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第八章-转向现代美学35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西方美学史》第八章-转向现代美学35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美学史 西方 美学史 第八 转向 现代 美学 35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第八章 转向现代美学转向现代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19世纪的百年是个过渡期。在此期间,黑格尔搭建起来的西方古典美学大厦遭受到多方面的打击,各个组成部分开始分解,并“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实证主义不满意它的形而上学思辨,强调自然科学和经验实证;唯意志论反感它的理性主义倾向,以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与之对抗。这些打击都很沉重,它代表的西方古典美学由此走向没落,主流地位逐渐让给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自此,西方美学开始由古典美学转向现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史朱立元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录目录第一节 丹纳一、实证主义美学二、种族、时代与环境第二节 立普斯一、移情说二、悲剧理论第三节 叔本华一
2、、生命意志与“观审”说二、悲剧论三、艺术类型论目录目录第四节 尼采一、强力意志二、酒神与日神三、生理学美学第五节 克罗齐一、艺术即直觉二、直觉即表现三、欣赏即创造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科学技术给人们思维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对科学实证精神的认可。除了实证主义在哲学和美学上用实证取代形而上学的思辨之外,在心理学领域,德国的费希纳奠定了“自下而上”的实验心理学美学基础,并由后来的立普斯、谷鲁斯在美学领域发扬光大。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法国的居约、丹纳,德国的格罗塞,英国的弗雷泽等,也采用这种科学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这些都是科学主义的一脉。毕希纳毕希纳费希纳(18011887)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
3、、美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在哲学上是泛灵论者,认为不只是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宇宙的灵魂则是上帝;心与物也不可分,物只是心的外观。但在方法论方面,他显然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更大,试图用数学的方法来测量心与物。在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原理里,他首创科学的实验方法,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并将这种实验方法应用于美学,成为实验美学的创始人。美学导论是其实验美学的代表作。实验美学实验美学实验美学的核心原则在于“实验”二字。费希纳提出实验美学的目的,就是借助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让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可做量化的处理,要求定义明确、操作可控、有准确的测量和统计依据,从而为其提供某种“科学”基础
4、。出于这种考虑,费希纳运用心理学和物理学中的定量分析法,来测定某些刺激物所引起的人的审美感受,具体包括选择、制作、常用物测量三种方法。选择法是让被试者从指定的不同比例的同种图形中,选出自己所喜爱的图形;制作法是让被试者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常用物测量法是测量人们常用的或喜欢用的东西的大小比例。费希纳总结出的许多美学规律,像多样性统一规律、联想规律、清晰性规律等,也都是经这种实验测量得出的。在费希纳之后,大致可以划在科学主义一脉的重要心理学美学家还有立普斯和谷鲁斯。谷鲁斯(18611946)是德国生物学家、美学家和心理学家,审美移情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美学导论(1892)、动物的游戏(
5、1896)、人类的游戏(1901)和审美的欣赏(1902)等。在上述著作中,谷鲁斯主要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在大量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移情说。谷鲁斯谷鲁斯谷鲁斯虽然同意席勒的基本看法,将艺术看作一种摹仿性的游戏,却不赞同席勒从康德那里继承下来的非功利性观点。“内摹仿内摹仿”在游戏练习理论基础上,谷鲁斯又提出了自己的“内摹仿”说。所谓内摹仿,就是审美主体在内心摹仿外界事物的某些特点。在此期间,审美主体心灵中会产生某种幻觉,把变形的自我投射到对象中去,从而同情而非现实地分享别人的生活与情绪。谷鲁斯的这种内摹仿理论能够解释某些审美现象,并且提供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实验依据。不过,这
