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文稿写作1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广播电视文稿写作1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播电视 文稿 写作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广播电视文稿写作陈洪友2011.2绪论n一、新闻工作者n1.媒体人与自然人的区别n媒体人指媒体的从业人员。传媒行业里的制作、设计、业务、策划等职位的人员都可以称得上媒体人。n1)媒体的人性化代表n2)必须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n2.媒体人的社会职责n1)历史的记录人n2)社会的守望者n3)受众的服务员n不能也不应扮演政府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角色二、新闻工作者的素养n1.政治素养1)“耳朵”的功能:接听,也即传达党和国家()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指导性下情上达,正面宣传2)“眼睛”功能:巡视,发现和曝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社会丑恶现象,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性舆论监督n2.知
2、识和学识素养n3.思维和思想素养n4.新闻业务素养:新闻才干、新闻敏感、新闻经验。现场广播是最能反映新闻业务素质、衡量记者的新闻敏感、观察判断、叙事描绘和播报能力的最好尺度。三、新闻工作者的 时代意识和责任(一)新闻工作者的时代意识1.竞争意识:媒介产品参与市场竞争。1)新闻价值取向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2)新闻报道的关键:时效性、真实性3)敢于并善于抓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4)强化信息观念:及时反馈、迅速调整2.受众意识:受众需求是媒介生存的基础,受众是新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三贴近”是要求。3.开放意识:新闻媒介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是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新要求,是经济包括新闻信息全
3、球化的新要求,是优秀新闻写作的要求。4.监督意识(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1.当前新闻传播的“五大害”:“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和“低俗新闻”、“虚假广告”2.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n“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n传播责任:捍卫真理:真实的信息、正确的观点n安全责任:有利于国家安全、稳定的信息,n道德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引领时代风尚。n监督责任: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n文化责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精神n第一章:新闻写作的n 原则和要求一、真实新闻及写作的基本原则n(一)真实是新闻及写作的第一原则n1.新闻的本源是真实n2.新闻文体以写真人真事区别于其他文体而独立
4、存在,真实性是新闻及写作的基石和原则n(二)真实性的层次及相关要求n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浅表层次的要求)n2.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更深层次的要求)n新闻报道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n是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统一(三)新闻报道失实及其原因n1.新闻报道失实的类型n1)故意失实n2)非故意失实(业务性失实)n2.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n1)外部原因:社会政治原因、意识形态原因、商业利益原因、媒体竞争原因n2)个人原因:思想意识原因、工作能力原因、工作态度原因n3.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n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坚持独立思考。排除各方干扰,不跟风,不跟钱。
5、n2)在报道内容方面坚持完整、平衡原则。n完整:全面了解事实真相,在报道中力争全面地反映n平衡:赞美时 不要过头,最好提及差距和不足;批评时 不要一无是处,更不要一棍子打死。n3)陈述事实的情节和细节严禁想当然。尤其是在人物思想、情绪和心理活动描写时,不能使用合理想象的方法。n4)培养质疑意识,认真验证事实、核实引用的材料n5)语言准确有分寸n6)注明消息来源:交代信息提供者和引语陈述者n7)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二、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基本方法(一)“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有两层含义:1.1.新闻报道要客观叙事,新闻报道要客观叙事,2.2.又要寓意于叙事之中。又要寓意于叙事之中。1.新闻报道要客
