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汇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汇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毒理学 基本概念 汇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山东大学毒理学研究所山东大学毒理学研究所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第1 1节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第第2 2节节 剂量、剂量剂量、剂量-反应关系反应关系 第第3 3节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表示毒性常用指标 第第4 4节节 安全限值安全限值 2023-1-32第一节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毒物、毒性和毒作用1.1.毒物及其分类毒物及其分类2.2.毒性与毒作用毒性与毒作用3.3.选择毒性选择毒性4.4.靶器官靶器官5.5.生物学标志生物学标志 2023-1-33一、毒物及其分类一、毒物及其分类1.毒物的概念:毒物的概念:nParacelsus 的毒物观点的毒物观点n实际上所有的物质都有
2、引起机体损伤的可能,如药物在实际上所有的物质都有引起机体损伤的可能,如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疗效,超过此范围就可能变成治疗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疗效,超过此范围就可能变成毒物;另一方面,铅汞等重金属都有毒性,但人体内含毒物;另一方面,铅汞等重金属都有毒性,但人体内含有微量时并不能引起中毒。再如,乙醇。有微量时并不能引起中毒。再如,乙醇。n可见毒物与非毒物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可见毒物与非毒物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2023-1-34n毒物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干扰正常的生化过
3、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2023-1-352.2.毒物的分类毒物的分类n人类最早接触的毒物是主要是动物植物中的天然毒素。而十人类最早接触的毒物是主要是动物植物中的天然毒素。而十九世纪以来,大量化学合成品进入人类生产生活领域,人类九世纪以来,大量化学合成品进入人类生产生活领域,人类接触的毒物种类迅速增加。接触的毒物种类迅速增加。2002年登记注册的化学物质总数年登记注册的化学物质总数为为40718818 种,全球每年进入市场的新化学品种,全球每年进入市场的新化学品1500-2000 种。种。n其中具有商业用途其
4、中具有商业用途 超过超过 65 万种万种u已投入市场和使用者已投入市场和使用者 约约 7 万种万种u包括工业用化学物质包括工业用化学物质 约约 5 万种万种u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 约约 1 万种万种u农药、化妆品农药、化妆品 各约各约 4000 种种u药品药品 约约 2000 种种2023-1-36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类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类1.1.食品添加剂:如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抗氧化剂、营养强化、香精、防腐剂、抗氧化剂、营养强化剂等;剂等;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2.2.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3.3.农用化学品:化肥
5、、农药、杀虫剂等;农药残留、养殖医药残留;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农药残留、养殖医药残留;4.4.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铅铅5.5.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6.6.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物质等;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物质等;7.7.生物毒素:动物、植物和真菌毒素等;如黄曲霉素、河豚毒素等;生物毒素:动物、植物和真菌毒素等;如黄曲霉素、河豚毒素等;8.8.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9.9.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
6、等。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2023-1-37苏丹红n苏丹红、为三类致癌物,即动物致癌物,人类未证实;n苏丹红、为三类致癌物,但其代谢产物为二类致癌物,即人类可能的致癌物。2023-1-38三聚氰胺问题三聚氰胺问题n三聚氰胺分子式是三聚氰胺分子式是C3H6N6C3H6N6,含氮量为含氮量为66.6%66.6%。三聚氰胺是。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MF)的原料。)的原料。n2007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起,三聚氰胺开始引起人们年美国宠物
7、食品污染事件起,三聚氰胺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的关注。n2008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年三鹿毒奶粉事件。牛奶、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牛奶、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n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原理是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原理是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通过测定氮的含量推算蛋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通过测定氮的含量推算蛋白质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白质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16%,把测出的氮含量,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乘以6.386.38,就是蛋白质含量。,就是蛋白质含量。n在通常情况下,因为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在通常情况
8、下,因为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因此凯氏定氮法能准确测定蛋白质含量。但是如果往样品因此凯氏定氮法能准确测定蛋白质含量。但是如果往样品中偷加含氮的其他物质,就可以造成凯氏定氮法的蛋白质中偷加含氮的其他物质,就可以造成凯氏定氮法的蛋白质含量虚高。含量虚高。n20102010年乳品新国标:在生乳中乳蛋白含量从年乳品新国标:在生乳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1986年的每年的每100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2.95降到了降到了2.82.8。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的影响层的影响层面面n三聚氰胺毒性低,动物实验资料显示三聚氰胺毒性低,动物实验资料显示大鼠口服的半大鼠口服的半
