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育概论-第3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202620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48
  • 大小:12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概论-第3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育 概论 社会 当代 子系统 相互关系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教育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第一节 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 自然生态:人(口)及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环境。与人类通过生产创造出的物质、精神财富的世界相区别。实质是教育与人类自然生存基础的关系。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一)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人口的高增长必然要求扩大教育的规模 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就学压力上,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内部。(二)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经费、师资平均水平降低;家庭收入人均不足,影响子女教育投入。(三)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

    2、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是物质要素 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道德践行能力 后两者是精神要素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一)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

    3、育系统中的比例,老龄化趋势会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教育规划还要考虑性别结构 社会结构方面,人口阶级结构、职业结构、文化构成、人口密度结构、民族结构(二)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首先,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育可以促使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教育与人口相互关系的性质 在强调教育与人口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人口不是制约教育的唯一因素。同样,教育也不是制约人口诸方面的唯一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方面。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制约作用在不同方面的作用力大小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不仅在国家范围的总体上反映出来

    4、,也表现在每一个具体学校。如果把学校比作“人才工厂”,则对该地区或有关方面人口状况的了解,就像工厂要摸清生产原料来源、数量、质量等一样必要。教育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一)我国当前自然生态资源状况 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再生资源 土地:960万平方公里,耕地仅占1%。沙化27.9%。矿藏: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进口超亿吨,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许多矿企因资源枯竭濒临倒闭。水:属13个人均水资源最少的贫水国之一。海洋:人均不丰富,开发利用无序无度无偿。38亿年的积累储备,可能在21世纪末消耗殆尽。经济发展是生态资源恶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速过快也是原因。(二)教育具有持续改善和保护生

    5、态的功能 2004年夏,环境学家江家驷在“中华学人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人类纪”概念。上一次地球劫难造成恐龙灭绝,如果我们不拯救地球,下一次可能就是最具智慧的人类自己。无独有偶,中科院院士刘东生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提高“人们对环境演化及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驱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这也是人类生存教育必不可少的议题。环保意识与行动,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首先,自然环境影响学校的布局和存在状态 其次,自然生存环境的差异,带来产业、民族集聚、文化习俗等差异,从而深刻影响居民对学校教育的态度与需要,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影响学校的基本条件和社会可能提供的经济物质

    6、、技术条件和师资水平,间接地但更深刻地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再次,自然地理环境还直接影响人的饮食起居、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进而在儿童、青少年和其他教育对象的身体形态、体质和精神气质等身心方面,留下自然的烙印。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宽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狭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人力、时间、物力、财力 如果不顾社会可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数量,盲目发展在职教育或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就可能产生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争夺劳动力的现象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生产活动的要素:劳

    7、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 劳动对象:生物资源自然资源人造材料,即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知识、信息 劳动工具: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工具机器自动控制的机器,而能源也从人力畜力自然力火力电力核能太阳能 劳动者:体力脑力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趋势:1、生产过程对科学知识和人类的智力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2、速度越来越快。近代多次工业革命发生的间隔越来越短就是明证。第三产业比例越来越高。劳动力流动与充电越来越频繁。这两个趋势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改变了对教育与物质生产关系的认识。教育不再是受施舍的乞丐 不仅在量的扩张上,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提出了改造要求我国经济现代化对

    8、教育的要求 1、立足于未来,普九,根本的民族素质保障 2、调整中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3、调整高教中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比例 4、加速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 5、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使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 6、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教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过程必须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个体劳动者增强劳动能力主要是:1、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

    9、保养和维修,减少损坏率 3、提高再学习能力,有助于缩短掌握运用或更新技术所需的时间。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二)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 由于教育对生产具有上述两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具有了经济效益 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 我们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有二:其一,教育不能脱离了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和可能去发展。其二,如果教育超越或者落后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那么,需要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但这并不否认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及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依靠。从两类活动的历史起点看,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活动的生产活

    10、动在先,而作为传递生产活动和各种生活经验,使生产活动得以世代相续的专门意义的教育活动相随而生,从这个意义说,也可以说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决定了教育,而不是相反。“教育先行”现象:主要指各国政府平均支出的教育经费增幅大于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但这并不表明教育已经能够脱离经济的制约。首先这种先行反映的仍然是生产的需要。其次,各国决定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预算中的比例时,依然要受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阈限。第一种答案:没有直接联系,只存在以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强调了政治功能,淡化了生产功能。造成我国建国后前30年教育的问题。第二种答案:教育

