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二先生与怀德海相遇右方东美(1899-1977)左程石泉(1909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方程二先生与怀德海相遇右方东美(1899-1977)左程石泉(1909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程 先生 怀德 海相 右方 1899 1977 石泉 1909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方程二先生與方程二先生與 懷德海相遇懷德海相遇 右方東美右方東美(1899-1977)左程石泉左程石泉(1909-2005)n東海大學哲學系俞懿嫻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俞懿嫻教授n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哲學博士哲學博士nPh.D.,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USAnAlfred North Whiteheadn(1861-1947)方程二先生與懷德海相遇方程二先生與懷德海相遇n楔子楔子n壹、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與中國思想壹、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與中國思想 n貳、方東美與懷德海哲學貳、方東美與懷德海哲學n參、程石泉與懷德
2、海哲學參、程石泉與懷德海哲學n肆、結語肆、結語 楔子楔子n 在哲學理論中,那普遍的終極在哲學理論中,那普遍的終極(an ultimate)皆因偶然的事物皆因偶然的事物(accidents)而得以在時空之中實現。只有透過偶然的具體實現,而得以在時空之中實現。只有透過偶然的具體實現,這終極始得其特徵;離開了偶然的事物,那終極便失去這終極始得其特徵;離開了偶然的事物,那終極便失去了實現性了實現性(actuality)。在機體哲學在機體哲學(the philosophy of organism)中,那終極可名之為創化中,那終極可名之為創化(creativity),而,而神是其原初的、非時間性的偶然特徵
3、。神是其原初的、非時間性的偶然特徵。斯賓諾沙斯賓諾沙(Spinoza)或者絕對觀念論或者絕對觀念論(absolute idealism)的一元論,以終極是神,的一元論,以終極是神,而絕對而絕對(The Absolute)成為神的同義辭。在這一元論的架構成為神的同義辭。在這一元論的架構下,那終極被視為最終的且超越的真際,超乎任何偶然的事下,那終極被視為最終的且超越的真際,超乎任何偶然的事物,這樣的觀點是不恰當的。物,這樣的觀點是不恰當的。就這一點而言,機體哲學採取的立就這一點而言,機體哲學採取的立場似乎更接近某些印度或者中國的思想,而不接近西亞或歐洲的場似乎更接近某些印度或者中國的思想,而不接近
4、西亞或歐洲的思想。印度或者中國的思想把歷程看作是終極的,西亞或歐洲的思想。印度或者中國的思想把歷程看作是終極的,西亞或歐洲的思想把事實看作是終極的。思想把事實看作是終極的。n懷德海,懷德海,歷程與真際歷程與真際(Alfred North 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楔子楔子n在瀰漫著反形上學氛圍裡,懷德海在瀰漫著反形上學氛圍裡,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二十世紀西方最重要的形上是二十世紀西方最重要的形上學家。他堅持思辨哲學的傳統,肯定哲學形而上的功學家。他堅持思辨哲學的傳統,肯定哲學形而上的功能。在能。在歷程與真