9、数数致致死量死量(LD50)(LD50)大大于于3 3克克/公斤公斤体重。体重。n目前目前发现病例中,发现病例中,2 2岁岁以以下婴下婴幼幼儿占儿占81.87%81.87%,2 2至至3 3岁岁幼幼儿儿占占17.33%17.33%,3 3岁岁以上幼以上幼儿、儿儿、儿童及成年人所童及成年人所占占比例比例极极低。低。主要是幼主要是幼儿肾脏功能尚儿肾脏功能尚未未发发育完全,且幼育完全,且幼儿儿喝水量喝水量少少,无无法法将将三聚氰胺完全排出三聚氰胺完全排出而形成结石。而形成结石。铅铅n2010年的铅中毒事件:年的铅中毒事件:陕西凤翔铅中毒事件陕西凤翔铅中毒事件湖南郴州血铅中毒事件湖南郴州血铅中毒事件云
10、南鹤庆儿童铅中毒事件云南鹤庆儿童铅中毒事件n接触机会接触机会铅矿开采、冶炼以及熔铅作业;铅矿开采、冶炼以及熔铅作业;蓄电池行业;蓄电池行业;放射性防护材料;放射性防护材料;蓄电池、玻璃、搪瓷、油漆、颜料、釉彩等。蓄电池、玻璃、搪瓷、油漆、颜料、釉彩等。2023-1-3122023-1-313慢性铅中毒n神经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昏、乏力、失眠、多梦、健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昏、乏力、失眠、多梦、健忘等表现;儿童铅中毒:影响儿童认知功能、儿童多忘等表现;儿童铅中毒:影响儿童认知功能、儿童多动综合症等。重者为动综合症等。重者为铅中毒性脑病。铅中毒性脑病。周围神经病:以运动功
11、能受累较明显,表现为肌无力;周围神经病:以运动功能受累较明显,表现为肌无力;重症铅中毒典型表现之一就是重症铅中毒典型表现之一就是“铅麻痹铅麻痹”或或“垂腕垂腕”。n消化系统表现消化系统表现:铅线、消化不良、腹绞痛等;铅线、消化不良、腹绞痛等;n造血系统:贫血等。造血系统:贫血等。二、毒性与毒作用二、毒性与毒作用1、毒性、毒性(toxicity)n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n毒性是物质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毒性是物质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结构。毒性较高的物质,只
12、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2023-1-3152.2.毒作用毒作用n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毒效应(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毒效应(toxic effecttoxic effect),是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n毒作用是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毒作用是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n二
13、者的区别:二者的区别:毒性侧重于毒物而言,而毒作用侧重于生毒性侧重于毒物而言,而毒作用侧重于生物机体。改变条件可能影响毒作用。物机体。改变条件可能影响毒作用。n毒物的暴露条件变化影响的是毒性毒物的暴露条件变化影响的是毒性oror毒作用毒作用?163.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n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既有损害作用,又有非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既有损害作用,又有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毒理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毒理学主要研究学主要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的损害作用外源性化学物的损害作用。n损害作用损害作用(adverse
14、 effect)adverse effect)的特点的特点F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F造成机体功能容量指标改变,如进食、体力、生理生化指造成机体功能容量指标改变,如进食、体力、生理生化指标等。标等。F维持机体稳态的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急状态的代偿能力降维持机体稳态的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急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对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加;低,对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加;F影响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寿命缩短。影响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寿命缩短。2023-1-317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non-adv
15、erse effect)的特点的特点F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暂时的,可逆的;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暂时的,可逆的;F不影响机体功能容量指标的改变。不影响机体功能容量指标的改变。F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对额外应急状态的代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对额外应急状态的代偿能力,对有害因素的易感性不增加;偿能力,对有害因素的易感性不增加;F不影响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寿命缩短。不影响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寿命缩短。2023-1-318n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对意义。具有一定的相对意义。有时难有时难以判断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作用是非损以判断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
16、引起的生物学作用是非损害作用还是损害作用。害作用还是损害作用。n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将不断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将不断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有可能过去认为是非损害作用的生物学作用,会重新有可能过去认为是非损害作用的生物学作用,会重新判断为损害作用。判断为损害作用。2023-1-3194.毒效应谱毒效应谱n毒效应谱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的性质和强度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的性质和强度变化情况。变化情况。n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机体的毒效应谱,随着剂量
