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土壤水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六章-土壤水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水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水土壤水1、土壤水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有两句、土壤水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有两句 话可以说明这一点。一句是,话可以说明这一点。一句是,“水利是农业水利是农业 的命脉的命脉”,另一句是,另一句是“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收 少收在于肥少收在于肥”。这是在比较水和肥的相对重。这是在比较水和肥的相对重 要性,其实多收少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要性,其实多收少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 水。水。2、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着其它肥力要素的状况。、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着其它肥力要素的状况。土壤水分多少对养料的形态、运输、转化有直土壤水分多少对养料的形态、运输、转化有直接的影响,土壤
2、水分状况与土壤空气和热量状接的影响,土壤水分状况与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况有直接的关系。土壤水分状况还直接影响土壤的胀缩性、土壤水分状况还直接影响土壤的胀缩性、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等物理机械性质。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等物理机械性质。3、水对土壤发生和形成过程有深刻的影响,、水对土壤发生和形成过程有深刻的影响,在土壤分类学上,就有所谓在土壤分类学上,就有所谓“水成土壤水成土壤”、“半半水成土壤水成土壤”之说,在国内外众多的土壤分类体之说,在国内外众多的土壤分类体系中,土壤水分状况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放系中,土壤水分状况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放在较高的分类单元。在较高的分类单元。4、土壤水
3、是全球水分循环和平衡中一个非常重、土壤水是全球水分循环和平衡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环节,土壤圈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水库,要的环节,土壤圈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水库,如果这个水库出了毛病,就会导致许多严重如果这个水库出了毛病,就会导致许多严重 的灾害。的灾害。第一节第一节 土壤水的含量和类型土壤水的含量和类型一、土壤含水量一、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一一)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1、重量百分数、重量百分数水水重重%=土壤水重土壤水重/干土重干土重100%=(W2-W3)/(W3-W1)100%重量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的要点是:重量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的要点是:
4、要以烘干土为基数来表示,而不是以湿土重要以烘干土为基数来表示,而不是以湿土重为基数来表示。为基数来表示。烘干土重烘干土重=湿土重湿土重/(1+水水重重%)湿土重量为湿土重量为120g,烘干后重,烘干后重100克,克,水水重重%=(120-100)/100=20%。如果其中水分减少一半,如果其中水分减少一半,水水重重%=(110-100)/100=10%。如果以湿土为基数,则水分含量分别为如果以湿土为基数,则水分含量分别为:(120-100)/120=16.67%,(110-100)/110=9.09%。2、容积百分数、容积百分数 指土壤水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其指土壤水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
5、分数。其优点是,能清楚地表明土壤水填充土壤孔隙的优点是,能清楚地表明土壤水填充土壤孔隙的程度,并能表示土壤中固、汽、液三相的相对程度,并能表示土壤中固、汽、液三相的相对比例。比例。水水容容%=水水重重D D为土壤容重,此式中,含有除以水的比为土壤容重,此式中,含有除以水的比重。重。3、土壤水贮量、土壤水贮量 指一定厚度土层中水的总贮量。指一定厚度土层中水的总贮量。1)水)水mm=H M D 水水重重%/M10 =H D 水水重重/10 =H 水水容容/10式中:式中:H为土层厚度为土层厚度(cm),M为土壤面积为土壤面积(cm2),D为土壤容重为土壤容重(g/cm3),乘以乘以10是为了将是为
6、了将“cm”变成变成“mm”。2)灌溉上用)灌溉上用“方方/单位面积单位面积”来表示来表示 A:以以亩为单位亩为单位 水水方方/亩亩=水水mm1/10002000/3 =2/3水水mmB:以公顷为单位,则为以公顷为单位,则为 水水方方/公顷公顷=2/3水水mm 15 =10水水mm(二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1、烘箱法、烘箱法 是测定土壤水分的标准方法。优点是准是测定土壤水分的标准方法。优点是准 确度高,可同时测定大批样品。缺点是:确度高,可同时测定大批样品。缺点是:不能原位测定,定期观测时因需变换取土位不能原位测定,定期观测时因需变换取土位 置,容易产生误差;置,容易产生
