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215246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格式:PPT
  • 页数:101
  • 大小:298.7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区域分析 规划 复习 课件
    资源描述:

    1、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式。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间系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有时也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有时也称区域系统。区域系统。(一)类型(一)类型1、根据区域的自然或人文属性,可分为自然区根据区域的自然或人文属性,可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计划区域、经济区域。域、行政区域、计划区域、经济区域。2、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别程度,可分为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别程度,可分为均

    2、质区域和极化区域(结节区)。和极化区域(结节区)。3、根据区域的开发程度和发展历程,可分为不根据区域的开发程度和发展历程,可分为不发达地区或待开发区、萧条区或衰退区、拥挤发达地区或待开发区、萧条区或衰退区、拥挤地区或过密地区。地区或过密地区。整体性 结构性 层次性 自组织性 稳定性(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的关系(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三)区域分析方法(三)区域分析方法 1.概念: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

    3、的规律。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

    4、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3区域发展分析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1地理学的比较法地理学的比较法 2经济学的分析法经济学

    5、的分析法 3数学的模拟法数学的模拟法第一节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和阶段性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和阶段性第三节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第三节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第四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第四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第五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第五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第六节人地关系变化和环境库兹涅茨规律第六节人地关系变化和环境库兹涅茨规律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一)(一)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二)(二)主要因素作用机制分析主要因素作用机制分析(三)(三)区域经济影响因素作用

    6、分析区域经济影响因素作用分析(一)(一)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1 1、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2 2、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3 3、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和阶段性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胡佛 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准备起飞 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生产性投资的提高,从占国民

    7、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 以下增加到 以上。()一个或更多主要制造业部门的高速发展(即形成若干主导产业)。()这样一种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存在或很快出现,即它能够开发现代部门扩展的冲力和在起飞中外来经济潜在的影响,并且能够赋予增长一种持续前进的特征。()传统社会阶段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提(准备)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的是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的是重化学工业,如钢铁、化学、机械等。()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部门(如小汽车、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是服务业部门(如教育、卫生、住

    8、宅建设、文化娱乐、环保等)。待开发阶段 成长阶段()外部推动型()国家投入型()自身积累型()边贸启动型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区位性衰退、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消聚性衰退第三节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三次产业与配第 克拉克定理(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

    9、: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配第 克拉克定律 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钱纳里提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标准增长模式,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六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第一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第二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 第三阶段 工业化中期阶段 第四阶段 工业化后期阶段 第五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 第六阶段 现代化社会阶段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

    10、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不断下降。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一)重工业化过程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用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后来人们称此为霍夫曼系数或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

    11、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 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运动规律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运动规律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一)低水平的均衡阶段(二)极核发展阶段(三)扩散阶段(四)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五)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差异的变化一、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二、城镇化是客观的必然趋势三、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四、城镇化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第一节 自然资源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 技术条件 1.概念:概念:2.分类:分类:(一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

    12、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 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3.特征:特征:有

    13、限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区域性: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整体性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首先,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

    14、值以及区 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作用的几种资源。其次,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第三,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第四,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

    15、质的评价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

    16、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4自然资源开发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17、,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井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5自然资源开发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用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待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一)区

    18、域人口数量分析(二)区域人口的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的质量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区位与区位理论第一节区位与区位理论第二节距离衰减原理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二节距离衰减原理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理论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理论第四节区

    19、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第四节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第五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五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六节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理论第六节经济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理论第七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新进展第七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新进展 一、区位及其类型一、区位及其类型 二、区位论及其发展二、区位论及其发展 三、农业区位论与农业用地的空间变化三、农业区位论与农业用地的空间变化规律规律 四、工业区位与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四、工业区位与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 五、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五、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韦伯(Alfred WeberAlfred Weber,1

    20、868195818681958)是德)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一、距离衰减原理一、距离衰减原理二、空间扩散二、空间扩散三、引力模式和潜能模式三、引