6、种理论也只适用于某些运动类型的审美经验,所以谷鲁斯后来接受立普斯的批评,承认它只适用于“运动型”的人。居约居约从社会学角度对古典美学发起冲击的主要有法国的居约、丹纳和德国的格罗塞。居约(18541888)是美学家,也是诗人,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其美学著作主要有现代美学中的一些问题(1884)和从社会学观点看艺术(1889),后者是她的美学代表作。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居约不可能不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她说个性心理学“至今远未成为一门诗人或小说家能依靠的完美科学”,透露出的就是这种科学主义的诉求。格罗塞格罗塞格罗塞(18621927)是德国艺术史家、社会学家,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东
7、亚艺术、原始艺术以及家庭和经济状况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家庭和经济的形态(1896)、艺术科学研究(1900)和东亚绢画(1922)等,1894年出版的艺术的起源是其美学代表作。同样受科学实证精神的影响,格罗塞试图为美学研究提供一种科学的依据,认为艺术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不是客观的也不能不保持着冷静沉着”。弗雷泽弗雷泽同格罗塞相比,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虽没有专门谈到艺术和美学问题,却为艺术和审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人类学依据。弗雷泽(18541941)曾在格拉斯大学、剑桥大学求学,先是攻读古典文学,后来改学人类学,其代表作品是1890年出版的金枝。在这部作品中,弗雷泽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具有
8、独创性的见解,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交感巫术理论,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公式,即在人类思维方面,经历了由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三个阶段,体现出人类由盲目到理性、由迷信到科学的进步趋势。弗雷泽认为,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一件事情的发生与以前的事件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可以归为两个原则,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的摹仿巫术,一是“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接触后好像还未断开一样,持续着这种相互作用”的接触巫术。这两种巫术原则既适用于原始哲学,也适用于艺术,是“艺术的两个分支”,因为无论是摹仿还是接触巫术,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想象的介入。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出现的时间与实证主义相仿,但开始产生影响却在19
9、世纪中期以后。与实证主义不同的是,唯意志论哲学攻击的对象并非是所有的形而上学,而是黑格尔代表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认为后者的根本错误是把理性当作实在,转而主张非理性的“意志”取而代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唯意志论仍是一种形而上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另外,唯意志论不但反对思辨理性,也反对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性,认为科学理性的缺陷并不是由于“目光狭隘”,而是因为对“意志”的阻碍。第一节第一节 丹丹 纳纳实证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丹纳。丹纳(18281893)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他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过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拉封丹和他的寓
10、言(1853)、英国文学史(18641869)、艺术哲学(18651869)、当代法国渊源(18751893)等。一、实证主义美学一、实证主义美学实证主义发轫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另还有穆勒、斯宾塞、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等。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重自然科学,反对形而上学,是“源于实证科学的一种哲学体系”。二是主张全部哲学都应以经验为基础,把经验看作知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三是主张经验现象以外无实体,试图抛弃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孔德孔德孔德(17981857)出生在法国一个中层官吏之家,曾做过著名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