7、误差;所需时间长所需时间长(6-8小时小时),不能很快得到结果。,不能很快得到结果。2、红外线法、红外线法 用红外线灯加热土壤,使水分迅速蒸发,用红外线灯加热土壤,使水分迅速蒸发,克服了烘干法需时较长的缺点克服了烘干法需时较长的缺点(15分钟分钟),但需,但需特殊设备。特殊设备。3、酒精燃烧法、酒精燃烧法 向土壤样品中加入酒精,靠酒精燃烧产生的向土壤样品中加入酒精,靠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水分蒸发,从土样的重量变化求得含水量。热量使水分蒸发,从土样的重量变化求得含水量。优点:快速,并可在野外测定。优点:快速,并可在野外测定。缺点:精度不高,耗费酒精。缺点:精度不高,耗费酒精。4、电石法、电石法
8、准确称量过的土壤与过量的碳化钙混合,加准确称量过的土壤与过量的碳化钙混合,加入一个耐压容器中,产生乙炔:入一个耐压容器中,产生乙炔:CaC2+2H2O=Ca(OH)+H2C2 乙炔产生的压力与乙炔生成量成正比,据此乙炔产生的压力与乙炔生成量成正比,据此可测得土壤含水量。可测得土壤含水量。5、中子散射法、中子散射法 中子湿度计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一中子湿度计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一为探管,一为计数器。探管内装有一个快速中为探管,一为计数器。探管内装有一个快速中子源,通常是镭一铍或铈子源,通常是镭一铍或铈铍混合物。铍混合物。探测器置于土壤中后,中子源发射速度很探测器置于土壤中后,中子源发射速
9、度很高的中子,当这些中子与水中的氢原子相碰撞高的中子,当这些中子与水中的氢原子相碰撞时,失去部分能量而变成慢中子,产生的慢中时,失去部分能量而变成慢中子,产生的慢中子由定标器检测出来,即可求出土壤含水量。子由定标器检测出来,即可求出土壤含水量。中子散射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中子散射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优点:可以定位测定、连续测定,不用取土样。优点:可以定位测定、连续测定,不用取土样。缺点:不能测薄层土,仪器造价昂贵,中子对人缺点:不能测薄层土,仪器造价昂贵,中子对人 体有伤害作用,需要特殊保护。体有伤害作用,需要特殊保护。二、土壤水的类型二、土壤水的类型 土壤水存在于土壤颗粒的表面,以及土壤土壤
10、水存在于土壤颗粒的表面,以及土壤孔隙当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水分,所受的作用孔隙当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水分,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运动能力不同,对植物的有效性也不力不同,运动能力不同,对植物的有效性也不一样。一样。直到上世纪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占主要地位的分年代,国际上占主要地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含水量的不同,把土壤水划类方法,是根据土壤含水量的不同,把土壤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分类方法至今仍在许多文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分类方法至今仍在许多文献和教科书中出现。献和教科书中出现。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吸湿水 膜状水膜状水 毛管水毛管水 重力水重力水数量法数量法1 1、吸湿水、吸湿水
11、干土从空气中吸收的水汽,称为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收的水汽,称为吸湿水。吸湿水的特性:吸湿水的特性:密度最大可达密度最大可达1.41.5;对溶质没有溶解能力;对溶质没有溶解能力;导电性极弱甚至不导电;导电性极弱甚至不导电;热容量较低;热容量较低;冰点下降很多。冰点下降很多。土壤吸湿土壤吸湿量:量:土壤吸附汽态水的量,称为土壤吸湿量。土壤吸附汽态水的量,称为土壤吸湿量。2 2、膜状水、膜状水 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吸湿量时,土粒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吸湿量时,土粒周围就会形成水膜,这种水膜叫作膜状水。周围就会形成水膜,这种水膜叫作膜状水。膜膜状状水水示示意意图图 当两个水膜厚度不同的土粒接触时,由于
12、当两个水膜厚度不同的土粒接触时,由于两个土粒作用于水膜的分子引力不同,水膜由两个土粒作用于水膜的分子引力不同,水膜由厚的地方向薄的地方移动,直到水膜厚度相等厚的地方向薄的地方移动,直到水膜厚度相等或两个土粒对水膜的吸力相等为止。或两个土粒对水膜的吸力相等为止。膜状水的运动方向膜状水的运动方向 膜状水移动的速度非常缓慢,只有膜状水移动的速度非常缓慢,只有0.2 0.4 mm/h,膜状水虽然可供植物利用,但往往,膜状水虽然可供植物利用,但往往是远水不解近渴,只有和植物根毛直接接触的是远水不解近渴,只有和植物根毛直接接触的膜状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膜状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膜状水的运动速度膜状水
13、的运动速度3 3、毛管水、毛管水 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水水沿沿着着毛毛管管上上升升毛管作用力范围:毛管作用力范围:0.1-1mm,有明显的毛管作用;有明显的毛管作用;0.05-0.1mm,毛管作用较强;毛管作用较强;0.05-0.005mm,毛管作用最强;毛管作用最强;0.001mm 毛管作用消失。毛管作用消失。A.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 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它与地下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它与地下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