    21、力模式和潜能模式四、点与点之间相互作用模型体系四、点与点之间相互作用模型体系一、规模经济论一、规模经济论(一)集聚因子的作用方式(一)集聚因子的作用方式1、生产或技术集聚、生产或技术集聚2、社会集聚、社会集聚(二)集聚因子所导致的地域经济类型(二)集聚因子所导致的地域经济类型1、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点的扩展(内部规模经济)点的扩展(内部规模经济)2、区位规模经济、区位规模经济-地域的蔓延(布局规模经济)地域的蔓延(布局规模经济)3、城市化规模经济、城市化规模经济一、地域分工理论一、地域分工理论(一)地域分工的含义(一)地域分工的含义 1 1、区域分工: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区

    22、域分工: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空间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2 2、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3 3、一般演变过程:从国内局部性地区分工,到全、一般演变过程:从国内局部性地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地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域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1 1、亚当、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2 2、大卫、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3 3、约翰、

    2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4 4、赫克歇尔、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5 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6 6、迈克尔、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 1)亚当)亚当斯密:英国斯密:英国18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的创始人。2 2)斯密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益,然)斯密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益,然后联系到整个社会,论证地域分工的合理性。后联系到整个社会,论证地域分工的合理性。即每个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应集中生产在即每个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应集中生产在社会上有利的产品,再用销售所得去

    24、购买所需社会上有利的产品,再用销售所得去购买所需的其它所有物品。推而广之,斯密认为国家间的其它所有物品。推而广之,斯密认为国家间亦应如此。亦应如此。3 3)举例(表)举例(表4 41 1)4 4)观点观点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导致生产成本绝对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如果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如果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

    25、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生产地域分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生产地域分工学说的基石。工学说的基石。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972 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警告,的警告,1992 年年6 月联合国环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 里约环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境与发展宣言 21 世纪议程世纪议程 等纲领性文件。等纲领性文件。1994 年年 中国中国21 世界议程一中国世界议程一中国21 世纪人口、世纪人

    26、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 的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的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3R 原则,即原则,即“减量化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再利用(reusing)和和“再循环再循环”(recycling)。减量化减量化(减物质化减物质化)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流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利用再利用(反复利用反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多方

    27、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多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再循环(资源化或再生利用资源化或再生利用)体现在输出端,通过把废弃物再体现在输出端,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为资源,减少最终处理量。再循环、资源化有两种途径次变为资源,减少最终处理量。再循环、资源化有两种途径:原级资源化原级资源化 次级资源化次级资源化一、经济区概述一、经济区概述(一)经济区概念(一)经济区概念过去一般都认为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统一体,或者是过去一般都认为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统一体,或者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综合体。但是,

    28、这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地域生产综合体。但是,这种定义是从区域经济的组织角度来考虑的,实际上只关注了具有较高组种定义是从区域经济的组织角度来考虑的,实际上只关注了具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也就是综合经济区,而没有包含其他类型的织水平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也就是综合经济区,而没有包含其他类型的经济区。经济区。现在,更多学者认为,现在,更多学者认为,“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这种认识既强调了经济区作为经济。这种认识既强调了经济区作为经济活动空间的特性,也指出了

    29、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和多样性,因而比较好地活动空间的特性,也指出了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和多样性,因而比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区的本质。体现了经济区的本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开发区域开发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第三节区域开发决策第三节区域开发决策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第五节区域规划概述第五节区域规划概述(一)平衡布局和三线建设(一)平衡布局和三线建设(二)三大经济地带与梯度推移模式(二)三大经济地带与梯度推移模式(三)沿海沿江开放与(三)沿海沿江开放与“T”型模式型模式(四)大循环理论与圈层开放模式(四)大循环理论与圈层开放模式(五)协调发展与大都市圈开发模式(五)协调

