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详解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申论详解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申论 详解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申论 第一、二章.2主要内容第一章 申论应试方法第二章 申论真题解析第三章 申论热点分析 及相关考点预测.3第一章 申论应试方法第一节 申论考试的特点及其结构第二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一:阅读材料第三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二:概括材料第四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三:提出对策第五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四:进行论证第六节 申论应试的注意事项.4第一节 申论考试的特点及其结构n一、什么是申论n二、申论的时间和试卷结构n三、申论考试的特点n四、申论与传统作文的区别n五、考察考生的五大能力.5一、什么是申论n申论是一种能力考试,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
2、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6二、申论的时间和试卷结构考试时限:150150分钟;满分:100100分。.7试卷结构第一部分:注意事项:解释申论、考试时限等。第二部分:给定材料:60006000字左右。分段;凌乱。第三部分:申论要求:作答要求、字数等。.8申论作答部分一般的命题形式:一般是三部分:1 1、概括资料 2 2、提出对策 3 3、进行论证(申论).9三、申论考试的特点(1)模拟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特点n申论考试不是简单的写作考试,而是对给定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发表见解、提出建议或对策,并进行论证;考察对信息的筛选提炼、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和一定的文字表达等能
3、力。.10(2 2)给定材料是“半成品”给定材料往往是“半成品”,但主题内容往往较明确;编排顺序、条理性较差;材料中观点可能并不一致。.11(3 3)主题结合当年的社会焦点、改革难点、政策热点,具有热门性、易谈性、普遍性、非专业性、非政治性。材料多来自互联网、媒体,一般是近一年来的热门话题。.12(4 4)全部为主观性试题n答案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n以问题为主,以理论为连接。n申论考试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n技巧和素质的提高要同时进行。.13(5 5)思维逻辑性占一定分值 依照思维逻辑过程的标准来给分,而不是结论的正误。.14四、申论与传统作文的区别n1.角色变化:准公务员的身份(对策不能太虚)n
4、 2.语言不同:论证论述是重点n 3.对政治的敏感度不同:必须百分百结合国家政策n 4.维护的利益不同:一定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说话,不能为行政相对人鸣不平,如:2001年PPA的范文“为康泰克鸣不平”.15五、考察考生的五大能力:1、阅读理解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快速阅读材料,排除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迅速找到文章主旨。2、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所有社会问题,提出万能利益分析法则。.163、提出问题能力:巧妙使用设问句,引出社会问题。4、解决问题能力:针对所有社会问题,提出万能对策。5、文字表达能力:使用万能句型,短时间内提高文章的表述能力。.17第二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一:阅读材料一、阅读理解的原则二、
5、阅读理解的方法.18一、阅读理解的原则n1、时间原则n申论考试一般提供5000-80005000-8000字左右的材料,阅读时间控制在4040分钟左右为宜,实战经验表明以3030分钟为最佳,因为申论考试看似时间宽裕,实则也很紧张,且每次作答前都要草拟提纲,这实际上是二次阅读,可补充一次阅读中没弄清楚的地方。.192 2、整体把握的原则n申论阅读往往涉及很多材料,如何从总体上把握这些材料,并依此进行分析得出这段材料要说明的中心问题,这是申论考试的关键。n只有全面掌握了材料,才可能全面概括材料,挖掘材料的主旨,制定全面、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进而对问题进行论证。.20整体感 阅读中抓线索的方法和
6、角度n政治线索n经济线索n人本线索n科技线索.213 3、“问题意识”原则 带着问题读材料:(1 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 2)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3 3)问题的表现是什么(4 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5 5)问题的对策是什么.224、筛选性原则n申论考试的材料虽然庞大杂乱,但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信息都是有用的,这其中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材料的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很容易陷入误区。.23二、阅读理解的方法1、先审题.242、三遍阅读及分工(30-40分钟的时间)n第一遍:细读。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关键句,初步理清脉络、概
7、括段落大意n第二遍:略读。强化材料的整体感和关联性,对已有的关键信息进行加工,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n第三遍:略读。在概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对材料逻辑性地分门别类,归纳和系统化概括 (概括).253、略读与细读(1 1)略读:作为辅助说明的数字、表格与图表;过程的描述 (2 2)细读:1 1)官员、有关部门的观点;2 2)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3 3)不同观点的比较;4 4)事件的原因、结果、影响。.26(3 3)细读:1 1)关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然而、同时、于是、其实、实际上、还”等关联词后面的内容 ;2 2)关注“根源、危害、体制、法律法规、领导、监督、落实、经验教训”
8、等句子的内容;3 3)关注“经调查、资料显示、指出、认为、看出、反映、据报道、初步推断”等句子的内容。.274 4、段落的分析与概括(段落大意)n(1)第一种:找关键句常在段首,或以总结形式出现在段尾,有时在段落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8n(2)第二种:总结段落内容 没有关键句,只是将信息罗列,要通过内容分析,归纳其思想或主旨。.29第三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二:概括材料n一、总结概括类考题的应试方法n二、总结概括类考题的高分标准.30一、总结概括类考题的应试方法 总结概括类考题一般在申论问题的第一问,它要求考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得出材料主要的内容和观点,提纲挈领地体现出原材料的精髓
9、。.31(一)总结概括类考题的一般方法 1.删减要素的方法 2.分类归纳的方法 3.透过表面,分析本质的方法 4.抓住关键句的方法.32(二)总结概括类考题的类型:一般概括(资料的归纳)抽象概括(资料的提升)定义概括(揭示概念的内涵).331 1、一般概括(资料的归纳)包括概述观点、概述现象等,指的是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几个方面、几个层次,或者是材料反映的内容包括几方面意见、争议。.34方法:(1 1)划段落关键句或总结段落内容(第1 1 遍阅读中进行)(2 2)思考、罗列各段落大意(第2 2、3 3遍阅读中进行)(3 3)分类归纳、合并同类项:a.a.横向原则“并列”或“对立”。b.b