    11、不仅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而且教育就是生产力。于是,“产业化”、“市场化”的提出就不足为怪了。教育“产业化”或“市场化”?我们承认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直接联系(不因此而排斥间接联系),但不赞成简单地把教育与生产力等同起来,或者把教育活动包含到物质生产活动中去。因为两者之间除了联系还有区别的一面。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生产活动的对象是物;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人的成长,生产活动的直接结果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两种活动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逻辑,各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等同起来会影响、丢失乃至破坏教育活动的价值与成效。另外,教育活动的结果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但不等于教育本身就是生产力,教育活动就是生产活动。更应注意的是

    12、,教育是一种多功能活动,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不仅因为生产的延续和发展,也因为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等等,都要延续和发展,还因为个人本身也要发展。因此,如果把教育完全隶属于生产,把教育说成就是生产力,不但在认识上犯了把两个相关事物看成相等的或一定是隶属关系的事物这样一种逻辑错误,而且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缩小到只是为生产服务,完全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功能。这都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健康的成长,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从纯生产力的角度来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投资完全当做生产投资的观点,即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13、也是片面的。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则更不可取,这是把人的价值仅仅看做是劳动力的反映。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人的全面价值。不仅把人看作劳动力,是生产者;同时也看成是有着自己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相对独立的个体,还是一个消费者。教育不仅要为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做贡献,也要为人生活得更美好做贡献。不承认教育的生产功能是不正确的,只强调教育的生产功能同样是不全面的。为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服务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当我们强调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两者的区别,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一种倾向完全转向另一种倾向的大幅度摇摆现象。“等同论”可能造成的最大消极影响,就是忽视教育自身的发展

    14、逻辑与特殊性,简单地用经济发展的观念、理论来指挥教育工作,这必然会把事情弄糟最终造成“两败俱伤”。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政治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阶级性。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对教育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并波及教育的一切方面。首先,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施控制。(组织、领导,教育者培养与委任)其二,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作用于教育。其三,法律手段(国家意志)。第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影响其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其公民意识和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内在规律性之间确实有很多一致性,但依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1、方

    15、针政策主要调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揭示的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两者涉及的范围不等。如果以前者代替后者,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2、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权宜性,受时空局限。而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3、方针政策有时也可能没有正确反映现实而发生差错甚至完全错误(一定的人为性),而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是事物间存在的本质联系。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二)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一方面直接推动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积累经验,培养合格公民。

    16、(三)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四)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跟物质生产与教育的关系一样,也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即社会政治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性质,而不是相反。有什么样性质的政治,就必然有相应性质的教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与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不同,历史上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不完全是促进其发展的。当政治是反动的时候,不仅没有促进,反而有摧残。教育对政治也有反作用。但这种作用同样有限度,不可能直接摧毁旧政权,改变社会性质。“教育救国论”可以理解,当时也有积极意义,但

    17、不是改变反动政权的良方。甚至可能被利用为麻痹工具。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定义 1、动词。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强调文化的人为性,反映社会文明程度。3、社会某一具体的活动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我们的理解: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其本身既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并渗透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之中,又是一相对独立的综合体。主要包括:1、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以及传播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与手段。2、一定时代与社会中各民族或阶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群体特性

    18、、传统、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阶级性。3、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指向未来的时间取向和流动态,给文化的内涵注入了生命活力)按上述界说,文化有四种存在形态:其一,物质形态 其二,用物质手段留存的观念形态。符号、著作、文艺作品 其三,与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有关的活动形态。艺学活动、机构、设施 其四,人的心理、行为形态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可以从三个层次看:学校亚文化;外部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方式 学校亚文化主要是两大类:教育者有意识选择的教育内容,属正规的学校亚文化;学校中实际存在着、并非教育者有意追求但对教育起着影响的社会文化,属非正规的学校

    19、亚文化 此外还有“学校自生文化”,是学校的“魂”和特色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2、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中心信息源多中心。教师更多地成了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总体进展的调控者和责任人。3、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文化发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即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发生深刻变化。思维方式有点状线状纵横交错的网络状,单面多侧面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更关注自身发展、生命价值、人生幸福、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影响显得隐蔽、无形,却更深刻、更根本,影响也更长久。1、文化的发展使课程

