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基础与构成设计概述》—教学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造型基础与构成设计概述》—教学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造型基础与构成设计概述 造型 基础 构成 设计 概述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美 术基 础项 目 素描的基本概述透视 素描基础练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Part one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 本章主要讲解美术造型基础知识,同时简单介绍了素描的造型规律和造型方法,以及素描工具的使用。理解素描的造型规律和造型方法。掌握素描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1素描的基本概述 素描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自远古人类的涂鸦、生产和生活用品纹饰中就出现了。它是人类情绪和自我认识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一直在不断演进中,其手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2 素描概述1.2.1 素描的功能与题材 素描大多追求的是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的艺术
2、造型,是以陶冶情操的纯艺术创作发挥其造型功能的。在绘画时,画家都是以感性为基础,与直觉性、形象性紧密结合,表现艺术形象。在照相机发明以前,人类都是通过绘画的方式以图像的形式记录历史事件、风土人情,以供后人瞻仰。这在许多洞窟或是石壁的壁画上可以见到。素描有几个最主要的功能:1.在医学上,解析肌体的内在构造、了解构成肌体的具体器官等;2.通过研究自然世界的光影、质感变化来塑造形体;3.在实用美术领域中发挥设计的作用。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2.3素描的造型规律 素描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层次变化,细腻的明暗变化,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出客观物象的色调变化,以达到模拟出真实体积感的视觉效果。在人们长期绘画
3、研究过程中发现,必须准确描绘出物体特征,才能再去表现物体的影调。在表现物体影调时,可将物体的影调划分为三大面和五个色调,而这个表现物体的基本造型规律的掌握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快捷地学习表现的技巧。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准确描绘物体的特征 所有物体都有区别于不同物体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初学者在描绘物体的同时要准确地观察物体的特征,这一步也就是绘画时常说的“找型”。(2)三大面 所有物体在受光的情况下,它的表面都会产生明暗变化,光线的强弱程度就会使物体表面产生三大部分;受光部分、背光部分、受光过渡到背光的部分也就是明暗交接部分(又称明暗交界线)。这三大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大面。(3)五大
4、调子 在这三大面的基础上受光部又可细分为亮面和灰面,有些质地坚硬表面圆滑的物体还会有轮廓很明显的高光,在背光部分为暗面和反光,这就构成了五大调子。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2.4 素描的造型方法(1)明暗素描(2)结构素描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2.4 素描的造型方法(3)线描表现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3素描工具材料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课后练习 查阅相关的素描书籍,对优秀的素描作品进行观摩与比较、分析和临摹。收集和研究中外素描大师的创作草图和手稿,比较和感悟怎样衔接好素描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画种的特点都与其工具材料的性能有密切的联系,准备好学习
5、绘画的材料和工具,便于随时练习使用。透视Part two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 本章通过讲述透视学的基础概念、绘画透视基础、物体成角透视的形成与特点、曲线透视的画法及应用,来重点掌握透视原理,目的是使初学者能熟练描绘物体的结构。透视学的基础概念。重点掌握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原理。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 透视的基本概念2.1.1什么是透视 透视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源与阿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称该景物的透视图。后来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
