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报告: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20210课件4.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碳中和报告: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20210课件4.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和 报告 迈向 基于 科技 创新 绿色 变革 20210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迈向零碳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2021年年4月月迈向零碳2 0 2 1 年4 月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目录目录0.0.责任:全责任:全球球“碳共同碳共同体体”中的中国担当中的中国担当 .1 10.1“隐含碳”:中国肩负的世界责任.10.2“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中国的承诺与担当.31.1.全局:低碳化重塑的全局:低碳化重塑的政政策制定约束策制定约束 .5 51.1 中央政府面临的“碳约束”.51.1.1 如何为碳排下好定义、算好账.51.1.2 经济发展如何与化石燃料消耗脱钩.51.1.3 如何协调好长短期目标.81.2 地方政府面临的“碳
2、约束”.101.2.1 行动方案编制的属地化适配.101.2.2“3060”目标对地方财政的不均衡影响.111.2.3“3060”目标对地方就业的不均衡影响.122.2.解析:碳中和目标的解析:碳中和目标的全全方位分解方位分解 .14142.1 时间维度分解:中国碳约束目标的节奏把控要点.142.2 空间维度分解:中国碳排放活动的区域格局要点.162.3 要素维度分解:中国碳目标的政府和市场协同要点.233.3.投资:为决定性低碳投资:为决定性低碳转转型调集资金型调集资金 .24243.1 碳中和资金缺口测算.243.1.1 已有研究概览.243.1.2 碳中和资金缺口测算过程.253.2 当
3、前碳中和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273.2.1 资本来源单一:社会资本激励有待强化.273.2.2 资本结构失衡:股权投资占比明显偏低.273.2.3 他山之石:国外碳中和投资的经验借鉴.284.4.技术:创新技术引导技术:创新技术引导零零碳产业化碳产业化 .32324.1 碳中和图景中的技术前瞻/技术洞见.324.2 碳中和背景下可加速商业化落地的十大技术方向.334.2.1 破局续航天花板的固态电池技术.334.2.2 太阳能搭配锂电池的一体化家用储能.344.2.3 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材料技术.344.2.4 缓堵减排的智慧车路协同技术.35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
4、绿色变革4.2.5 暖通空调 AI 数据采集与节能控制系统.354.2.6 高能效比的存算一体 AI 芯片.364.2.7“化石能源+CCUS”的低碳排放技术.374.2.8 直接空气中碳捕获技术.374.2.9 碳排放的量化和审计技术.374.2.10 增强环境友好性的合成生物技术.385.5.使命:红杉中国赋能使命:红杉中国赋能零零碳科技创新生态碳科技创新生态 .40405.1 红杉中国 Family 的零碳部署.405.1.1 红杉中国的零碳生态.405.1.2 红杉中国被投的零碳建树.425.2 红杉中国的十大碳中和未来行动愿景.445.2.1 坚定拓展布局碳中和长坡赛道.445.2.
5、2 关注全面覆盖五大排放部门的终端节能.455.2.3 培育提升碳中和各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455.2.4 挖掘更多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早期优秀企业.455.2.5 继续坚定将 ESG 因素纳入投资和决策流程.465.2.6 扩大绿色实践及相关信息披露.465.2.7 强化零碳产业政策研究 使投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46 5.2.8 加速低碳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换.47 5.2.9 2025 年前完全放弃本地数据中心 采用云端数据中心.475.2.10 充分行使积极所有权与被投共建“公民碳普惠”社会.486.6.合力:中国长期低碳合力:中国长期低碳发发展的政策建议展的政策建议 .49496.
6、1 市场化推动新技术相关政策.496.2 促进市场化资本助力碳中和的政策.506.3 完善相关配套性基础政策.51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1.1.责责任任:全全球球“碳共碳共同同体体”中中的的中国中国担当担当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活动便前所未有地撼动了地球的自然平衡。碳循环体系首当其 冲,碳源和碳汇的平衡不再,引发了世界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后果的思考。面对日 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挑战,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在 2030 年前碳达峰(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欧盟决定 2030
7、年前加大减排,2050 年实现碳中和;拜登政府上任后宣布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实现碳中和、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 任需要各国鼎力合作,但纵观历史、遍览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为 全球气候治理承担的责任与展现的勇气未有先例。1.“隐含碳隐含碳”:中中国肩负的世界国肩负的世界责任责任中中国国在在国际国际贸贸易中易中为为其其他他国国家家生产生产消消费品费品的的同同时时,承承担了担了大大量本量本应应属属于于他他国国的的“隐含隐含 碳碳”排排放放,数,数量量上上约约等等于于美美、日、日、加加、英英四国四国滞滞留留在在他国他国的的碳碳排排总和总和。在国际贸易中,制 造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8、而最终产品却很多被发达国家所消费。如此一来,这些消费在 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实则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链生产端的外包而形成的、对发展中国家 的碳排放转移,这一类碳排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中国作中国作为为“世界世界工工厂厂”,生生产产了了 大大量量用用于其于其他他国国家家消费消费的的产产品品,因,因而而中中国国本土本土滞滞留留了了大大量量“隐隐含含碳碳”。OECD 数据显示,中 国净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在 2015 年高达 20.14 亿吨,接近美、日、加、英滞留他国的“隐含碳”总量(共 22.04 亿吨),相当于全球碳排放第四大国印度一年的碳排放总量。为 了计算更为精准,可以在净出口贸易