5、際歷程與真際(Process and Reality)一書的一書的序言中,序言中,他曾經提到他的機體哲學採取的立場接近某他曾經提到他的機體哲學採取的立場接近某些印度或者中國的思想,這使得他特別受到當代中國些印度或者中國的思想,這使得他特別受到當代中國哲學家的重視,而其中方東美哲學家的重視,而其中方東美(1899-1977)與程石泉與程石泉(1909-2005)二先生可說是最能欣賞其價值者。二先生可說是最能欣賞其價值者。懷德海懷德海哲學在當代西方思潮中無疑是個異數,他與當代中國哲學在當代西方思潮中無疑是個異數,他與當代中國哲學家的相遇,更可堪稱為中西哲學史上的一大哲學家的相遇,更可堪稱為中西哲學
6、史上的一大盛事。盛事。楔子楔子n雙方的相遇,似乎只是哲人之間偶然交換睿智的雙方的相遇,似乎只是哲人之間偶然交換睿智的一瞥,彼此的激賞甚於實質的理論交流。一瞥,彼此的激賞甚於實質的理論交流。n所謂的相遇只是一種比配說辭;在懷氏而言,是所謂的相遇只是一種比配說辭;在懷氏而言,是指他對中國思想的認知(非對方程的認識)。在方程指他對中國思想的認知(非對方程的認識)。在方程二先生而言,是指他們對懷氏學說的認識與評價二先生而言,是指他們對懷氏學說的認識與評價(而(而非與懷氏交往)。非與懷氏交往)。n東美先生於民國十年赴美留學,那時懷德海尚在英國。東美先生於民國十年赴美留學,那時懷德海尚在英國。而石泉先生於
7、民國廿五年赴笈英國牛津大學而石泉先生於民國廿五年赴笈英國牛津大學(Corpus Christi College,Oxford University),懷氏則更早於,懷氏則更早於1924起,到美國哈佛大學展開了璀璨的哲學生涯。歷起,到美國哈佛大學展開了璀璨的哲學生涯。歷史上,雙方不曾相遇。但在思想議題上,懷氏對史上,雙方不曾相遇。但在思想議題上,懷氏對中國思想的嚮往,以及方程二先生對懷氏哲學的重視,中國思想的嚮往,以及方程二先生對懷氏哲學的重視,提供了中西哲學對話重要的線索。提供了中西哲學對話重要的線索。英國劍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壹、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壹、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 與中國思想與中國思想n
8、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n 對中國古文明的讚美與嘆息對中國古文明的讚美與嘆息n 對現代中國的輕視對現代中國的輕視n 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無知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無知n 令人汗顏的觀察令人汗顏的觀察n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思想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思想n 佛教思想與理性宗教佛教思想與理性宗教n 世界意識世界意識對中國古文明的讚美與嘆息對中國古文明的讚美與嘆息n在在觀念的冒險觀念的冒險(Adventure of Ideas)一書中,他屢一書中,他屢次將中國和其他世界古文明並舉,如巴比倫、埃及、次將中國和其他世界古文明並舉,如巴比倫、埃及、印度、古希臘等,認為中國和這些古文明在發展的印度、古希臘等,認為
9、中國和這些古文明在發展的高峰時,確實展示了比我們更為優雅的生活型態高峰時,確實展示了比我們更為優雅的生活型態(exhibited forms of human life in many ways more gracious than our own)。雖然中國人和希臘人一樣雖然中國人和希臘人一樣創造了令人讚嘆的美滿文明,只是這美滿經不起不創造了令人讚嘆的美滿文明,只是這美滿經不起不斷重複斷重複(indefinite repetition)的耗損。的耗損。想要維持一想要維持一個文明自始即有的強烈文化氣息,只靠學習是不夠的,個文明自始即有的強烈文化氣息,只靠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不斷追求新完美的冒
