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文言断句与简答x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十五-文言断句与简答x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十五 文言 断句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五年高考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8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注挦撦: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2分)(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分)答案答案(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2)李贺李商隐(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解析解析(1)根据句式对称特点,抓住“所欲言”“所不欲言”“在是”等词语,即可断句。(2)唐李贺曾居昌谷,故以此为别名。李商隐,号玉溪生。(3)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整合文段中评论性的文字和相关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参考译文诗人因诗出名,诗更因为
3、诗人而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愈和李贺、李商隐;以及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诗人吴娄东,都是诗作与人融为一体的。人之外没有诗作,诗作之外没有人,诗人与其诗就完整地融为一体了。益阳人汤鹏,字海秋,有三千多首诗,经过删除之后保留的有两千多首,评论者不少于几十家,最后嘱托龚巩祚写总结评论,龚巩祚也只写一个字罢了:完。凭什么说“完”呢?海秋的情感全在他的诗里,想要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本不该说到底还说的也在诗里。总之不愿摘取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的言语,随意选取一首,无论是熟识他的还是不熟识他的人,都说:这是汤益阳的诗。2.(2017江苏,
4、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节选自吴澄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2分)(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答案答案(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2)苏洵苏轼(
5、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解析解析(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开。“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应放句首,所以“此公生平所谓流俗”之后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
6、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3.(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
7、外三位作者是、。(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答案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解析解析(1)据意断句:“以末学陋识”,介词结构做状语,前置,后面应断开;“操觚窜定其间”语意完整,前后应断开;“穷老尽气”与“刿目钅术心”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应断开。抓标志词辅助断句:“虽”和“亦”为句首词,词前应断开。(2)“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以及
8、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3)根据“宪章之所系”“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等句,可推知该书所记述的大致内容。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一部中国古代政书,由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编撰,记载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参考译文过去江淹说过:“(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这)确实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陈寿号称擅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悉旧事,然而(他们)所著的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为)这件事太难了。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
9、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我姑且辑录见闻,以防备遗忘罢了。4.(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1分)(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答案答案
10、(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2)刘义庆(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联系上文可推断,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今世说时的做法,由此可知“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之间应断开;然后结合虚词“者”“以”“其”“而”进行断句。(2)此题属文学常识识记题,难度不大。(3)解答本题的要点:读懂大意;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祖(模仿)刘氏所作世说新语”“稍节其条目”“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等。参考译文我的朋
11、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一家之言。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5.(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完成(1)(4)题。(10分)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
12、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答案答案(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2)洛阳(3)C(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解析解析(1)注意结合全段,弄清人物关系,进而理解句子大意,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琰”即蔡琰,“
13、伯喈”是蔡琰之父蔡邕的字。(2)语段中的“东京”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而是指蔡邕、蔡琰所处的东汉末年的“东京”(当时又名东都),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3)可根据语段中的“蔡琰”“东京”“建安”“伯喈”“董卓”“范晔”等信息综合判定为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为范晔)。(4)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颇类世所传木兰诗”,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很相似;“东京无此格”,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锋芒,诗风含蓄;“况伯喈女乎”,是说以蔡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蔡琰的诗风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琰之流离,必在