6、科学称为透视学。透视是造型艺术所依赖的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视觉现象。这种视觉现象是随着人的视点移动而产生变化,即这种变化与视点的位置和距离是分不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边走边看景物时,景物的形状会随着脚步的移动在视网膜上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对某个物体很难说出它固定的形状。观者只有停住脚步,眼睛固定朝一个方向看去时,才能描述某个景物在特定位置的准确形状。再则,随着景物与我们远近距离的不同,所看到的景物形状也不一样。通常在距离的前提因素下,空间越深,透视越大。同样大小的物体,也会因视点与物体远近距离的不同而产生大小变化。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2透视的特点及分类
7、 透视是一种绘画与艺术设计活动中观察方法和研究画面空间的重要手段。运用物体形状近大远小、物体明暗对比的近强远弱、物体的色彩近纯远灰等规律,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可以使平面景物图形产生距离感和立体凹凸感。所以说透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形成视觉三维立体空间。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透视的分类(1)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类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将透视分为三种;线透视、色彩透视、消逝透视。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线透视:它是使观察者识别画面空间距离最有效的表现方法。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越远越聚拢,直至会和于一点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色彩透视:近处色彩偏暖,远处
8、色彩偏冷。这是大自然层的阻隔而产生的变化,如:近处物体色彩倾向鲜明,接近固有色,带有黄橙色调。远处色调倾向暗淡灰紫,深色物体则偏蓝灰色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消失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的变化而产生强弱变化,如:近处物体明暗对比强烈,有较清楚的视觉轮廓;远处物体明暗对比弱,轮廓和细节都比较模糊,甚至混为一片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从教育目的上分类从教育目的上透视可分为绘画透视与设计透视两种。绘画透视:它是绘画艺术所依赖的一门科学技法,是研究在平面上塑造具有高、宽、深三度空间的重要法则,是帮助画者表现各种客观物象的体积、位置和空间关系,以便真实而艺术地表达出画者的视觉感受。
9、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设计透视:它是以绘画透视为基础,把透视原理与法则运用于工艺美术设计中,是一门研究和解决在平面上表现立体效果,具有空间结构景象的设计的基础学科,是造型设计师准确到位地表达空间立体效果图的重要方法。应用于室内外设计图、视觉传达或服装效果图等等。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从形式角度上分类从形式角度上分类,透视可分为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两种。1焦点透视:它是在遵守视觉感受的基础上,从一个固定的位置写生,以一点为视觉中心进行作画,是大多山水画大师和传统西画构图的重要法则。焦点透视有三个基本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散点透视:它是不受一个焦
10、点的限制可以在一幅画上有多个心点,如图2-18 所示。中国画和装饰画都有这个特征,可以把不同视点上所看到的景物组织到一副画面上来。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3透视的常用术语(1)视点(EP)观察者眼睛所在地点与位置。(2)足点(SP)观察者在地而上的位置点。(3)地平线观察者所见延伸远处的水或地与天的交接线,与观察者眼睛的高度相同。在画面上,平视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斜俯、仰俯的地平线的上、下方,正俯、仰视的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4)视平线(HL)与画面平行的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与目点等高,并且是视平面(目点、目线高度所在的水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5)心点(CV)观察者中
11、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点。它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中央。它是与画面成90角的水平段的点。按焦点透视规律,一幅画面上只有一个心点。(6)距点(D P)它们是与画面成4 5角的平变线的灭点。一幅画面上只有两个距点,分别位于心点左右视平线上,并与心点的距离相等。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7)灭点画面上不平行的直线无限延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的一点。与画面不平行而相互之间平行的直线。向同一个点汇聚并消失;与视平面平行而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灭点。灭点在视平线上有心点、距点、余点;倾斜于视平面而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灭点在视平线的上、下,有升点和降点。(8)画面(PP)视点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一透明平面。(9)