10、.多层次的原则(4 4)内容的逻辑化、总结概括.35模式:概括的四个层次:a.资料反映了问题;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资料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b.b.该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c.c.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d.d.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预防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362 2、抽象概括(资料的提升)n透过表面,分析本质的方法 n与一般性概括方法的共同点:上面的方法可以通用。.37 与一般概括方法的不同点:n比一般概括难度大。找出资料所要反映的问
11、题的实质。n技巧:进一步注重整体性原则和问题性原则,抓主线索,综合分析,提升文字背后的主旨和问题实质。.383 3、定义概括n(1)定义n定义就是对一个东西进行概括。n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39(2)定义的方法n实质定义中的“属”+“种”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括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40n魔术这种种杂技节目以不易被观众察觉的敏捷手法手段,使物质在观众眼前出现奇妙的变化,或出现或消失,真可谓变化莫测。这种表演常常借助物理、化学的原理或某种特殊的装置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或水火等迅速增减隐现的变化,令观众目不暇接,产生奇幻莫
12、测的神秘感觉。魔术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41n魔术是借助物理、化学原理或特殊装置,以不易察觉的敏捷手法,使物体产生奇妙变化的一种杂技。.42下定义应淘汰“六种信息”:第一,重复、冗赘信息;第二,比较信息;第三,成因、背景信息;第四,描写信息;第五,作用、意义信息;第六,举例的信息。.43下定义的四条原则n定义必须相称: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不可“过宽”或“过窄”。n定义不能循环 n定义不能否定 n定义不能比喻.44二、总结概括类考题的高分标准.451、高分标准n(1 1)概括内容全面、凝练、深刻、准确n(2 2)言语表达精简、清晰、准确.462020分为满分,概括材料主要内
13、容或主要问题的评分标准大体如下要求好中等差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13-913-99-69-66-06-0叙述言简意赅,概括性强,有条理 4-34-32 22-02-0文面整洁,句子顺畅,标点准确,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字数为350350字左右 超字或少字1010以上,酌情扣分 .472、如何把握概括的要求(1)概括内容:范围大(2)“概括影响”“概括发展趋势”“概括现状”等有具体要求的:范围小些;(3)概括资料中问题:范围更小,仅就给定资料范围分析其显示的问题;(4)概括主要问题:仅仅就给定的资料范围分析其显示的主要问题,高度概括。(5)概括主旨:与“概括主要问题”的关系.48第
14、四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三:提出对策一、提出对策的注意事项二、提出对策类考题的应试方法.49 提出对策类考题考核的核心能力是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依据个人的知识、阅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50一、提出对策的注意事项n1.具有针对性n提出的政策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是依据材料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提出的方案表述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51n2.具有可行性n提出的对策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具体要求:(1)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解决、落实提出的对策。(2)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方法。.52n(3)
15、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不要模糊不清、脱离实际,如果在提出对策时忽略主观、客观条件对对策的影响和制约,方案极易失去可行性。n(4)择优选择。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案,要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些方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要选择最为可行、成本最低的。.53n3.合情、合理、合法n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的主旨是明确的,是非标准也一定非常清楚,或者经过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考生制定的对策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出现存在争议或尚未有定论的材料,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54n4.符合“虚拟身份”n申论考试经常会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虚拟身份”来提出对
16、策,这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明确你是站在哪个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位置上来进行决策的,然后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否则面面俱到,反而解决不好问题。.55评卷人评判对策写作的标准1 1、具有针对性;2 2、具有可行性:(1 1)由具体的政府或职能部门解决问题(2 2)步骤、方法(3 3)时效性和主客观条件(4 4)择优选择。3.3.合情、合理、合法;4.4.符合“虚拟身份”;5 5、注意对策的逻辑性。.56二、提出对策类考题的应试方法.571.第一步分析原因、标本兼治(1 1)分析资料(2 2)分析原因 要提出切实可行又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就必须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提出彻底解
17、决问题的对策就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逐一提出对策。.58(3 3)构成原因的要素 原因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人;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利益;科学技术;宣传、教育.592.第二步对症下药(1 1)由“人”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对策:奖励、惩罚;职能部门的决策、执行、监管;思想认识角度;人才、领导者;人的能力、做事方法;宣传、教育等方案。.60(2 2)由“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对策:补充、完善;监督、执行;加大宣传、教育等。(3 3)由“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对策: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改进取得经济利益的方法;保证安全、人的问题等等。.61(4
