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传播效果研究-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9997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55
  • 大小:61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播效果研究-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传播 效果 研究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一节、理解传播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第三节、主要的效果研究理论第四节、效果研究的一些例子1l有目的的传播和无意识的传播有目的的传播和无意识的传播:有目的的人类的传播都希望是有效果的传播。整个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媒介具有重大效果这一前提之上的。但是这些前提假定效果却很难达成一致。l因果关系的确定:因果关系的确定:哪些效果取决于媒介,哪些效果取决于别的因素。l关心的问题:关心的问题:如何增强效果?l效果研究的重要性效果研究的重要性:政府、商业机构、社会团体、学院、公众和媒体的诸多政策和决策皆有赖于此。2一、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关注、留下了记忆记忆、改改变了态度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

    2、的某种行为的变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化。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播效果。(如网络广告)二、Beliefs,Attitude and Behaviors: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了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以传播者的目的是否达到为通常以传播者的目的是否达到为判断标准判断标准。(intended&unintended effects)三、individual&aggregate level: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受传者和社会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3l反馈是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去后,又将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到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

    3、入发生影响。(例子:广告研究的实验法)l传播学中反馈的含义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传播者根据反应来检测传播传播者根据反应来检测传播的效果的效果,并据此调节后继的传播(包括传播内容、符号和排除干扰等)。4l传播效果的多重层面和过程l认知层面:关注、记忆、知识l态度层面:认可、观念、爱憎、立场(支持/反对)l行为层面:行动5l一般分为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短期的和长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显在的和潜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效果研究。l短期的预期的:宣传、收视率、发行量l短期的非预期的: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l预期的长期的:创新普及、精神文明、议程设置、社会发展l非预期的长期的:涵化理论、知识沟

    4、理论67l新闻知识:在大众媒介新闻影响下的短期认知效果,通过对受众的回忆、认识和理解的测试可以检验。l个人回复:个人对媒介刺激的非预期的效果。主要效果是模仿和学习。相关的效果类型包括强烈的情感反应,以其它活动来取代,样式或时尚的模仿,对明星或英雄的崇拜,性的唤起,恐惧或焦急的产生。l集体的回复:导致共同的集体行动,而且通常是超越管理或机构之外的。恐惧,焦急和愤怒是最常见的回复,能导致恐慌和动乱。8l发展中的扩散:为了长期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的革新扩散计划,使用一系列的运动和其他方式,特别是建构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网络和权威结构。l新闻扩散:特别(新闻)事件通过一定时间对稳定的人口的传播,研究渗

    5、透的程度(最终所知的比例)和获取信息的方法。l革新的扩散:最普遍是在一个特定的人口中接受技术革新的过程,通常是建立在广告或普遍宣传基础上的。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独特的S曲线型的模式。9l知识的分配:在社会群体之间知识的分配,媒介的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效果。l社会化:媒介的社会角色定位,对社会期待行为的推行的贡献。l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成员遵守已建立的秩序或行为模式。主要的效果是通过意识形态和“意识产业”的方式支持现存政权的合法性,这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化的延伸。l事件结果:指的是媒介在缓解社会压力过程中和关键性事件的解决中所起的作用。事例包括革命、国内政治巨变、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等。重大选举也可算在内。10

    6、l现实的解释和意义的建构:这一过程与社会控制相似,与认知结构和解释框架有关,而与行为没有太多联系。l机构的变化:现存的结构对媒介发展的适应,特别是那些影响媒介自身传播功能的机构。l文化变化:在价值、观念、行为和象征的形式及社会的总体模式的转换。这种转变成为社会的“离心力”或“向心力”这一点是关键。文化认同的加强或削弱是这种效果一个例子。11l传播学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说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一样长,从20年代开始,已经有大约80年的历史,其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2l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几十年内,传播学者一般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这些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l一次大战中

    7、的宣传技巧l30年代,罗斯福总统通过广播直接向美国人民发表著名的“炉边谈话”。l德国希特勒为了征服全球对广播的操纵。l1938年10月美国“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典型事例。很能说明在当时普遍存在着认为大众传播威力无穷的思想。13l从全凭观察过渡到实验调查,“有限效果”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战中和战后。美国传播学多半围绕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传播学者推翻了早年的“媒介万能论”的观点,发现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受众的原有的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14l从70年代以来,转向传播“适度效力”论并趋向于新的“强效力”