12、基面(GP)通常是指物体放置的平面,户外多指观察者所站立的地平面。(10)基线(GL)画面与地平面(桌面、台面)的交线。(11)中心视线(CVR)视点至视心的连接线及其延长线。中心视线在任何情况下都垂直于画面,平视的中心视线平行于地平面。俯、仰视的中心视线倾斜或垂直与地平面。(12)余点 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900角、450角以外的任何角度)的水平线段的灭点。在视平线上可以有很多个余点,余点的位置因水平线与画面所成的角度而定。画面所成角度小于60度的水平线段灭点在视圈以外。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13)视圈 它是由视点引出的视角约为600角的圆锥形空间;圆锥与画面交割的圆圈是画面上的正常视
13、域范围,称视圈。物体的透视图要画在视圈以内。(14)天点(U P)近低远高(如向上的阶梯、房盖的前面)向上倾斜,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的延长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消失点。(15)地点(DP)近高远低(如向下的阶梯、房盖的后面)向下倾斜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的延长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消失点。(16)透视线 任何一种线只要与画面成角,皆会消失于某一点,这样的线都称为透视线。(17)视高 平视时,视点至被画物体放置面的高度,视平线和基点的距离。(18)视中线 视点与心点相连的,与视平线成直角的一条直线。(19)视垂线 由心点引出与画面平行,与视平线成直角的垂直线。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
14、题2.1.4 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代表视点主视方向的心点,理论上永远在视圈内画面的中心,这是不变的因素。但对于景物,视点可以从高、宽、深三个角度上选择与构图,这是可变的因素。1、视位上下高度的变化2、视位左右角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5绘画透视基础2.1.5.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1)平行透视的形成平行透视从面的角度讲是立方体的两对竖立面,其中有一对与画面平行,则为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从线的角度讲,是立方体的12条边线,其中四条边线平行于视平线,四条边垂直相互平行,四条边延长交于心点,则为平行透视。平行透视是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其中有一对边线平行于画面,为平行透视。学习目标章节
15、知识点课后习题2 2、特点、特点 原理及特征原理及特征 (1)无论是正方形或立方体只有一个灭点,即心点。(2)正方形和立方体,只要与画面垂直或与基面平行的棱线都在心点消失。(3)正方形和立方体,只要与画面平行或与基面平行的棱线永远没有消失点。(4)正方形和立方体,只要与画面平行或与基面垂直的棱线永远没有消失点。(5)正方形和立方体中,距离观察者最近的只有一条边或一个面。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平行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的规律 (1)如果心点正处在立方体正面上或正面的边线上,只能看到一个面。(2)如果立方体的位置在视中线上、下移动或在视中线上左右移动,就可看见正面和另一个直立面两面。(3)如果
16、立方体离开视中线和视平线就可看见正面、侧面和顶面三个面。(4)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离视平线和视中线越近越窄,越远越宽。(5)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正处在视平线和视中线上,这面就成了一直线。(6)立方体如处在视平线以下,远高近低,不能见到底面。如处于视平线以上,远低近高,不能见到顶面。(7)方形平面的透视线有两边是平行画面的直线,另两边在心点消失。(8)方形平面上、下位置移动时,越靠近视平线就扁平。如果与视平线重叠,透视就形成了一条水平直线。(9)方形平面左右位置移动时,正对视中线时,近处两角成小于90的锐角。一侧边与视平线垂直线。在左右两侧时,靠近视平线的两角偏斜于心点。(10)方形
17、平面离视平线越近就越小。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 2.1.5.2 2.1.5.2 平行一点透视的做法平行一点透视的做法 从“足点”到物体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的连线称为足线。利用足线所做的透视图法称为足线法。先定好正方形体的平面图A B C D的大小。定出视平线(H L)、基线(G L)、画面(P P),确定心点(C V)及足点(S P)的位置。将平面图A B C D置P P上,A B边与H L重合。由C、D两角点向足点(S P)画连线,交于H L上的两点W、Y。A、B两点下垂线至基线(G L)之上。由基线上A、B两点向心点(C V)引消失线,与C 7、D 7两点的下垂线相交 两点为C、D两点
18、的空间位置,平面图A B C D的 空间位置就已找到。基线上A、B两点上垂至H、I两点(高度用尺量出即可)。再由H、I两点向心点(C V)引消失线,与过点C7、D7的垂线相交于E F两点,就得出顶面的H I E F正方体的透视图就已得出。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 2.1.62.1.6成角透视的形成与特征成角透视的形成与特征2.1.6.1 2.1.6.1 成角透视的形式成角透视的形式成角透视的形式有三种:1.成角透视从面的角度讲是立方体的两对竖立面都不平行于画面,为成角透视。2.成角透视从线的角度讲是立方体的十二 条边线,其中四条边线是垂直相互平行的。向左倾斜的四条边线延伸后消失在左余点上;向