14、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土土 粒粒毛毛管管悬悬着着水水示示意意图图B.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而形成的水分。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而形成的水分。这这种种水分受地下水位的影响,可以上下移动。水分受地下水位的影响,可以上下移动。土土 粒粒毛毛管管上上升升水水示示意意图图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上升高度 从地下水面到毛管从地下水面到毛管水水上升所能达到的相对上升所能达到的相对高度,叫毛管水上升高度。高度,叫毛管水上升高度。h:水柱高度(水柱高度(cm),d:孔隙直径(孔隙直径(mm)4 4、重力水、重力水 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
15、的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三、土壤水分常数三、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状况从完全干燥到全蓄水量,可土壤水分状况从完全干燥到全蓄水量,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代表一定形态的水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代表一定形态的水分,各阶段之间的转折点,称为土壤水分常数。分,各阶段之间的转折点,称为土壤水分常数。1、最大吸湿量、最大吸湿量(maximum hygroscopicity)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分子,主要受吸附力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分子,主要受吸附力的作用。的作用。吸附力很强,在颗粒表面,可达吸附力很强,在颗粒表面,可达12万个大万个
16、大气压,外层也可达数十个大气压。气压,外层也可达数十个大气压。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分子有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分子有1520层,层,厚度约为厚度约为45毫微米毫微米()。土壤这种吸附汽态水的性能,称为土壤吸湿性。土壤这种吸附汽态水的性能,称为土壤吸湿性。当空气被水饱和时,土壤的吸湿量达到最大,这当空气被水饱和时,土壤的吸湿量达到最大,这 时的吸湿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时的吸湿量称为最大吸湿量。2、最大分子持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maximum molecular moisture holding capacity)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厚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厚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
17、子持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3、凋萎含水量、凋萎含水量(permanent wilting percentage)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含水量。凋萎含水量是植物可利用水的下限。凋萎含水量是植物可利用水的下限。4 4、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 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较粗毛管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较粗毛管中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出现断裂,蒸发速率明显降中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出现断裂,蒸发速率明显降低,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低,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大约相当于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大约相
18、当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的7575左右。左右。5、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悬着水,称为田间持水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悬着水,称为田间持水量量。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着水。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状况、松紧状况等的影响。量、土壤结构状况、松紧状况等的影响。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是植物可利用水的上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是植物可利用水的上限,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渗。限,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渗。通