    30、发展与大都市圈开发模式 一、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一、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 三、战三、战 略略 抉抉 择择 四、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四、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指基于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指基于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意义的谋划。核心:核心: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等。

    31、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等。2 2、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决定因素:决定因素:1 1)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2 2)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l定义:定义: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l规划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二是行规划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

    32、未来,二是行为决策。为决策。l因而,区域规划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所因而,区域规划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所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案的选择。l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根据区域发展条件,从历史、现根据区域发展条件,从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

    33、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l目的: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与自然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系统法(一)系统法(二)传统综合方法(二)传统综合方法(三)比较法(三)比较法(四)数学模拟法(四)数学模拟法l(一)区域发展定(一)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位与发展目标l(二)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二)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l(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34、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l(四)基础设施规划(四)基础设施规划l(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l(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l(七)区域空间管制(七)区域空间管制l(八)区域发展政策(八)区域发展政策 第一节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 第二节区域发展重点的选择 第三节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 第四节我国区域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一、区域发展方向的确定 区域发展方向是指未来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区域系统发展的总的设想,主要是指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总的设想。山西省今后要大力开发煤炭资源,建设成为我国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上海市今后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35、实施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提高湖南省的区域竞争力,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理论依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汤普森在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一文中提出。一旦一个区域步入工业化道路,它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遵循一个规则的变化次序而发展,从年青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老年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面临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一、区域发展目标的含义、性质和分类(一)区域发展目标的含义和性质1层次性 2网络性 3可接受性和挑战性 4伴随信息反馈性 5可观测性 6时效性 7多维性 8地域性一、选择重点的意义选择发展重点是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核心之一只有抓住重点,即抓住影响系统运行的关键部门、

    36、关键地区,才能有效地推进整个区域的开发地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等,具有特定的组合结构和一定量的限制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一般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先导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重点。主导产业是社会投资的重点而不一定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政府可以为支柱产业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其本身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克服瓶颈,使长线产业的闲置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地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当前全国经济布局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带头作用的经济区;二是在未来全国经济布局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带动作用的经济区域。是指区域内部自然条件好,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与产业基

    37、础,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高,并对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重点地域选择的一般依据是前述的区域开发空间模式:据点、点轴、网络、梯度推移、核心边缘、圈层等模式。2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 3 自然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巨大 4开放度高,投资环境优越 1资源导向型重点地域的发展模式 (1)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主导条件 (2)是各类战略重点区域的最初存在形式 2市场导向型重点地域的发展模式 (1)市场决定重点地域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2)是资源靠进口,产品靠出口,“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经济发展模式。(3)竞争机制是这类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发展多样化的

    38、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3都市区位导向型重点地域的发展模式(1)以首都为依托的优越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主导因素。(2)产业结构多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3)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是一个以政府干预为主、兼用市场调节的双向调控过程 4复合导向型重点地线的发展模式(1)重点地域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条件不是单一的,而是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等多种条件的复合体,是所有类型的战略区域中形成与发展条件最好的类型 (2)这类重点地域存在时间长,发展潜力大,不会因资源枯竭而被异地置换,更不会因市场波动而大起大落,有着持久发展和自我巩固与强化的能力,是国家综合发

    39、展着力追求的一种模式,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国家采用的模式,其中以美国东北部地区为典型代表。(一)增长极模式(据点式开发模式)(一)增长极模式(据点式开发模式)(二)点轴开发模式(或以点轴为主线的(二)点轴开发模式(或以点轴为主线的条带式开发模式)条带式开发模式)(三)核心边缘模式(三)核心边缘模式 (四)圈层结构模式(四)圈层结构模式 推动型产业的特征:第一,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第二,产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第三,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第四,产业的生产分布可能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广阔。第五,产业的企业规

    40、模一般比较大。一、基本思路和原则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三、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2、生态工程;3、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4、改善公共服务;5、完善边境口岸设施;6、加大政策扶持。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1、发展现代农业;2、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3、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加快市场体系建设;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