10、險精神,而中國人欠缺還需要有不斷追求新完美的冒險精神,而中國人欠缺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對現代中國的輕視對現代中國的輕視n1945年懷氏和普萊斯年懷氏和普萊斯(Lucien Price)談到英國談到英國在戰後東亞的殖民地是否應歸還原宗主國時,在戰後東亞的殖民地是否應歸還原宗主國時,懷氏說:我對中國人沒有把握。他們的文化懷氏說:我對中國人沒有把握。他們的文化發展似乎沒有連續性的歷程。從西元前五百年發展似乎沒有連續性的歷程。從西元前五百年起到西元一千兩百年之間,中國似乎沒有什麼起到西元一千兩百年之間,中國似乎沒有什麼發展可言。到了現代,他們似乎想要儘可能的發展可言。到了現代,他們似乎想要儘可能的美國
11、化。美國化。但若他們果真成功地成為二十世紀的但若他們果真成功地成為二十世紀的美國人,是否還有能力繼續走自己的道路?或美國人,是否還有能力繼續走自己的道路?或者他們又會保持累世不變,像個二十世紀的美者他們又會保持累世不變,像個二十世紀的美國人?國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無知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無知n懷德海的話一方面固然顯示他對中國歷史發展懷德海的話一方面固然顯示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無知,另一方面也一針見血地道破現代中國的無知,另一方面也一針見血地道破現代中國所面臨的文化困境。所面臨的文化困境。中國從兩千五百年的先秦中國從兩千五百年的先秦時代,一直發展到一千兩百年的南宋時期,時代,一直發展到一千兩百年的南宋
12、時期,歷歷經西周封建制度的瓦解,秦漢統一帝國的建立,經西周封建制度的瓦解,秦漢統一帝國的建立,南北朝、五代十國蠻族的入侵,印度佛教的輸南北朝、五代十國蠻族的入侵,印度佛教的輸入,入,這多種族、多文明的大帝國鑄造出淵遠流這多種族、多文明的大帝國鑄造出淵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豈可說沒有連續性?長的中華文化,豈可說沒有連續性?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又中國雖曾在政權上一再亡於異族,受到外來又中國雖曾在政權上一再亡於異族,受到外來宗教的影響,但以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常將之宗教的影響,但以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常將之同化。同化。令人汗顏的觀察令人汗顏的觀察n又懷氏觀察到了現代,又懷氏觀察到了現代,中國人想要全盤西化成
13、中國人想要全盤西化成為美國人。以中國人求靜不求動的民族性,是為美國人。以中國人求靜不求動的民族性,是否將永久保持作二十世紀的美國人?此話聽來否將永久保持作二十世紀的美國人?此話聽來似乎頗為幼稚,但玩味起來令人汗顏。似乎頗為幼稚,但玩味起來令人汗顏。中國人中國人在二十世紀的表現十分接近懷氏敏銳的觀察;在二十世紀的表現十分接近懷氏敏銳的觀察;不少人盲目地追求全盤美化,已喪失了文化的不少人盲目地追求全盤美化,已喪失了文化的主體性。對於傳統文化從懷疑、批判到否定,主體性。對於傳統文化從懷疑、批判到否定,終至全盤毀棄的地步。中國人不能正視自己已終至全盤毀棄的地步。中國人不能正視自己已走過的道路,又豈能看
14、清楚自己當下的處境與走過的道路,又豈能看清楚自己當下的處境與未來的前途?然而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未來的前途?然而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民族信念,中國人終將走出自己的道路。的民族信念,中國人終將走出自己的道路。釋迦摩尼涅盤像釋迦摩尼涅盤像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思想懷德海心目中的中國思想n佛教思想與理性宗教佛教思想與理性宗教n世界意識與世界宗教世界意識與世界宗教n佛教與基督教之不同佛教與基督教之不同n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n三個上帝觀三個上帝觀n信仰人格神宗教的缺陷信仰人格神宗教的缺陷n上帝的三重性上帝的三重性n宗教目的與神道設教宗教目的與神道設教佛教思想與理性宗教佛教思想與