6、观叙事。新闻报道要客观叙事。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报道的内容应确凿可信,最好是根据第一手材料写成,若是间接材料应注明消息来源,便于读者判断。2)新闻报道中重在描述事实,不要轻易做出结论。若非下结论不可最好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新闻不应包含没有出处的评论。3)对有争论的问题、事物,不能凭记者个人爱憎好恶片面报道。4)注意掌握事件的全过程、关键情节和细节,并适当组织到报道中去,使报道具体、充实、形象、可信。2.新闻报道又要寓意于客观叙事之中。新闻报道又要寓意于客观叙事之中。1 1)寓意是报道的统帅和灵魂。新闻报道对材料的选择、)寓意是报道的统帅和灵魂。新闻报道对材料的选择、报道角度和意图的确定、新闻语
7、言的运用都具报道者的报道角度和意图的确定、新闻语言的运用都具报道者的寓意。寓意。2 2)“寓意于事寓意于事”是报道的策略和方法。可以隐蔽、含蓄是报道的策略和方法。可以隐蔽、含蓄地表达报道意图、思想。无声地传达传达记者的倾向。地表达报道意图、思想。无声地传达传达记者的倾向。3 3)寓意如何,常常决定一篇新闻稿件的质量。)寓意如何,常常决定一篇新闻稿件的质量。4 4)明确)明确“寓意寓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索和发现新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索和发现新闻事实本身所蕴涵着的新闻价值的过程。事实本身所蕴涵着的新闻价值的过程。5 5)“寓意于事寓意于事”常常用于指导性新闻。常常用于指导性新闻。6 6)
8、“寓意于事寓意于事”常用常用“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凡中见奇凡中见奇”“”“事小事小意丰意丰”的策略。的策略。(二)“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方法n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n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n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n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一)客观真实叙事:这是新闻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最基本特征。.勇于采访、勤于采访、善于采访 .追求事实的六要素清晰 .学会交代新闻来源(二)公正全面:公正是以社会需要和新闻价值为取舍标准。全面指正确把握报道分寸,多侧面、多角度、系统全面反映社会各界、个阶层、各领域的实情。(三)有立场:坚持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
9、迅速及时:.树立抢新闻的意识 .掌握快速结构方法 .运用简练明晰的新闻语言(五)针对读者兴趣(六)讲究报道艺术和技巧思考题n1.新闻及写作的第一原则是什么?如何落实这一原则?n2.“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有哪些?n3.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要求?第一章第一章 电子媒介文稿写作电子媒介文稿写作n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历史回顾n第二节 电子媒介新闻写作的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历史回顾n新闻媒介文稿写作的产生与发展n(一)消息类文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新闻文体n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地中海沿岸城市n2.媒介:手抄报纸和早期的报纸n3.特点:无标题、导语的简
10、单记事;新闻与言论不分,新闻与广告不分;称为“朴素的记录”n(二)新闻评论又一种新的新闻体n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17-18世纪资本革命时期的欧洲n2.媒介:政党报纸报纸n3.特点:报纸靠政党和政府津贴,变成阶级斗争的工具;读者对象是政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称为媒介文稿写作的主体,消息写作其次。n(三)导语及倒金字塔结构的形成n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欧美国家n2.媒介:廉价报纸、电报n3.特点:满足读者的娱乐和好奇为己任,快速、简洁和清楚;导语和倒金字塔结构在电报技术的故障下催生;n(四)广播文稿的诞生n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20世纪2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n2.媒介:广播
11、n3.特点:传播迅速,有声、写实,立体报道、现场录音等形式兴起n(五)电视文稿n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20世纪67、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n2.媒介:电视n3.特点:画面、语言和音响统一于一体,二、影响媒介文本及其类型的因素 n(一)社会文化的变迁n如深度报道的产生源自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短消息无法满足受众更深层次信息的需求;n(二)媒介技术的发展n深度报道的产生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广播发展起来后,报道的速度超过了报纸,报纸为赢得受众就必须发挥文字传播的优势,走深度报道的道路。三、广播文稿写作发展的历程(一)第一阶段,广播主要受无线电器材商和报纸的制约,在文体写作方面完全照搬报纸文体现在模式。n
