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业银行 管理 基础理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序 商业银行管理,就是运用五种基本管理思想、合理协调三性原则,以实现其四项基本职能的过程。2主要内容 三性原则 四项职能 五种指导理论3三性原则 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4流动性 必要性:存款流动性:随时应付客户提存;贷款流动性:满足贷款需求 未能实现的后果:存款流动性:技术性破产;贷款流动性:丧失客户 实现的主要办法:存款流动性:合理的负债结构、多样化的筹资渠道;贷款流动性:适量的现金资产和合理的二级储备、资产负债的匹配5安全性 减少资产损失、保证资金安全;实现的主要办法:贷前:加强信用分析和项目评估,选好贷款对象;贷中:严格贷款审批、采用合适的信用结构;贷后:债权保障6盈利性 是商业银行
2、企业属性的根本体现。实现的主要办法:开源:收入结构调整 节流:费用结构调整7三性原则的对立统一 统一的一面:统一的一面: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对立的一面:对立的一面: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流动性较大的资产,风险就小,安全性也就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8三性原则的具
3、体运用三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以及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的创新无一不是基于三性的协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三性原则在不同的银行机构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9基本职能 支付中介 信用中介 信用创造 金融服务10五种指导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表外管理理论 营销管理理论 11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或真实票据主义;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12背景 19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数是靠吸收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也比较单一,加之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以及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和信用调节论等银行信用理论的影
4、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着眼于银行资产的管理,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其中资产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13信用媒介论 信用媒介论又称自然主义信用理论,创始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前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及现代的李芙、狄尔等人。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是将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媒介,信用不是资本,也不创造资本。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银行创造信用是有限度的。银行通过贴现和放款,只起着将死资财转化为活资财的作用,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只不过起媒介作用,银行通过信用方式以纸
5、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也只能起着媒介工具的作用。14信用创造论 信用创造论始于18 世纪,发展于19世纪、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劳、亨利桑顿等人。信用创造论认为: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通过信用量的增加与扩展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繁荣商业,使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活力。银行是信用的创造者,因而也是资本的创造者;银行所能创造的资本决定于它的存款准备率。15信用调节论 信用调节论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于现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莱、凯恩斯、汉森、萨缪尔森。信用调节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变动,是由于信用的扩张或收缩造成的,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受制于现金余额的变动;因此,控制经济周期的方法,在于短期利
6、率。货币当局或财政当局可以通过协调宏观经济政策(需求调节政策)以影响短期利率,进而影响信用总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周期的目的。因此,银行信用量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中间指标。16流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不断扩大、业务方式的不断改变和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系统的过程,即由商业贷款管理发展到资产可转换性管理,再到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管理。17商业贷款理论:观点 商业贷款管理以信用媒介论为指导思想,认为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贷款。银行放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强,客户动用的可能性大,为了保持银行
7、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贷款。贷款随着商品的购销而增减,并随着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18商业贷款理论:积极作用 在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只能向工商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服务于生产和流通,不能用于购买证券、消费贷款和长期投资。在金融制度不健全、没有中央银行或存款保险公司作为“最后贷款人”或破产清偿者的情况下,对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与促进金融事业的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商业贷款理论:缺陷 随着信用经济普遍发展,国民收入逐渐增加,公众手中流动资产不断增多,银行存款数额十分庞大,并且定期存款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时贷款如果还局限于自偿性的短期贷款,资金势必
8、呆滞,不仅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追逐最大利润的目的,也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社会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20可转换理论: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各国政府发行大量公债为战争募集军费,政府债券数量猛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战后恢复需要巨额资金,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集建设资金。为配合政府行为和协助政府解决资金难题,同时也由于政府债券具有容易变现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21可转换理论:观点 资产流动性的高低是由资产的可转让程度决定的,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办法是持有那些易于在市场上随时变现的资产,特别是短期国库券。这些资产信誉高、期限短、易于出售、流动性极高。资产可转换性理