15、理性宗教n在在歷程與真際歷程與真際的序文裏提到的中國思想的序文裏提到的中國思想以印度與中國並舉,顯然意指某些印以印度與中國並舉,顯然意指某些印度與中國共有的思想,換言之,即佛教思想。度與中國共有的思想,換言之,即佛教思想。n在在形成中的宗教形成中的宗教(Religion in the Making),懷氏經常以佛教和基督教相提並論;他認為這懷氏經常以佛教和基督教相提並論;他認為這兩個宗教是世界兩大理性宗教兩個宗教是世界兩大理性宗教(rational religion)。宗教有其關乎個人精神生活的層面,。宗教有其關乎個人精神生活的層面,也有其關乎社會集體活動的層面。理性宗教使也有其關乎社會集體活
16、動的層面。理性宗教使個人擺脫社會意識個人擺脫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進而產生世界意識進而產生世界意識(world-consciousness)。理性宗教與世界意識理性宗教與世界意識n印度與中國產生世界意識,以其宗教使人超印度與中國產生世界意識,以其宗教使人超脫世俗社會的羈絆,在個人獨處脫世俗社會的羈絆,在個人獨處(solitariness)中發現真實的自我。中發現真實的自我。宗教作為個人宗教作為個人追求與廣宇長宙相結合的精神活動,當以普遍性追求與廣宇長宙相結合的精神活動,當以普遍性(generality)作為其本質。懷氏認為作為其本質。懷氏認為佛教和基督教佛教和基督
17、教之為理性宗教,正因為它們在觀念的清晰性上、之為理性宗教,正因為它們在觀念的清晰性上、思想的普遍性上、道德的責任感上流傳久遠以及思想的普遍性上、道德的責任感上流傳久遠以及傳播甚廣上,傳播甚廣上,不是其他宗教所能匹敵的。雖然它不是其他宗教所能匹敵的。雖然它們的影響力在現代文明中也式微了,但仍是最重們的影響力在現代文明中也式微了,但仍是最重要的世界宗教。要的世界宗教。佛教與基督教之不同佛教與基督教之不同n佛教與基督教對於人生的苦難和邪惡的問題有佛教與基督教對於人生的苦難和邪惡的問題有不同的解答。不同的解答。佛教認為邪惡根源於感官的生活佛教認為邪惡根源於感官的生活和情緒經驗的世界,和情緒經驗的世界,
18、其教義即在教導人從這類其教義即在教導人從這類經驗中解脫出來。經驗中解脫出來。基督教則根據宗教事實來追基督教則根據宗教事實來追求形上學的理論。求形上學的理論。n其次,佛教與基督教的經典充滿了智慧,不過其次,佛教與基督教的經典充滿了智慧,不過佛陀示人令其覺悟的教誨,而耶穌則獻出了他佛陀示人令其覺悟的教誨,而耶穌則獻出了他的生命。新約聖經是耶穌的門徒對耶穌生平事的生命。新約聖經是耶穌的門徒對耶穌生平事蹟的回憶、詮釋與闡揚,可說是將猶太教透過蹟的回憶、詮釋與闡揚,可說是將猶太教透過純樸的直觀理性化的過程。純樸的直觀理性化的過程。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n理性宗教正是建立在個人的
19、直觀洞見上;在個理性宗教正是建立在個人的直觀洞見上;在個人面對自己獨處時,產生自我意識,進而反省人面對自己獨處時,產生自我意識,進而反省到自己與他人、個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佛教到自己與他人、個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佛教與基督教都不乏這樣的直觀,但這卻不保證一與基督教都不乏這樣的直觀,但這卻不保證一般宗教信仰的人格神般宗教信仰的人格神(personal God)存在。存在。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n他說所有印度與中國的宗教思想,那些已被加他說所有印度與中國的宗教思想,那些已被加以精確詮釋的,都否認我們有對於做為宇宙本以精確詮釋的,都否認我們有對於做為宇宙本體的終極人格的直觀