19、常将田间持水量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通常将田间持水量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指标。5、全持水量、全持水量(最大持水量,饱和持水量)最大持水量,饱和持水量)(maximum moisture capacity)土壤为重力水所饱和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为重力水所饱和时的含水量,称为全持水量全持水量。近二三十年的研究表明,无论在任何含水近二三十年的研究表明,无论在任何含水量下,各种力都在起作用,只是在不同含水量量下,各种力都在起作用,只是在不同含水量范围内,各种作用力的强度不同而已范围内,各种作用力的强度不同而已 比如所有土壤水都受重力的作用,在极其比如所有土壤水都受重力的作用,在极其细小的孔隙中
20、,无法区分吸附水和毛管水等。细小的孔隙中,无法区分吸附水和毛管水等。用含水量表示土壤水分状况,有下面的缺陷:用含水量表示土壤水分状况,有下面的缺陷:只表示了水与土的比值,或数量关系,而不只表示了水与土的比值,或数量关系,而不 能说明土壤水的性质。能说明土壤水的性质。不能说明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需水的关系。不能说明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需水的关系。例如:例如:砂土含水砂土含水15%,粘土也含水,粘土也含水15%,其有效,其有效性是不同的,砂土中的水分是有效的,而粘土性是不同的,砂土中的水分是有效的,而粘土 中的水分是无效的。中的水分是无效的。不能充分说明土壤水运动的规律不能充分说明土壤水运动的规律 在
21、同一土壤中,或土壤质地相同的情况下,在同一土壤中,或土壤质地相同的情况下,水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由土壤含水量高的地方水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由土壤含水量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例如从含水量向低的地方运动,例如从含水量30%处向含水量处向含水量20%处运动。处运动。但是,在质地不同的情况下,却会产生相但是,在质地不同的情况下,却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含水量反的结果,含水量15%的砂土,其中的水分可的砂土,其中的水分可能向含水量能向含水量20%的粘土运动。的粘土运动。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的能态一、土壤水分能量概念一、土壤水分能量概念 没有进入土壤的水,如江、河、湖、海中的没有进入土壤的水,如
22、江、河、湖、海中的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水,这种水除了分子之间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水,这种水除了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和受地心重力作用外,不受任何约束,相互作用和受地心重力作用外,不受任何约束,可以自由流动,有一定的自由能。可以自由流动,有一定的自由能。进入土壤中的水分子和土壤颗粒一接触,进入土壤中的水分子和土壤颗粒一接触,就受到土粒的吸引,水分子被束缚在土粒的表就受到土粒的吸引,水分子被束缚在土粒的表面,使水分不能自由流动,而降低了水的自由面,使水分不能自由流动,而降低了水的自由能。能。土壤内溶质的作用,也可以牵制水分子,土壤内溶质的作用,也可以牵制水分子,降低水的自由能。降低水的自由能。由于土壤水
23、分受到了种种的束缚,它的活由于土壤水分受到了种种的束缚,它的活动力一定要比自由水小,或者说土壤水分所具动力一定要比自由水小,或者说土壤水分所具有的能量水平要比自由水低。有的能量水平要比自由水低。如果以纯净的自由水在一定温度下所具有的如果以纯净的自由水在一定温度下所具有的能量水平作为标准,把它看作零,那么在田间条能量水平作为标准,把它看作零,那么在田间条件下,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土壤水,能量水平件下,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土壤水,能量水平就必然小于标准,即小于零,是负值。就必然小于标准,即小于零,是负值。土壤中水的能量有两种形式,即动能和势土壤中水的能量有两种形式,即动能和势能。然而,在土壤中除了
24、受重力影响而运动的能。然而,在土壤中除了受重力影响而运动的水以外,其它形态的水运动都很慢,因而其动水以外,其它形态的水运动都很慢,因而其动能接近于零,所以,土壤水分的能量主要是势能接近于零,所以,土壤水分的能量主要是势能,因此,称为水势,或称能,因此,称为水势,或称“土水势土水势”。土壤水的势能高低,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土壤水的势能高低,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土体内部各点的势能差,是造成水在土变化,土体内部各点的势能差,是造成水在土壤内运动的真正动力和原因,而含水量只是表壤内运动的真正动力和原因,而含水量只是表面现象。面现象。在自然界,所有物质运动的自发的和普遍在自然界,所有物质运动的自发的和
25、普遍的趋势,是由势能高处向势能低处移动,并且的趋势,是由势能高处向势能低处移动,并且趋向平衡,土壤水也是这样。趋向平衡,土壤水也是这样。(一一)土水势的构成土水势的构成1、基质势、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m)进入土壤中的水,主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进入土壤中的水,主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即吸附力和弯月面力,由这两种力造成的势能降即吸附力和弯月面力,由这两种力造成的势能降低,称为基质势。低,称为基质势。这是土水势中最重要的一个分势,在不同这是土水势中最重要的一个分势,在不同含水量情况下,基质势是不同的,土壤愈干,含水量情况下,基质势是不同的,土壤愈干,对水吸持力越强,土壤水分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