9、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银行所掌握的证券能随时出售并转换为现金,银行就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入具备二级市场条件的证券,贷款不一定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22可转换理论:运用 受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1940年代的二战影响,私人贷款需求减少,而政府借款需求却与日俱增。政府公债等流动性极强的证券成为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所采取的二级储备。194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资中,证券投资达79,其中政府公债占73。可转换性管理使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逐渐扩大,业务活动更加灵活多样,提供的金融商品更加丰富多彩,如商业银行除了可以经营短期性放款业务以外还可以从事有价证券的买卖,并腾出一
10、部分资金用于长期贷款。23可转换理论:缺陷 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否变现,主要取决于这种证券是否有人购买,如果需求不旺,即使持有的是变现力极强的有价证券也无法变现,于是,是否存在一个发达的、运转正常的二级证券市场就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先决条件使商业银行发展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证券市场联系在一起,也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更易受一些外部冲击的影响。如果多家银行竞相出售有价证券,会引起行市下跌,难以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效益性。换言之,往往在诸多商业银行都需要获得流动性的紧要关头,流动性反而是最不容易获得的。24可转换理论:评价 可转换性管理是在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金融交易较普遍的情况下,通过金融资产
11、的转换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但是可转换性理论存在的缺陷又提醒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不能仅仅死盯着现实资产的流动性而无视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一个有远见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应该更注重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即重视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也就有了贷款预期收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25预期收入理论:背景 二战以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西方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一方面短期贷款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大量设备和投资的长期贷款的需求。长期贷款的流动性如何保证呢?26预期收入理论:观点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本身并不能自动清偿,其清偿贷款的来源要依靠借款人将来的收入。商业银行贷款的
12、清偿能力表面上取决于贷款期限,实际上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才是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关键所在。相应地,银行贷款是否具有流动性,也应当以借款人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为基础。如果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发放长期贷款也能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反之,即使发放短期贷款也不能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27预期收入理论:积极作用 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而言:审查商业银行贷款的标准不应仅仅停留在期限方面,而应更多地放在贷款的预期收入方面,以贷款预期收入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商业银行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设备租赁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商业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化。对宏观经济而言:商业银行不仅
13、可以介入企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而且可以介入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28预期收入理论:评价 在预期收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完成了由“简单的中介人”到“万能的垄断者”的转变,使银行资产业务出现多样化的变化,同时也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预期收入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期不一定完全正确,一旦客观经济生活中发生不可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或债务人的资信状况等发生较大变化时,贷款偿还能力将下降,其流动性也将减弱。29资产管理理论:总结和比较 都在贷不贷款、贷什么款和如何贷款上做文章;核心是如何保持和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v“真实票据理论”:限制贷款期限;v
14、“资产转移理论”:出售资产;v“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以流动性为核心。只有保持和增强流动性才能在资产选择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盈利性;只有保持和增强流动性,才能有效地避免风险,实现资产的安全性。30负债管理理论 传统负债管理理论 银行券理论 存款理论 当代负债管理理论:购买理论31核心思想 其核心思想是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由资产方转移到负债方,以主动的、积极的负债管理来实现“三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商业银行主动到金融市场上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来源。以此增强资产的流动性。32背景 19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主要关注资产的运用,以资产结构的合理组合来实现资产的流动
15、性和盈利性,很少用心于资金来源。在这个时期,对于银行来说资金来源是既定的。比如存多少钱、存多久,主动权完全操纵在客户手里,银行是被动的。在客户提取存款或需要新的放款时,银行只能以减少资产的方法,如收回贷款或出售投资。33背景 19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对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大,而商业银行受制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规定,以及受到金融市场存放款非中介化(金融脱媒)倾向的侵犯,商业银行因循原来既定的资金来源的经营思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增大的资金需求,不得不考虑融资渠道的创新,这就逐渐形成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必要性 而当时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银行业务的国际化、以及计算机技术和通讯
16、手段的现代化,为银行的负债经营创造了条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刺激了负债经营的发展。可能性 34传统负债管理理论 银行券理论 存款理论 35银行券理论 在商业银行发展的早期,人们将金银或铸币存入银行,由银行开出支付凭证,允诺持票人凭票即可兑现金银或铸币。这种凭证就是银行券,其背后有贵金属资产作保证。当银行经营管理者发现持票人一般不会同时要求兑现,不需要百分之百的金银作保证后,就以多发行银行券的方式为银行谋取利润。银行券构成银行的基本负债。36存款理论 自西方各国建立起中央银行制度后,商业银行失去了发行银行券的职能,商业银行的存款成为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此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