9、口径基础上,进一步统计加上净进口中的国内隐含碳,那么中国承担的“隐含碳”总量为 20.94 亿吨,超过 OECD 所有成员国滞留他国的“隐含碳”总量之和(共 29.82 亿吨)的 70%。“隐含碳”排放国的界定关乎国际责任,但中国毅然以一己之力承担了占中国全部碳排 放量约 1/4 的隐含碳排放责任1。1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 2015 年总碳排 74 亿吨,哈佛大学 Belfer Center 显示 85 亿吨1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1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 图 1 2005-2015 年主要经济体贸易中的隐含碳趋势(单位:百万吨)数据来源:OECD,红杉中国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
10、变革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05200620142015200720082009中国(净出口)2010201120122013美-日-英-加(净进口)-3000-4000-2000-100040003000200010000利 大利哥其 亚斯 阿 坡 拉伯澳 加 法 德 意 日 韩 墨 荷 土 美 英 巴 中 印 俄 沙 新 泰 越大 拿 国 国 大 本 国 西 兰 耳 国 国 西 国 度 罗 特 加 国 南非 欧盟28OECDOECD国净出口中的国内隐含碳 净进口中的国内隐含碳 净出口中的国外隐含碳 净进口中的国外隐含碳图 2 2015 年各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
11、对比(单位:百万吨)数据来源:OECD,红杉中国2图 1 2 0 0 5-2 0 1 5 年主要经济体贸易中的隐含碳趋势(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0.2“2030 碳碳达峰达峰、2060 碳中碳中和和”:中国的承诺中国的承诺与与担担当当“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1 万美元,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到 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到 2050 年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在这种 背景下,中国将面临双重挑战;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 草,即少排放,或者是零排放。”刘世锦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 光明日报,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彰显中国
12、责任担当,2021 年 01 月 25 日60004000200008000中国推进碳中和的中国推进碳中和的速速度将远快于欧美,度将远快于欧美,减减排任排任务务的的艰巨程度艰巨程度史史无前例无前例。自然的 研究成果指出2,15 个已知的全球气候临界点,已有 9 个被激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 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也纷纷显示其减排决心:欧盟和美国都表示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然而欧盟已于 1979 年碳达峰,美国于 2005 年达峰,各自有 71 年和 45 年的时间从峰值走向 净零排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的决心要求 仅用 30 年从峰值降至零
13、排放,中国的中和斜率会远陡峭于欧美,减排速度要超出欧盟一 倍,未来四十年的碳中和任务时间紧、任务重。120001000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图 3 主要经济体达成碳中和任务的预期速率对比(单位:百万吨/年)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红杉中国碳达峰3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0.2 “2 0 3 0 碳达峰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同时,不同于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低碳或 者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同时实现高生产率,力争减碳和增长双赢。所以,作为一 个超大型经济体,在人均
14、 GDP 已达 1 万美元、又有碳中和减排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中国 仍然要承担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任务、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向绿色清洁、保持较 高增速和高质量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选择了一条刀锋之路,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 担当与决心。4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4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1.1.全全局局:低低碳碳化重化重塑塑的政的政策策制定制定约束约束1.1.中央政府面中央政府面临临的的“碳约束碳约束”1.1.如如何何为为碳碳排排下下好好定定义义、算算好好账账需要明确的是,“3060”目标是否只针对二氧化碳,还是涵盖
15、所有温室气体目标是否只针对二氧化碳,还是涵盖所有温室气体(GHGs),对“排放”的界定将影响后续的测算和行动计划制定。目前学界对此未有统一口径,清华大 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在解读“碳中和”目标时,研究人员纳入了所有 温室气体排放目录,马里兰大学在其对中国碳中和路径的研究中则将对象限定于二氧化碳。中国提出“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的目标,描绘了全国的减排图景,而这个全国性目标分解下沉后,各地的压力和任务大不相同。在全国碳中和的大目标下,如何稳扎稳 打、步步推进,需要中央引导地方先“算好账”:每个省现状是怎样的、排放了多少碳、每 年可以减排多少碳、本省可以中和多少
16、碳。没有系统的测算,各省即使对当地的实际情况 有所了解,也无法有全局观地、科学地推进碳中和事宜。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碳排放核算专家座谈会上指出3,应尽快研究提提出出科学合科学合理理、简简明明 适适用的碳排放核算用的碳排放核算要要求,明确核算边界求,明确核算边界与与核算方核算方法法,指导各地区各行业扎实开展碳排放 摸底和达峰前景分析。2.2.经济发展如何与化经济发展如何与化石石燃料消耗脱钩燃料消耗脱钩“3060”目标的提出,必然引导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以更好与其他经济体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低碳规则中竞争与合作。低碳经济给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与化石燃料密切
17、相关。第一,以煤为主的第一,以煤为主的能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个长期制约因素长期制约因素。高碳 模式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的能源生产、消 费集中在化石燃料上。2019 年,高碳排的煤炭生产占全部生产的 68.8%,煤炭消费达 28 亿吨。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 年我国 GDP 增长 2.3%,达 1015986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7.7%,第 二产业占比 37.8%,第三产业比重为 54.5%。这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占 G