14、父死之后”,而“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可见蔡琰流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而拟作中有“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可见有矛盾点。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定后汉书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参考译文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为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的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
15、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1.(2018无锡一模,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退之、子厚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且自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有改动)(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4分)尝谓文者礼教治政
16、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2)退之、子厚分别是指韩愈和,他们同为中唐的倡导者。(2分)(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4分)三年模拟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答案答案(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2)柳宗元古文运动(3)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以实用(礼教治政,有补于世)为主,在重视文(内容)的前提下,辞(形式)也不能废弃。解析解析(1)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关键虚词“谓”“者”“尔”“其”及句式结构断句。(2)本题考查“韩
17、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答题时,筛选关
18、键语句“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辞之不可以已也”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不能照抄原文。参考译文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些方面。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修饰,流传就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我怀疑韩愈、柳宗元只是给人讲了语言表现方面的问题,而写作文章的本意,并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就够了。况且所谓文章,无非是务必要做到对社会有益罢了;所说的语言,就好像器物上有雕刻绘画一样。如果精巧而华丽,不一定就适用;如果适用,也不一定就精巧华丽。总之要以适用为根本,把雕刻绘画作为外表修饰罢了。不适用,就不称其为
19、器物了。不修饰它的外表,也能像不适用一样,不称其为器物吗?肯定不是的。然而外表修饰也不能不讲,只是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就可以了。2.(2018南通全真模拟五,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选自杨慎升庵诗话,有删改)(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
20、选举故诗衰。(2)“诗话”指。写出古代两部诗话名。(除升庵诗话)(3分)(3)根据文意推断,“省题诗”指什么?(3分)答案答案(1)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2)评论诗人和诗篇的著作六一诗话随园诗话(沧浪诗话白石诗话)(3)唐人为应举而写的诗。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如句式对称,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曰”“故”“今”等。(2)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家、称号、作品、官职等文学常识。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诗话”,即评论诗歌、诗人、诗派及记录诗人故实的
21、著作。它不是诗歌创作,而是指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得失和记载诗家故事的著作和说唱文学的一种,其体制有诗也有散文。古代“诗话”著作较多,如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诗话、清代何文焕的历代诗话等。(3)题干要求根据文意推断“省题诗”的含义,这是一道筛选概括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即“唐以诗取士”“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所以“省题诗”指唐人为应举而写的诗。参考译文胡子厚与我谈论诗歌说:“有常言说,唐朝凭借诗歌选拔人才,因此诗歌兴盛;当代凭借经书文句取代诗歌来选拔人才,因此诗歌衰落。”这种言论错了。诗歌的盛衰取决于人的才学,不是因为朝
22、廷采取的(选拔办法)。汉朝凭借射策(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选拔人才,但苏武、李陵的诗,班固、司马迁的赋在后世显扬,这难道是取决于朝廷(的标准)吗?屈原的离骚可与日月争辉,楚国难道是以骚体诗选拔人才的吗?更何况唐朝用以取士的五言八韵的音律,(以及)当今流传的省题诗(唐代进士按尚书省所出题目而作的诗),大多不精巧。现在流传于世的经典唐诗,都不是省题诗。3.(2018前黄中学、姜堰中学、溧水中学联考,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齐梁以降,病以声律,类俳优然,沈宋而下,裁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自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李义山喜用僻事、下奇字,晚唐人多效之,号西昆体,殊无典雅浑厚之气
23、,反詈杜少陵为村夫子,此可笑者二也。(选自李纯甫西岩集序,有删改)(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裁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自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2)“灵均”“李义山”分别指、。(2分)(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觉得唐代诗人可笑的原因。(4分)答案答案(1)裁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自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2)屈原李商隐(3)讲求格律;庸俗浅薄;喜用僻字;狂妄自大。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可先找到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如“者、此”,再找到句子中的动词“裁、谓、睹、笑”,据此断句。(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离骚中有“名余曰正则
24、兮,字余曰灵均”句,可知“灵均”为屈原。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3)本题要求概括“作者觉得唐代诗人可笑的原因”,原文总共两句话,从“此可笑者一也、此可笑者二也”可知主要论述了作者觉得唐代诗人可笑的原因,原文有“病以声律,类俳优然;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用僻事、下奇字;殊无典雅浑厚之气,反詈杜少陵为村夫子”,可概括为:讲求格律;庸俗浅薄;喜用僻字;狂妄自大。参考译文齐、梁以来,弊病主要在于讲求格律,极像骈文,沈佺期、宋之问以下,调整句读又非常庸俗浅薄,自以为从屈原以后没有人能看到这一秘诀,这是可笑的原因之一。李
25、商隐喜欢用生僻的事和奇怪的字,晚唐人很多效仿他,称作西昆体,很是没有典雅浑厚的气质,以而责骂杜甫是村夫子,这就是可笑的原因之二。4.(2017无锡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节选自萧统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