17、增加,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机体的毒效应谱,随着剂量增加,可表现为:可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改变;临床改变;死亡。死亡。2023-1-320反应毒效应终点的指标有:反应毒效应终点的指标有:特异性指标:有机磷降低胆碱酯酶活性;苯胺致红特异性指标:有机磷降低胆碱酯酶活性;苯胺致红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形成等。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形成等。非特异性指标:如体重下降、死亡等。其中死亡指非特异性指标:如体重下降、死亡等。其中死亡指标在急性毒性评价中最常用。标在
18、急性毒性评价中最常用。215.毒作用的分类毒作用的分类n化学物质的毒作用根据其作用的特点、发生的时间和化学物质的毒作用根据其作用的特点、发生的时间和部位分类:部位分类:n速发或迟发性作用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n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n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n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n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2023-1-322速发与迟发性作用速发与迟发性作用v速发或迟发性作用:n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n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
19、出现的毒性作用。如OPIDN。n 其中致癌物的潜伏期更长,有时需要几十年,称为远期作用。2023-1-323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v局部与全身作用(Local versus Systemic Toxicity):局部作用: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如误食腐蚀性物质引起的消化道损伤,吸入刺激性气体如氯气等引起的肺损伤。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大多数化学物质能够引起全身作用。如铅吸收后,可引起血液、神经、消化、生殖等多系统病变。2023-1-324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v可逆
20、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 versus 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s):可逆作用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低剂量、短期接触、损伤轻时。低剂量、短期接触、损伤轻时。不可逆作用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用可进一步发展。2023-1-325n是否可逆主要取决
21、于被损伤组织的再生能力。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被损伤组织的再生能力。n如肝再生能力强,绝大多数损伤是可逆的;如肝再生能力强,绝大多数损伤是可逆的;n中枢神经组织的分化细胞已经不再分裂,因此对大脑的损中枢神经组织的分化细胞已经不再分裂,因此对大脑的损伤基本上是不可逆的。伤基本上是不可逆的。n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和致畸作用一旦发生通常也认为是不可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和致畸作用一旦发生通常也认为是不可逆的。逆的。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v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与一般的毒性反应不同,在低剂量下即可发生,无剂与一般的毒性反应不同,在低剂量下即可发生,无剂量量-反应关系。反应关系。过程一般为:过程一般为:F化学物质作为
22、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化学物质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全抗原;F抗原激发抗体产生;抗原激发抗体产生;F当再次与该抗原接触时,发生抗原当再次与该抗原接触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反应。2023-1-327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v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n肌肉松弛剂琥珀酰胆碱在正常人体内可为拟胆碱酯酶分解,故作用时间很短。而有些病人由于编码该酶的基因个别核甘酸发生改变,使之缺乏分解该药物的能力。当给予正常标准剂量的琥珀酰胆碱时,呈现持续性的肌肉松弛,甚至窒息。n南京小龙虾事件。202
23、3-1-3285.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影响毒作用的因素n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有: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有:剂量剂量 接触途径接触途径 接触期限接触期限 接触速率接触速率 接触频率接触频率2023-1-329剂量剂量v一个物质的一个物质的“有毒有毒”与与“无毒无毒”是相对的,毒性作用的大小是相对的,毒性作用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v剂量是影响化学物质毒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达到一剂量是影响化学物质毒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达到一定剂量才具有毒性效应,低于某一剂量则不引起毒性效定剂量才具有毒性效应,低于某一剂量则
24、不引起毒性效应。应。2023-1-330接触途径接触途径n由于化学物质一般要进入由于化学物质一般要进入 血液并随血液到达靶器官才血液并随血液到达靶器官才以发挥毒作用,而同一物物质经不同途径与机体接触的以发挥毒作用,而同一物物质经不同途径与机体接触的吸收系数不同,因此毒性作用也不同。吸收系数不同,因此毒性作用也不同。静脉染毒吸收系数为静脉染毒吸收系数为1,毒性最高;,毒性最高;其他染毒途径吸收系数均小于其他染毒途径吸收系数均小于1,毒性低。,毒性低。一般来说,毒物经不同吸收途径与机体接触产生的一般来说,毒物经不同吸收途径与机体接触产生的毒效应依次为毒效应依次为静脉注射静脉注射 吸入染毒吸入染毒
25、肌肉注射肌肉注射 皮下注皮下注射射 经口染毒经口染毒 经皮染毒。经皮染毒。31接触期限接触期限n急性染毒与长期染毒毒性表现可以不一样。急性染毒与长期染毒毒性表现可以不一样。强度有差别:一般前者迅速剧烈,后者相对平缓;强度有差别:一般前者迅速剧烈,后者相对平缓;性质可能有差别:如苯急性接触可引起中枢神经系性质可能有差别:如苯急性接触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慢性苯暴露则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统抑制;而慢性苯暴露则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血病。2023-1-332n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染毒期限有: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染毒期限有: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24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