20、。就中國的儒家哲學體的終極人格的直觀。就中國的儒家哲學來說是如此,對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來說也是來說是如此,對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來說也是如此。有時候或許有具體載道的個人出現,但如此。有時候或許有具體載道的個人出現,但道體本身卻是非人格的道體本身卻是非人格的(impersonal)。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印度與中國非人格神的宗教n懷氏的這項觀察是十分正確的。懷氏的這項觀察是十分正確的。無論是中國儒無論是中國儒家哲學或是佛教哲學,均已超乎對超自然人格家哲學或是佛教哲學,均已超乎對超自然人格神的信仰。理性宗教所追求的是精神的昇華與神的信仰。理性宗教所追求的是精神的昇華與理想的普遍化,而不是崇拜超自然
21、的人格神,理想的普遍化,而不是崇拜超自然的人格神,或者進行各種形式的人神交易。或者進行各種形式的人神交易。懷德海雖懷德海雖不願接受基督教神學主張對於終極人格神的直不願接受基督教神學主張對於終極人格神的直觀,但他承認神學肯定間接直觀到人格神的存觀,但他承認神學肯定間接直觀到人格神的存在。這點正是東方哲學與基督教最大的不同。在。這點正是東方哲學與基督教最大的不同。三個上帝觀三個上帝觀n1)佛教的內在論)佛教的內在論(immanentism),以超卓存,以超卓存有有(Supreme Being)為內在世界的普遍秩序;為內在世界的普遍秩序;n2)猶太教的一神論)猶太教的一神論(monotheism),
22、以超卓存,以超卓存有是超越世界的人格神;有是超越世界的人格神;n3)斯賓諾沙)斯賓諾沙(Spinoza)的泛神論的泛神論(pantheism),視超卓存有與現行世界為一元實體。視超卓存有與現行世界為一元實體。n n一一)人格神的概念逾越了形而上的理性作用,人格神的概念逾越了形而上的理性作用,我們只能相信但不能證明上帝是宇宙的設計者我們只能相信但不能證明上帝是宇宙的設計者與創造者。又若上帝是全善的,這善只能在其與創造者。又若上帝是全善的,這善只能在其自身,不能和一般世間的善混為一談。自身,不能和一般世間的善混為一談。n二二)上帝的概念自身無法被證明。上帝的概念自身無法被證明。傳統神學的傳統神學的
23、本體論證本體論證(ontological proof)僅能從上帝僅能從上帝概念自身的涵義推論出祂的存在。若從現行世概念自身的涵義推論出祂的存在。若從現行世界的特質推論出上帝存在(哲學上通稱宇宙界的特質推論出上帝存在(哲學上通稱宇宙論證論證cosmological proof),也只能證明上),也只能證明上帝的內在性,無法證明一個全然超越上帝的存帝的內在性,無法證明一個全然超越上帝的存在。在。信仰人格神宗教的缺陷信仰人格神宗教的缺陷信仰人格神宗教的缺陷信仰人格神宗教的缺陷n其結果:如果以上帝做為現行世界背後其結果:如果以上帝做為現行世界背後的原理,那祂必須內在於現行世界的整的原理,那祂必須內在於
24、現行世界的整體性之中。然而基督教的上帝終究是個體性之中。然而基督教的上帝終究是個超自然的人格神,超自然的人格神,即使耶穌傳播天國即使耶穌傳播天國在你心中的福音,聖約翰說神是在你心中的福音,聖約翰說神是愛,並引介道愛,並引介道(Logos)的概念,也的概念,也無法改變上帝的三重人格性無法改變上帝的三重人格性(the threefold personality):上帝的三重性上帝的三重性n上帝是上帝是n1)清晰的;)清晰的;n2)令人畏懼的;)令人畏懼的;n3)無法證明的。)無法證明的。n這個上帝的概念有不容置疑的宗教傳統這個上帝的概念有不容置疑的宗教傳統所支持,也有社會的保守本能加以維護,所支持
25、,也有社會的保守本能加以維護,任何反對者只有死路一條。任何反對者只有死路一條。n這使得神是愛這使得神是愛(God is love)轉變成轉變成了神是恐懼了神是恐懼(God is fear)。宗教目的與神道設教宗教目的與神道設教n懷德海認為現代人尋求上帝當然必透過愛,懷德海認為現代人尋求上帝當然必透過愛,而非恐懼。而非恐懼。形上學的理性形上學的理性思辯正有助於我思辯正有助於我們尋求這樣的上帝,使得們尋求這樣的上帝,使得宗教真正成為提昇人宗教真正成為提昇人類生命品質類生命品質(quality of life)的動力的動力。n宗教的目的在提昇生命的品質,而不是崇拜超宗教的目的在提昇生命的品質,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