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8章-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8章-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 哲学史 08 苏联 东欧 各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 探索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章 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研究和阐发。此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录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的论争 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世纪年代中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 二、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哲学思想第
2、三节 世纪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曲折 二、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列宁逝世后,经过世纪二三十年代哲学界的论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哲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苏联建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学和研究队伍,其中著名的有布哈林、阿多拉茨基()、梁赞诺夫()、德波林()、阿斯穆斯()、卢那察尔斯基()等。他们在整理、出版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编写新的教科书,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出了贡献。斯大林在年出版的联共(布)
3、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的论争 十月革命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对此,列宁在逝世前曾经作出许多重要探索。年月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领导层内就如何理解和阐释列宁主义、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争论和政治斗争。这些争论和斗争,也影响到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与宗教唯心主义的斗争 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思想文
4、化领域的情况非常复杂。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仍然占据着大学讲台,而且继续控制着主要的出版机构、刊物和学术团体。在哲学领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它们大多宣扬宗教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持公开的批评态度,有人甚至还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年月,作为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宣告成立。年夏,苏维埃政府解散了一批从事反苏维埃活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学术团体和协会,逮捕了一批从事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政权活动的资产阶级教授和作家。不久,经列宁亲自圈定名单,将其中的人驱逐出境。同时,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章程,削弱了教授委员会的权限,并对高等学校教师和学
5、生的社会成分提出要求。到年前后,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控制的各种刊物和学术团体逐渐停止了活动,其错误观点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被逐步削弱。(二)布哈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有关争论 布哈林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总路线应是“利用这个资产阶级,到一定的时候就战胜它”,“主要是用经济排挤的方法去战胜它”;对于敢于反抗无产阶级专政的应予以镇压。阶级之间“将不是矛盾的扩大和加深,而是矛盾的缓和”,他也不排除在一定时间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尚完全建立的时候,可以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允许私人交易,可以通过立法来控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6、展。布哈林的这些观点在提出之初就产生了一些争论,但并形成大范围的论战。后来由于布哈林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他的观点也受到了理论界的严厉批判。布哈林对阶级问题的分析以及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平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在对立统一运动中的统一性,适合了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实际。但斯大林等以社会阶级关系中的对立性为依据来批判布哈林的观点,其后果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重大关系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合作关系,采取了简单消灭非国有经济等做法。(三)机械论派与德波林学派的争论 苏联成立初期,在哲学领域不仅存在着公开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派,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对哲学的认识也存在着严重分歧。当时流
7、行着一种否定哲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有两个来源:一是马赫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拒斥。马赫主义虽然受到过列宁的批判,但是其排斥传统哲学的观念在一些苏联哲学家和科学家中仍有影响。二是布尔什维克内部出现的贬低和排斥哲学的“左”的倾向。一些人认为,哲学和宗教一样只是剥削阶级的奢侈品,无产阶级并不需要哲学。实际上,列宁在年发表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针对的不仅是宗教唯心主义,也包括了这种简化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倾向。列宁 年,伊万伊万诺维奇斯克沃尔佐斯捷潘诺()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文章,认为唯物史观完全可以和机械论的自然观结合在一起。这篇文章受到了扬埃内斯托维奇斯腾()等人的批评,从而引
8、发了一场延续数年的论战。在论战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即机械论派和德波林学派(又称辩证论派)。机械论派 机械论派的观点主要包括:一是有“还原论”倾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还原为机械运动。二是否定哲学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既然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简单的力学(不一定是机械力学)来说明,那么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哲学世界观是不必要的。三是不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往往把辩证法等同于黑格尔主义,甚至提出“辩证法就是经院哲学”的口号。四是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持否定质变的庸俗进化论观点,甚至否认质的客观性;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只承认客观必然性,
9、否认偶然性;不理解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内在源泉等。德波林派 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反对“还原论”,认为机械运动只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不能用它取代更复杂的运动形式。二是不仅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且强调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夸大了这一作用。三是不仅认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而且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作为关于思维的学说和科学方法论的辩证法。四是强调质变和量变、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反对机械论者的相关错误认识。机械论派与德波林学派的争论最后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结束的。年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研究机构第二次全苏代表会议对两派的论战作出总结,通过了两个批评机械论
10、派的决议,宣告了德波林学派的胜利。对苏联成立初期流行的机械论观点和哲学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场争论后,许多苏联学者开始认真研究辩证法,但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学术争论的做法,对之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四)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 年月日,斯大林发表了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批评了在农业领域中理论工作滞后于实际工作,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状况。哲学界在讨论斯大林讲话的过程中,就如何评价哲学界的工作产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以红色教授学院党支部委员会负责人马尔克波里索维奇米丁()和巴维尔费多罗维奇尤金()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批评德波林等哲学界的领导埋头于哲学的经院
11、式研究,对具体的、现实的问题不闻不问,使哲学界游离于党的中心工作。德波林学派的卡烈、斯腾等人不同意米丁等人的指责,认为哲学界刚刚取得了反对机械论的胜利,不存在理论落后于生活的情况。一场新的争论由此展开。年月之前是争论开始阶段,争论的范围局限在红色教授学院内部。从年月到月初是争论的第二阶段。争论超出了红色教授学院的范围,米丁、尤金等人得到了苏共中央的支持,争论变成了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当时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主要包括:一是认为他们低估了列宁的哲学遗产。二是认为他们有理论脱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的“形式主义倾向”。三是认为他们在哲学研究工作中没有贯彻哲学的党性原则。四是认为他们没有划清唯物