18、 4)由“科学技术”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对策:加快、提高科技研发;科学与实际情况结合;人的问题等等。(5 5)由“宣传、教育”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对策:扩大宣传、加大落实等。.623、参考“常用八条”(1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2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3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4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63n(5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n(6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n(7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n(8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64(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n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度n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n 把纳入议事日程n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清理问题的来龙去脉
19、n 增强的意识n 倡导的理念n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65(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n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n舆论关注n社会示范n实行典型示范n在全社会营造的文化氛围.66(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n 通过的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n 通过的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n 通过的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67(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n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n 惩罚制度n 激励制度n利益相关制度n分工制度n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
20、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68(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n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依靠各级政府(组织)的力量,有效解决问题n 形成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n 预防应急机制(方案、预演、物资储备)和保障机制n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n 建立和完善各种的监督机制n 形成信息反馈机制.69(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n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n 增加对的财政贷款和财政支持n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70(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n 加强社会(群众)监督,建立举报热线n 媒体监督(舆论监督)n 领导监督n 建立完善的、系统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n 加大整顿力度n
21、违法必究,严格执法:严格查处n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n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71(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n 总结的经验教训n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72n胡锦涛在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前要抓好以几项工作:n一是要加强政治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制n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创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n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73n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
22、约能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n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n胡锦涛强调,技术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74 PPAPPA事件发生的比较突然,我们应冷静、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具体对策如下:第一,药品专家应及时分析PPAPPA类药物的有害程度,通过各种媒体,告知群众不要误传,不要造成各种谣言。第二,药物科技人员应立即研制不含PPAPPA的新感冒药,以便能投放市场,补充这方面的需求。.75第三,发现因服用含PPAPPA的药品而产生不良反应
23、的,国家医疗部门应给予特殊照顾治疗。第四,建立完善的医药监测机制,成立专门化、专业化的监测机构,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尤其重视对厂商的监测。.76第五节 申论应试方法之四:进行论证n一、论证类考题的文体及特点n二、好的申论文章必备的8个条件n三、申论议论文的三要素n四.申论议论文的结构n五、申论文章的参考模式n六、申论文体之二:申论中的其他应用文.77n论证类考题是指经过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阅读、分析,切中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在给定的字数范围内全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求中心明确、充实,论述深刻、说服有力”。.78一、论证类考题的文体及特点n申论文章的文体n申论:是公务员在管理国家行
24、政事务的过程中,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行政建议并展开论述从而表达自己行政意图的文章。其本质是“官样文章”。.79常见的理解误区:(1 1)申论是个性化的、完全主观的考试(2 2)申论杂文评论 (3 3)申论是学术论文.80n申论是与政府公文对接的议论文n应用文与议论文 应用文是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为某种具体的实用目的而写的文体.81n狭义的应用文:借条、写信等n广义的应用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们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和观点所写的实用性文章。主要是议论文、新闻文体、会议文体和公文文体等。.82n直接以行政公文完成的申论:n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
25、的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记要等1313种。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的党的机关公文种类主要有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等1414种。.83n申论的主要文体 议论文(论说文),用议论或者说理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84二、好的申论文章必备的8 8个条件n1.把材料跟国家政策相联系,解决社会问题不能脱离国策。n2.规范化的公务员语素(拉近和阅卷老师的距离。).85n3.使用哲学,经济学,法学的基础知识来论证你的观点,用理论来论证n 4.要引用切题的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