    41、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1、加强现代农业建设;2、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3、发展高技术产业;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完善市场体系。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脾,提、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脾,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2、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精加工和高端产品;3、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

    42、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转移;4、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5、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6、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建设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建设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支持革命老区、民

    43、族地区和边疆地区 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六)健全区域协调互助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健全互助机制;健全扶持机制。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和土地利用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管治区域管治 第五节第五节 土地保护土地保护 一、土地一、土地l(一)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l(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二)原生土地和人工化土地l(三)土地资源的特征(三)土地资源的特征l早期地理学的观点:早期地理学的观点:土地是地球的陆地部分,土地是

    44、地球的陆地部分,即由泥土和沙石堆成的固体场所。即由泥土和沙石堆成的固体场所。l近代地理学的观点:近代地理学的观点: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自然综合体。l在近代地理学对土地认识的基础上,引出在近代地理学对土地认识的基础上,引出经济经济学、法学、农学意义学、法学、农学意义的土地概念。的土地概念。1.1.稀缺性稀缺性 2.2.恒久性恒久性 3.3.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l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

    45、征,来满足自身需要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的过程。l土地利用可以是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土地利用可以是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非生产性活动(如住宅建筑、修建公园等?)性活动(如住宅建筑、修建公园等?)。l土地利用形态可分为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土地利用形态可分为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l平面利用:主要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用地;平面利用:主要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用地;l立体利用:主要是城市用地、立体利用:主要是城市用地、采矿等。采矿等。l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土地的需求与供给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粮食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连反映,粮食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连结点。结点。l

    46、供需矛盾的焦点是耕地与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的焦点是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比例。一、土地类型:一、土地类型:四种分类四种分类(一)按地貌特征分类:五分法(一)按地貌特征分类:五分法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角度分类:九分法(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角度分类:九分法 中科院地理所的分类中科院地理所的分类(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二)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三)土地分区类型(三)土地分区类型(四)土地分区体系(四)土地分区体系(五)土地分区的依据(五)土地分区的依据l土地利用分区、或用途分区土地利用分区、

    47、或用途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l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分区分区的主要任务:划分各种用地区,的主要任务: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利用规定各种用地区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原则和管理措施。l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布局布局的主要任务:确定各类用地的比的主要任务: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

    48、限。土地分区类型,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并考虑不同地区的情况而定,同时宜尽可能与土地利用现在分类相衔接。据此,有的人建议将土地分成9种用途区,即: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用地分区类型另一种典型是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分类,全国各城市普遍把城市土地分为三类用地,即住宅用地类型、商业用地类型和工业用地类型。案例:土地利用类型分区案例:土地利用类型分区l20192019年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四种空间类型:年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四种空间类型: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都会

    49、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l20192019年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珠三角协调发年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珠三角协调发展规划的三种类型:展规划的三种类型:城镇建设发展区、乡村城镇建设发展区、乡村及农业发展区、区域绿地及农业发展区、区域绿地l广东省中心镇规划的三种类型:广东省中心镇规划的三种类型:不准建设区、不准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控制发展区非农建设区、控制发展区l我国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三种类型:我国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三种类型:住宅用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l一、管治的涵义一、管治的涵义l二、区域管治的概念二、区域管治的概念l三、区域管治的作用三、区域管治的作用l

    50、四、区域管治的原则四、区域管治的原则l五、区域管治分区五、区域管治分区 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 三、切实保护耕地三、切实保护耕地 第七章第七章 区域产业规划区域产业规划 第一节 第一产业布局规划第二节 第二产业布局规划第三节 第三产业布局规划l农业区域专业化:以自然条件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主要依据而实施。l农业的综合发展:农业是多部门结合的产业,各部门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并组成合理的区域农业内部结构。l农业在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同时,必须进行综合发展,各区域明确发展重点,以一两种农业部门,一两种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1524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