19、右倾斜的四条边线延伸后消失在右余点上。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故又称为二点透视。3.成角透视是方形平面的两组对边线都不平行于画面,为成角透视。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 2.1.62.1.6成角透视的形成与特征成角透视的形成与特征2.1.6.2 2.1.6.2 成角透视的的特点及规律做法成角透视的的特点及规律做法1成角透视的特点正方形体分别有两个消失点。正方形体中垂线置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棱边没有消失点。在正方形体中与画面既不平行又不垂直,但与基面平行的棱边分别消失于两个消失点。正方体中离观察者最近的棱边只有一条。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2.成角透视的规律成角透视的规律立方体处在心点或顶、
20、底两面,有一面与视平线重叠在视平线上,左右移动时只能看到左右两个面。立方体离开视平线,上下位置移动时,则可看见左右两面及顶面或底而三个面。立方体直立棱边与视中线重叠时,左右两直立面是对称的。立方体愈向视中线左右移动,左右两直立面的面积相差愈大。立方体的两直立面从近到远体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都是由宽变窄。正方形平面的透视形两组对边分别消失于两点。位置左右移动时,在视中线左右两侧时,透视形显狭长。如远近两角均在视中线上。透视形左右两边是对称的。位置上下移动时,离视平线愈近透视形愈扁平,愈远透视形就愈宽。如果与视平线等高时,透视形就变成一条水平直线,重叠于视平线。位置远近移动时,愈远就愈小,离视
21、平线愈近。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6.3 2.1.6.3 成角透视的做法成角透视的做法连接B-S P交P P于B点,连接D-S P交P P于D点。A点引下垂线交G L于A 点。连接A 7-V L与B的下垂线交于B点。连接A-V R与D的下垂线交于D点。连接D-V L与B-V R相交于C点,这样方形体的平面ABCD的透视图得出。由A点上垂线量得E点,AE为方形体的高度。连接E-VL与B点的上垂线交于H点。连接E-VR与D点的上垂线交于F点。F-VL与H-VR交于G点。由此,方形体的透视图ABCD-EHGF得出。首先确定方形的平面图A B C D的大小位置。画出面(P P)、视平线(H
22、L)、基线(G L)三线的位置和S P的位置。由S P画保持直角的左右两线相交于P P上两点ZZ,再由ZZ 两点画下垂线至H L交得左右两消失点V L和V R。将平面图A B C D置于P P之上,A点与P P线相重合。使线段A B、D C平行于Z-S P,线段A D、B C平行于Z-S P。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72.1.7曲线透视的画法及应用曲线透视的画法及应用2.1.7.1 曲线透视的概念与原则画法曲线的概念与原则画法空间中除了直线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曲线。曲线形体也同直线形体一样,要和视点产生各种角度的透视变化。由于曲线不像直线那样始终保持一个方向,消失那样直接,而是不断转
23、向渐变的,其透视图不易直接确立。而且,在写生中容易产生概念化的、不确切的、错误的表现。能附着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叫平面曲线,脱离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叫立体曲线。有规律旋转的曲线是规则曲线,无规律可循的曲线是任意曲线。圆与椭圆形属规则曲线,弯转的小路、环山的梯田、天空的云朵属任意曲线。不论曲线规则与否,在视觉中都不能脱离近宽远窄、正宽侧窄的透视属性。曲线透视的原则画法,一般是采取间接的直中求曲、方中求圆的方法做出的(可见本章节各图),实际是一种在直线透视变化中寻找曲线轨迹的办法,轨迹点找得越多,透视图就越准。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7.2 2.1.7.2 圆形透视图画法圆形透视图画
24、法具体作图过程是:确定视平线、心点、距点,然后将正方形及圆放到视域中预定的位置上;由顶边两端及各交点向心点连直角线,再由一个端点向距点连线,将正方形透视图画出;在正方形透视图中画另一条对角线,过中心交点画水平线,8个点的透视位置即相交;以弧线连接8个点,圆的透视基本形即完成。这种方法叫“八点”法。图中的正方形由于与视点的高度、深度、角度不同,要产生不同的形变,随之8个点的透视位置也不同,因此内切圆的透视变化也必然不同。为了简略画法,可将8个点减至正方形与圆的四个切点,又称“四点”法。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7.3 2.1.7.3 圆形透视的变化特点圆形透视的变化特点(1)正面圆最长线
25、段是直径,而平置的圆在视觉中最宽的线段不是直径,这正是近宽远窄的原因所致。图2-33,从上面三个圆与下面视点的顶视关系可以看出,由视点对圆作两条相切视线,切点间的线段在顶视画面直线上的投影最宽,而不是直径。从中间的3个圆的透视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关系。学习目标章节知识点课后习题2.1.7.3 2.1.7.3 圆形透视的变化特点圆形透视的变化特点(1)正面圆最长线段是直径,而平置的圆在视觉中最宽的线段不是直径,这正是近宽远窄的原因所致。从图上面三个圆与下面视点的顶视关系可以看出,由视点对圆作两条相切视线,切点间的线段在顶视画面直线上的投影最宽,而不是直径。从中间的3个圆的透视图中可以更清楚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