贡献和集体参与行为的影响,发现用户的内容贡献行为更多地源于外部动机(例如交流互惠和自我发展需求),而集体参与行为更多地由内在动机驱动(例如利他主义和集体归属感)一 大众生产研究的三个面向(三)社会网络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网络的“结构”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依赖互联网进行互动协作的大众生产研究中,探究大众生产合作网络的结构和特性虽然本科勒认为组织模式是理解大众生产现象最合适的研究视角,但针对系统动力尤其是参与者动机的

    45、研究最为常见 接下来将进一步详细介绍有关大众生产动机与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二 大众生产中的动机与行为其实早在本科勒教授提出大众生产概念之前,以GNU/Linux Apache等为代表的开源软件生产现象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一现象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人们对基于产权的生产体系的认知在Web2.0时代之前,如果人们对某种资源拥有使用权但不拥有排他权(如公共草场),那么基于理性人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假设,这种资源很可能会因遭受竞争性过度使用或侵占而枯竭,即出现“公地悲剧”为避免公地悲剧,就需要明晰产权 但产权并不明确的开源软件的生产却打破了人们熟知的这一范式为解开这一谜团,研究者首先将目光聚焦在

    46、开源软件生产的心理动因上:开源软件生产者看起来并未从这些无明确产权归属 可让所有人免费公开使用的开源软件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到底是什么动机促使其投身其中?二 大众生产中的动机与行为大众生产并不是网络时代独有的生产方式 1876年墨里(James Murray)接手编辑牛津英语字典后,为解决编写该字典工作量巨大与时间 人力等资源极其有限之间的矛盾,曾广发广告,呼吁读者提供字的引文,参与到字典编辑工作中来 电影教授与疯子戏剧性地呈现了此历史事件 无论是从规模深度还是广度 持续性上看,虽然100多年前民众对牛津英语字典编撰工作的参与与2001年以来民众对维基百科的参与不可同日而语,但实质上,它们身

    47、上均有着大众生产的光环大众生产为微小民智汇为洪流提供了机会,互联网技术更是放大了此机会,将更多人卷入进来 不过,相对于大众生产蓬勃的实践,目前有关大众生产内部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需要更多研究者对此投入时间与精力第四节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 一 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二 人工智能在新闻编辑与分发中的应用 三 人工智能在新闻播出领域内的应用 四 人工智能在传媒与用户交流中的应用 五 传媒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与人的价值匹配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自1990年以来,互联网沿着“网”(web)(19902000年)社会网(social w

    48、eb)(20002010年)语义网(semantic web)(20052020年)遍在网(ubiquitous web)(20152030年)的路径不断演进着 在此演进过程中,网络技术对传媒的影响亦逐渐从传播模式 传播渠道延展至传媒生产层面 如今,除网络技术外,量子信息技术 天地通信技术 类脑计算技术 AR/VR/MR 人工智能 区块链 超级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亦正从概念逐渐进入应用,上述技术相互支持,多有交叉,它们在应用层面的成熟为人类信息传播开辟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为传媒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巨大支持华尔街日报与福布斯将2017年称为人工智能元年 人工智能与其他信息技术一样,具有通用性与开放

    49、性,其有望成为继互联网之后改变世界景观的主要技术动力一 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发现新闻线索 其技术基础是有监督和无监督的机器学习 典型案例包括卫报数字新闻部 纽约时报的The Upshot和美联社数据新闻团队等 二是记者助手 其技术基础是语音识别 语音转化文本 典型案例包括亚马逊的Echo 雷诺兹新闻研究所未来实验室的Recordly Vox的Autodit等 三是新闻撰写与自动化报道(机器写作)其技术基础是自然语言生成和处理 典型案例包括洛杉矶时报2011年推出的报道地震情况的机器人Quakebot 2014年美联社开始用来生产财经新闻的Wor

    50、dsmith 2015年9月腾讯财经推出的Dreamwriter 2015年11月新华社推出的自动新闻协作工具“快笔小新”2016年5月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联合推出的“DT稿王”及今日头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推出的机器写作工具Xiaomingbot等等 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机器新闻写作机器新闻写作(robot journalism)更确切的名称应当是“自动化新闻”(automatic journalism),指运用算法,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转化为叙事体新闻文本的方式一 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虽然利用擅长处理海量数据的优势,写作机器人在更快速 精准地找到完成新闻文本所需信息从而减轻人类工作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四章-传媒生产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2176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