11、家,实证主义和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受自然科学成果的鼓舞,“继承许多伟大科学家的思想传统”,力图把科学方法引入到人文科学的研究当中。正是考虑到形而上学的虚妄,孔德才把这类因素剔除出去,从而将哲学的任务限定在经验现象范围之内,由此获得的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的知识,也就是为其所肯定的“实证”知识。斯宾塞斯宾塞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美学家,实证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社会静力学(1850)、进化的假说(1 8 5 2)、第 一 原 理(18601862)、心理学原理(18521855)等。斯宾塞的美学深受康德和席勒游戏说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达尔文进化思
12、想,对过剩精力做出过细致分析,指出了它与审美活动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游戏说。二、种族、时代与环境二、种族、时代与环境在思想上,丹纳受过孔德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主张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实证的方法来阐释文学和艺术的规律,创立了颇具实证色彩的美学理论。他对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思辨传统很不满意,说美学不该是摆出一套法则叫人接受,而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把美学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是丹纳实证美学的出发点。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文学和艺术,他以为是完全行得通的。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他开篇就讲到:“文学作品既不单单是个人想象的游戏,也不是头脑发热之余与世隔绝的奇
13、思怪想,而是时代风俗的写真,特定心灵的展现。”这说明,文学作品不是出自个人心灵的胡思乱想,而是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关。因此,他从这些相关因素当中,筛选出种族、环境、时代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认为它们是特定道德状态的滋生基础,是影响宗教、文学、艺术乃至社会和经济的根本要素。种族种族丹纳所讲的种族指的是各种族天生的性情和禀赋,也包括遗传特点。他认为,在这方面每个种族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和环境而改变的原始印记。“我们所说的种族,是那些先天遗传的性情。它们与生俱来,通常在性情和身体结构方面差异明显,随种族的不同而不同”,并且表现在语言、宗教、文学、哲学当中。环境环境环境
14、指的则是人们生活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思想制度等社会环境。在丹纳看来,人并不是孤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上述环境因素都会给人带来影响。他以日耳曼、希腊和拉丁人为例,说有些民族居住在寒冷阴湿的土地上,或者是怒涛滚滚的海岸,容易有忧郁或狂暴的情感,会倾向于狂欢、好斗;另一些民族生活在熙和、明媚的海岸,“喜好航海和经商,没有对食物的特别需求,从骨子里喜欢社会交往,喜欢稳定的国家机制,在情感和性情方面,喜欢发展雄辩术、鉴赏力、科学发明、文学、艺术等”。从艺术家角度来讲,他在创作的时候也不能孤立进行,学派乃至整个时代都对他有帮助。否则他的作品也不会高明。时代时代丹纳所说的时代主要是从时间连续性
15、方面来讲的,指的是随时间的推移,给环境及种族因素带来的影响。对审美活动和艺术而言,时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继艺术家对前驱的继承,一是不同时代环境所带来的艺术上的差异。关于前者他举例说,高乃依和伏尔泰时代的悲剧与埃斯库罗斯时代的希腊悲剧相比,达芬奇与一个世纪后吉多的绘画对比,艺术的一般观念没发生什么变化,诗歌、戏剧、绘画的形式也都得以继承,这是前驱对后继者的影响。在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上,丹纳继承了传统的摹仿说。他认为,摹仿必须要逼真,但并不是说纹丝不动地摹仿对象,而是要有选择地进行摹仿,尤其是摹仿出对象的主要特征。丹纳的这种摹仿说,并非是古希腊传统模仿论所坚持的对某种本原的模仿,而是对
16、现实世界“重要特征”的模仿,并没有抛弃模仿对象的现实感性因素,因此也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东西留下来,这是丹纳实证主义美学的特点,也是可取之处,尽管不乏机械性的一面。第二节第二节 立立 普普 斯斯立普斯(18511914),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移情说美学最主要的代表,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任教。他对移情说美学的研究获得广大赞誉,有人甚至称其为美学上的达尔文。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生活事实(1883)、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903)、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再论移情作用、美学(19031906)等。其美学思想主要包括移情说和悲剧理论两方面内容。一、移情说一