    8、论。l传播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使用与满足”论到“议题设置功能研究”以及文化规范论等,都表现为强调大众传播仍然具有相当显著的效力。不但如此,西欧和美国的一些传播学者已形成新的传播效力论。15l枪弹论l有限效果论l说服效果理论l“议程设置功能”理论l“沉默的螺旋”理论l“培养理论或涵化理论”l“知沟”理论l第三人效果理论16l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力量和影响。大众传播的弱点和不足,只能和人际传播并存和相辅相承,而取而代之。l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自行解释,自行决定取舍。l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大众传播的效果与当时当

    9、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17l美国传播学者围绕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传播学者推翻了早年的“媒介万能论”的观点,发现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受众的原有的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l克拉帕:大众传播不是通常作为媒介效果的一个足够的原因,而是在协调各种因素方面起作用。18l哥伦比亚学派: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等书中提出了“传播流”、“两级传播”和传播中存在“意见领袖”的观点。l霍夫兰的研究也表明传播在改变态度上的效果。罗杰斯的“N级传播”。l拉扎斯菲尔德的学生约瑟夫克拉珀于1

    10、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力的著作中作了总结,提出了传播的“中介因素”问题。19l大众传播产生效果通常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发生作用。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传播主体的制约。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制约。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环境的制约。20l说服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宣传和广告是说服行为的主要代表。l定义:说服是企图利用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产生影响,导致人们的某种改变的行为。l宣传可能赢得人民的热情,也可能压倒他们的理智。21l信息来源的信誉特征: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接近性等。l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智l一面理和两面理l反宣

    11、传方法l防疫论:抗御说服和态度改变的方法。l重复传播,加强刺激,逆反心理。22l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等人认为传播媒介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心理动力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来讨论。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两者相辅相承,而不是互相排斥的。23l传播效果的心理动力模式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这种模式建立在“个人差异论”的基础上,认为说服传播旨在改变个人的心理结构(如态度、动机、学习、认知),从而改变其行为,以达到传播者的目标。(Fishben&Ajzen s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l机制:说服的信息改变或触发心理过程实现与心理过程相关的外在行为24 一一个个人人对对

    12、行行为为的的后后果果的的信信念念以以及及他他对对这这种种后后果果的的评评价价 对对行行为为的的态态度度 一一个个人人的的规规范范性性信信念念以以及及他他对对这这种种社社会会规规范范的的遵遵从从意意愿愿 主主观观规规范范 态态度度和和主主观观规规范范的的相相对对重重要要性性 行行为为意意向向 实实际际行行为为 l社会文化模式认为,传播媒介所以能产生强大的效果,是因它发出的信息构成一个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为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人们日积月累地依靠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传播媒介的长期性效果(例子:涵化理论之暴力研究:三个现实的概念)。l机制:劝服的信息形成社

    13、会文化解释什么是社会接纳的行为导致行为的改变26l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在多数时间,媒体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l公众按重要程度对事件的排序与媒介对该事件报道的频率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l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媒介是否能很全面地告诉公众社会和国内发生的事情。27l谁是媒介议程的设置者?政府?公众?专家?媒体拥有者?编辑?记者?l议程设置的过程:争霸的过程。l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争霸。弱势群体的抗争。l新闻室的社会控制: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 professionalism)的意识形态性质。l压迫性国家机器和意

    14、识形态国家机器。l没有不受控制的新闻: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l新媒体“民主化”“革命性”“个性解放”的神话。28l白宫前沿白宫记者团团长海伦-托马斯自传开篇引用了美国早期海军名奖斯蒂芬-德凯特的话:“不管祖国是对是错,都是我的祖国。”l亲身报道过8位美国总统。l例子:十大戒令;妖魔化的中国。l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与新闻报道的原则。l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29媒介议程(media agenda):所谓的媒介议题是指以内容分析法,检视新闻传播媒体对于各种议题重要性的处理方式,在媒介机制的守门过程下,新闻机制以新闻价值为横梁下对不同的议题给予不同的报导量,愈重要的议题被报导的愈多,愈不重要的议题被报