    20、不断更新和丰富。1)增设时代气息新课程;2)删去或压缩陈旧、简单的内容,或内容下放;3)课程结构呈现多元性、选择性、组合性;4)每一门课程的内部结构随相应学科的发展而变化。需要指出:文化发展与教育内容变化并不同步。前者先,其价值产生影响其教育价值得到认识后,才会在教育内容中得到反映。文化发展除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2、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中心信息源多中心。教师更多地成了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总体进展的调控者和责任人。3、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

    21、目的的影响。文化发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即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发生深刻变化。思维方式有点状线状纵横交错的网络状,单面多侧面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更关注自身发展、生命价值、人生幸福、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影响显得隐蔽、无形,却更深刻、更根本,影响也更长久。未被吸收到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文化因素,是文化背景。更斑斓,更流动,更多渠道,影响面更广,心灵渗透力更大。具体是两方面:其一,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其二,社会文化的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此外,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教育对文

    22、化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文化延续一定要通过人这个主体才能实现。更新就更是如此。第二是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问题。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不同于教育与物质生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从社会总系统的结构来看,他们都受社会物质生产与政治决定,处于同一层次上。因此,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虽直接又密切,两者还

    23、是有相对的独立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构成教育的内容。而且构成教育内容的那一部分文化,还必须根据教育的目的与对象的区别进行教育学加工,从而使两者的内容在范围和形式上有所区别。教育与文化之间还存在对象与功能的区别。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而文化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或享用这些产品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教育要对文化进行选择,分清主次。此外,教育还承担着通过培养新人创造新文化的功能。这一点在社会转型期更为突出。本章小结 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文化政治社会物质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基础

    24、(人口、自然环境)首先,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并不在同一层次上。总体看,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时代的发展也会造成相互作用程度上的变化,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状态。而且,现实社会中各子系统之间还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教育又产生间接作用,故在现实中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更甚。上图直观地显示:教育与文化较之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更为直接与密切。更值得重视的是,文化总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蕴含着人类劳动与智慧的丰富创造,它又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个体,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关系中。因此,教育与文化这一层次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教育沟通社会与个体、教育活动由宏观向微观转化的关节点,也是教育沟通不同社会以及

    25、社会的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从综合的角度看,它应该成为研究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聚焦点”。然而我国教育理论中从这样的角度来研究还十分缺乏,殊为憾事。值得重视深思行动。其次,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在性质与侧重点上,都是有区别的。对教育来说,人口系统是前提性因素,社会物质生产具有经济上的决定性作用,社会政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部分要通过政治实现,实现途径上的强制性更多一些。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是关联性的,它是社会用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加工”的材料和手段。从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途径来看,都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因此教育对各子系统的反作用的强弱和方面各不相同。

    26、而且,从社会的平面图与现时态来看,教育的作用尚都不是决定性的,相反是被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制约的。为此,考虑教育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教育的决定性意义只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才会明显展现,在社会的延续与更新的基础性上得到承认。只有认识了这一点,只有立足于社会的未来,社会才会真正重视教育,才会尽最大的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与保证。作为教育本身,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之子”,与社会各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的、不同性质与类型的联系,才能更自觉地从发展的角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再次,社会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内化为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

    27、等之后才能得以实现。这个内化过程,关键是要掌握相互关系的“度”。所谓“度”,就是相互作用的分寸。既要看到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密切,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新中国成立来的教育发展,有时候就又突出一点不计其余的刮风掀浪的停滞与反复。最后,从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往往落后于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因为其内部相对稳定,人才培养周期长,又是以社会发展既有水平为基础的。因此现有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之一。教育要改革,要面向未来,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而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平衡缓慢时,教育无需大改,矛盾表现得不突出;一旦社会进入较为激烈的发展

    28、时期,教育的不适应性就明显表现出来,改革的幅度也变大。所以,从总体上看,改革是取得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对现代教育的理解:(1)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终身教育观念。(4)适应社会和教育市场经济的需要。(5)构建适应21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6)强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树立全程质量意识,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7)在对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评价中,接受社会的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育概论-第3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20262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