17、、移情说立普斯美学研究的重点是审美欣赏,并把这种欣赏活动看作是移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面对呈现感性形状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活力充沛、轻松自由的情感状态是移情活动的主因,在性质上是由内而外的内摹仿。然而,并非所有的移情现象都是审美移情。首先,审美主体是移情动作的发出者,会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立普斯以古希腊建筑中的多利克式石柱为例,说我们在面对它时,会觉得石柱并不是死物,而是在耸立上腾,这是我们向它“灌注生命”的结果。其次,审美对象也不是对象的物理实在本身,而是事物的“空间意象”。在我们欣赏多利克石柱的时候,并不是石柱本身,而是石柱呈现给我们的空间意象在耸立上腾,是经过移情作用
18、的石柱给了我们审美感受。这样的空间意向并不是物质块团,而是由线、面、形、色等构成的形式组合,是它们造成了审美主体“生命感觉”向审美对象的“灌注”,而不是别的。图例:多立克柱式图例:多立克柱式“内摹仿内摹仿”在立普斯看来,审美移情的性质是一种“内摹仿”。在移情过程中,审美主体全神贯注地观照对象,与对象水乳交融。他说:“既然这样感觉到自己在所见到的形体里活动,我也就感觉到自己在它里面自由、轻松和自豪。这就是审美的摹仿,而这种摹仿同时也就是审美的移情作用。”在谈到内摹仿时,谷鲁斯重视的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作用,是由外及内;立普斯与他相反,更看重审美主体向对象的“灌注”,是由内向外,这是他们的第一点不同
19、。另外,立普斯也不赞同谷鲁斯把内摹仿看作是体验“运动感觉”的说法,他认为,审美主体在移情过程中会全神贯注于审美对象,不会注意到筋肉和器官的运动感觉。谷鲁斯后来接受了他的批评。审美欣赏一定是移情,但移情却不见得一定是审美。立普斯将移情分为“实用的”和“审美的”两种。审美移情不会涉及实际生活的具体目的和利害感,不是我们看到生活中某个人的悲伤或欢喜而产生的同情,而是在对象空间意象的基础上,出于对过去经验的类似联想。后来在美学一书中,他干脆完全抛弃了这种说法,而更加强调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在其间所起的作用。很显然,这样做的结果,让他更加靠近了康德的形式美学和审美无功利说。二、悲剧理论二、悲剧理论立普斯的
20、悲剧理论是他移情说的展开和应用。审美主体通过向审美对象的移情作用,会获得某种美感,这种美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是对一个客观化的自我的欣赏。不过,这种自我价值感并不局限在审美主体个人身上,它涉及对审美对象,特别是对人的评价。“对异己的人的评价,无非是客观化的自我评价,对异己人格的价值感,无非是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在异己人格遭受灾难时,就有了同情和怜悯,有了强化的自我价值感,有了悲剧性。立普斯的悲剧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堵塞”法则、同情与怜悯、悲剧的快感三部分的内容。“心里堵塞心里堵塞”悲剧离不开灾难,“心理堵塞”法则是对灾难的一种阐释。立普斯认为,悲剧特有的快感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灾难会
21、强化价值感。他说:“一个心理变化、一个表象系列,在它的自然发展中,如果受到遏制、障碍、隔断,那么,心理运动便被堵塞起来、即停滞不前,并且就在发生遏制、障碍、隔断的地方,提高了它的程度。”这就是立普斯的“心理堵塞”法则。它是一种局部的、断裂的不完整体验,在断裂处注意力被“堵塞”,从而增加了“心理重量”。立普斯认为,悲剧性的同情和怜悯引发不只是悲痛,还有积极性的快感。他说:“必须永远考虑到:这里问题在于悲剧的快感或者悲剧的鼓舞、在于虽然悲痛,但是仍不失为快感的快感。这就是说,悲痛的要素在悲剧感情中,必须从属于积极要素、即鼓舞的要素。否则悲剧性就会转化为厌恶、反感、畏惧。”因此,灾难不应过重,不能表
22、现得过火,不能为看人受难而看人受难,否则,就不能在内心中把我们和悲剧人格统一起来,灾难也就不能成为悲剧了。第三节第三节 叔叔 本本 华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出身于一个大银行家的家庭,母亲是一位有才气的女作家。他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2年以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和论文集附录和补充(1851)等。他的思想建基在生命意志基础上,受康德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受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印度哲学与佛学的影响;他的美学主要
23、包括审美观审说、悲剧论和艺术类型论。一、生命意志与一、生命意志与“观审观审”说说叔本华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生命意志”。所谓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无止境的欲求与冲动,它既是大自然,也是人的全部本质。这种盲目、不可遏止的欲求与冲动,目的就是维持生命与生存: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一是繁衍后代,延续自己的生命。所谓表象,也就是意志逐级客体化为“理念”的表现和结果。意志是表象世界的来源和根据。意志作为主体,是进行“表象者”,世界上的一切均是其表象,以其为条件。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观审观审”说说叔本华的“观审”说,是指意志通过认识“理念”,从而摆脱自身控制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审美的“观审”理论。“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