12、1.无线电器材商开办广播就是为拓展收音机市场n2.各大报纸都在办广播或广播节目,以博得公众好感、增加报纸销路n(二)第二阶段,广播开始经营自己的新闻业务,同时出现广播文稿。n1.广播的发展构成了对报纸威胁,于是受到来自报纸的限制。如在报纸刊载新闻之前,广播不得播出;通讯社的稿件再报纸刊载之前不得出售。n2.20世纪30年代广播开始用了自己的记者队伍,并同时拥有了一批新闻分析员和评论员。开始发展自己的文体(三)第三阶段,广播文稿成型,广播新闻的基本格局形成。n1.二战为广播文体步入新的阶段提供了条件。1938年5月慕尼黑危机爆发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驻欧洲的记者爱德华.默洛和他的同事们从伦敦
13、、柏林和巴黎等城市联合向美国听众报道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卡尔登帮在纽约的“第九播音室”主持分析和评论,这次立体广播标志着广播业务和技术设施的大发展。n2.二战结束时,广播文体日渐丰富和成熟,有动态新闻报道】深度报道、广播评论、广播分析节目、广播剧等。(四)我国广播文稿的发展历程n1.20世纪30年代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广播稿,以娱乐节目为主,新闻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供稿n2.抗争和解放战争为广播发展提供了机遇,加大了新闻报道力度;但是基本没有发展广播独特的文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国大典、国庆庆典催生了广播现场录音报道,此后出现了广播通讯。n3.20世纪80 年代以后广播文体更加完备和成熟n(五)电视
14、文稿写作发展历程n1.早期的电视文稿同样来自报纸,同时借鉴了广播播音的方式,由播音员播报新闻;随着对电视特性认识的加深,记者出境播报形式出现。n2.20世纪67、70年代,电视新闻采集和卫星新闻采集手段使电视文体出现了很大变化。现场报道更加突出,主播制渐成主要播报方式。主持人逐渐摆脱了播音员单纯的“传声筒”的制约,在现场、演播室和记者、专家等知情人士的做访谈节目,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解说的写作。(六)我国电视文稿的发展历程:n1.电视事业发轫于50年代,诞生之初是播音员出图像口播;要么配简单的画面。声画有脱离现象n2.70年代后期,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传播形态,如改进编排方式、取消新闻配乐。
15、80年代初电视新闻采集系统(ENG)和微波回传使得新闻有了崭新的面貌,声画同步开始出现,同期声越来越多地运用,记者开始出境。n3.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历了第一媒介变革,广播在珠江经济台的带动下开始了直播和板块式播出的改革;电视开始滚动播出新闻,电视评论、深度报道也开始出现,观察与思考、新闻透视等一系列节目颇引人关注。第二节 电子媒介新闻写作的特点n一、广播电视与报纸的媒介异同n1.说明:与报纸相比,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新闻写作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在这两种媒介中,文字并非信息传播的唯一工具。受众接受信息也不像读报纸一样,接触的是一种印刷文化,接受过程也变得多元化。这一切都要求广播、电
16、视的新闻写作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n广播电视与报纸的媒介异同二、电子媒介文稿写作的特点(一)广播电视文稿写作在整个媒介传播过程中并不具备独立性,它的写作必须与媒介特性统一起来。n1.广播文稿写作的本质是组织“声音”,为听而写,以快速听懂、记住为目标。n2.电视文稿的写作要视听兼顾,以听为主(二)电子媒介文稿写作都具备通俗性的特点,这是由电子传媒的传播特性,更准确地说是其受众的接受特征所决定的。n1.广播接受的轻松性和半随性n2.电视的“疑似环境”(三)广播电视文稿写作在整个文本制作中有一种隐蔽性的趋势。电子媒介技术和报道观念的发展使文字在电子媒介制作过程中的这作用越来越隐蔽。写作难度加大。1.电
17、子媒介不以文字为主要的传播方式2.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观念的进步,现场采访和现场音响越来越成为电子媒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思考题n1.广播电视文稿写作有哪些特性、n2.改写报纸新闻稿为广播电视稿二、广播电视稿的写作特性(一)报纸:为看而写,以认识、读懂、理解为目标,符合阅读规律。(二)广播:为听而写,以快速听懂、记住为目标。因此,广播稿写作应注意以下问题:1.越通俗越好。n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印象最深刻、最容易接受和理解。广播新闻要些具体的人、事、物,具体的事件、情节、细节,多用典型事例叙述。n某些抽象的新闻事实,可少写或不写抽象的道理、概念、术语,用通俗的解释或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少用或不用议
18、论、概括叙述等。2.内容宜短不宜长n易记:简洁明了交代新闻要素,不做铺叙。n新闻事实较丰富、复杂的新闻事件,分为若干记忆层,每一层内容单一好记。各层间最好不用文字叙述衔接,而用语音停顿或分段链接3.重要新闻前要有导听。n导听:给听众一个心理准备,以便他们集中注意力。n导听的几种形式:1)用语气、短语。如在新闻事实播报前加:各位听众,现在播报:2)用提问的方式,即在播报新闻事实前,先提出问题。3)在重要新闻事实播报前加一段提示性新闻语,提炼出新闻要点,或有关该新闻事实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4.表达口语化n广播稿写作就是用书面文字些口语,是一种特殊的口语n广播口语与日常口语的区别1)日常口语是边想边
