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课件-课程与教学论.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考课件-课程与教学论.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课件 课程 教学
- 资源描述:
-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主讲人:程彦鸿主讲人:程彦鸿 目录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三章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四章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章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六章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七章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八章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章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核心
2、构成。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领域、核心领域。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课程与教育共生共在。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一书,与博比特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被称为“科学 化课程开发理论”(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
3、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在书中他系统地确立了其管理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泰罗主义”的基本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以确定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运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使用承认生产工具;对从事每一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分析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受益人岗位,并假以经济利益的诱因
4、,“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的状态”“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基本内容:1、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活动分析,即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5、4、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的区别在于: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2)强调系统知识3)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想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更宽泛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一、贡献:一、贡献:1、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6、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2、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联系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二、局限性:二、局限性: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学校工厂”的加工“原料”,这种观点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二、科学化课
7、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泰勒的贡献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你”、“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934年,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书,确立“评价原理”。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确立“课程基本原理”。二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一)“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的思想渊源泰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是教育心理学家
8、贾德。也是在这个时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卓越研究不仅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而且强烈地冲击了教育的每一个领域,确立了“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泰勒把桑代克的工作对课程的重要性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五大课程事件之一”。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方法论基础。(二)(二)“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的直接起因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1986年,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
9、供准备的教育计划。2)学院和大学认识到,在那些没有达到特定学科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中,可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这种研讨班是在“八年研究”中发明的,旨在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和帮助。4)是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得到广泛接受。(三)(三)“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的基本内容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讲(四)(四)“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实质:的实质:“技术兴趣技术兴趣”的追求的追求1、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
10、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技术兴趣”是主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2、泰勒整合了博比特、查特斯等先辈们关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研究的早期成果,充分汲取了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从而把科学 化课程开发理论推向了顶峰。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一)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一)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了美国朝野,这被认为是科技领域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人意识到,军事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
11、二)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二)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1、学术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1)“学术”一词是两种涵义的统一: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2)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术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四、实践性课题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四、实践性课题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生物学家(一)(一)“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1、在施瓦布看
12、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 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2、“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3、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一个 有机的“生态系统”。(二)(二)“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的开发方法:审议1、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2、施瓦布提出了三种课程审议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准实践的艺术和折中的艺术(三)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三)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实践性课程开发必然植根
13、于具体实践情境(四四)实实践践性性课课程程开开发发理理论论的的本本质质:“实实践践兴兴趣趣”的的追追求求1、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泰勒原理在价值取向上有大差异,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实践兴趣”。2、实践兴趣:=实践理性,指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这里的关键概念是“理解”、“相互作用”、“一致性的理念”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人类超载“泰勒原理”的第一次尝试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解放兴趣”的追求的追求当今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派纳在理解课程一书中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
14、范式转换”: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一)传统课程理论批判(一)传统课程理论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 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 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素而陷入了一套 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 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二二)“概概念念重重建建主主义义课课程程范范式式”的的两两种种理理论论倾倾
15、向向1、第一种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开发,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种倾向称为“存在现象学”课程论。它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2、第二种倾向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称为批判课程论。批判课程论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不断反思、批判而创造、建构意义。(三)(三)“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的本质:“解
16、放兴趣解放兴趣”的追求的追求1、“存在现象学”课程论通过对个人的“存在体验”的关注和意识水平的提升而指向于人的自由解放;批判课程论通过社会批判而指向于社会公正和人的解放。这两种理论倾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追求“解放兴趣”。2、“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解放”意味着“从外在于个体的存在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和责任。3、“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以达成解放。“解放兴趣”是人类最基本的、“纯粹”的兴趣。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一、启启蒙蒙时时期期
17、教教学学论论的的确确立立:拉拉特特克克与与夸夸美美纽纽斯斯的的贡贡献献(一)拉特克的教学论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1、他认为,教育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权利,要保障每一个人享有这一权利,要使一切国民共享同一的语言、学术和文化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平和独立。2、拉特克的教学论有四个特点: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自然教学法,就是由易到难的方法;它要求用国语作为教学工具;要先学习事物的整体,再学习事物的细节;要求学习就采用归纳的方法,从经验入手,然后再到事物的一般原理;要求学
18、习应以学生的能力、兴趣为依据,不应强迫、更不应把体罚作为教学的手段)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1、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2、他提出关于人的理论和教育目的论1)他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有三重属性:A、理性的动物;B、一切造物的主宰 C、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2)教育目的:A、博学 B 德行或恰当的道德 C 宗教或虔信3)教学原理A、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
19、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B、兴趣与自发原理: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他把他的所在教学原则简化为三条:1、循序渐进;2、自己检验每一件事,而不是在成年人面前放弃自己的权利;3、根据自己的主动意愿行事:自己干。C、活动原理:强调活动的首要性: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D、直观原理:他视直观原理为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是一项前无古人
20、的壮举。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洛齐的贡献卢梭与裴斯洛齐的贡献(一)卢梭的教学论(一)卢梭的教学论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哲学家、教育理论家。他的旷世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1 1、自然教育论、自然教育论1)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堕落是由于社会的污染。他主张自然教育: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2、发现教学论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他提倡的发现感和探究欲望是基于人天
21、然的兴趣、天然的好奇心的。天然的需要是好奇心的“第一本原”。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卢梭认为: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这是发现教学终极目的。(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裴斯泰洛齐是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
22、“孤儿之父”。1 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适应自然的教育学。他希望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他所希望的教育:一在儿童发展的前期,通过“居室教育学”的方法;二在儿童发展的后期,通过“基础教养论”的方法。“居室教育学”,指儿童最初的教育是以家族生活圈为核心展开 的2 2、教育教学的原理、教育教学的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他认为,人拥有天赋的人类本性的力量。这就是思维力、情操力、技术力的萌芽。2)直观原理他认为,直观是一切认训的绝对基础。分为被动的直观与能动的直观两种。前者指对外界的感性印象的接受,后者指在认识过程中能动地反映外界事物的人的能力3 3、教学的心理学化、教学的心理学化1)他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
23、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2)教学原则必须从心理规律得出,只有把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教育、教学才能依循人的发展的自然法则进行。3)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三、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赫尔巴特,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1 1、观念心理学、观念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是围绕着“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的。“观念”是他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感觉印象,因而“观念”又可称为“表象”。“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
24、程。“观念团”是指观念一般都不是单个地保存在下意识领域,而总是作为一个集团“观念团”的形式而存在。“思想之环”是指观念团随着统觉作用而不断扩大、不断完善,最后形成“思想之环”。2、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1)他认为,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性,善的意志,而善的意志存在于观念体系之中,思想之环之中。2)他认为,兴趣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3、教学的“形式阶段”1)他认为,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2)形成观念体系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专心,指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审思,指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二者又分
25、为 静态与动态两阶段,由此形成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系统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4 4、教育性教学、教育性教学1)他认为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形成人的德性善的意志。这种善的意志是自由、完美、友好、正义、公平五种 道德理念的统一。2)他的“主知主义心理 学”认为人的心灵是统一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