    15、导的愈少,所以透过内容分析法可以得知“媒介议题”的重要性顺序。例如以印刷媒体而言,从版面位置、标题大小、字数多寡和出现的频率等量化数据,来判断该新闻媒体对社会议题重要顺序所做的安排;在广播电视没体方面则可以播出先后、时间长短和播出频率来判断。30“公众议题”(public agenda)通常是指藉由社会调查法,访问社会大众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议题的看法,从民众所认知的议题的重要先后顺序,即是所谓的“公众议题”.公众议题细分成三个层次:“个人议题”(intra-personal agenda):是指阅听人基于自我认知,认为哪些议题对于自己比较重要.“人际议题”(interpersonal ag

    16、enda):是指阅听人最常和别人谈起的议题,当一个社会议题对个人重要到某一程度时,他就有可能与其它人讨论和交换意见,藉以获得更多所需的相关资料,或者藉以了解他人的看法,以做为自己的参考。“社区议题”(perceived community agenda)是指阅听人所认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当前最重要的议题。此层面完全以社区为重点,就特别强调与社区的关系。31议题建构理论是在议题设定理论的架构下延伸出的来的理论,以解释议题设定所没有解释的现象,“媒介议题是如何被发展的?”及“报界如何和社会中的其它机构折冲互动以建构合于受众需要的议题?”32议题门槛议题门槛(Issue Threshold)其将议题因近

    17、身性的不同而分为三种:低门槛议题是指近身性高的议题,此类议题即使不加以报导仍会受到很多人的关切。其二是中门槛议题:此类议题只有部分受众会关切,如都市犯罪议题。最后是高门槛议题:此类议题的抽象程度最高,最难引起关切,但却也是媒介最能发挥议题建构效果的议题;但并非报导愈多,就会引人关切,还必须在适当时机出现,透过巧妙步骤的安排,才能成功地建构议题效果。33Lang&Lang将议题建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1.将事件的精华故事部分呈现出来,吸引受众注意。2.将媒介集中火力报导某一议题时,仍须注意外在氛围的配合情形。3.将事件与次象征符号(Secondary symbols)联结在一起,使发生利益集结,议

    18、题更具争议性。.压力团体必须巧妙操纵媒介。34所谓的“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是指当一个议题被报导了一段时间以后,则议题重要性不会发生在那些对议题最有兴趣的人身上,反而是那些对议题没有兴趣的人会认为议题重要。而对“饱和报导”(saturation coverage)的操作型定义有两个:一是指其具有醒目的地位,及刊载在报纸的第一版或是在电视上连续出现60秒以上。二是指其具有连续性,七天中有五天不间断的报导或是持续报导三天以上。“共鸣效果”(consonance effects)此概念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

    19、年伦敦的反越战示威时,发现有意见领袖媒介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的媒体最先报导相关的新闻后,其它的报纸才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它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诺尔纽曼称这现象为议题间的“共鸣现象”。35l“溢散效果”(spill-over effect)此概念则是学者Mathes&Pfetsh(1991)研究有关“反对性议题”(counter-issue)(如反公娼、抑制国民IC卡等)如何被提出来,如何在媒介体系中被建构出来,如何从媒介议题进而变成政策议题的过程。他们具体发现反对性议题的生命周期可分为(1)浅伏期与预备期(2)上升期(3)高峰期(4)衰退期;当媒介议题由浅伏期与预备期转变成上

    20、升期时,主流媒体开始加入报导。他们将这种媒介议题是由另类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见领袖媒介)的议题传布方式称为“溢散效果”。36l所谓涵化研究涵化研究:又称涵化假设、涵化效果、涵化分析,是美国宾州大学著名教授Gerbner和其合作者们自1969年开始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该研究的任务:对引导媒介信息洪流的传播政策的形成过程作深入探讨;对电视剧情节和内容做详尽精确的分析;研究长期收看电视对受众产生的影响研究长期收看电视对受众产生的影响。隐含的观点:美国电视的主要功能是社会控制以及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现状。l涵化理论的内容涵化理论的内容: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