19、说,话题可跳换,衔接不严密也没有关系,难免啰嗦层次不清;用词自由,方言、外来词和流行语可大量出现,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难免不够贴切;句子随意,难免语法错误。n广播口语则不然,需用规范化的语言传播信息,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都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它讲究谈话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话题都经过精心的准备,不能随意;广播新闻语言的修辞上也呈现出接近书面语体的特征。n广播新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是一种加工过的新闻口语,要符合新闻语言的要求。在追求广播新闻口语化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规范化的要求。n2)口语的运用要注意音和义两个方面n口语表义的要求n记叙最好按顺序,少用倒装句n少用长句,多用短句n重要的关键词要
20、适当重复n代词少用n少用简称、缩略语、文言词、术语、行话n尽量少用特指、反语,如果要用前面要加修饰、说明语第二章 广播文稿写作广播文稿写作n一、广播文稿写作的基本规律n二、广播文稿语言 第一节第一节 广播文稿写作的基本规律为 听而写一、广播文稿的传播特性(一)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1.广播的传播方式1)无线广播利用电波传播声音:声音信号调制解调器射频信号无线电发射器收音机转换射频信号为声音信号2)数字广播:数字卫星传输无论发射端以何种方式调制声音信号,也不管传输设备和元件如何发展,但广播传播的符号是声音这一特性始终如一。2.声音的特性n1)声音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口头语言)和非语言符号(音调、音量、
21、音速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n2)声音符号与文字符号相比较n优势:传播更早、更方便、更迅速n劣势:传播距离有限、保存性差、传播范围小于文字传播、清晰度不及文字3.3.声音广播的特性声音广播的特性1 1)无线电波的传输方式,解决了声音传播的范围)无线电波的传输方式,解决了声音传播的范围问题问题2 2)电波传输并没有消除声音符号原有的全部缺陷,)电波传输并没有消除声音符号原有的全部缺陷,有的反而被放大:有的反而被放大:n首先,广播的选择性极小,什么时间听什么节首先,广播的选择性极小,什么时间听什么节目需听命广播电台目需听命广播电台n其次,广播无法提高声音的清晰度,顶多做到其次,广播无法
22、提高声音的清晰度,顶多做到“保真保真”,更无法像人际传播那样辅以表情等;换,更无法像人际传播那样辅以表情等;换言之,广播增加了声音的模糊性言之,广播增加了声音的模糊性n再者,广播传播的效果有限。稍纵即逝和听众再者,广播传播的效果有限。稍纵即逝和听众专注性差。专注性差。(二)广播文稿的传播特性1.新闻传播的要求和广播媒介的制约 新闻传播的要求:迅速性、广泛性和准确性广播媒介可以很好满足迅速性、广泛性特点;但是声音符号传输信息的清晰度低于文字符号,听众单衣靠声音传播的准确性打了折扣。2.广播新闻的优势n1)最大优势:先声夺人,迅速及时n2)真实感人n3)听众面广3.广播新闻的劣势n1)清晰度低n2
23、)容量有限n二、广播文稿写作的基础二、广播文稿写作的基础理解声音符号理解声音符号n(一)广播文稿写作的特性(一)广播文稿写作的特性n为听而写,关键就是要让听众很快就能听懂、为听而写,关键就是要让听众很快就能听懂、记住,这是广播稿文字表达的基本出发点。记住,这是广播稿文字表达的基本出发点。n顺口入耳,听清听懂顺口入耳,听清听懂 n(二)广播稿写作的符号系统:配音、音响和(二)广播稿写作的符号系统:配音、音响和音乐(例说)音乐(例说)n1.1.广义的音响包括采录的一切声音,现场采录广义的音响包括采录的一切声音,现场采录的采访对象和记者的说话声音也属于音响。的采访对象和记者的说话声音也属于音响。n音
24、响按照发声体的类别音响按照发声体的类别n可分为人声、环境声、物声和事声。可分为人声、环境声、物声和事声。n 语言符号语言符号 说话声说话声n人声人声n 非语言符号,如哭声、笑声、喘气声等。非语言符号,如哭声、笑声、喘气声等。n环境声:风声、雨声、电闪雷鸣声、火山爆发声环境声:风声、雨声、电闪雷鸣声、火山爆发声等等n物声:动物的叫声、器物碰撞声等物声:动物的叫声、器物碰撞声等n事声指新闻事件中人为制造的声音,如锣鼓喧天、事声指新闻事件中人为制造的声音,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定向爆破等鞭炮齐鸣、定向爆破等n音响按照发声的时间音响按照发声的时间可分为可分为n同期声同期声n非同期声非同期声n音响按照发
25、声的空间音响按照发声的空间可分为可分为n现场声现场声n背景声背景声n效果声效果声n(三)不同声音符号的互补与协调(三)不同声音符号的互补与协调n1.1.注意音响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互补与协调注意音响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互补与协调n1 1)广播新闻的传真性主要通过音响符号体现,但音响)广播新闻的传真性主要通过音响符号体现,但音响符号表达的信息有限。符号表达的信息有限。n2 2)广播稿写作很大一部分任务是解释说明现场音响的)广播稿写作很大一部分任务是解释说明现场音响的含义,包括对才露的人物语言的解释说明。含义,包括对才露的人物语言的解释说明。n3 3)用叙述语言揭示其内涵,并将不同人物语言加以衔)用叙述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