12、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界限等。批判德波林学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黑格尔式理解的理论倾向、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以及低估列宁哲学的倾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对其批判的消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首先,对德波林学派的定性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常争论和偏差看成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其次,对“形式主义倾向”的批判又产生了另一种片面性,即忽视哲学的理论性和相对独立性,一味强调哲学要为政治服务,要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使对学术问题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升级。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年,为了对苏共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斯大林主持编写了联
13、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是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简称。斯大林亲自撰写了该书第四章第二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既是为了介绍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精粹,也是为了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后来单独出版,题目改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了斯大林的哲学思想。(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斯大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
14、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这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也体现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基本框架。(二)关于辩证方法的四个基本特征 关于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斯大林在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概括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基本特征,实际就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斯大林对这两个特征作了经典阐述。第三个基本特征实际是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的规律,但斯大林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只阐述了量变转化为质变,没有阐述质变向量变的转化;二是只承认质变的飞跃式方式,不承认质变的渐进性方式。第四个基本特征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斯大林在
15、这方面的阐述也存在着不足:只论述了矛盾双方斗争性的方面,没有论述矛盾双方统一性的方面,而且没有提到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三)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 斯大林论述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主要涉及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包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以及客观规律的辩证性质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于哲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结合在一起来阐述: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阐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意识的本质是物质的反映以及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出发阐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
16、第二性的原理。这一部分涉及了物质的定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反映论以及思维是人脑的产物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斯大林论述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知论观点和客观真理观。在这里,他把不可知论看成唯心主义的一个特征。他还从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出发,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意识的作用和意义的观点。后来,他又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斯大林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斯大林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阐明了生产的变化和发展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17、。最后,斯大林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一是明确论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规律。二是从生产工具这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和人的劳动能力这两个方面出发,简述了从古到今生产力的发展史,基本上准确地把握了生产力发展史的主要线索。三是简述了从古到今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并提出“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继承列宁的哲学道路和总结过渡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的基础上,清晰、通俗和基本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并在一些具体观点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随着该
18、书的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得以在苏联确立。斯大林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世纪年代中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中断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正常进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年斯大林逝世这一历史时期,苏联哲学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包括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以及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哲学问题的探讨。一、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 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不是纯粹的哲学史问题,而是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关系问题。(一)对哲学史第三卷的批判 在战争期间,苏联
19、学者加强了对俄罗斯哲学史,尤其是其唯物主义传统的研究。年,苏共中央作出的批判哲学史第三卷的决议就与上述形势有关。哲学史是由格奥尔基费多洛维奇亚历山大罗夫()等人主编的一部多卷本著作,年出版了第一至第三卷,其中第三卷以阐述世纪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主要内容。苏共中央认为,哲学史第三卷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抹杀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唯心主义独断论的哲学体系之间的矛盾。二是没有揭露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没有强调它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夸大了黑格尔哲学的意义。三是没有揭示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之间的对立所反映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与无产阶级世界观之间的对立。四是没有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中反动的社
20、会政治思想,如黑格尔、费希特等人颂扬普鲁士国家,称颂日耳曼人为优秀民族,贬低斯拉夫人,从而为战争和殖民政策辩护,等等。因此,苏共中央要求该书必须重写。(二)关于西欧哲学史的讨论会 亚历山大罗是当时苏联哲学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西欧哲学史原是他的一部讲稿,年出版后得到了苏联哲学界的高度评价。但斯大林并不同意哲学界对西欧哲学史一书的评价。在年月召开的、有多位苏联哲学界的代表人物参加的讨论会上,日丹诺夫按照斯大林的要求作了长篇发言,批判了西欧哲学史一书。日丹诺夫这篇发言的主要观点包括:一是认为西欧哲学史关于哲学史的定义不正确,把哲学史看成了“人类对于周围宇宙的知识之前进、上升、发展的历史”。二是提出马
21、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中真正的革命;这一革命使哲学史区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和后马克思主义时期。三是认为西欧哲学史一书在阐述哲学史的过程中丧失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在批评某个资产阶级哲学家以前,总是“颂扬它们的功绩”,向他们“焚香顶礼”,从而成了资产阶级哲学史家的俘虏。最后,评价一种哲学思想时有两个原则都是适用的,一个是具体的历史的原则;另一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可能有不同的性质,在某一种条件下是进步的,在另一种条件下是反动的。同时,日丹诺夫认为,西欧哲学史的其他缺陷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叙述不够全面,没有包括俄国哲学史,客观上降低了俄国哲学的作用;对某一哲学体系的阐述与其产生的具
22、体历史环境以及社会阶级根源相脱节;对哲学史的叙述与自然科学史脱节等。此外,他还对苏联哲学界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哲学界工作的意见。二、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 世纪年代,苏联生物遗传学领域形成了两个主要派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摩尔根学派是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的思想传入俄国后逐渐形成的,其基本观点是,生物的遗传性取决于其细胞染色体上一种被称为基因的特殊物质,外界环境不能直接决定生物的遗传特性。米丘林学派是由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创立的,其基本思想是,强调遗传过程中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张生物在外界条件作用下获得新的特性并且这些特性是可以遗
23、传的。在月日至月日召开的全苏农业科学院大会上,李森科作了题为论生物学现状的报告,对摩尔根学派展开了批判。李森科认为,摩尔根学派的理论不仅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而且是反动的。所谓唯心主义,是指摩尔根学派否认环境对生物遗传特性的决定作用并否认获得性可以遗传,而是主张一种神秘的并且不受物质环境约束的特殊物质决定着生物的遗传,这是变相的“活力论”。所谓不可知论,是指摩尔根学派认为生物特性的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偶然的,这就否认了变异规律的可知性。在李森科看来,摩尔根学派理论的反动性体现在:一是它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联系。因为它在生物进化问题上赞同达尔文的种内竞争观点,这种观点是反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