    21、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比在收看电视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两个主要假设两个主要假设:(1)观众的电视收视相对来说是无选择的;(2)大多数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对各类电视节目都看得多。37 理论概念 涵化假设 长时间接触电视的符号现实 依据电视世界来理解社会现实 电视内容充斥暴力 过高估计暴力犯罪率导致恐惧、不信任等 l对涵化理论的修订:增加了两个涵化效果产生过程的概念主流化过程:收看电视多的人,尽管他们彼此的人口统计指标不尽相同,通常会共享某种观念。换言之,多看电视使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趋于一致。Morgan&Sig

    22、norielli(1990):看大量电视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主流的、同一的、标准化的意识形态及世界观;因此,这些人之间的相似性应该大于那些同他们类似但收看电视教少的人。共振化过程:当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情形同其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甚至是对现实的信念)不谋而合时,两者的叠加会双倍强化电视信息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涵化效果。l涵化假设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分两个部分:信息系统分析(同传媒产品有关的因素)和涵化分析(即对受众的影响)。l结论:(1)各种各样的暴力内容在美国电视节目中无处不在。(2)看这种充斥着暴力的电视越多,就越容易涵化出“现实世界充满了危险和恐惧”这一错误观念。(3)电视的“恐惧的世界”导致人

    23、们产生互不信任的感觉。39lTichenor,Donohue&Olien,1970: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头。400 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19491949195419541959195919651965Time%believing that man willreach the MoonCollegeCollegeH-SchoolH-SchoolG-SchoolG-School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在传

    24、播技能上是有区别的;在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背景知识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在发挥作用;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的。(互联网的影响?)42 E.Rogers 认为,不仅在认知层面,在态度和行为层面,也存在着因为使用大众传媒和新媒体而有日益扩大的差距;另外,除了大众媒体,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也发挥着作用;社会经济地位及其相关变量不是造成知识沟的唯一因素;Genova&Greenberg发现,导致知识沟最主要的因素还不是社会经济状况及教育,而是受众兴趣,包括:l个人利益,即关心于己

    25、有用的新闻信息;l社会利益,即关心对个人的人际环境或人际关系网络有用的新闻信息。43互联网带来的平等、消除学习机会不平等乌托邦:l公用信息业独一无二的最大潜力可能就在于,它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教育成本,使我们的社会为所有成员终生提供公共且平等地学习机会。(Parker&Dunn,1972:1392)l如果这类信息不能为全社会普遍享用的话,那么原来就是信息富裕户(information-rich)可能会获益良多,信息贫困户(information-poor)则会雪山加霜。44该理论把造成知识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因素(如认知能力等);知识沟的真正原因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关键的问题是个人的动机和利益相

    26、关性;如果对某一议题的认知激励和相关性高,知识沟可以缩小而非扩大.45“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关于德国1965年的社会民主党对基民盟和基社盟的选举研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46第一,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是害怕孤独的。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

    27、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47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可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的过程。48卢梭:公共意见库利:社会互动的有机体的意见。行为科学:多数人的意见舆论的形成即社会合意的形成社会心理学:是表面上的“多数人意见”,是可以操纵的。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

    28、的认知三者作用的结果。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会带来压力或安全感。导致“多数意见”的诞生舆论。49“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它是由诺伊曼提出的。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此起社会解体。50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研究,表明了她的两种观点:一是舆论观,一是效果观。舆论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效果观: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重新提示了一种

    29、“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意义:谁能操纵媒介谁就能操纵舆论,谁能操纵舆论谁就能操纵社会。51l基本假设(Davison,1983):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但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l核心概念:媒介对他人的影响估计;媒介对自己的影响估计。52l向人们调查媒介效果对其他人和他或她自己的影响的估计值:“你认为信息X对你自己有多大影响?”“你认为信息X对他人有多大影响?”l第三人效果=对他人影响的估计 对我影响的估计 53l心理原因:归因(Attribution):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过失归于环境,而把他人的过失归于个人品质;自助偏见(self-serving bias):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于其他原因如命运,并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人定胜天。l实际影响:第三人效果这种信念导致对媒介检查、控制或限制的支持。54l网上色情;l网上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害的信息;l网上对社会道德和伦理有害的信息;l网络立法的基本理念:开放、放任、自我管理,还是检查、控制、把关、限制?55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播效果研究-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999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