18、DP 总量第二位的第二产业消耗了 76%的化石燃料,显示工业生产技术具有高碳消费特征,说明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仍由高碳驱动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仍由高碳驱动;二、结合 GDP 总量和能耗来看(见图 6),中中国国 GDP 单位单位能耗能耗为为世界世界平平均均水水平的平的 1.5 倍倍,表 明我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仍旧很高,各行业内部能源利用效率有上升空间。因此,为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碳排放核算专家座谈会,2021 年 3 月 26 日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全局:低碳化重塑的政策制定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目光应更多放在
19、工业产业的减碳上,关注能源的使用 效率。图 4 2010-2019 年中国能源生产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红杉中国图 5 2010-2019 年中国能源消费情况(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红杉中国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图 4 2 0 1 0-2 0 1 9第二,长期以来第二,长期以来的高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基是基于一系列以化石于一系列以化石能源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为基础的技术系统统和和 能源利用能源利用系系统建统建立起立起来的,随来的,随着着该模该模式不式不断获得收断获得收益益、扩、扩大规大规模,路径模,路径依依赖过赖过程趋程趋向向于于 强强化化,中中国国经经济
20、济容容易易出出现现“碳碳锁锁定定”状状态态。由于火电厂一般都具有 50 年以上的寿命周期,即使不再新建火电厂,已经建成的火电厂也将继续发挥着供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大部分 排放仍会来自于燃煤电厂。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预测的 低碳发展路径,至 2050 年,煤炭占中国能源供应的比例将不足 5%,占电力行业比例也将 远低于 10%。这意味着,除少许例外,中国当前运转的 3000 台燃煤发电机组(见图 7)和 5000 座煤矿将被全部关闭。也就是说,这些燃煤电厂的平均退役年限将减少为 30 年。而中国拥有全球目前超过一半的煤电装机容量,且燃煤电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不断下降
21、。至 2019 年,这一数字下降到 50%以下,这一数据警示,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很可能 会出现资产搁置的状况。综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面临着在逐步淘汰煤炭的同时 平衡多个优先事项的巨大挑战,在避免资产搁置的同时,又要满足各地发展的用电需求。4 世界银行采用的单位为 2011 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美元/千克石油当量,即 GDP 单位能耗越大,数据 越小02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1816141210864中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图 6 1990-2015 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及世界平均 GDP 单位能耗对比4(单位:2011 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美元/千克石油当量)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红杉中
22、国世界中国 GDP 单位能耗第二,长期以来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一系列以化石能源为基础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图 7 2021 年 3 月中国现有煤电厂位置、规模与类型 数据来源:Cui et al.51.1.3 如如何何协协调调好好长长短短期期目标目标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研究人员表示,按照当前的二氧化 碳排放限额,排放量仍将在 2020 年到 2025 年间增长 4%,几乎是每年增长 1%。这些持续 增长的碳排放,难以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控制升温在 2C 甚至 1.5C 内的全球 减排路径相一致。中国受限于自身发展系统的“惯性”,即前文所提到的“碳锁定
23、”,将落后 于上述目标,后期为了追赶,则各部门必然于碳达峰后加大减排压力。若按照 ICCSD 的路径建议(见图 8),“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 20%、2030 年占比 25%”,那么那么非非化化石能石能源源增增速速必须必须从从当当前前的的 0.8%加速加速至至 2030 年年后后 3%,速,速度度接近接近翻翻两两番番;同理,2030 年后年后的碳排的碳排放放量量必必须以须以每每年年 4%左左右右的的速速度下度下降降,如如此才此才能能在在 2060 年达年达到到“净净 零零”。5 Cui,Ryna Yiyun,et al.A plant-by-plant strategy for high
24、-ambition coal power phaseout in China.NatureCommunications 12.1(2021):1-10.8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图 7 2 0 2 1 年 3 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因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近期经济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必须与长期“碳中和”目标相一致。若其中的矛盾无法调和,上述净零速度将会给 2030 后的中国施加巨大的压 力。“很多繁重的任务正在留给 2030 年以后。”“扩大老式经济增长模式与促进绿色增长之间的核心矛盾似乎尚未解决。”Lauri Myllyvirta 赫尔辛基能源和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25、6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对 2025 年、2030 年和 2050 年的预测(以年变化率1.3%0.8%0.8%0.8%-1.3%-1.2%-1.2%1.0%-1.8%3.0%-5.0%-3.0%-4.0%-2.0%0.0%-1.0%1.0%2.0%3.0%5.0%4.0%-4.6%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非化石能源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量2015-20202020-20252025-20302030-2050图 8 碳中和达成所需的各阶段能源结构和排放变化平均速率6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显示)与 2015-2020 情况比较9迈向零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